病请描述: UBE技术是这两年脊柱外科发展迅猛的一项脊柱微创手术技术,基本上可以涵盖脊柱大部分手术,号称外科手术的内镜化替代手术。 本人根据临床一些经验积累,UBE治疗腰椎非融合手术的最佳优势和适应症如下:1、腰椎椎管狭窄症;2、复发型椎间盘突出;3远外侧综合征;下面就一例复发型椎间盘突出病例介绍如下: 男性,38岁,‘腰椎间盘突出术后2年,再发下肢疼痛3月’入院,2年前行后路微创椎板间内镜下髓核摘除,患者存在先天性发育异常,骶骨椎板裂。患者比较年前,没有明显腰痛等腰椎不稳正常,建议可以保留脊柱运动单元,再次行髓核摘除手术。术后患者下肢疼痛明显缓解,术后24小时即可下床活动。手术中视野清晰,疤痕粘连分离在放大视野下比较容易完成!
赵洪 2025-05-28阅读量860
病请描述:癌症转移的“命运密码”:是天生注定,还是后天进化? 【作者】费健 主任医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从医30年,主攻外科手术与微创消融中华医学科技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获得者全网科普粉丝超100万,线上咨询超10万人次 亲爱的朋友们,今天我要和大家聊一个看似遥远却与我们息息相关的医学话题——癌症转移。最近读到一篇发表在《自然·癌症综述》的重磅研究,题目叫《癌症转移的进化密码》,作者用“随机”和“宿命”这两个词,揭开了肿瘤扩散的神秘面纱。作为一个常年与肿瘤“斗智斗勇”的外科医生,我迫不及待想和你们分享这些颠覆认知的新发现! 一、肿瘤转移的“两大派系”:天生VS后天? 癌症转移就像一场“细胞逃亡计划”,但它们的“逃亡能力”从何而来?科学家们争论多年,终于总结出两大模型: “天生杀手”派(单阶段模型) 核心观点:肿瘤从诞生起就自带“转移技能包”,初始细胞一分裂,后代全都能转移。 典型代表:胰腺癌。这类癌症早期就可能悄悄转移,原发灶和转移灶的基因特征高度相似,仿佛“复制粘贴”。 “逆袭黑马”派(多阶段模型) 核心观点:肿瘤细胞需要“打怪升级”,在生长过程中积累特定突变,才能获得转移能力。 典型代表:前列腺癌。这类癌症的转移灶往往来自原发肿瘤中的“精英亚克隆”,就像一群普通学生里突然冒出个学霸。 举个栗子🌰: 前列腺癌患者:9个转移灶全来自原发瘤中仅占30%的某个亚克隆(概率堪比连续中彩票!)。 胰腺癌患者:肝转移灶像“随机抽奖”,多个亚克隆都能参与转移。 二、癌症转移的“随机性”:一把破解命运的金钥匙 如何区分肿瘤是“天生会转移”还是“后天练成的”?科学家发明了一个神器——根多样性分数(RDS): RDS=1(高随机性):转移灶像“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单阶段模型,如胰腺癌)。 RDS≈0(低随机性):转移灶全是“嫡系部队”,只认一个亚克隆(多阶段模型,如前列腺癌)。 这对我们有何启发? 若检测到低RDS,说明肿瘤已进化出“优势亚克隆”,复发风险高,需更积极干预。 高RDS癌症(如胰腺癌)即使早期发现,也可能已转移,必须综合治疗。 三、器官选择:肿瘤细胞的“适者生存”游戏 为什么乳腺癌爱转移到骨,肠癌偏爱肝?研究揭示了两个关键因素: 播种率:肿瘤细胞像蒲公英,飘到哪算哪。 选择压力:目标器官像“面试官”,只录取符合要求的细胞。 器官分类举例: 低压力考场(淋巴结):门槛低,多克隆转移(RDS高)。 高压力考场(肝、脑):要求严苛,只收“精英单克隆”(RDS低)。 四、甲状腺癌患者的特别关注 虽然文中未直接提及甲状腺癌,但研究结论同样适用: 分化型甲状腺癌:多数属于“低基线转移能力”,转移较晚且依赖优势亚克隆(RDS低),早期手术效果极佳。 未分化癌:可能更像胰腺癌,转移随机性高,需警惕微小病灶。 给甲状腺患者的建议✅: 定期超声检查,关注淋巴结情况。 若病理提示高危亚型,可通过基因检测评估转移风险。 即使发现转移,射频消融等微创手段也能精准打击病灶。 五、未来已来:癌症治疗的“进化论攻略” 这项研究不仅破解了转移密码,更为临床带来三大突破: 精准预后:通过RDS评分预测复发风险。 靶向升级:针对“优势亚克隆”设计个性化疗法。 防转移新思路:干扰肿瘤进化路径,让它们“练不成神功”。 【推荐理由】这篇研究让我眼前一亮的原因: 创新视角:用“转移随机性”量化肿瘤进化,像给癌症做了个“基因测谎仪”。 颠覆认知:发现“越致命的转移越随机”,打破“转移=晚期”的固有观念。 临床接地气:直接指导预后判断,让患者不再盲目焦虑。 【写在最后】作为医生,我常对患者说:“癌症不可怕,可怕的是不了解它。”每一次科学突破,都在为我们增添对抗疾病的武器。希望这篇科普能让你感受到:医学不是冰冷的术语,而是充满智慧的生命之光。 如果你有甲状腺结节或其他健康困惑,欢迎随时留言。记住,早关注、早筛查,就是对自己最好的疼爱❤️ (文献来源:Naxerova, K. (2025). Evolutionary paths towards metastasis. Nature Reviews Cancer.)
费健 2025-05-27阅读量79
病请描述:皮肤瘙痒竟比肿瘤更让患者崩溃? AI分析61万条留言,揭开癌症护理最扎心真相——原来医疗的温度藏在医生忽略的细节里 大家好,我是费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从医30多年,我既拿手术刀,也做微创消融,还热爱科普。今天想和大家聊聊一项特别有意思的研究——“当AI读懂患者的心里话”。这项研究登上了顶级医学期刊《JAMA Oncology》,用人工智能(AI)分析了61万条癌症患者的咨询消息,发现了许多我们医生都可能忽略的“隐藏需求”。 一、为什么患者的问题总让医生“意想不到”? 传统医学研究大多关注“肿瘤本身”,比如怎么用药、手术效果如何。但癌症患者真正的困扰可能藏在细节里:化疗后皮肤痒得睡不着、口腔溃疡疼到吃不下饭、担心术后疤痕影响外貌……这些看似“非肿瘤问题”却极大影响生活质量。 研究的妙招: 数据来源:10年间61万条患者咨询消息(乳腺癌和皮肤癌)。 技术核心:用AI分析文字中的“潜台词”,比如“皮肤痒”“牙痛”等高频词。 结果:患者最关心的不是肿瘤进展,而是这些“生活小事”: 乳腺癌患者TOP问题:皮疹瘙痒、膀胱炎、牙科治疗需求、基因检测、肝健康。 皮肤癌患者TOP问题:耳部术后美容、痣的恶变风险、药物副作用、伤口护理。 举个例子:一位乳腺癌患者反复咨询“化疗后牙疼怎么办”,AI发现这类问题占比很高,但过去研究很少涉及。这说明,医学不仅要治病,更要关注“人”的整体需求。 二、AI如何变身“科研小助手”? 这项研究不仅分析了问题,还用AI生成了15个创新研究主题,比如: 乳腺癌:跨学科口腔健康管理、肝保护药物疗效评估。 皮肤癌:术后伤口护理数字工具、患者用药教育方案。 专家打分:6位临床专家评估后发现,约1/3的主题既重要又有新意。比如“术后伤口护理工具开发”评分超高——患者需要的不只是医生的叮嘱,更是一个能实时指导护理的智能工具。 AI的独特优势: 从“错别字”找线索:比如患者把药名“Efudex”拼错,AI却能识别并关联到用药咨询需求。 动态追踪需求:疫情后远程护理咨询激增210%,AI能实时捕捉这些变化。 三、这项研究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患者是“最佳选题库”:67%的AI生成课题具有新颖性,说明患者的真实反馈能打破医生的思维定式。 医疗的温度在细节里:一句“耳环还能戴吗”背后,是患者对术后外貌的焦虑。 科技让关怀更精准:未来,AI可能成为医生的“第二双眼”,帮我们发现那些“说不出口”的需求。 局限性:目前只分析了乳腺癌和皮肤癌,且专家来自同一机构。但正如研究者所说:“这不是终点,而是起点。” 四、费健主任的推荐理由 作为一名外科医生,我深知“倾听患者”的重要性。这项研究给了我三点启发: 从“治病”到“治人”:甲状腺患者也常问我:“手术后声音会哑吗?疤痕明显吗?”——这些同样是“隐藏需求”。 AI是医生的伙伴:它不取代医生,而是帮我们更高效地发现问题。比如未来能否用AI分析甲状腺患者的咨询,优化随访方案? 每个人都该成为“健康主角”:如果你或家人有健康困扰,不妨详细记录症状和感受,这些细节可能就是医学进步的关键! 五、写在最后 医学不仅是冰冷的仪器和药物,更是对生命的理解与共情。这项研究让我看到,AI技术正在让医疗变得更“有温度”。无论是癌症还是甲状腺疾病,患者的每一个微小诉求都值得被重视。 最后送大家一句话:“健康无小事,细节见真章。” 愿科技与人文的结合,能为每个人带来更贴心的医疗体验。 我是费健,关注我,一起做健康生活的明白人! (本文内容基于《JAMA Oncology》2025年4月研究,原文标题:Patient-Centered Research Through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o Identify Priorities in Cancer Care)
费健 2025-05-27阅读量73
病请描述:耳鸣,像一位不速之客,在没有外界声源的情况下,闯入您的生活,带来嗡嗡、蝉 鸣、哨声等异响,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你知道吗? 睡眠和情绪与耳鸣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长期失眠、焦虑、抑郁等负面情 绪,不仅可能诱发耳鸣,还会加重耳鸣症状,形成恶性循环。反之,耳鸣的持续困 扰也会严重影响睡眠质量,导致情绪波动。 中西医结合治疗耳鸣,正是抓住了这一关键点,从整体出发,将改善睡眠和调节 情绪作为治疗耳鸣的重要一环。 耳鸣的分类,您了解吗? 根据耳鸣的时长和伴随症状,可分为: • 初发耳鸣:发病时间小于 3 个月,可能伴有或不伴有情绪或睡眠问题。 • 耳鸣状态:耳鸣超过 3 个月,轻度或不伴有情绪或睡眠问题。 • 耳鸣症:耳鸣超过 3 个月,伴有严重的情绪或睡眠问题。 中西医结合,多管齐下,攻克耳鸣难题! • 药物治疗,改善睡眠,舒缓情绪,打破耳鸣恶性循环: 1. 整体观念:中医认为“五脏六腑皆令人鸣”,耳鸣的发生与脏腑功能失 调密切相关。中医药调理,从整体出发,通过调和脏腑功能,改善睡眠和 情绪,从而达到治疗耳鸣的目的。 2. 耳鸣系由①脾胃虚弱、②肝气郁结、③痰湿困结、④心血不足、⑤肾元亏 损、⑥风邪侵袭、⑦心火旺盛、⑧瘀阻清窍、⑨心肾不交等证所引起。 对 此可按中医辨证论治给予中药治疗,具体内容参考文末表格; 3. 但亦可按中医“证”的本质内涵给予西医治疗:如针对肝气郁结的本质 系指肝的疏泄功能异常可给予积极心理疏导或酌情使用抗抑郁药治疗; 针对心肾不交的本质系指心肾生理协调失常可给予镇静安眠药治疗。 • 物理及芳香疗法: 声治疗:利用舒缓音乐、自然声响或中医五音疗法,通过声音刺激降低听 觉神经通路的自发冲动,让恼人的耳鸣逐渐减弱。神经调控疗法:采用经颅电刺激、经皮电刺激等现代技术,或结合中医针 灸,调节神经功能,为耳鸣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芳香疗法:利用精油的天然香气,通过按摩、熏香等方式,舒缓压力,改 善睡眠。 若出现听力下降: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药物、助听器、手术、人工耳蜗植入 等,改善听力,减轻耳鸣的负面影响。 如果您或您⾝边的⼈正在遭受⽿鸣的困扰,请不要犹豫,及时寻求专业医⽣的帮 助,选择中⻄医结合治疗,改善睡眠,舒缓情绪,让⽿鸣不再成为您⽣活中的困扰!★★请注意,以上方药和中成药仅供参考,具体用药需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和 医生诊断进行调整。中成药的使用应遵循药品说明书和医生建议。
甄晓敏 2025-05-22阅读量123
病请描述:【编者按】患友来信栏目开辟至今已近两年,一百多位患者在此讲述与十院白衣天使间的真情故事,让我们备感温暖、备受鼓舞。新的一年,十院全体干部员工将深入践行国家卫健委等四部门联合印发的《医学人文关怀提升行动方案(2024~2027年)》,增进医患沟通、厚植医院文化、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提升公众就医获得感和满意度。希望该栏目能成为展现十院特色医学人文实践成果的平台,继续为医院高质量发展注入磅礴的人文力量。 正文仅五行、总计不过百字,一封看似“单薄”的感谢信,对刚成功接受双眼白内障手术、尚处恢复期的毛阿姨来说并非举手之劳。从术前双眼视力仅剩0.4到术后双双恢复至1.2,毛阿姨在我院眼科日间手术中心护佑下重又明眸善睐,她在信里写到:“这份光明与温暖,我会永远铭记。”刚迈入花甲之年,毛阿姨就觉得视力每况愈下,而今六十有三,视物更感费劲。4月2日,她来到我院眼科郑天玉主任专家门诊就诊,查出双眼视力都跌至0.4,裂隙灯检查提示双眼均有白内障,手术是目前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案。一听说要住院开刀,毛阿姨颇感犹豫,一来对“眼睛上动刀”心存恐惧,二来住院耗费时间,担心治疗期间不仅无法照顾家人,还需要陪护。郑主任介绍了我院眼科日间手术中心的特色,温馨的服务和卓越的流程能够完美解决毛阿姨的两大痛点。 为精确评估病情、制订精准手术方案,全面的术前检查必不可少。原本毛阿姨以为所有检查都要住院后一项一项慢慢做,没想到在门诊只用了半天就全部完成——眼压、验光、眼底照相、光学相干断层成像、人工晶体度数测量、角膜地形图、角膜内皮镜、前节OCT、验血、心电图……从角膜、晶状体、玻璃体到眼底,对视健康与基础身体状况作全面评估,排除白内障以外的其他眼疾以及全身性的手术禁忌症。所有检查项目顺利过关,一期手术(左眼)安排在4月7日。但听说一次只能做一只眼睛,毛阿姨又担心起来了——“是不是我的情况比较复杂”“是不是手术有风险”“是不是有啥指标不好”……面对患者的不解与疑惑,郑天玉主任与团队医务人员作了耐心细致的解释。毛阿姨这才明白,双眼白内障手术分期实施是眼科的诊疗常规,目的是为了将可能出现的手术风险与并发症等降到最低,最大程度保护患者视力安全。4月7日上午,毛阿姨按约入院,在眼科日间手术中心成功完成了左眼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后观察无殊,于当天下午4点回家休养。4天后,右眼的手术同样一气呵成,同样是上午来院手术,下午就能回家。4月23日,她再次来院复查,双眼视力都恢复至1.2。享受着久违的清晰视野,毛阿姨内心满满感动——“感谢你们用精湛医术助我重见清晰世界!从术前耐心解答到术后细致照料,每一步都让我倍感安心。”眼科日间手术中心的治疗经历,改变了毛阿姨对眼科手术的固有印象。我院眼科日间手术中心是上海市综合性医院中的首家,可高效开展白内障手术、眼内注药手术等多种常见眼科手术。患者无需住院,可在半天之内完成入院、手术、出院的过程,为患者和家属省去很多往返时间。眼科日间手术中心独立设置于门诊6楼,诊疗环境温馨、舒适,紧邻眼科门诊和眼科检查室,同时还增设了中心缴费专窗,患者就诊、接受眼科检查、术前准备、手术、术后观察、费用结算等均在同一楼层,避免了往返奔波可能给眼疾患者带来的不便。郑天玉主任表示,未来眼科将进一步凝练优势技术与病种,稳步扩大日间手术中心的覆盖面,让更多患者能像毛阿姨一样享受“半天住院手术”的高效、便捷与经济。
郑天玉 2025-05-21阅读量76
病请描述:文 | 费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 大家好,我是费健医生。作为从医30多年的“甲状腺健康守护者”,我既拿手术刀,也玩微创消融,还拿过不少医学奖项。但比起这些,我更想和大家聊聊一个“神奇的小针头”——甲状腺细针穿刺(FNAC)。它看似普通,却是诊断甲状腺癌的“关键侦探”。今天,我就用最接地气的方式,带大家看懂它的“破案”过程!同时也介绍一下,“神探”也有跌落神坛的一刻。 一、甲状腺癌:为什么需要“侦探”? 甲状腺结节就像藏在脖子里的“小疙瘩”,大多数是良性的,但约有5%-10%可能是癌。尤其女性朋友更需警惕——女性甲状腺癌发病率是男性的3倍!而“细针穿刺”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侦探,能在不手术的情况下,快速判断结节是“好人”还是“坏人”。 二、细针穿刺(FNAC)的“破案秘籍” 1. 如何操作? 工具:一根比头发丝还细的针(23G),在超声引导下精准“扎”进结节。 过程:像吸奶茶里的珍珠一样,轻轻抽取少量细胞,涂片染色后显微镜观察。 优点:无创、微痛,准确率高达90%以上! 2. 为什么有时会“误判”?即使是最强侦探,偶尔也会“看走眼”。研究显示,FNAC的误诊率约2%-5%,漏诊率约4%-10%。常见原因有: 假阴性(漏诊癌症):✅ 结节太小(<0.5cm),针头“抓”不到癌细胞。✅ 癌细胞藏在正常细胞堆里,像“披着羊皮的狼”。✅ 穿刺时出血太多,细胞被“血海”淹没。 假阳性(误判良性为癌):✅ 炎症或腺瘤细胞“模仿”癌细胞特征(如核变形)。✅ 穿刺太用力,正常细胞被“挤”得面目全非。 3. 如何提高“破案率”? 超声引导:像给针头装“GPS”,精准定位可疑区域。 多次穿刺:不同角度“取样”,避免遗漏。 联合检测:基因检测(如BRAF突变)辅助诊断,让癌细胞“无处可藏”。 三、超声报告里的“危险信号” 如果您的超声报告出现以下特征,穿刺时更需警惕“假阴性”风险:🔴 纵横比>1:结节“竖着长”(像立起来的鸡蛋),穿刺难度大。🔴 低回声+钙化:像“石头里藏钻石”,针头可能被钙化挡住。🔴 富血供:结节血管丰富,抽到的全是血,细胞量不足。 四、费医生的暖心建议 定期检查:每年一次甲状腺超声,尤其女性、有家族史者。 理性看待结节:90%以上是良性,无需过度焦虑。 穿刺后注意:按压穿刺点15分钟,24小时内避免剧烈运动。 选择靠谱医院:经验丰富的医生+规范操作,是精准诊断的关键! 五、为什么推荐细针穿刺? 省钱省时:费用低,无需住院,门诊即可完成。 避免过度治疗:明确良恶性,减少不必要的手术。 指导手术方案:若确诊癌,帮助医生制定精准切除范围。 结语甲状腺癌不可怕,早发现、早诊断是关键!细针穿刺就像一位“无声的英雄”,用最小的代价守护我们的健康。同时也要多跟专科医生沟通,全面分析穿刺结果,必要时重复穿刺。 我是费健医生,如果你有甲状腺相关问题,欢迎留言或到我的门诊聊聊。记住:健康路上,你从不孤单! (本文基于多篇权威研究及临床指南整理) 作者简介:费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擅长甲状腺疾病微创治疗,全网粉丝超100万,坚持用“听得懂的语言”做科普,让医学知识温暖每一个人。
费健 2025-05-21阅读量68
病请描述:甲状腺结节微创消融:安全吗?有效吗?如何选择?——瑞金医院费健主任带你了解“不开刀”的智慧 文章出处:本文内容综合自2024-2025年国际权威期刊《European Radiology》《Seminars in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的最新研究,结合上海瑞金医院普外科临床经验撰写。 作者介绍大家好,我是费健,上海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从医30年,我既拿手术刀,也做微创消融。这些年,我见证了太多患者对甲状腺疾病的担忧:有人怕留疤,有人怕复发,还有人担心手术风险。今天,我想用最易懂的方式,和大家聊聊甲状腺治疗的“新武器”——热消融术。 我带领团队在微创领域深耕多年,曾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等荣誉,也通过线上科普帮助了超10万患者。我的目标很简单:让医学知识不再高冷,让治疗选择更透明! 一、甲状腺结节:别慌!多数是良性 甲状腺结节非常常见,约70%的人体检可能发现,但95%是良性的!是否需要治疗,关键看两点: 是否引起症状:比如压迫气管导致呼吸困难,或影响外观; 是否有癌变风险:通过超声和穿刺活检判断。 传统治疗痛点:过去只能手术切除,虽然有效,但可能留疤、损伤声带,甚至需要终身服药。 二、微创消融术:针尖上的“精准打击” 原理:像“微波炉加热”一样,用高温或低温让结节“脱水坏死”,逐渐被身体吸收。优势: 不开刀:仅针眼大小伤口,几乎无疤; 保功能:不损伤正常甲状腺,无需吃药; 恢复快:有些消融门诊即可完成,当天回家。 1. 良性结节:选射频还是微波? 最新研究对比了两种主流技术(数据来自2581例患者):✅ 射频消融(RFA): 1年后结节缩小83%,比微波(77%)效果更持久; 对新手医生更友好,操作更精准; 声带损伤风险略低于微波。 ✅ 微波消融(MWA): 适合血供丰富的大结节,消融速度更快; 但高温可能增加周边组织碳化风险。 费健主任建议:选哪种?看结节位置和医生经验!若医生经验丰富,两者差异不大。 2. 甲状腺癌:消融术也能派上用场! 对低危微小乳头状癌(≤1cm)和术后复发淋巴结,消融术表现出色: 完全消灭率:射频79%,微波80%; 并发症率:仅1.5%-2.7%(多为短暂声哑); 对比手术:时间短(8分钟 vs 1小时)、费用更低。 哪些人适合? 拒绝手术或高龄、基础疾病多者; 复发癌位置复杂、手术风险高; 希望保留甲状腺功能的年轻患者。 (具体情况请咨询甲状腺专科医生意见) 三、安全吗?这些风险要警惕 一项针对9667例患者的研究显示: 总并发症率4.4%,严重问题仅1.9%; 常见风险: 出血(1.3%):高血压、结节大、用射频时略高; 声哑(0.5%):多能自行恢复,靠近背部结节需谨慎; 短暂疼痛、头晕(2.4%)。 关键提示:找经验丰富的医生!研究中,经验≤10年的医生用射频效果更好,说明技术熟练度直接影响安全。 四、未来趋势:更智能,更个性化 长期数据完善:目前消融术的10年疗效证据仍在积累,但短期(5年)数据乐观; 联合治疗:比如消融+免疫治疗,提高抗癌效果; 设备升级:更细的消融针,让治疗更精准。 费健主任的心里话 作为医生,我理解大家的焦虑:怕过度治疗,也怕耽误病情。我的原则是—— 不迷信技术:不是所有结节都要切,小的良性结节可以观察; 不拒绝创新:微创虽好,但需严格评估适应症; 多学科协作:每个病例都由外科、超声科、内分泌科共同讨论,找到最优解。 推荐理由:如果你有甲状腺结节,尤其是年轻爱美的女性,或纠结于手术风险,不妨到正规医院评估是否适合消融。它可能为你提供一个“两全其美”的选择! 健康小贴士🔸 定期体检:甲状腺超声每年1次;🔸 调节情绪:压力大、爱生气可能诱发结节;🔸 均衡饮食:适量碘摄入,海带紫菜别过量。 我是费健,关注我,一起用科学守护“颈上蝴蝶”! 🌟
费健 2025-05-21阅读量121
病请描述:甲状腺癌术后想补一补,医生却让我戒油!——科学饮食助你快速恢复,告别焦虑! 作者:费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从医30年,主刀甲状腺手术超万例,擅长外科手术与微创消融。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等多项荣誉,全网科普粉丝超百万,咨询量破10万+。 很多做了颈淋巴结清扫手术(含颈IV区淋巴结清扫)的病友们,因为手术创面大,手术后希望增加营养来促进伤口愈合,结果查房的医生却关照要戒油,医生是不是搞错了?或者是存心为难病人? 一、术后饮食的“戒油令”:是不是医生对我有什么看法? 甲状腺癌患者在接受淋巴结清扫术后需要控制油脂摄入,主要原因是为了: 1. 预防乳糜漏:淋巴结清扫可能损伤淋巴管(如胸导管或其分支),导致淋巴液(乳糜)渗出。乳糜液的主要成分是脂肪,高脂饮食会显著增加淋巴液生成量,加重乳糜漏风险。乳糜漏若未及时控制,可能引发感染、营养不良甚至需二次手术,所以医生才让你暂时和油炸红烧肉说拜拜~术后2周内需严格低脂或无脂饮食,尤其侧颈清扫患者需更长时间控油 2. 促进伤口愈合:高脂饮食可能引发炎症反应,延缓伤口恢复。清淡饮食减少肠胃负担,利于营养吸收 友情提醒:若术后出现引流液异常(乳白色)或颈部肿胀,应及时就医排查乳糜漏 二、术后饮食分阶段:先“佛系”再“放飞” 甲状腺术后饮食需分阶段调整,尤其是做过颈部淋巴结清扫的患者,更要警惕“乳腺漏”(淋巴液异常渗出)。 1. 术后1-2周:低脂甚至“无油”是关键 为什么? 高脂饮食会刺激淋巴液分泌,增加乳腺漏风险(发生率1-3%)。一旦发生,可能导致积液、感染甚至危及生命! 怎么吃? ✅ 主食:白粥、面条、红薯、无油馒头。 ✅ 蔬菜水果:水煮青菜、黄瓜、苹果、香蕉。 🚫 禁忌:肥肉、油炸食品、坚果、带油糕点(如油条、红糖馒头)。 💡 小技巧:用酱油、醋调味,水煮鸡胸肉蘸酱也能解馋! 2. 术后2周后:逐步“放飞”,但别太浪 若无并发症,可过渡到正常饮食,但仍建议低盐低脂。 蛋白质补充:每天至少1.5g优质蛋白(鸡蛋、牛奶、豆制品),促进伤口愈合。 三、碘的摄入:看情况,别一刀切! 甲状腺术后是否需要控碘,取决于是否要做碘-131治疗: 需做碘-131治疗: 🚫 严格低碘:无碘盐、忌海带紫菜、不吃蛋黄和加工食品。 ✅ 能吃的:淡水鱼、瘦肉、蛋白、新鲜蔬菜。 无需碘-131治疗: 正常饮食即可,海产品适量吃(除非医生特别叮嘱)。 四、特殊人群重点看:颈部淋巴结清扫术后 若做过颈淋巴结清扫,除了严格“戒油”,还需注意: 术后第一周:禁油、禁肉,主食选无油米面,水果去皮吃。 术后第二周:可加少量水煮鸡胸肉、清蒸鱼(去皮),仍避免油炸。 警惕乳腺漏:若引流液乳白色且持续增多,及时就医! 五、费主任的暖心总结 短期佛系,长期随意:术后两周是黄金恢复期,忍一时口腹之欲,换长久健康。 科学忌口,拒绝焦虑:除了医嘱的特殊情况(如碘-131治疗),无需盲目跟风忌口。 营养均衡最重要:多吃新鲜蔬果、优质蛋白,少吃油腻辛辣,身体恢复更快! 推荐理由:本文内容综合国内多家三甲医院指南及临床研究,结合费健主任30年经验,帮你避开误区,吃得明白、恢复安心! 我是费健,您的甲状腺健康顾问。如果有疑问,欢迎到我的线上工作室咨询!科学饮食,我们一起加油!🌟
费健 2025-05-21阅读量62
病请描述:甲状腺术后瘢痕:这条“项链”可以更隐形! 作者介绍本文由费健主任撰写,他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从医30余年,深耕甲状腺疾病诊疗,擅长外科手术与微创消融技术。曾获中华医学科技奖、华夏医学科技奖等多项殊荣。作为全网粉丝超百万的科普达人,他始终致力于用通俗语言传递专业医学知识,累计线上咨询超10万次,是患者心中“既懂技术又懂人心”的医生朋友。 为什么推荐这篇文章?甲状腺疾病“偏爱”女性,而术后脖子上那条“小项链”(瘢痕)常让人心生焦虑。本文融合最新医学共识与实用护理技巧,从成因到护理,从治疗到心理调适,帮你科学管理瘢痕,重拾自信笑容。 一、“小项链”是怎么来的?手术切口愈合时,身体会派出“修复小队”——成纤维细胞,它们用胶原蛋白填补伤口,但若用力过猛(比如伤口感染、过度牵拉),胶原蛋白堆积就成了凸起的瘢痕。甲状腺手术切口位于颈部,皮肤张力大、易暴露,加上女性激素影响,更容易出现瘢痕增生。 划重点:瘢痕形成三阶段 炎症期(术后1周):伤口红肿、渗液,身体启动紧急修复。 增生期(术后3-6个月):胶原蛋白疯狂“施工”,瘢痕变红、变硬,可能伴随瘙痒。 成熟期(6个月后):瘢痕逐渐软化、颜色变淡,但无法完全消失。 二、预防胜于治疗!5招让瘢痕“低调”长大1️⃣ 防晒是第一要务紫外线是瘢痕的“死敌”,会刺激色素沉着,让瘢痕变黑变丑! 物理防晒:遮阳伞、高领衣物(选柔软面料,减少摩擦)。 化学防晒:SPF30+防水防晒霜,术后1个月开始用,每2小时补涂。 2️⃣ 管住嘴,瘢痕不“上火” 少吃:辣椒、酒精、油炸食品(刺激血管扩张,加重红肿)。 多吃:富含维生素C(橙子、猕猴桃)、锌(瘦肉、海鲜)、蛋白质(鸡蛋、牛奶)的食物,促进皮肤修复。 谣言粉碎机:吃酱油不会让瘢痕变黑!色素通过代谢排出,与伤口无关。 3️⃣ 巧用“瘢痕克星”药物 硅酮凝胶/贴片:形成保护膜,软化瘢痕,建议拆线后尽早使用,持续3-6个月。 积雪苷软膏:抗炎促修复,适合敏感肌。 中药软膏:传统医学给你惊喜。 4️⃣ 减张器:拉住想“变宽”的瘢痕皮肤张力越大,瘢痕越容易增生。术后可用减张胶布或减张器,像“隐形绷带”一样将伤口两侧皮肤向中间聚拢,持续使用3个月。 5️⃣ 伤口护理“三不要” 不要手欠抠血痂(等它自然脱落)。 不要用酒精直接消毒(刺激性太强,改用生理盐水)。 不要剧烈拉扯颈部(避免伤口裂开)。 三、如果瘢痕已增生,还能补救吗?答案:能! 根据瘢痕类型选择方案: 红色凸起瘢痕:脉冲染料激光(PDL)封闭血管,配合类固醇注射。 硬疙瘩(瘢痕疙瘩):手术切除+放射治疗,降低复发率。 色素沉着:果酸焕肤或微针治疗,提亮肤色。 注意!治疗需在瘢痕成熟后(术后至少6个月)进行,且务必咨询专业整形科或皮肤科医生。 四、心态调整:这条“微笑痕”是你的勋章费健主任常说:“瘢痕是生命修复的印记,更是你战胜疾病的勋章。” 遮瑕小技巧:轻薄的遮瑕膏+丝巾/锁骨链,轻松隐藏。 腔镜手术:若条件允许,可选择经腋窝或口腔的隐蔽切口,实现“无痕”手术。 五、费主任的暖心总结 瘢痕管理要趁早,术后1个月是关键期。 防晒、减张、保湿缺一不可。 美丽需要耐心,坚持护理3-6个月才能看到效果。 别让瘢痕定义你——健康活着,本就是最美的风景。 如果你正为这条“小项链”烦恼,不妨把本文收藏为攻略。必要时,记得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愿每位朋友都能与瘢痕和解,坦然拥抱更自信的人生! 本文参考:《不留疤挑战——甲状腺术后颈部瘢痕管理》《甲状腺术后瘢痕预防和治疗》等权威文献,由费健主任团队审核发布。
费健 2025-05-21阅读量88
病请描述:甲状腺癌:为什么越来越多人中招? 【文章出处】本文内容整理自《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25年5月刊发的综述《甲状腺癌病因学研究现状》,由孙海林、武振、崔兆清教授团队撰写,结合最新研究数据与临床经验,全面解析甲状腺癌的致病因素。 【作者介绍】👨⚕️ 费健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从医30余年,专注甲状腺疾病诊疗。✨ 个人标签:手术与微创消融“双料专家”、科普达人🏆 荣誉墙:中华医学科技奖、华夏医学科技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等💡 线上影响力:全网粉丝超100万,线上咨询超10万人次,用专业与温暖守护大众健康。 【推荐理由】为什么推荐这篇科普?1️⃣ 权威可靠:基于专业医学期刊最新研究,数据扎实。2️⃣ 贴近生活:揭秘甲状腺癌与熬夜、饮食、辐射等日常因素的关联。3️⃣ 实用指南:教你避开健康雷区,从预防到治疗全面覆盖。尤其适合关注自身与家人健康的女性朋友! 大家好,我是费医生。最近在门诊,总有人问我:“医生,我体检查出甲状腺结节,会不会癌变?”“身边得甲状腺癌的人变多了,到底为啥?”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悄悄变多”的疾病——甲状腺癌。 一、甲状腺癌:女性更需警惕的“温柔杀手” 数据显示,甲状腺癌已跃居女性恶性肿瘤第3位!它早期症状隐蔽,多数人通过体检才发现。但别慌!90%的甲状腺癌(如乳头状癌)生长缓慢、预后良好。早发现、早干预是关键! 二、揪出病因:这些因素你中招了吗? 科学家发现,甲状腺癌是基因、环境、生活习惯“联手作案”的结果。 🔍 基因篇:身体里的“程序bug” “信号通路失控”:某些基因(如BRAF、RAS)像失控的开关,让细胞疯狂生长。 家族风险:若亲属患甲状腺癌,你的风险比普通人高9倍! 小贴士:有家族史建议定期做甲状腺超声+激素检查。 🌍 环境篇:看不见的“致癌推手” 辐射伤害:长期接触CT、X光等电离辐射,风险增加! 空气污染:PM2.5、汽车尾气中的NO₂可能诱发细胞突变。 冷知识:适度晒太阳可能有保护作用,但过量紫外线反而有害! 🥗 生活篇:吃错、睡不好也危险? 碘的“双刃剑”:长期缺碘或过量补碘(如狂吃海带)都可能诱发疾病!✅ 建议:普通人每日碘盐≤5克,孕妇、甲亢患者需遵医嘱。 熬夜党注意:夜间光线会打乱生物钟,增加女性患癌风险! 饮食红黑榜:❌ 少吃:油炸食品、腌腊制品(含亚硝胺)✅ 多吃:深绿色蔬菜、奶制品、深海鱼 🩺 疾病篇:代谢异常暗藏危机 肥胖是帮凶:脂肪细胞分泌的“坏物质”会促进肿瘤生长。 糖尿病、高血压:影响免疫力,女性患者患癌风险更高! 三、预防指南:5件小事护甲状腺 1️⃣ 体检别偷懒:每年一次甲状腺超声,结节患者每6个月复查。2️⃣ 远离辐射源:避免频繁CT检查,必要时穿戴防护铅衣。3️⃣ 吃碘有分寸:普通人每日碘盐一啤酒瓶盖(约6克)足够。4️⃣ 规律作息:晚上11点前睡觉,睡前少刷手机!5️⃣ 管理情绪:压力大时试试深呼吸、瑜伽,焦虑也会扰乱内分泌! 四、费医生暖心总结 甲状腺癌不可怕,但忽视预防代价大!👉 记住: 大多数甲状腺癌进展缓慢,手术或微创消融可有效控制。 健康生活是最好“防癌药”——吃好、睡好、心态好,疾病自然绕道走! 如果你有甲状腺结节、激素异常等问题,欢迎随时留言咨询。科学护甲,我们一起行动! (本文内容由费健主任审核,参考文献详见《中华普通外科杂志》原文)
费健 2025-05-21阅读量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