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 > 头部 > > 焦虑 > 治疗

焦虑治疗

焦虑治疗相关内容 更多>

甲状腺球蛋白飙升!是癌还是虚...

病请描述:甲状腺球蛋白:身体的“健康信号灯”,不止是癌的警报! 文 | 费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全网粉丝超100万|线上咨询超10万例|专注甲状腺健康30年 开篇:别让一个指标吓坏你! 最近门诊遇到不少朋友,拿着体检单紧张地问:“费医生,我甲状腺球蛋白(Tg)升高了!是不是得癌了?”先别慌!Tg更像是甲状腺的“健康信号灯”,它升高未必是癌,但忽视它可能错过重要健康线索。今天我们就来拆解这个“神秘指标”! 一、Tg是什么?甲状腺的“原料仓库” 想象甲状腺是个“工厂”,Tg就是工厂里的原料仓库: ✅ 本质:由甲状腺细胞合成的大分子糖蛋白(分子量≈66万!); ✅ 作用:储存合成甲状腺激素(T3/T4)的“零件”,并少量释放入血; ✅ 关键提示:血液中Tg水平 ≈ 甲状腺体积 + 受损程度(越大/损伤越重,Tg越高)。 📌 正常参考值:3.5~77 ng/mL(不同检测方法略有差异) 二、Tg升高=甲状腺癌?错!这6种情况都会“点亮信号灯” 根据相关权威文献,Tg升高的真相远比你想象的复杂: 💡 重要提醒: 轻度升高(<2倍):可能只是穿刺或小损伤,复查即可; 明显升高(>3倍):需排查肿瘤、炎症! 三、甲状腺癌患者:Tg为什么是“生命警戒线”? 90%的甲状腺癌属于分化型癌(DTC),这类癌细胞有个特点:即便癌变了,仍会生产Tg!因此术后监测Tg,就是盯住癌细胞的“复活信号”: ✅ 术后监测三大关键点 全切术后:Tg应降至<0.2 ng/mL(若持续升高,警惕残留或转移!); 随访频率:术后6个月查刺激性Tg(sTg),之后每6~12个月查基础Tg; 抗体干扰:约25%患者有Tg抗体(TgAb),会导致假结果!必须同步检测! 📢 费医生建议:术后若出现 sTg>10 ng/mL 或 TgAb进行性升高,立即结合超声/碘扫描排查! 四、孤立性Tg升高:暗藏“定时炸弹”的真实案例 (文献报道)一位58岁女性体检发现: 甲状腺功能全正常,唯独 Tg高达154.7 ng/mL! 进一步查抗体阴性、B超提示甲状腺多发结节,最终手术确诊: 右侧甲状腺乳头状癌(直径0.5cm)! 这警示我们:无症状的孤立性Tg升高,可能是甲状腺癌的早期信号! 五、Tg降低也不容忽视!5类人要注意 Tg太低可能提示: 甲状腺组织减少:手术切除后; 慢性甲状腺炎(如桥本); 长期吃优甲乐(抑制甲状腺工作); 严重缺碘(合成原料不足); 罕见基因缺陷。 费医生总结:查Tg记住3件事 别单看Tg:务必同步查 TgAb抗体+甲状腺功能+超声; 固定实验室:不同机构检测差异可达30%,复查选同一家; 术后患者:严格按医嘱监测Tg,它是复发预警“金标准”! 🌟 健康小贴士:体检发现Tg异常别焦虑,也别忽视!带上完整报告找专科医生——你的甲状腺“信号灯”,需要专业“解码员”! 参考文献: 《甲状腺癌诊疗指南(2022年版)》 甲状腺结节和分化型甲状腺癌诊治指南(第二版) 推荐理由:本文整合多篇最新文献,由瑞金医院费健主任(年手术量超千台)撰写,用生活化语言拆解专业术语,直击患者最困惑的问题!数据经临床实践反复验证,助你避开“过度治疗”与“延误病情”两大陷阱。 关注费健医生,get最靠谱的甲状腺知识! 🌟  

费健 2025-08-20阅读量670

1厘米“癌王&r...

病请描述:1厘米“癌王”藏得深?瑞金AI“火眼金睛”让早癌刺客无处逃!费健医生揭秘生命奇迹!  文章出处: 改编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文章《瑞金医术 | 这种早癌藏得贼深,就那么点小迹象,咋就他们能摸得着?》(2025年08月15日) 作者介绍:大家好,我是费健,上海瑞金医院普外科的医生,拿着手术刀和消融针干了30多年了。平时除了在手术台上“精雕细琢”,也特别喜欢在线上跟大家唠唠健康那些事儿,全网有超过100万的“健康搭子”。拿过一些医学科技奖,线上也解答了超过10万次的咨询。我的目标啊,就是把复杂的医学知识,掰开了揉碎了,用大家听得懂的话讲明白,给大家最靠谱的建议! 推荐理由: 今天想和大家分享一个瑞金医院消化内科团队了不起的新突破!它关于一种“藏得极深”、早期几乎没症状,但一旦发现晚了就非常棘手的癌症——胰腺癌。特别是他们如何用“高科技”揪出那些小到几乎看不见的“早癌刺客”,看完你一定会感慨医学的进步和早期发现的重要性!这对我们关注自身健康,特别是理解“早筛”的价值,非常有启发。 “摸不着”的小癌,咋就被“火眼金睛”揪出来了?瑞金AI给医生装上“超级放大镜”! 嗨,各位关心健康的朋友们,特别是咱们心思细腻的女士们!我是费健医生。今天不聊甲状腺(虽然这也是我的专长),咱们来聊聊身体里另一个“沉默的角落”——胰腺,以及一种藏在里面、极其狡猾的“早癌刺客”:小胰腺癌。 为啥说它狡猾?想象一下,一个67岁的张阿姨(化名),突然没胃口、体重“嗖嗖”往下掉,几个月瘦了10斤!这搁谁身上不慌?赶紧去医院,抽血、胃肠镜、CT...全套检查做下来,结果呢?查不出明确原因!是不是让人更焦虑了?这就像家里明明感觉不对劲,却怎么也找不到问题在哪,急死人! 幸好,张阿姨来到了我们瑞金医院。消化内科的邹多武主任,那可真是“老侦探”,拿着外院的一张CT片,像大海捞针一样,敏锐地捕捉到了胰头部一个极其微小、几乎被忽略的“可疑阴影”!这眼力,不服不行!随后更精准的检查确认:胰头确实藏着个约1厘米的小病灶。1厘米啥概念?大概就一颗绿豆大小!藏在胰腺深处,传统检查想发现它,难! 问题来了:这么小的“不速之客”,到底是良性的炎症,还是恶性的“刺客”(小胰腺癌)? 光看形态,像炎症;但阿姨的消瘦和没食欲,炎症又解释不通。迷雾重重啊! 这时,瑞金医院的“秘密武器”之一出场了——超声内镜(EUS)!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根能伸进胃或十二指肠里的“超级探头”,自带“放大镜”和“透视眼”,能贴得特别近、特别仔细地观察胰腺。在经验丰富的何相宜医生操作下,这个“小绿豆”终于露出了马脚:它的“纹理”特征、造成的管道堵塞情况,结合其他影像技术,都更倾向于恶性肿瘤!紧接着,在超声内镜精准引导下做了穿刺活检(EUS-FNA)——病理结果一锤定音:胰腺腺癌! 万幸!因为发现得超级早! 张阿姨很快转到瑞金医院胰腺外科,成功为她做了根治手术,彻底清除了隐患,恢复良好!这个故事有个圆满的结局,核心就是两个字:早!准! 为什么揪出这个“小绿豆”如此关键?几个硬核知识点你必须了解: “刺客”的凶险性: 胰腺癌被称为“癌王”,很多患者发现时已是晚期,预后很差。 “早”就是生命线: ≥2cm的胰腺癌: 多数已侵袭或转移,生存率低。 <1cm的微小胰腺癌(像张阿姨这种): 手术切除率可超过90%!患者5年生存率高达70%-100%! 这个对比,天壤之别啊! 传统检查的“盲区”: 肿瘤标志物、B超、CT、MRI甚至PET-CT,虽然常用,但对等信号或小于2cm的小病灶,诊断能力明显不足。发现“小绿豆”是当前世界性的难题! 那瑞金团队是怎么突破这个难题,练就“火眼金睛”的呢?答案就是:人工智能(AI)赋能! 超声内镜(EUS)虽然强大,是诊断小胰腺癌最敏感的技术(能发现小到5mm的异常),但它也有“软肋”: 高度依赖医生经验: 不同医生、不同医院水平可能有差异。 人眼有局限: EUS图像里细微的纹理、形态变化,肉眼识别困难,容易有主观偏差。 穿刺也有误差: 尤其当肿瘤小于1厘米时,穿刺的准确性会下降。 于是,瑞金消化内科的何相宜、周春华、张玲等专家团队,利用多年积累的海量数据和经验,开发了一套基于AI的“计算机辅助胰腺实性占位超声内镜多模态诊断系统”。 简单说,就是给医生的EUS“装”上了一个超级智能的“分析大脑”和“放大镜”! 这套AI系统厉害在哪? 突破人眼极限: 它能深度分析图像中人眼根本看不出的细微细节纹理,减少误判。 精准度飙升: 目前这个多分类模型的诊断准确率已经达到了91.8%! 越用越“聪明”: 它能持续学习海量的病例图片,结合病人的资料和最终的病理结果(金标准),不断优化自己,越来越精准。 赋能基层: 最关键的是,它能帮助经验不足的医生和基层医院,整体提升诊断水平!让更多像张阿姨这样的患者,无论在哪里看病,都有机会获得及时、准确的诊断,抓住宝贵的治疗时机! 未来更值得期待! 瑞金团队还在不断完善这套系统,目标不仅是看图像,还要融合更多信息(比如分子病理),预测疾病发展,甚至辅助治疗决策,实现从“精准诊断”到“精准治疗”的全链条管理!让更多隐匿的“胰腺刺客”无处遁形! 费医生敲黑板 & 暖心提示: 张阿姨的故事是个幸运的案例,凸显了早期发现、精准诊断对于凶险癌症的极端重要性!虽然我们今天讲的是胰腺,但道理是相通的: 别忽视身体的“小信号”: 持续的、不明原因的食欲不振、体重下降、腹部不适等,别硬扛,及时就医! 信任专业团队和先进技术: 复杂疑难病例,多学科会诊(MDT)和像瑞金这样的尖端技术(如AI辅助EUS)是破局关键。 “早筛”意识不能少: 对于高危人群(如有家族史、慢性胰腺炎等),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针对性筛查至关重要。早期发现的治疗效果是天壤之别! 医学进步带来希望: AI等新技术的应用,正在不断突破诊断极限,为更多患者带来早诊早治的机会。我们要对医学、对医生有信心! 健康无小事,身体发出的信号,值得我们认真倾听和对待。希望今天的分享,能让大家对“早发现”有更深的认识,也感受到医学科技带来的温暖力量!保持关注,保持健康! (欢迎转发给关心健康的家人朋友!)  

费健 2025-08-20阅读量613

甲状腺癌不再是‘...

病请描述:甲状腺癌不再是‘懒癌’!瑞金医院专家费健揭秘4大预警信号,这几类人尤其要当心 【正文开始】 亲爱的读者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的费健医生。从医30多年来,我一直在临床一线工作,既做传统外科手术,也做微创消融治疗,深知大家对于甲状腺健康的关注和担忧。今天借助这篇科普,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的最新研究进展,帮助大家更科学地认识这个疾病,也更安心地面对健康管理。 这篇文章的内容主要来源于2025年世界甲状腺癌大会(WCTC)上发布的几项重要研究。我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用大家能听懂的语言,把这些“硬核”知识整理出来,希望能帮到你和你关心的家人。 一、甲状腺乳头状癌:不再是“懒癌”代名词 很多人听说“甲状腺乳头状癌”会觉得:“哦,懒癌,没事的。”确实,大多数PTC进展缓慢,预后良好。但事实上,仍有部分患者会出现复发甚至转移。因此,“精准风险评估”成了当前医疗中的关键课题。 最新的研究发现,除了我们常说的年龄、肿瘤大小、是否转移之外,还有四个维度的指标非常关键: ✅ 1. MicroRNA表达:身体的“微观信使” 研究发现,某些microRNA(如miR-21、miR-187-3p)在癌组织中明显升高,而miR-31、miR-200a-5p则显著降低。这些变化可作为潜在的生物标志物,甚至能帮助判断肿瘤的恶性程度。 简单理解:就像身体内部有一套“预警系统”,这些微小RNA就是信号灯。 ✅ 2. 酶表达:MARS1蛋白,癌细胞中的“活跃分子” 一项研究显示,名为MARS1的酶在PTC细胞中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细胞,尤其在发生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中更为突出。这说明它不仅能辅助诊断,还可能成为预测转移的指标。 ✅ 3. 淋巴结检出数量:手术中的“细节决定成败” 颈部淋巴结清扫是手术中的重要环节。研究发现:检出淋巴结的数量越多,越能准确判断病情,患者的生存率和无病生存期也明显提高。 这说明:手术不仅要切除肿瘤,还要尽量彻底地清扫淋巴结,才能降低复发风险。 ✅ 4. 结外侵犯(ENE):复发风险的“放大器” 如果癌细胞突破淋巴结包膜向外侵犯,就叫“结外侵犯(ENE)”。Meta分析显示:ENE阳性患者的复发风险是阴性患者的2倍以上,有些研究中甚至高达4倍! 结论非常明确:ENE是强烈的不良预后因素,应在手术和术后管理中高度重视。 二、我们能做什么?——从“知风险”到“早干预” 了解这些因素不是为了制造焦虑,而是为了更精准地制定治疗与随访策略。比如: 如果你是确诊患者,医生可以根据这些指标帮你判断属于低危还是高危,从而决定手术范围、是否需碘治疗、随访频率等; 如果你是健康人群,定期体检、颈部B超不能少,尤其女性、有家族史、或曾有辐射暴露史的人群要更加重视。 三、未来已来:精准医疗正在改变甲状腺癌管理 目前的研究正在朝这些方向深入: 🧬 机制研究:比如miRNA是如何影响肿瘤行为的?MARS1蛋白又扮演什么角色? 🧪 临床转化:建立更精准的“淋巴结检出标准”和“ENE评估体系”; 💊 新药研发:针对这些靶点开发药物,实现更个体化的治疗。 四、费医生心里话|温柔提醒️❤️ 作为一名常年与甲状腺患者打交道的医生,我深知你们对“复发”“转移”这些词的恐惧。但请相信,医学的进步正是为了把“未知”变为“可知”,把“恐慌”变为“从容”。 如果你或家人正面临甲状腺问题,别怕:✅ 定期检查,不逃避不拖延;✅ 选择正规医院,听从专业建议;✅ 保持良好心态,健康生活方式就是最好的“抗癌药”。 我是费健,愿做你健康之路上的同行者。如有疑问,也欢迎在合规平台发起咨询,我会尽力为大家提供靠谱的医学建议。 参考文献来源:2025 WCTC会议摘要、CACA甲状腺癌指南、多项中外近期研究作者:费健 主任医师(上海瑞金医院普外科)声明:本文仅供参考,不能替代专业医疗建议。如有症状请及时就医。  

费健 2025-08-20阅读量597

胰腺癌术后,这种转移生存期竟...

病请描述:费健主任科普时间:胰腺癌术后复发转移,不同模式结局大不同! 大家好,我是费健,上海瑞金医院普外科的医生。在手术台和诊室工作了30多年,既拿手术刀也做微创消融,深知患者和家属在面对“胰腺癌”这三个字时的焦虑和无助。尤其是手术后的朋友,最担心的就是“会不会复发转移?转移了怎么办?还有没有希望?” 今天,我想和大家聊聊一个非常重要的新发现。最近,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的杨博涵医生团队在顶级医学期刊《中华外科杂志》上发表了一项研究(2025年8月16日优先出版),专门分析了胰腺癌手术后不同复发转移模式对生存结局的影响以及背后的危险因素。这项研究对我们理解胰腺癌、预测预后、制定更精准的治疗方案都很有价值。 为什么这个研究特别值得关注? 胰腺癌被称为“癌王”,确实棘手——发现晚、手术难、化疗效果有限、容易复发转移,5年生存率只有12%左右。很多患者即使成功做了手术,后面也可能出现复发转移。但关键问题是:不同的转移部位、不同的复发时间,结局真的天差地别! 这项研究,就给我们揭示了其中的规律。 研究说了什么?核心要点一目了然 这项研究回顾了210位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做了胰腺癌根治手术的患者资料,平均随访了近2年。其中有139位(约66%)出现了复发转移。研究人员仔细分析了他们的复发模式、时间和生存情况,得出了几个关键结论: 复发转移 vs 无复发:生存差异巨大! 手术后没有复发转移的患者,生存期显著更长(研究中甚至5年生存率估算能达到80%以上,远高于平均水平)。 出现复发转移的患者,中位总生存期(可以简单理解为“平均能活多久”)为23个月左右。这再次强调了预防和早期发现复发的重要性。 复发时间点:“13个月”是个关键分水岭! 研究发现,区分早期复发(预后差)和晚期复发(预后较好)的最佳时间点是术后13个月。 早期复发 (≤13个月): 复发后的生存时间中位数只有约16个月。这表明肿瘤可能更具侵袭性,或者手术时已有未被发现的微小转移灶。 晚期复发 (>13个月): 复发后的生存时间中位数能达到52个月以上!生存期大大延长。 转移部位不同,结局大相径庭! 这是研究最核心的发现之一!不同转移模式对生存的影响差异显著: 肺转移: 预后相对最好! 单纯肺转移的患者(研究中11例),复发后的生存时间中位数可达19.53个月,远高于其他类型。研究甚至发现他们的生存情况优于局部复发、肝转移等。这说明,如果转移“偏爱”肺部,可能意味着肿瘤的生物学行为相对“温和”一些。 肝转移: 最常见(研究中39例),预后较差。 腹膜转移: 预后也很差,并且是最早出现复发的一种(研究中中位无复发生存时间仅5.47个月)。 局部复发: 指肿瘤在手术区域附近重新长出来(研究中34例),预后较差。 多器官转移: 同时转移到两个或更多器官(研究中38例),预后最差。 简单排序(从相对较好到较差):肺转移 > 局部复发 ≈ 肝转移 ≈ 腹膜转移 > 多器官转移。 肺转移是那个“相对不那么坏”的选项。 影响生存的“危险分子”有哪些? 研究通过多因素分析,揪出了几个独立的不良预后因素(意味着它们会显著缩短生存期): 身体状况稍差 (ECOG评分1分): 术后体力状态不好。 肿瘤标志物异常: 术后癌胚抗原 (CEA) ≥ 15 μg/L 是一个危险信号。 肿瘤恶性程度高: 肿瘤分化程度低(低分化),意味着肿瘤细胞长得越不像正常细胞,越“坏”。 复发转移模式: 出现局部复发、肝转移、腹膜转移或多器官转移(再次印证了肺转移相对较好)。 费健主任的解读与建议: 这项研究非常扎实,给我们临床医生提供了重要的决策参考: 精准评估,分层管理: 知道不同复发转移模式的预后差异,我们就能更精准地判断患者的病情走向,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比如,对于单纯肺转移的患者,因为有相对较好的生存预期,我们可能会采取更积极的治疗策略(包括手术、消融、放疗、系统治疗等综合手段),争取长期控制甚至治愈的机会。这也是我擅长微创消融技术能发挥作用的地方之一。 术后13个月是重要观察窗: 术后第一年,尤其是前13个月,是复发的高风险期,需要密切监测。过了这个坎,复发的风险相对降低,生存预期也会改善。 危险因素要警惕: 术后体力恢复不佳、CEA等肿瘤标志物持续升高或异常、病理报告提示低分化肿瘤,这些都是需要高度重视的信号,提示可能需要更严密的随访或调整治疗方案。 规律随访是生命线: 胰腺癌术后,坚持按医嘱复查(通常术后前1-2年每3个月一次,之后根据情况延长间隔)至关重要!复查内容包括影像学(CT/MRI)和血液肿瘤标志物(CA19-9, CEA等)。早发现、早干预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研究的局限与未来: 研究者们也坦诚了研究的不足(如单中心、样本量有限、未详细分析辅助治疗影响等),并计划开展更大规模的多中心研究,并探索不同转移模式的深层机制,为开发新疗法找靶点。这让我们看到了持续进步的希望。 最后,费主任想对大家说: 胰腺癌固然凶险,但医学研究从未停止前进的脚步。像这项研究揭示的不同转移模式预后的差异,就是我们在黑暗中点亮的一盏灯。它告诉我们,不是所有的复发转移都意味着绝望,特别是对于肺转移的患者,我们完全可以有更多期待和更积极的治疗。 作为医生,我深知你们的不易。请记住:规律随访、相信科学、保持希望! 我和我的团队,以及全国的同道们,都在不断努力,用最新的知识和最好的技术,为每一位患者的生存和生命质量而战。有任何疑问,也欢迎在我的线上平台咨询(全网粉丝超100万,线上咨询超10万),我会尽力为大家提供专业的解答和建议。 保持信心,科学应对,我们携手同行! 科普出处:杨博涵, 等. 胰腺癌术后不同复发转移模式的预后差异及其危险因素 [J]. 中华外科杂志, 2025, 63(8): 704-712. (优先在线发表) 作者介绍:费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从医30余年,主攻甲状腺、胰腺肝胆外科手术及微创消融技术。曾获中华医学科技奖、华夏医学科技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上海医学科技奖等多项荣誉。致力于医学科普,全网粉丝超百万,线上咨询超十万次,致力于传递专业、易懂、温暖的医学知识。

费健 2025-08-20阅读量406

焦虑治疗相关医生 更多>

1. 服务人群:成年人,儿童青少年。2. 创伤心理治疗,青少年情绪障碍,拒学、考前焦虑等学习问题,亲子关系、家庭治疗等的心理咨询与治疗。 3. 常见成人精神心理问题:精神分裂症,抑郁障碍,焦虑障碍(惊恐障碍,广泛性焦虑障碍,社交障碍),强迫障碍,躯体形式障碍(慢性疼痛),应激性障碍等疾病的诊断,用药指导,心理咨询与治疗。 3. 老年期各种精神心理问题:焦虑、抑郁,睡眠障碍,不明原因的躯体不适,精神病性障碍。
评分:10
问诊量:575
抑郁症、双相障碍、焦虑症及精神分裂症、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孤独症等各类精神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擅长采用来访者中心疗法为基础,采取精神动力学、正念疗法为主的心理疗法对人际问题、婚姻问题、抑郁、焦虑、恐惧以及儿童青少年多动症、情绪障碍、学业问题等各类心理障碍进行心理治疗。
评分:9.7
问诊量:2538
儿童青少年的情绪问题(抑郁、焦虑、强迫)、多动症、精神疾病的诊断、治疗和心理治疗
评分:0
问诊量:6
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抑郁症、焦虑障碍、睡眠障碍的诊断治疗与康复指导。

焦虑治疗相关医院 更多>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三级甲等 预约量:505.0万

心理咨询

江苏省人民医院

三级甲等 预约量:6.6万

临床心理咨询门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