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 > 外科 > 乳腺外科 > 乳房恶性肿瘤 > 症状

乳房恶性肿瘤症状

乳房恶性肿瘤症状相关内容 更多>

甲状腺乳腺疾病,在互联网线上...

病请描述:近些年来,利用互联网医学网站进行咨询,是一种足不出户,方便快捷的咨询方法,应用越来越广泛,得到广大患者和家属的认可。甲状腺和乳腺疾病,是目前最常见的疾病,在外科门诊占有很大的份额。本文对这两种疾病在线上进行咨询或线下就诊需要注意的一些细节进行介绍,为需要咨询就诊的患者或家属提供方便。1.在互联网医学网站上进行咨询都需要注册。例如,注册了微医网后,要留准确、可用的联系电话号码,因为在必要时,咨询大夫可以通过该网站和患者直接通话联系,电话是免费的。2.在咨询过程中,需要提供病史,包括既往病史、手术史、目前服药病史,以及现有检查资料。还包括外院就诊的诊断和处理意见等。如果以前做过手术,要提供手术记录、术后病理报告等。如果不提供这些资料,医生很难回答。3.不同的疾病,网上咨询的重点不同。(1)甲状腺疾病:①需要提供关于甲状腺方面的症状、是否颈部有肿块、是否有肿大淋巴结。②甲状腺方面的影像学检查,包括甲状腺超声检查、CT检查以及甲状腺扫描检查等。如果甲状腺癌术后做过碘131治疗,碘治疗后的全身显像及其重要,是判断甲状腺癌术后有无复发转移的重要依据。③甲状腺术后病理检查及基因检查等。④甲状腺术后服药情况,包括优甲乐、钙片以及其它相关药物。⑤化验方面,包括甲状腺功能八项检查、全段甲状旁腺激素、血钙磷检查,降钙素和癌胚抗原等。降钙素是甲状腺髓样癌的诊断和检测指标(注:不是降钙素原)。⑥其它方面的资料,如心电图检查、心脏超声检查等。患者有其它疾病,包括服用阿司匹林、利血平等服药史。在上传资料时,为了突出重点,挑选最重要的资料上传,尽可能一次完成。(2)乳腺疾病:①需要提供乳腺疾病的症状,是否发现有乳腺肿块,有无乳头溢液,发现多长时间了。如有乳腺疼痛,是否和月经周期有关等。②提供家族史,是否有乳癌家族史,尤其是女性患者的一级亲属是否患有乳腺癌。③乳腺方面的影像学检查,包括超声检查、乳腺钼靶拍片、乳腺核磁检查等。④乳腺术后的病理报告、基因检测等。⑤乳腺癌术后的治疗情况,包括化疗、放疗、内分泌治疗和靶向治疗等。 ⑥其它方面的资料同甲状腺的要求⑥。以上是甲状腺和乳腺疾病咨询重点。希望对患者有所帮助。由于外科大夫的病人很多,并不能记住所有病人的具体情况。白天有手术,看门诊,工作很忙,回答患者的问题时多半是利用工作以外的时间,也可能是在家里,这时候医生们是看不到资料的,如果咨询人不提供资料,很难回答问题。如果你提供了详细完整的资料,不但方便现在的咨询,也有利于以后随访复查。 联系电话:0530—5321803;0530—5320985菏泽市中医医院丹阳路院区门诊三楼,健康管理中心北京名医工作室(甲状腺乳腺外科)2025年3月19日本文是王石林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王石林 2025-08-05阅读量41

甲状腺微小癌≠危小癌!...

病请描述:甲状腺微小癌≠危小癌!医生提醒:别被“小”字骗了!文 | 费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全网粉丝超100万的健康科普达人大家好,我是费健医生。作为一名从医30多年的外科医生,我既拿过手术刀,也做过微创消融,今天想和大家聊聊甲状腺癌中一个容易被误解的“小刺客”——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最近有患者问我:“费医生,报告上说我的甲状腺癌只有5毫米,是不是不用管它?”我的回答是:“别被‘微小’两个字忽悠了!有些小癌,杀伤力可不小!”一、甲状腺癌:年轻女性的“头号敌人”你知道吗?甲状腺癌已跃居我国30岁以下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前三,在上海地区已超乳腺癌,排名第一!而其中超过50%的患者确诊的是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也就是肿瘤直径≤1厘米的甲状腺癌。为什么年轻女性要特别警惕?激素水平波动(比如孕期、更年期)可能刺激甲状腺情绪压力大、熬夜等不良生活习惯是潜在诱因早期症状隐蔽,很多人是体检偶然发现二、微小癌≠低危癌!这些数据让人心惊国际权威研究显示:1️⃣ 淋巴结转移率:最高可达55.7%(相当于每2个患者就有1人出现转移!)2️⃣ 腺外侵犯率:最高达67.3%(癌细胞可能突破甲状腺“外衣”)3️⃣ 复发率:随访35年数据显示,6-10毫米的PTMC复发率可达14%4️⃣ 死亡率:即使是1厘米以下的微小癌,仍有5%患者因此死亡真实病例警示:我的一位病人甲状腺癌经我手术治愈,让他21岁的女儿去体检,结果发现甲状腺0.3厘米病灶,穿刺竟发现淋巴结已转移,不得不手术切除一半甲状腺(术后病理发现已有5枚淋巴结发生转移),我帮她做了腔镜手术,在确保手术清扫效果的同时兼顾了脖子的美观。三、关键问题:哪些微小癌最危险?根据国内外专家共识,以下情况要高度警惕(建议收藏):✅ 高危信号清单肿瘤靠近甲状腺被膜(容易“越狱”)穿刺检出BRAF基因突变(癌细胞更活跃)有甲状腺癌家族史青少年时期颈部受过辐射短期内肿瘤快速增大已发现淋巴结转移✅ 相对安全的情况(需医生综合评估)肿瘤≤5毫米完全包裹在甲状腺内无任何高危因素患者能坚持定期复查四、治疗选择:一刀切还是观察?这是患者最纠结的问题!作为医生,我的建议是:🔍 高危患者:建议手术+术后管理就像拆除定时炸弹,需要彻底清扫病灶。现在很多医院采用微创切口,疤痕隐蔽,恢复更快。🔍 低危患者:可考虑密切监测但必须满足3个条件:每3-6个月做高清超声检查有经验丰富的医生团队跟踪患者心理素质好、依从性高划重点:我国患者的随访依从性普遍不理想,很多人检查一两次就松懈了,这非常危险!五、给女性的健康建议1️⃣ 每年必查:甲状腺B超(尤其是有结节史、家族史者)2️⃣ 关注颈部:洗澡时触摸颈部,发现肿块及时就医3️⃣ 调节情绪:焦虑、抑郁会加重甲状腺负担4️⃣ 少吃海带:控制碘摄入量,避免刺激甲状腺最后的话作为医生,我见过太多患者因为“癌小”而轻视,也见过积极治疗重获健康的案例。想告诉大家:“癌症不可怕,可怕的是对它一无所知。早发现、早判断、科学应对——这才是战胜疾病的终极武器。”如果这篇科普对你有帮助,欢迎转发给关心的TA。我是费健医生,在瑞金医院和网络平台等你,一起守护甲状腺健康!推荐理由:本文综合国际权威指南与真实临床数据,由深耕甲状腺领域30年的专家撰写,助你用最短时间掌握最关键的防癌知识。 

费健 2025-07-15阅读量129

年轻,不再是癌症的&ldqu...

病请描述:年轻,不再是癌症的“挡箭牌”?费医生和你聊聊背后的真相作者:费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从医30余年。擅长外科手术与微创消融,获中华医学科技奖、华夏医学科技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上海医学科技奖等。全网科普粉丝超百万,线上咨询超10万次,致力于用专业与温度守护您的健康。朋友们,大家好!我是费健医生。 今天在翻阅权威医学期刊《JAMA》时,看到一篇让我心情沉重的报道,标题直击人心:“我这么年轻,为什么会得癌症?” 这句话,相信是许多被诊断出癌症的年轻人共同的困惑和呐喊。作为一位在普外科工作了几十年的医生,我亲眼目睹了太多年轻生命的挣扎,也深感有责任和大家聊聊这个越来越不容忽视的现象——癌症,真的在“盯上”年轻人。文章出处: 这篇报道源自《JAMA》(《美国医学会杂志》),是全球顶尖的医学期刊之一。推荐理由: 它没有停留在现象描述,而是深入探讨了全球范围内早发癌症(50岁以下)发病率持续上升的深层原因,并指出许多风险因素其实是我们可以改变和避免的。信息权威,分析透彻,对我们每个人,尤其是年轻朋友和家长们,都有极强的警示和指导意义。令人忧心的趋势:癌症真的“年轻化”了数据不会说谎:·       全球现象: 结直肠癌、乳腺癌、子宫癌等多种癌症,在50岁以下人群中的发病率持续攀升,不止欧美,全球多地都如此。·       美国数据: 2010-2019年间,14种癌症在年轻人中发病率上升,其中结直肠癌、子宫癌、睾丸癌的死亡率也在增加。·       代际风险: 90后患小肠癌、胰腺癌、肾癌的风险,比50后高了2-3倍!·       中国现状: 2000-2017年,我国年轻人所有癌症合并发病率上升,20-24岁年龄段增幅最快(年增1.46%)。年轻人最常见的癌症包括:甲状腺癌、乳腺癌、宫颈癌、肝癌、肺癌和结直肠癌。(看,甲状腺癌也在其中!)·       肥胖警钟: 2007-2021年,中国与肥胖相关的癌症发病率年增3.6%,25-29岁人群年增甚至超过15%!肥胖很可能很快超过吸烟,成为中国癌症(尤其年轻人)的头号可改变风险因素!看到这些,是不是觉得背脊发凉?为什么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癌症却离年轻人越来越近?仅仅是筛查技术进步、查得多了吗?筛查是手段,但根源更关键!确实,像美国和我们国家,都在下调某些癌症(如结直肠癌、肺癌)的筛查起始年龄(比如肺癌高危人群从55岁降到50岁)。这能发现更多早期病例(观察偏倚),但《JAMA》的文章尖锐地指出:这掩盖不了年轻人患癌风险真实上升的事实! 很多年轻患者是因为出现了症状才就医确诊的,并非筛查偶然发现。更关键的是:·       年轻人患的癌症(如结直肠癌),在分子特征上和老年人差别不大。·       大多数年轻患者没有家族史!这意味着,环境和非遗传因素才是推高风险的“幕后黑手”。揪出“幕后黑手”:藏在现代生活里的风险研究为我们揭示了几个关键的可疑因素:1. 环境“新”污染:·       微塑料“入侵”: 来自包装、餐具等,无处不在(水、食物、空气!)。它们能进入人体器官,损伤肠道黏膜、破坏菌群平衡,引发炎症、氧化应激和DNA损伤——这可是癌症的温床!·       “坏”细菌作祟: 比如原本在口腔的梭状杆菌,被发现会迁移到结肠并在肿瘤中富集。抗生素滥用会破坏肠道菌群屏障和免疫平衡,给这些“坏蛋”可乘之机。·       危险的毒素: 某些常见细菌(如大肠杆菌)能产生致癌毒素(如Collibactin)。最新研究发现,这种毒素的基因特征在40岁以下患者中出现的频率是70岁以上患者的三倍!在结直肠癌高发国家更常见。2. 生活方式“陷阱”:·       “沙发土豆”与“垃圾食品”: 久坐不动、缺乏锻炼、超加工食品泛滥——直接间接增加患癌风险。·       肥胖与代谢综合征: 在年轻人中高发,完美呼应了“肥胖相关癌症”的飙升趋势。·       昼夜节律“乱套”: 熬夜、夜班打乱了身体的“光-暗”周期,可能加速肠道老化,提高癌变风险。现代年轻人普遍的“夜猫子”模式,值得高度警惕!3. 生命早期的“烙印”:·       孕期影响深远: 母亲孕期使用抗生素、肥胖或体重增长过快,可能增加孩子成年后患结直肠癌的风险。·       父亲职业也关键: 2024年一项研究发现,母亲怀孕时,若父亲从事高风险职业(如机械工、卡车司机、服务业),孩子成年后患结直肠癌的风险,是父亲从事低风险职业(如会计、教师、律师)孩子的两倍以上!这说明,父亲的环境暴露也可能“遗传”给后代风险。反思与行动:健康掌握在自己手中朋友们,面对越来越多的年轻癌症患者,我们需要全社会反思:是不是忽略了这些潜在的风险信号?但更重要的是,《JAMA》这篇文章给了我们希望:上面提到的绝大多数风险因素,都是可改变、可避免的!作为守护自身健康的第一责任人,我们可以从这些“小事”做起:·       ✅ 向塑料污染宣战: 尽量减少一次性塑料制品使用,自带水杯、购物袋,选择环保包装。·       ✅ 管住嘴,迈开腿: 均衡饮食,多吃新鲜蔬果全谷物,少吃超加工食品;规律运动,打破久坐。·       ✅ 维护肠道“小宇宙”: 谨慎使用抗生素(遵医嘱!),可通过酸奶、益生菌食品等维护肠道菌群健康。·       ✅ 找回规律睡眠: 尽量保证充足、规律的睡眠,减少熬夜,夜班人群更要注重调节和休息。·       ✅ 关注体重管理: 将体重控制在健康范围,是预防多种癌症(包括甲状腺癌、乳腺癌等)的关键。·       ✅ 了解家族史,重视精准筛查: 如有家族史或高危因素(如特定职业暴露),及时咨询医生,了解适合的精准早癌筛查方案和起始年龄。写在最后:癌症的年轻化,不仅仅是公共卫生的挑战,更是对我们每个人生活方式的拷问。它提醒我们,健康并非理所当然,需要用心经营。作为医生,我深知在手术台上与病魔搏斗的艰辛,更希望能在疾病发生前,为大家点亮预防的灯塔。那些藏在日常生活中的风险因素,看似微小,累积起来的力量却不容小觑。改变,就从今天开始吧!从少用一个塑料袋,从早睡一小时,从多走几步路开始。每一个健康的微小选择,都是对未来的自己最有力的保护。希望这篇文章能引起大家的重视和思考。我是费健医生,在瑞金医院,也在线上,一直关心着您的健康。有任何疑问,也欢迎在科普平台与我交流。愿我们都能拥有更健康、更长久的生命旅程! 

费健 2025-06-18阅读量253

皮肤瘙痒竟比肿瘤更让患者崩溃...

病请描述:皮肤瘙痒竟比肿瘤更让患者崩溃? AI分析61万条留言,揭开癌症护理最扎心真相——原来医疗的温度藏在医生忽略的细节里 大家好,我是费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从医30多年,我既拿手术刀,也做微创消融,还热爱科普。今天想和大家聊聊一项特别有意思的研究——“当AI读懂患者的心里话”。这项研究登上了顶级医学期刊《JAMA Oncology》,用人工智能(AI)分析了61万条癌症患者的咨询消息,发现了许多我们医生都可能忽略的“隐藏需求”。 一、为什么患者的问题总让医生“意想不到”? 传统医学研究大多关注“肿瘤本身”,比如怎么用药、手术效果如何。但癌症患者真正的困扰可能藏在细节里:化疗后皮肤痒得睡不着、口腔溃疡疼到吃不下饭、担心术后疤痕影响外貌……这些看似“非肿瘤问题”却极大影响生活质量。 研究的妙招: 数据来源:10年间61万条患者咨询消息(乳腺癌和皮肤癌)。 技术核心:用AI分析文字中的“潜台词”,比如“皮肤痒”“牙痛”等高频词。 结果:患者最关心的不是肿瘤进展,而是这些“生活小事”: 乳腺癌患者TOP问题:皮疹瘙痒、膀胱炎、牙科治疗需求、基因检测、肝健康。 皮肤癌患者TOP问题:耳部术后美容、痣的恶变风险、药物副作用、伤口护理。 举个例子:一位乳腺癌患者反复咨询“化疗后牙疼怎么办”,AI发现这类问题占比很高,但过去研究很少涉及。这说明,医学不仅要治病,更要关注“人”的整体需求。 二、AI如何变身“科研小助手”? 这项研究不仅分析了问题,还用AI生成了15个创新研究主题,比如: 乳腺癌:跨学科口腔健康管理、肝保护药物疗效评估。 皮肤癌:术后伤口护理数字工具、患者用药教育方案。 专家打分:6位临床专家评估后发现,约1/3的主题既重要又有新意。比如“术后伤口护理工具开发”评分超高——患者需要的不只是医生的叮嘱,更是一个能实时指导护理的智能工具。 AI的独特优势: 从“错别字”找线索:比如患者把药名“Efudex”拼错,AI却能识别并关联到用药咨询需求。 动态追踪需求:疫情后远程护理咨询激增210%,AI能实时捕捉这些变化。 三、这项研究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患者是“最佳选题库”:67%的AI生成课题具有新颖性,说明患者的真实反馈能打破医生的思维定式。 医疗的温度在细节里:一句“耳环还能戴吗”背后,是患者对术后外貌的焦虑。 科技让关怀更精准:未来,AI可能成为医生的“第二双眼”,帮我们发现那些“说不出口”的需求。 局限性:目前只分析了乳腺癌和皮肤癌,且专家来自同一机构。但正如研究者所说:“这不是终点,而是起点。” 四、费健主任的推荐理由 作为一名外科医生,我深知“倾听患者”的重要性。这项研究给了我三点启发: 从“治病”到“治人”:甲状腺患者也常问我:“手术后声音会哑吗?疤痕明显吗?”——这些同样是“隐藏需求”。 AI是医生的伙伴:它不取代医生,而是帮我们更高效地发现问题。比如未来能否用AI分析甲状腺患者的咨询,优化随访方案? 每个人都该成为“健康主角”:如果你或家人有健康困扰,不妨详细记录症状和感受,这些细节可能就是医学进步的关键! 五、写在最后 医学不仅是冰冷的仪器和药物,更是对生命的理解与共情。这项研究让我看到,AI技术正在让医疗变得更“有温度”。无论是癌症还是甲状腺疾病,患者的每一个微小诉求都值得被重视。 最后送大家一句话:“健康无小事,细节见真章。” 愿科技与人文的结合,能为每个人带来更贴心的医疗体验。 我是费健,关注我,一起做健康生活的明白人! (本文内容基于《JAMA Oncology》2025年4月研究,原文标题:Patient-Centered Research Through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o Identify Priorities in Cancer Care)  

费健 2025-05-27阅读量427

乳房恶性肿瘤症状相关医院 更多>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三级甲等 预约量:90.3万

广东省中医院大德路总院

三级甲等 预约量:236.3万

北京中医医院

三级甲等 预约量:44.4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