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 > 外科 > 乳腺外科 > 乳房恶性肿瘤 > 治疗

乳房恶性肿瘤治疗

乳房恶性肿瘤治疗相关内容 更多>

甲状腺乳腺疾病,在互联网线上...

病请描述:近些年来,利用互联网医学网站进行咨询,是一种足不出户,方便快捷的咨询方法,应用越来越广泛,得到广大患者和家属的认可。甲状腺和乳腺疾病,是目前最常见的疾病,在外科门诊占有很大的份额。本文对这两种疾病在线上进行咨询或线下就诊需要注意的一些细节进行介绍,为需要咨询就诊的患者或家属提供方便。1.在互联网医学网站上进行咨询都需要注册。例如,注册了微医网后,要留准确、可用的联系电话号码,因为在必要时,咨询大夫可以通过该网站和患者直接通话联系,电话是免费的。2.在咨询过程中,需要提供病史,包括既往病史、手术史、目前服药病史,以及现有检查资料。还包括外院就诊的诊断和处理意见等。如果以前做过手术,要提供手术记录、术后病理报告等。如果不提供这些资料,医生很难回答。3.不同的疾病,网上咨询的重点不同。(1)甲状腺疾病:①需要提供关于甲状腺方面的症状、是否颈部有肿块、是否有肿大淋巴结。②甲状腺方面的影像学检查,包括甲状腺超声检查、CT检查以及甲状腺扫描检查等。如果甲状腺癌术后做过碘131治疗,碘治疗后的全身显像及其重要,是判断甲状腺癌术后有无复发转移的重要依据。③甲状腺术后病理检查及基因检查等。④甲状腺术后服药情况,包括优甲乐、钙片以及其它相关药物。⑤化验方面,包括甲状腺功能八项检查、全段甲状旁腺激素、血钙磷检查,降钙素和癌胚抗原等。降钙素是甲状腺髓样癌的诊断和检测指标(注:不是降钙素原)。⑥其它方面的资料,如心电图检查、心脏超声检查等。患者有其它疾病,包括服用阿司匹林、利血平等服药史。在上传资料时,为了突出重点,挑选最重要的资料上传,尽可能一次完成。(2)乳腺疾病:①需要提供乳腺疾病的症状,是否发现有乳腺肿块,有无乳头溢液,发现多长时间了。如有乳腺疼痛,是否和月经周期有关等。②提供家族史,是否有乳癌家族史,尤其是女性患者的一级亲属是否患有乳腺癌。③乳腺方面的影像学检查,包括超声检查、乳腺钼靶拍片、乳腺核磁检查等。④乳腺术后的病理报告、基因检测等。⑤乳腺癌术后的治疗情况,包括化疗、放疗、内分泌治疗和靶向治疗等。 ⑥其它方面的资料同甲状腺的要求⑥。以上是甲状腺和乳腺疾病咨询重点。希望对患者有所帮助。由于外科大夫的病人很多,并不能记住所有病人的具体情况。白天有手术,看门诊,工作很忙,回答患者的问题时多半是利用工作以外的时间,也可能是在家里,这时候医生们是看不到资料的,如果咨询人不提供资料,很难回答问题。如果你提供了详细完整的资料,不但方便现在的咨询,也有利于以后随访复查。 联系电话:0530—5321803;0530—5320985菏泽市中医医院丹阳路院区门诊三楼,健康管理中心北京名医工作室(甲状腺乳腺外科)2025年3月19日本文是王石林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王石林 2025-08-05阅读量503

甲状腺微小癌≠危小癌!...

病请描述:甲状腺微小癌≠危小癌!医生提醒:别被“小”字骗了!文 | 费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全网粉丝超100万的健康科普达人大家好,我是费健医生。作为一名从医30多年的外科医生,我既拿过手术刀,也做过微创消融,今天想和大家聊聊甲状腺癌中一个容易被误解的“小刺客”——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最近有患者问我:“费医生,报告上说我的甲状腺癌只有5毫米,是不是不用管它?”我的回答是:“别被‘微小’两个字忽悠了!有些小癌,杀伤力可不小!”一、甲状腺癌:年轻女性的“头号敌人”你知道吗?甲状腺癌已跃居我国30岁以下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前三,在上海地区已超乳腺癌,排名第一!而其中超过50%的患者确诊的是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也就是肿瘤直径≤1厘米的甲状腺癌。为什么年轻女性要特别警惕?激素水平波动(比如孕期、更年期)可能刺激甲状腺情绪压力大、熬夜等不良生活习惯是潜在诱因早期症状隐蔽,很多人是体检偶然发现二、微小癌≠低危癌!这些数据让人心惊国际权威研究显示:1️⃣ 淋巴结转移率:最高可达55.7%(相当于每2个患者就有1人出现转移!)2️⃣ 腺外侵犯率:最高达67.3%(癌细胞可能突破甲状腺“外衣”)3️⃣ 复发率:随访35年数据显示,6-10毫米的PTMC复发率可达14%4️⃣ 死亡率:即使是1厘米以下的微小癌,仍有5%患者因此死亡真实病例警示:我的一位病人甲状腺癌经我手术治愈,让他21岁的女儿去体检,结果发现甲状腺0.3厘米病灶,穿刺竟发现淋巴结已转移,不得不手术切除一半甲状腺(术后病理发现已有5枚淋巴结发生转移),我帮她做了腔镜手术,在确保手术清扫效果的同时兼顾了脖子的美观。三、关键问题:哪些微小癌最危险?根据国内外专家共识,以下情况要高度警惕(建议收藏):✅ 高危信号清单肿瘤靠近甲状腺被膜(容易“越狱”)穿刺检出BRAF基因突变(癌细胞更活跃)有甲状腺癌家族史青少年时期颈部受过辐射短期内肿瘤快速增大已发现淋巴结转移✅ 相对安全的情况(需医生综合评估)肿瘤≤5毫米完全包裹在甲状腺内无任何高危因素患者能坚持定期复查四、治疗选择:一刀切还是观察?这是患者最纠结的问题!作为医生,我的建议是:🔍 高危患者:建议手术+术后管理就像拆除定时炸弹,需要彻底清扫病灶。现在很多医院采用微创切口,疤痕隐蔽,恢复更快。🔍 低危患者:可考虑密切监测但必须满足3个条件:每3-6个月做高清超声检查有经验丰富的医生团队跟踪患者心理素质好、依从性高划重点:我国患者的随访依从性普遍不理想,很多人检查一两次就松懈了,这非常危险!五、给女性的健康建议1️⃣ 每年必查:甲状腺B超(尤其是有结节史、家族史者)2️⃣ 关注颈部:洗澡时触摸颈部,发现肿块及时就医3️⃣ 调节情绪:焦虑、抑郁会加重甲状腺负担4️⃣ 少吃海带:控制碘摄入量,避免刺激甲状腺最后的话作为医生,我见过太多患者因为“癌小”而轻视,也见过积极治疗重获健康的案例。想告诉大家:“癌症不可怕,可怕的是对它一无所知。早发现、早判断、科学应对——这才是战胜疾病的终极武器。”如果这篇科普对你有帮助,欢迎转发给关心的TA。我是费健医生,在瑞金医院和网络平台等你,一起守护甲状腺健康!推荐理由:本文综合国际权威指南与真实临床数据,由深耕甲状腺领域30年的专家撰写,助你用最短时间掌握最关键的防癌知识。 

费健 2025-07-15阅读量501

肿瘤里的“班级点...

病请描述:肿瘤里的“班级点名册”:单细胞测序,如何看清每个癌细胞的“小心思”? 文章正文: 大家好,我是费健,上海瑞金医院的一名普外科医生,既拿手术刀,也做微创消融,在临床一线摸爬滚打了30多年。这些年,我深深感受到医学的飞速发展,尤其是精准医疗带来的变革。今天,想和大家聊一个听起来有点“高大上”,但其实和我们每个人健康息息相关的技术——单细胞RNA测序(scRNA-seq)。最近,《NEJM医学前沿》(这可是全球顶尖医学杂志《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唯一授权的中文平台!)发表了一篇重量级综述,详细介绍了这项技术在优化癌症分型和治疗决策上的巨大潜力。看完之后,我非常兴奋,觉得有必要用大家能听懂的话,把其中的精华分享给大家,特别是我们非常关注自身和家人健康的女性朋友们。 想象一下:肿瘤就像一个“班级” 以前,我们研究肿瘤,就像远远地看一个班级,知道这个班整体成绩如何(比如肿瘤大小、恶性程度),但看不清里面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比如谁是学霸、谁在捣蛋、谁和谁关系好)。传统检测方法,比如“批量RNA测序”,就是把整个“班级”的RNA(可以理解为细胞的“工作笔记”)混在一起测,得到一个“平均分”。这当然有用,但会掩盖很多重要的细节。 单细胞RNA测序:给每个癌细胞“点名”并“检查笔记” 单细胞RNA测序技术,就像一位超级有耐心的老师,能把肿瘤这个“班级”里的每一个细胞单独拎出来,检查它的RNA“笔记”。它能看清: 哪些是真正的“坏学生”(恶性细胞)? 这些“坏学生”内部还分几种类型?(比如有的安静潜伏,有的活跃扩散) 周围有哪些“帮凶”(比如特定的免疫细胞、成纤维细胞)在帮忙? 治疗(比如化疗、放疗、靶向药、免疫药)之后,这些“学生”和“帮凶”的状态发生了哪些具体变化? 这项“点名”技术,如何帮我们更好地对抗癌症? 这篇综述总结了单细胞测序在癌症诊疗中几个革命性的应用方向,我给大家提炼出最关键的几点: 癌症分型更精细,治疗更“个性化”: 过去: 比如乳腺癌,传统方法可能分成几大类(如Luminal A, Luminal B, HER2阳性,三阴性)。 现在(单细胞视角): 即使在同一种大类里(比如三阴性乳腺癌),单细胞测序也能发现恶性细胞内部还存在不同的“小团伙”,它们对治疗的反应可能天差地别!比如,研究发现HPV阳性的头颈癌里,有一群癌细胞HPV基因表达特别低(“HPV低表达型”),这群患者预后就更差。精准识别这些“小团伙”,就能为每个人选择最可能有效的治疗方案,避免无效治疗和副作用。 就像给班级里的不同学生,安排不同的补习方案。 看清治疗如何改变“班级生态”,揪出“耐药分子”: 化疗/靶向药: 治疗前、中、后分别做单细胞测序,能清晰看到: 哪些癌细胞“死扛”住了(耐药)?它们启动了哪些“保命程序”(基因表达变化)? 周围的“帮凶”(肿瘤微环境)发生了什么变化?比如,化疗后某些成纤维细胞可能变得更“促癌”,或者某些免疫细胞功能被抑制了。 免疫治疗: 它能精确识别出: 哪些T细胞(免疫系统的“战士”)是真正能杀癌的?哪些是“疲惫不堪”的? 哪些“帮凶”(如特定类型的巨噬细胞)在拖免疫治疗的后腿? 关键! 它能在治疗前就找到预测疗效的线索!比如黑色素瘤中,一群高表达TCF7基因的CD8+T细胞(一种“预备役战士”)丰度高,往往预示着免疫治疗效果更好。 发现全新的“打击目标”: 单细胞测序能揭示癌细胞为了生存而“暴露”的弱点。例如: 在头颈癌、胰腺癌等肿瘤中,癌细胞常处于一种“半上皮半间质”的不稳定状态(EMT),这种状态对某些靶向药特别敏感。 发现癌细胞适应特殊环境(如脑转移)的关键“命门”,比如肺癌脑膜转移的癌细胞依赖从巨噬细胞“偷铁”生存,用铁螯合剂阻断这个通路就能抑制肿瘤。 它也能发现肿瘤微环境中关键的“帮凶分子”。比如,识别出TIGIT(一种新的免疫刹车分子)在多种癌症中高表达,针对它的药物正在临床试验中,未来可能成为免疫治疗的好搭档。 挑战与未来:曙光在前方 当然,这项技术目前也面临一些挑战,比如: 成本较高,需要新鲜样本: 限制了大规模应用。 数据分析复杂: 需要生物、计算、临床专家紧密合作。 发现需验证: 实验室里的发现要转化到临床,还需要时间和更多研究。 但未来非常令人期待! 空间转录组学: 新技术不仅能看清每个细胞“是谁”,还能知道它们在肿瘤组织里的“座位”(空间位置),看清华“坏学生”和“帮凶”是如何“勾结”的。 大样本数据库: 全球科学家正在建立大型癌症单细胞图谱(类似“癌细胞户口本”),样本量越来越大,结果会更可靠。 分析存档样本: 技术进步使得分析医院里保存多年的石蜡包埋组织成为可能,极大扩展了研究资源。 早期筛查与动态监测: 未来有望用于高危人群的早筛,或在治疗过程中动态监测肿瘤变化,及时调整策略。 费主任的推荐理由: 这篇发表在顶级平台《NEJM医学前沿》上的综述,系统性地梳理了单细胞RNA测序这项前沿技术在癌症精准医疗中的巨大价值和最新进展。它让我们看到,癌症治疗正在从“模糊轰炸”走向“精准狙击”。虽然技术本身还在发展中,但它代表的方向——更深入地理解肿瘤的复杂性,为每个患者量身定制最佳治疗方案——正是未来战胜癌症的关键。作为医生,我对此充满信心,也希望通过科普,让大家了解医学的进步,在面对疾病时能多一份科学认知和希望。 知识要点回顾: 单细胞RNA测序像“显微镜”:看清肿瘤内每个细胞的基因活动。 四大核心价值: 精细分型: 发现传统方法看不到的癌症亚型,指导更精准治疗。 解析治疗反应: 看清化疗、靶向、免疫治疗如何改变癌细胞和微环境,揪出耐药元凶。 预测疗效: 治疗前找到预测药物是否有效的生物标志物。 发现新靶点: 找到癌细胞及其“帮凶”的新弱点,开发新药。 未来可期: 空间技术、大数据库、成本降低将加速其临床应用,尤其在早筛和个体化治疗中潜力巨大。 医学的探索永无止境,单细胞测序就是我们手中的新“利器”。希望今天的分享能让大家感受到科技的力量,也对未来的健康医疗充满信心!保持关注,保持好奇,我们一起拥抱更健康的未来! 文章出处: 本文核心观点源自《NEJM医学前沿》2025年7月7日发布的综述文章《有望优化癌症分型与治疗决策的利器:单细胞RNA测序 | 综述》。 作者介绍: 费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从医30余年,精通外科手术与微创消融技术。中华医学科技奖、华夏医学科技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上海医学科技奖获得者。深耕线上科普,全网粉丝超百万,线上咨询超十万,致力于用专业知识和精准建议守护大众健康。  

费健 2025-07-08阅读量698

肠道菌群:你的健康&ldqu...

病请描述:肠道菌群:你的健康“隐形管家”,革命虽大,落地不易! 大家好,我是费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的一名普外科医生。在手术台和无影灯下工作了30多年,也做了不少微创消融,拿过一些像中华医学科技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这样的肯定。但我发现啊,光开刀治病还不够,让大家了解疾病背后的奥秘,做好预防,才是更重要的“大处方”。所以这些年,我也在努力做科普,希望用最明白的话,把复杂的医学知识讲给大家听。今天想聊的话题,和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那就是住在我们肠道里、数量比我们自身细胞还多的“微生物居民”:肠道菌群。 最近读到“世界肠菌研究会”的两篇重磅科普(《9大系统,20多种疾病...》和《99%的肠道菌群研究成果进不了医院?》),真是大开眼界,也引发很多思考。它们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一面揭示了肠道菌群无比巨大的影响力,另一面则道出了让它真正造福我们的现实难题。 第一面:肠道菌群——重构健康认知的“超级明星” 想象一下,你的肠道里住着数万亿的微生物,它们可不是吃白饭的!近30年的研究(尤其是1990-2019年这爆炸式增长的科研数据)彻底颠覆了我们的认知: 影响力超乎想象: 它早已不是酸奶广告里的简单概念,而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核心变量”。研究证实,肠道菌群与9大身体系统、20多种疾病紧密相关! 消化系统: 老搭档了,溃疡性结肠炎、肠易激综合征都跑不了。 代谢系统: 肥胖、2型糖尿病、高血脂、高尿酸,背后都有它的影子(它影响你怎么吸收能量、存不存脂肪、胰岛素灵不灵敏)。 免疫系统: 炎症性肠病、类风湿关节炎、甚至系统性红斑狼疮,菌群失衡常是导火索。 神经系统(肠-脑轴): 姐妹们尤其要关注! 抑郁症、焦虑症、帕金森、阿尔茨海默病… 肠道菌群能影响血清素、GABA这些大脑“信使”的合成,牵动我们的情绪和神经!甚至和我们关心的甲状腺功能异常(内分泌系统)也有关联。 其他系统: 慢性肾病、哮喘、多囊卵巢综合征、甚至结直肠癌、肝癌、乳腺癌等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和对治疗的反应,肠道菌群都在“暗中观察”,深度参与。 它是“人体总网络”的接口: 为什么能影响这么广?因为这些疾病的背后,常常存在慢性炎症、免疫失调或代谢失衡的共性机制。而肠道菌群,恰恰是连接和调控这些生理网络的“总开关”和“中央接口”。 研究“三级跳”: 科学家们对它的认识也经历了飞跃: 第一跳: 从治拉肚子、肠炎等胃肠病开始。 第二跳: 惊觉它和肥胖、糖尿病等慢病关系密切。 第三跳: 最前沿的发现它深度影响癌症免疫治疗(比如某些益生菌能帮免疫药物PD-1抑制剂更好起效!),还牵动着我们的情绪和大脑健康(肠-脑轴)。 结论一: 肠道菌群不再是配角,它可能是很多疾病链条上的“第一张多米诺骨牌”。 健康,不再只是某个器官的事,而是关乎体内这个庞大“微生态社会”的平衡。未来的医学,可能是从“器官对症”转向“生态治理”! 第二面:潜力巨大,但进医院为啥这么难?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想:这么厉害,医生们快用起来啊!但第二篇文章(登在顶级期刊《Cell》上)泼了盆“清醒的冷水”:除了复发性艰难梭菌感染(用粪菌移植FMT效果很好且已被批准),目前99%的肠道菌群研究成果,还没能广泛走进医院,变成医生手中的常规武器。 为啥?困局重重啊! 医生为啥“无感”?——信任危机: “看不懂”: 动辄几万条菌群数据、复杂的多样性图谱,医生们很难直接拿来判断病情、指导治疗。不像血常规、B超、CT那么直观。 “用不上”: 缺乏统一标准!不同实验室、不同检测方法,结果可能天差地别。在美国有效的结论,到了我们这可能不灵。这让医生怎么放心用? “靠不住”: 市场上一些所谓的“菌群检测”、“神奇益生菌”打着“精准营养”、“排毒养颜”甚至“测人格”的旗号,过度宣传,鱼龙混杂。这种“伪科学”反而败坏了肠道菌群研究的声誉,让医生更谨慎。 三大核心“拦路虎”: 标准缺位: 怎么采样?怎么存?怎么测?怎么分析?全球还没完全统一!虽然已有一些国际标准倡议,但落地到每个医院、实验室,路还很长。 机制模糊: 很多研究发现了“相关性”(比如某种菌多了,某种病风险高),但“因果关系”和具体作用机制还没完全搞清楚。就像知道A和B总是一起出现,但不确定是A导致了B,还是B导致了A,或者有别的因素?这让开发精准疗法很难。 监管不明: 像粪菌移植(FMT),在美国算药,在法国算组织移植,在我们国家还没完全明确法规。新型益生菌、合成菌群这些“下一代”疗法,审批路径也不清晰,企业和资本想投入也有顾虑。 结论二: 肠道菌群不是“速效药”,它更像是一项需要精心建设的“医学新基建”。 它的巨大潜力要真正释放,需要科研、标准、监管、医生教育、公众认知等多方面长期、系统的努力。 费主任的心里话与建议: 作为一名外科医生,我深知精准诊断和治疗的重要性。肠道菌群研究展现的蓝图令人振奋,它让我们看到健康更本质、更全局的一面,特别是它和神经、内分泌(包括甲状腺!)、免疫的深刻联系,为未来预防和治疗许多复杂疾病(包括困扰很多朋友的甲状腺问题)提供了全新视角。但同时,我们也要理性看待现状,避免被市场上过度的宣传误导。 关键要点总结: 肠道菌群是“健康核心管家”: 深度影响消化、代谢、免疫、神经(情绪/脑病)、内分泌(含甲状腺)、泌尿、呼吸、生殖、肿瘤9大系统,关联20+种疾病。 作用机制是关键: 它通过调节炎症、免疫、代谢等共同通路,成为连接全身的“接口”。 肠-脑轴是重点: 肠道菌群与情绪、精神、神经疾病(如抑郁、焦虑)及内分泌功能关系密切。 临床应用遇瓶颈: 缺乏标准化、机制未完全阐明、监管路径不明、医生认知转化难,导致绝大多数成果尚未进入常规临床(除FMT治特定腹泻)。 市场需警惕: 谨防过度宣传和缺乏科学依据的菌群检测及益生菌产品。 未来是光明的,但需耐心: 这是医学范式的革新,需要科研、临床、监管、教育合力推进,建设“微生态医学基建”。 姐妹们,朋友们, 关注肠道菌群,就是关注一种更整体、更前沿的健康观。它提醒我们,呵护健康,从均衡饮食、规律作息、减少压力这些滋养好菌群的生活方式开始,永远是最靠谱的“基础投资”。对于层出不穷的新研究、新产品,保持好奇,但也保持一份理性和耐心,相信科学共同体的严谨步伐。让我们共同期待,这个体内“小宇宙”的秘密被逐步揭开,更精准、更个性化的“微生态健康时代”早日到来! 本文作者:费健 身份: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 资历: 从医30余年,深耕外科手术与微创消融领域 荣誉: 中华医学科技奖、华夏医学科技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上海医学科技奖获得者 科普使命: 全网粉丝超百万,完成线上咨询超10万次,致力于传递精准、易懂、靠谱的医学知识。 推荐理由: 本文基于国际前沿科研动态(源自《Cell》期刊及专业研究会分析),用通俗语言解读复杂的肠道菌群科学,既展现其革新性的健康洞察,也不回避当前临床应用的现实挑战。特别关注了与女性健康息息相关的神经、内分泌(甲状腺)等系统的联系,帮助大家建立科学认知,远离伪科学陷阱,理性拥抱未来医学。  

费健 2025-06-03阅读量920

乳房恶性肿瘤治疗相关医生 更多>

擅长乳腺癌的早期诊断和以外科手术为中心的规范化综合处理,如保留乳房的乳腺癌根治性手术、乳癌术后重建修复、妊娠哺乳期乳腺癌综合处理、年轻乳腺癌患者卵巢功能保护/生育力保存,乳腺微创美容手术等。在女性激素治疗管理、中西医结合治疗方面经验丰富。 牵头执笔中国首部《妊娠相关性乳腺癌临床诊治专家共识(2020)版》、《中国妊娠期与哺乳期乳腺癌临床实践指南(2022版)》及《中国育龄期女性乳腺癌病人生育力保持临床实践指南(2023版)》。
评分:9.8
问诊量:276
长期投身临床一线工作,擅长乳腺癌外科手术治疗及综合治疗,包括乳腺癌各类自体皮瓣和假体乳房重建手术、乳腺癌保乳整形手术与全乳切除手术,以及乳腺良性肿瘤的诊疗和乳腺手术切口美容缝合。注重患者生存与生活质量,兼顾外科手术与个体需求,提供个性化手术诊疗方案。参与制定全国乳腺癌诊疗指南规范,熟练掌握国际和国内乳腺癌循证医学证据,为乳腺癌患者提供规范化、精细化的全程诊疗方案。
评分:10
问诊量:20
乳腺结节,乳腺良、恶性肿瘤的诊断和治疗。乳腺癌的保乳手术、乳腺改良根治术、前哨淋巴结活检、腋窝淋巴结清扫等手术。乳腺结节的微创手术、乳腺肿块穿刺活检。乳腺癌的术前新辅助治疗及术后辅助化疗、内分泌治疗及靶向治疗。乳腺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对肿瘤病人的心理辅导及康复指导具有独特见解。
评分:9.9
问诊量:2341
现任中国抗癌协会常务理事,重庆市抗癌协会常务理事等职务。从事普外科临床医疗、教学、科研工作30余年,对乳腺、胰腺、甲状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较深的造诣。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奖者。

乳房恶性肿瘤治疗相关医院 更多>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三级甲等 预约量:503.3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