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 > 外科 > 乳腺外科 > 乳房恶性肿瘤 > 内容

乳房恶性肿瘤内容

甲状腺乳腺疾病,在互联网线上...

病请描述:近些年来,利用互联网医学网站进行咨询,是一种足不出户,方便快捷的咨询方法,应用越来越广泛,得到广大患者和家属的认可。甲状腺和乳腺疾病,是目前最常见的疾病,在外科门诊占有很大的份额。本文对这两种疾病在线上进行咨询或线下就诊需要注意的一些细节进行介绍,为需要咨询就诊的患者或家属提供方便。1.在互联网医学网站上进行咨询都需要注册。例如,注册了微医网后,要留准确、可用的联系电话号码,因为在必要时,咨询大夫可以通过该网站和患者直接通话联系,电话是免费的。2.在咨询过程中,需要提供病史,包括既往病史、手术史、目前服药病史,以及现有检查资料。还包括外院就诊的诊断和处理意见等。如果以前做过手术,要提供手术记录、术后病理报告等。如果不提供这些资料,医生很难回答。3.不同的疾病,网上咨询的重点不同。(1)甲状腺疾病:①需要提供关于甲状腺方面的症状、是否颈部有肿块、是否有肿大淋巴结。②甲状腺方面的影像学检查,包括甲状腺超声检查、CT检查以及甲状腺扫描检查等。如果甲状腺癌术后做过碘131治疗,碘治疗后的全身显像及其重要,是判断甲状腺癌术后有无复发转移的重要依据。③甲状腺术后病理检查及基因检查等。④甲状腺术后服药情况,包括优甲乐、钙片以及其它相关药物。⑤化验方面,包括甲状腺功能八项检查、全段甲状旁腺激素、血钙磷检查,降钙素和癌胚抗原等。降钙素是甲状腺髓样癌的诊断和检测指标(注:不是降钙素原)。⑥其它方面的资料,如心电图检查、心脏超声检查等。患者有其它疾病,包括服用阿司匹林、利血平等服药史。在上传资料时,为了突出重点,挑选最重要的资料上传,尽可能一次完成。(2)乳腺疾病:①需要提供乳腺疾病的症状,是否发现有乳腺肿块,有无乳头溢液,发现多长时间了。如有乳腺疼痛,是否和月经周期有关等。②提供家族史,是否有乳癌家族史,尤其是女性患者的一级亲属是否患有乳腺癌。③乳腺方面的影像学检查,包括超声检查、乳腺钼靶拍片、乳腺核磁检查等。④乳腺术后的病理报告、基因检测等。⑤乳腺癌术后的治疗情况,包括化疗、放疗、内分泌治疗和靶向治疗等。 ⑥其它方面的资料同甲状腺的要求⑥。以上是甲状腺和乳腺疾病咨询重点。希望对患者有所帮助。由于外科大夫的病人很多,并不能记住所有病人的具体情况。白天有手术,看门诊,工作很忙,回答患者的问题时多半是利用工作以外的时间,也可能是在家里,这时候医生们是看不到资料的,如果咨询人不提供资料,很难回答问题。如果你提供了详细完整的资料,不但方便现在的咨询,也有利于以后随访复查。 联系电话:0530—5321803;0530—5320985菏泽市中医医院丹阳路院区门诊三楼,健康管理中心北京名医工作室(甲状腺乳腺外科)2025年3月19日本文是王石林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王石林 2025-08-05阅读量51

近4成女性体重超标,警惕5种...

病请描述:人类肥胖史可以追溯至3万多年前,被记录于旧石器时代中期的雕像中。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将“肥胖”列入疾病名单,作为一种多因素引起的代谢障碍疾病,肥胖的根本原因是能量摄入与能量消耗的失衡。早在2008年,全球肥胖症患者便已超过5亿,每年更是有至少340万成年人死于超重或肥胖。“2023中国肥胖地图”发布男性比女性更容易胖2024年8月17日,《中国肥胖患病率及相关并发症:1580万成年人的横断面真实世界研究》发布,绘制出了一幅数字版的“中国肥胖地图”, 受试者中超重人群占比34.8%,肥胖人群占比14.1%。研究数据显示,男性比女性更容易胖,其中超重男性占比41.1%,女性占比 27.7%;肥胖男性占比18.2%,女性占比9.4%。高脂肪、高热量饮食,蔬菜、水果、粗粮吃的太少,甜食、快餐、夜宵等都是肥胖的危险因素。体力劳动的逐渐减少,静态生活时间增加,运动量不足让能量消耗减少,更加促进了肥胖的发生。男性的肥胖患病率在35-39岁达到峰值(女性为70-74岁),超重患病率在50-54岁达到峰值(女性为65至69岁)。肥胖不只是“胖”数十种并发症与它有关我们常常会说,稍微胖点没事,身体健康就好。但肥胖作为十大慢性疾病之一,素来被称为“万病之源”,既是独立疾病,又是多种慢性病的重要诱因。最为常见的4种肥胖并发症包括脂肪肝(34.9%)、糖尿病前期(27.6%)、血脂异常(24.9%)和高血压(17.6%)。另外,肥胖也是心脑血管疾病、关节病、多囊卵巢综合征、多种癌症(如子宫内膜癌症、乳腺癌等)的危险因素。肥胖相关疾病的相对危险度见下表:引自《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相对危险度是指肥胖者发生上述肥胖相关疾病的患病率是正常体重者对该病患病率的倍数。脂肪肝肝细胞内脂肪堆积过多,肝脏便发生了“脂肪肝”病变,一旦肝脏受损,便会慢慢向肝纤维化、炎症和肝硬化转变,最终可能发展为肝衰竭、肝癌。糖尿病人体的胰腺会分泌“胰岛素”,促进葡萄糖的吸收。而肥胖会降低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产生胰岛素抵抗,使血糖不能很好地被组织细胞的线粒体利用,只能以脂肪的形式储存在脂肪组织内,进而再次加重肥胖和胰岛素抵抗,形成恶性循环。为了维持血糖稳定,胰腺只能拼命分泌胰岛素,直到“累倒”!人体一旦缺乏胰岛素,血液中便会到处都是过剩的葡萄糖,Ⅱ型糖尿病就来了。超重和肥胖人群的Ⅱ型糖尿病发病风险明显增高,男性和女性腰围分别≥85CM和≥80CM时,糖尿病患病率是腰围正常者的2-2.5倍。血脂异常大量高脂类、高胆固醇类食物的摄入,运动减少导致脂肪吸收和消耗减少,一起造成了血脂的升高。身体质量指数(BMI)24以上的人,血脂异常的风险是正常人的2.5倍,随BMI的增加而不断递增。高血压高血压是肥胖人群十分常见的并发症,约有80%成年人的高血压源于过度肥胖。肥胖导致高血压的病理较为复杂,可能与遗传、瘦素抵抗、胰岛素抵抗、尿钠排泄障碍等有关。全球约有12.8亿高血压患者,而高血压又是心脑血管疾病、脑卒中、肾衰竭等的重要危险因素。内分泌及代谢紊乱脂肪细胞除了储存脂肪,还具有内分泌功能,腹部脂肪过多的女性容易出现雄激素过多、排卵异常、多囊性卵巢综合征等问题。另外,肥胖者由于自身形体原因等局限性,加之社会歧视,容易产生抑郁、精神性厌食等心理性疾病,同样要引起关注。减肥原理很简单误区却真不少减肥基本原理:摄入的能量小于消耗的能量。但,当你真的想要“减肥”时,却发现这件事并不简单!手术抽脂减肥这类的“捷径”真的不建议,血淋淋的教训都摆在面前。减肥还是要从饮食、运动入手,所谓“七分吃,三分练”。人体大约2/3的能量都被用于维持基本生命活动,运动的能量消耗并不多,一定要控制高热量食物的摄入。运动1小时约消耗400千卡能量,而2个蛋挞的能量可达500千卡,管不住嘴的话,小心一朝回到解放前。减肥的方法相信大家都看过很多,微医君就不多说啦,但其中的一些“坑”,还是想和大家一起探讨下。饮食误区长期节食或戒碳水如果懒惰地把减肥等同于“少吃”,通过节食或不吃碳水化合物来达到减肥目的,虽然短期内确实可以使体重迅速下降,但减少的大多是水分和肌肉,恢复饮食后还非常容易反弹。长期过度节食会造成低血糖、皮肤变差、四肢无力、记忆力下降、低血压、生理功能紊乱等问题,还可能出现酮症酸中毒,甚至患上厌食症。碳水化合物对人体很重要,完全不吃会导致营养不良、心慌、头晕等,还会使免疫力下降,容易感染细菌、病毒。脂肪吃的越少越好糖、脂肪和蛋白质是三大热源物质,能够为人体提供能量,而脂肪又是其中热能最高的一种。减肥时控制脂肪摄入是正确的做法,但又不仅仅是限制脂肪,而是要从饮食总热量出发。减肥要同时控制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的摄入量,占比分别约为55%、25%、20%,重量比大致为4:1:1。脂肪可以抑制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促进人体对脂肪的利用,适当摄入对减肥有益。适量的脂肪摄入会让人产生饱腹感,可以让你更从容地接受低热量食物。只吃蔬菜水果蔬菜、水果富含纤维素,脂肪和热量都比较低,确实能够帮助减肥。但只吃这些的话,没办法满足人体所需的营养,容易出现营养不良、体质下降等情况,导致体质性低血压。蛋白质能够帮助保留身体的肌肉,而只吃蔬菜、水果减掉的更多是肌肉,还容易造成基础代谢降低,让减肥变得更加困难。运动误区只关注有氧运动,忽视力量练习40岁以后,人体的静息代谢率(RMR)会逐年下降,其重要原因是年龄导致的瘦体重(LBW)减少,两者都与运动不足有关。科学研究证明:有氧运动能有效改善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机能,提高人体最大摄氧能力,但不能提高瘦体重含量;而力量训练虽对心肺功能及最大摄氧能力效果不佳,却可以明显增加瘦体重含量,提高人体的静息代谢率。减肥时应以氧运动为主,消耗更多的能量,同时适当增加力量练习,提高人体的静息代谢率,巩固和增强减肥效果。运动强度越大,减肥效果越佳运动时人体的能量消耗是安静时的10-20倍,运动减肥无疑对所有人都有效。运动中人体的功能主要分成无氧供能(糖元分解成乳酸)、有氧供能(糖元、脂肪的完全分解)两种。实验证明:低强度、长时间的运动能让人体的脂肪氧化增加,消耗体内过多的脂肪,帮助减肥;高强度运动、大量出汗,对减肥并没有太大帮助。短跑、俯卧撑、举重等属于无氧运动,慢跑、跳绳、游泳、交谊舞、骑自行车、爬山、太极拳等属于有氧运动。减哪儿练哪儿腹部有赘肉,自嘲“一块腹肌”,想通过做仰卧起坐来减掉“小肚子”,成为拥有“八块腹肌”的男人?仰卧起坐能收紧腹部肌肉,却不能让腹部脂肪减少,原因是人体脂肪的消耗会调动全身各处的脂类物质,而不是单独使用某一部位,局部减肥不太现实。要想减掉某一些部位的脂肪,需在全身锻炼的基础上,再进行局部运动,同时控制饮食,才能有相对好一些的效果。令人欣喜的是,人体腹部的脂肪细胞代谢活动更强,相比其他地方,腹部脂肪更容易减少。最后,坚持运动,控制饮食,才是减肥的正确方法。参考文献[1]钱文文,辛宝,孙娜,等. 肥胖的流行病学现状及相关并发症的综述[J]. 科技视界,2016(18):53-54. DOI:10.3969/j.issn.2095-2457.2016.18.034.[2]朱丙连. 肥胖症及其并发症[J]. 开卷有益(求医问药),2022(5):50-52.[3]汪济祥. 减肥误区与正确减肥[J]. 家庭医学(下),2012(5):16-17.[4]一叶. 减肥误区知多少[J]. 中国医药指南,2004(7):13-15. DOI:10.3969/j.issn.1671-8194.2004.07.006.[5]减肥误区你中招了吗[J]. 伴侣,2020(12):60.[6]唐大寒. 请远离减肥误区(上)[J]. 糖尿病新世界,2013(9):60-61.[7]熊竹娟. 走出"刘畊宏女孩"的减肥误区[J]. 中国科技财富,2022(5):52-53. DOI:10.3969/j.issn.1671-461X.2022.05.025.[8]陈东方,陶广凤. 肥胖疾病谱[J]. 医药世界,2007(8):43-45.[9]肥胖危害知多少[J]. 少儿科学周刊(少年版),2022(10):8-9.

健康资讯 2025-08-01阅读量790

甲状腺微小癌≠危小癌!...

病请描述:甲状腺微小癌≠危小癌!医生提醒:别被“小”字骗了!文 | 费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全网粉丝超100万的健康科普达人大家好,我是费健医生。作为一名从医30多年的外科医生,我既拿过手术刀,也做过微创消融,今天想和大家聊聊甲状腺癌中一个容易被误解的“小刺客”——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最近有患者问我:“费医生,报告上说我的甲状腺癌只有5毫米,是不是不用管它?”我的回答是:“别被‘微小’两个字忽悠了!有些小癌,杀伤力可不小!”一、甲状腺癌:年轻女性的“头号敌人”你知道吗?甲状腺癌已跃居我国30岁以下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前三,在上海地区已超乳腺癌,排名第一!而其中超过50%的患者确诊的是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也就是肿瘤直径≤1厘米的甲状腺癌。为什么年轻女性要特别警惕?激素水平波动(比如孕期、更年期)可能刺激甲状腺情绪压力大、熬夜等不良生活习惯是潜在诱因早期症状隐蔽,很多人是体检偶然发现二、微小癌≠低危癌!这些数据让人心惊国际权威研究显示:1️⃣ 淋巴结转移率:最高可达55.7%(相当于每2个患者就有1人出现转移!)2️⃣ 腺外侵犯率:最高达67.3%(癌细胞可能突破甲状腺“外衣”)3️⃣ 复发率:随访35年数据显示,6-10毫米的PTMC复发率可达14%4️⃣ 死亡率:即使是1厘米以下的微小癌,仍有5%患者因此死亡真实病例警示:我的一位病人甲状腺癌经我手术治愈,让他21岁的女儿去体检,结果发现甲状腺0.3厘米病灶,穿刺竟发现淋巴结已转移,不得不手术切除一半甲状腺(术后病理发现已有5枚淋巴结发生转移),我帮她做了腔镜手术,在确保手术清扫效果的同时兼顾了脖子的美观。三、关键问题:哪些微小癌最危险?根据国内外专家共识,以下情况要高度警惕(建议收藏):✅ 高危信号清单肿瘤靠近甲状腺被膜(容易“越狱”)穿刺检出BRAF基因突变(癌细胞更活跃)有甲状腺癌家族史青少年时期颈部受过辐射短期内肿瘤快速增大已发现淋巴结转移✅ 相对安全的情况(需医生综合评估)肿瘤≤5毫米完全包裹在甲状腺内无任何高危因素患者能坚持定期复查四、治疗选择:一刀切还是观察?这是患者最纠结的问题!作为医生,我的建议是:🔍 高危患者:建议手术+术后管理就像拆除定时炸弹,需要彻底清扫病灶。现在很多医院采用微创切口,疤痕隐蔽,恢复更快。🔍 低危患者:可考虑密切监测但必须满足3个条件:每3-6个月做高清超声检查有经验丰富的医生团队跟踪患者心理素质好、依从性高划重点:我国患者的随访依从性普遍不理想,很多人检查一两次就松懈了,这非常危险!五、给女性的健康建议1️⃣ 每年必查:甲状腺B超(尤其是有结节史、家族史者)2️⃣ 关注颈部:洗澡时触摸颈部,发现肿块及时就医3️⃣ 调节情绪:焦虑、抑郁会加重甲状腺负担4️⃣ 少吃海带:控制碘摄入量,避免刺激甲状腺最后的话作为医生,我见过太多患者因为“癌小”而轻视,也见过积极治疗重获健康的案例。想告诉大家:“癌症不可怕,可怕的是对它一无所知。早发现、早判断、科学应对——这才是战胜疾病的终极武器。”如果这篇科普对你有帮助,欢迎转发给关心的TA。我是费健医生,在瑞金医院和网络平台等你,一起守护甲状腺健康!推荐理由:本文综合国际权威指南与真实临床数据,由深耕甲状腺领域30年的专家撰写,助你用最短时间掌握最关键的防癌知识。 

费健 2025-07-15阅读量134

肿瘤里的“班级点...

病请描述:肿瘤里的“班级点名册”:单细胞测序,如何看清每个癌细胞的“小心思”? 文章正文: 大家好,我是费健,上海瑞金医院的一名普外科医生,既拿手术刀,也做微创消融,在临床一线摸爬滚打了30多年。这些年,我深深感受到医学的飞速发展,尤其是精准医疗带来的变革。今天,想和大家聊一个听起来有点“高大上”,但其实和我们每个人健康息息相关的技术——单细胞RNA测序(scRNA-seq)。最近,《NEJM医学前沿》(这可是全球顶尖医学杂志《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唯一授权的中文平台!)发表了一篇重量级综述,详细介绍了这项技术在优化癌症分型和治疗决策上的巨大潜力。看完之后,我非常兴奋,觉得有必要用大家能听懂的话,把其中的精华分享给大家,特别是我们非常关注自身和家人健康的女性朋友们。 想象一下:肿瘤就像一个“班级” 以前,我们研究肿瘤,就像远远地看一个班级,知道这个班整体成绩如何(比如肿瘤大小、恶性程度),但看不清里面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比如谁是学霸、谁在捣蛋、谁和谁关系好)。传统检测方法,比如“批量RNA测序”,就是把整个“班级”的RNA(可以理解为细胞的“工作笔记”)混在一起测,得到一个“平均分”。这当然有用,但会掩盖很多重要的细节。 单细胞RNA测序:给每个癌细胞“点名”并“检查笔记” 单细胞RNA测序技术,就像一位超级有耐心的老师,能把肿瘤这个“班级”里的每一个细胞单独拎出来,检查它的RNA“笔记”。它能看清: 哪些是真正的“坏学生”(恶性细胞)? 这些“坏学生”内部还分几种类型?(比如有的安静潜伏,有的活跃扩散) 周围有哪些“帮凶”(比如特定的免疫细胞、成纤维细胞)在帮忙? 治疗(比如化疗、放疗、靶向药、免疫药)之后,这些“学生”和“帮凶”的状态发生了哪些具体变化? 这项“点名”技术,如何帮我们更好地对抗癌症? 这篇综述总结了单细胞测序在癌症诊疗中几个革命性的应用方向,我给大家提炼出最关键的几点: 癌症分型更精细,治疗更“个性化”: 过去: 比如乳腺癌,传统方法可能分成几大类(如Luminal A, Luminal B, HER2阳性,三阴性)。 现在(单细胞视角): 即使在同一种大类里(比如三阴性乳腺癌),单细胞测序也能发现恶性细胞内部还存在不同的“小团伙”,它们对治疗的反应可能天差地别!比如,研究发现HPV阳性的头颈癌里,有一群癌细胞HPV基因表达特别低(“HPV低表达型”),这群患者预后就更差。精准识别这些“小团伙”,就能为每个人选择最可能有效的治疗方案,避免无效治疗和副作用。 就像给班级里的不同学生,安排不同的补习方案。 看清治疗如何改变“班级生态”,揪出“耐药分子”: 化疗/靶向药: 治疗前、中、后分别做单细胞测序,能清晰看到: 哪些癌细胞“死扛”住了(耐药)?它们启动了哪些“保命程序”(基因表达变化)? 周围的“帮凶”(肿瘤微环境)发生了什么变化?比如,化疗后某些成纤维细胞可能变得更“促癌”,或者某些免疫细胞功能被抑制了。 免疫治疗: 它能精确识别出: 哪些T细胞(免疫系统的“战士”)是真正能杀癌的?哪些是“疲惫不堪”的? 哪些“帮凶”(如特定类型的巨噬细胞)在拖免疫治疗的后腿? 关键! 它能在治疗前就找到预测疗效的线索!比如黑色素瘤中,一群高表达TCF7基因的CD8+T细胞(一种“预备役战士”)丰度高,往往预示着免疫治疗效果更好。 发现全新的“打击目标”: 单细胞测序能揭示癌细胞为了生存而“暴露”的弱点。例如: 在头颈癌、胰腺癌等肿瘤中,癌细胞常处于一种“半上皮半间质”的不稳定状态(EMT),这种状态对某些靶向药特别敏感。 发现癌细胞适应特殊环境(如脑转移)的关键“命门”,比如肺癌脑膜转移的癌细胞依赖从巨噬细胞“偷铁”生存,用铁螯合剂阻断这个通路就能抑制肿瘤。 它也能发现肿瘤微环境中关键的“帮凶分子”。比如,识别出TIGIT(一种新的免疫刹车分子)在多种癌症中高表达,针对它的药物正在临床试验中,未来可能成为免疫治疗的好搭档。 挑战与未来:曙光在前方 当然,这项技术目前也面临一些挑战,比如: 成本较高,需要新鲜样本: 限制了大规模应用。 数据分析复杂: 需要生物、计算、临床专家紧密合作。 发现需验证: 实验室里的发现要转化到临床,还需要时间和更多研究。 但未来非常令人期待! 空间转录组学: 新技术不仅能看清每个细胞“是谁”,还能知道它们在肿瘤组织里的“座位”(空间位置),看清华“坏学生”和“帮凶”是如何“勾结”的。 大样本数据库: 全球科学家正在建立大型癌症单细胞图谱(类似“癌细胞户口本”),样本量越来越大,结果会更可靠。 分析存档样本: 技术进步使得分析医院里保存多年的石蜡包埋组织成为可能,极大扩展了研究资源。 早期筛查与动态监测: 未来有望用于高危人群的早筛,或在治疗过程中动态监测肿瘤变化,及时调整策略。 费主任的推荐理由: 这篇发表在顶级平台《NEJM医学前沿》上的综述,系统性地梳理了单细胞RNA测序这项前沿技术在癌症精准医疗中的巨大价值和最新进展。它让我们看到,癌症治疗正在从“模糊轰炸”走向“精准狙击”。虽然技术本身还在发展中,但它代表的方向——更深入地理解肿瘤的复杂性,为每个患者量身定制最佳治疗方案——正是未来战胜癌症的关键。作为医生,我对此充满信心,也希望通过科普,让大家了解医学的进步,在面对疾病时能多一份科学认知和希望。 知识要点回顾: 单细胞RNA测序像“显微镜”:看清肿瘤内每个细胞的基因活动。 四大核心价值: 精细分型: 发现传统方法看不到的癌症亚型,指导更精准治疗。 解析治疗反应: 看清化疗、靶向、免疫治疗如何改变癌细胞和微环境,揪出耐药元凶。 预测疗效: 治疗前找到预测药物是否有效的生物标志物。 发现新靶点: 找到癌细胞及其“帮凶”的新弱点,开发新药。 未来可期: 空间技术、大数据库、成本降低将加速其临床应用,尤其在早筛和个体化治疗中潜力巨大。 医学的探索永无止境,单细胞测序就是我们手中的新“利器”。希望今天的分享能让大家感受到科技的力量,也对未来的健康医疗充满信心!保持关注,保持好奇,我们一起拥抱更健康的未来! 文章出处: 本文核心观点源自《NEJM医学前沿》2025年7月7日发布的综述文章《有望优化癌症分型与治疗决策的利器:单细胞RNA测序 | 综述》。 作者介绍: 费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从医30余年,精通外科手术与微创消融技术。中华医学科技奖、华夏医学科技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上海医学科技奖获得者。深耕线上科普,全网粉丝超百万,线上咨询超十万,致力于用专业知识和精准建议守护大众健康。  

费健 2025-07-08阅读量197

年轻,不再是癌症的&ldqu...

病请描述:年轻,不再是癌症的“挡箭牌”?费医生和你聊聊背后的真相作者:费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从医30余年。擅长外科手术与微创消融,获中华医学科技奖、华夏医学科技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上海医学科技奖等。全网科普粉丝超百万,线上咨询超10万次,致力于用专业与温度守护您的健康。朋友们,大家好!我是费健医生。 今天在翻阅权威医学期刊《JAMA》时,看到一篇让我心情沉重的报道,标题直击人心:“我这么年轻,为什么会得癌症?” 这句话,相信是许多被诊断出癌症的年轻人共同的困惑和呐喊。作为一位在普外科工作了几十年的医生,我亲眼目睹了太多年轻生命的挣扎,也深感有责任和大家聊聊这个越来越不容忽视的现象——癌症,真的在“盯上”年轻人。文章出处: 这篇报道源自《JAMA》(《美国医学会杂志》),是全球顶尖的医学期刊之一。推荐理由: 它没有停留在现象描述,而是深入探讨了全球范围内早发癌症(50岁以下)发病率持续上升的深层原因,并指出许多风险因素其实是我们可以改变和避免的。信息权威,分析透彻,对我们每个人,尤其是年轻朋友和家长们,都有极强的警示和指导意义。令人忧心的趋势:癌症真的“年轻化”了数据不会说谎:·       全球现象: 结直肠癌、乳腺癌、子宫癌等多种癌症,在50岁以下人群中的发病率持续攀升,不止欧美,全球多地都如此。·       美国数据: 2010-2019年间,14种癌症在年轻人中发病率上升,其中结直肠癌、子宫癌、睾丸癌的死亡率也在增加。·       代际风险: 90后患小肠癌、胰腺癌、肾癌的风险,比50后高了2-3倍!·       中国现状: 2000-2017年,我国年轻人所有癌症合并发病率上升,20-24岁年龄段增幅最快(年增1.46%)。年轻人最常见的癌症包括:甲状腺癌、乳腺癌、宫颈癌、肝癌、肺癌和结直肠癌。(看,甲状腺癌也在其中!)·       肥胖警钟: 2007-2021年,中国与肥胖相关的癌症发病率年增3.6%,25-29岁人群年增甚至超过15%!肥胖很可能很快超过吸烟,成为中国癌症(尤其年轻人)的头号可改变风险因素!看到这些,是不是觉得背脊发凉?为什么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癌症却离年轻人越来越近?仅仅是筛查技术进步、查得多了吗?筛查是手段,但根源更关键!确实,像美国和我们国家,都在下调某些癌症(如结直肠癌、肺癌)的筛查起始年龄(比如肺癌高危人群从55岁降到50岁)。这能发现更多早期病例(观察偏倚),但《JAMA》的文章尖锐地指出:这掩盖不了年轻人患癌风险真实上升的事实! 很多年轻患者是因为出现了症状才就医确诊的,并非筛查偶然发现。更关键的是:·       年轻人患的癌症(如结直肠癌),在分子特征上和老年人差别不大。·       大多数年轻患者没有家族史!这意味着,环境和非遗传因素才是推高风险的“幕后黑手”。揪出“幕后黑手”:藏在现代生活里的风险研究为我们揭示了几个关键的可疑因素:1. 环境“新”污染:·       微塑料“入侵”: 来自包装、餐具等,无处不在(水、食物、空气!)。它们能进入人体器官,损伤肠道黏膜、破坏菌群平衡,引发炎症、氧化应激和DNA损伤——这可是癌症的温床!·       “坏”细菌作祟: 比如原本在口腔的梭状杆菌,被发现会迁移到结肠并在肿瘤中富集。抗生素滥用会破坏肠道菌群屏障和免疫平衡,给这些“坏蛋”可乘之机。·       危险的毒素: 某些常见细菌(如大肠杆菌)能产生致癌毒素(如Collibactin)。最新研究发现,这种毒素的基因特征在40岁以下患者中出现的频率是70岁以上患者的三倍!在结直肠癌高发国家更常见。2. 生活方式“陷阱”:·       “沙发土豆”与“垃圾食品”: 久坐不动、缺乏锻炼、超加工食品泛滥——直接间接增加患癌风险。·       肥胖与代谢综合征: 在年轻人中高发,完美呼应了“肥胖相关癌症”的飙升趋势。·       昼夜节律“乱套”: 熬夜、夜班打乱了身体的“光-暗”周期,可能加速肠道老化,提高癌变风险。现代年轻人普遍的“夜猫子”模式,值得高度警惕!3. 生命早期的“烙印”:·       孕期影响深远: 母亲孕期使用抗生素、肥胖或体重增长过快,可能增加孩子成年后患结直肠癌的风险。·       父亲职业也关键: 2024年一项研究发现,母亲怀孕时,若父亲从事高风险职业(如机械工、卡车司机、服务业),孩子成年后患结直肠癌的风险,是父亲从事低风险职业(如会计、教师、律师)孩子的两倍以上!这说明,父亲的环境暴露也可能“遗传”给后代风险。反思与行动:健康掌握在自己手中朋友们,面对越来越多的年轻癌症患者,我们需要全社会反思:是不是忽略了这些潜在的风险信号?但更重要的是,《JAMA》这篇文章给了我们希望:上面提到的绝大多数风险因素,都是可改变、可避免的!作为守护自身健康的第一责任人,我们可以从这些“小事”做起:·       ✅ 向塑料污染宣战: 尽量减少一次性塑料制品使用,自带水杯、购物袋,选择环保包装。·       ✅ 管住嘴,迈开腿: 均衡饮食,多吃新鲜蔬果全谷物,少吃超加工食品;规律运动,打破久坐。·       ✅ 维护肠道“小宇宙”: 谨慎使用抗生素(遵医嘱!),可通过酸奶、益生菌食品等维护肠道菌群健康。·       ✅ 找回规律睡眠: 尽量保证充足、规律的睡眠,减少熬夜,夜班人群更要注重调节和休息。·       ✅ 关注体重管理: 将体重控制在健康范围,是预防多种癌症(包括甲状腺癌、乳腺癌等)的关键。·       ✅ 了解家族史,重视精准筛查: 如有家族史或高危因素(如特定职业暴露),及时咨询医生,了解适合的精准早癌筛查方案和起始年龄。写在最后:癌症的年轻化,不仅仅是公共卫生的挑战,更是对我们每个人生活方式的拷问。它提醒我们,健康并非理所当然,需要用心经营。作为医生,我深知在手术台上与病魔搏斗的艰辛,更希望能在疾病发生前,为大家点亮预防的灯塔。那些藏在日常生活中的风险因素,看似微小,累积起来的力量却不容小觑。改变,就从今天开始吧!从少用一个塑料袋,从早睡一小时,从多走几步路开始。每一个健康的微小选择,都是对未来的自己最有力的保护。希望这篇文章能引起大家的重视和思考。我是费健医生,在瑞金医院,也在线上,一直关心着您的健康。有任何疑问,也欢迎在科普平台与我交流。愿我们都能拥有更健康、更长久的生命旅程! 

费健 2025-06-18阅读量258

肠道菌群:你的健康&ldqu...

病请描述:肠道菌群:你的健康“隐形管家”,革命虽大,落地不易! 大家好,我是费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的一名普外科医生。在手术台和无影灯下工作了30多年,也做了不少微创消融,拿过一些像中华医学科技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这样的肯定。但我发现啊,光开刀治病还不够,让大家了解疾病背后的奥秘,做好预防,才是更重要的“大处方”。所以这些年,我也在努力做科普,希望用最明白的话,把复杂的医学知识讲给大家听。今天想聊的话题,和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那就是住在我们肠道里、数量比我们自身细胞还多的“微生物居民”:肠道菌群。 最近读到“世界肠菌研究会”的两篇重磅科普(《9大系统,20多种疾病...》和《99%的肠道菌群研究成果进不了医院?》),真是大开眼界,也引发很多思考。它们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一面揭示了肠道菌群无比巨大的影响力,另一面则道出了让它真正造福我们的现实难题。 第一面:肠道菌群——重构健康认知的“超级明星” 想象一下,你的肠道里住着数万亿的微生物,它们可不是吃白饭的!近30年的研究(尤其是1990-2019年这爆炸式增长的科研数据)彻底颠覆了我们的认知: 影响力超乎想象: 它早已不是酸奶广告里的简单概念,而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核心变量”。研究证实,肠道菌群与9大身体系统、20多种疾病紧密相关! 消化系统: 老搭档了,溃疡性结肠炎、肠易激综合征都跑不了。 代谢系统: 肥胖、2型糖尿病、高血脂、高尿酸,背后都有它的影子(它影响你怎么吸收能量、存不存脂肪、胰岛素灵不灵敏)。 免疫系统: 炎症性肠病、类风湿关节炎、甚至系统性红斑狼疮,菌群失衡常是导火索。 神经系统(肠-脑轴): 姐妹们尤其要关注! 抑郁症、焦虑症、帕金森、阿尔茨海默病… 肠道菌群能影响血清素、GABA这些大脑“信使”的合成,牵动我们的情绪和神经!甚至和我们关心的甲状腺功能异常(内分泌系统)也有关联。 其他系统: 慢性肾病、哮喘、多囊卵巢综合征、甚至结直肠癌、肝癌、乳腺癌等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和对治疗的反应,肠道菌群都在“暗中观察”,深度参与。 它是“人体总网络”的接口: 为什么能影响这么广?因为这些疾病的背后,常常存在慢性炎症、免疫失调或代谢失衡的共性机制。而肠道菌群,恰恰是连接和调控这些生理网络的“总开关”和“中央接口”。 研究“三级跳”: 科学家们对它的认识也经历了飞跃: 第一跳: 从治拉肚子、肠炎等胃肠病开始。 第二跳: 惊觉它和肥胖、糖尿病等慢病关系密切。 第三跳: 最前沿的发现它深度影响癌症免疫治疗(比如某些益生菌能帮免疫药物PD-1抑制剂更好起效!),还牵动着我们的情绪和大脑健康(肠-脑轴)。 结论一: 肠道菌群不再是配角,它可能是很多疾病链条上的“第一张多米诺骨牌”。 健康,不再只是某个器官的事,而是关乎体内这个庞大“微生态社会”的平衡。未来的医学,可能是从“器官对症”转向“生态治理”! 第二面:潜力巨大,但进医院为啥这么难?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想:这么厉害,医生们快用起来啊!但第二篇文章(登在顶级期刊《Cell》上)泼了盆“清醒的冷水”:除了复发性艰难梭菌感染(用粪菌移植FMT效果很好且已被批准),目前99%的肠道菌群研究成果,还没能广泛走进医院,变成医生手中的常规武器。 为啥?困局重重啊! 医生为啥“无感”?——信任危机: “看不懂”: 动辄几万条菌群数据、复杂的多样性图谱,医生们很难直接拿来判断病情、指导治疗。不像血常规、B超、CT那么直观。 “用不上”: 缺乏统一标准!不同实验室、不同检测方法,结果可能天差地别。在美国有效的结论,到了我们这可能不灵。这让医生怎么放心用? “靠不住”: 市场上一些所谓的“菌群检测”、“神奇益生菌”打着“精准营养”、“排毒养颜”甚至“测人格”的旗号,过度宣传,鱼龙混杂。这种“伪科学”反而败坏了肠道菌群研究的声誉,让医生更谨慎。 三大核心“拦路虎”: 标准缺位: 怎么采样?怎么存?怎么测?怎么分析?全球还没完全统一!虽然已有一些国际标准倡议,但落地到每个医院、实验室,路还很长。 机制模糊: 很多研究发现了“相关性”(比如某种菌多了,某种病风险高),但“因果关系”和具体作用机制还没完全搞清楚。就像知道A和B总是一起出现,但不确定是A导致了B,还是B导致了A,或者有别的因素?这让开发精准疗法很难。 监管不明: 像粪菌移植(FMT),在美国算药,在法国算组织移植,在我们国家还没完全明确法规。新型益生菌、合成菌群这些“下一代”疗法,审批路径也不清晰,企业和资本想投入也有顾虑。 结论二: 肠道菌群不是“速效药”,它更像是一项需要精心建设的“医学新基建”。 它的巨大潜力要真正释放,需要科研、标准、监管、医生教育、公众认知等多方面长期、系统的努力。 费主任的心里话与建议: 作为一名外科医生,我深知精准诊断和治疗的重要性。肠道菌群研究展现的蓝图令人振奋,它让我们看到健康更本质、更全局的一面,特别是它和神经、内分泌(包括甲状腺!)、免疫的深刻联系,为未来预防和治疗许多复杂疾病(包括困扰很多朋友的甲状腺问题)提供了全新视角。但同时,我们也要理性看待现状,避免被市场上过度的宣传误导。 关键要点总结: 肠道菌群是“健康核心管家”: 深度影响消化、代谢、免疫、神经(情绪/脑病)、内分泌(含甲状腺)、泌尿、呼吸、生殖、肿瘤9大系统,关联20+种疾病。 作用机制是关键: 它通过调节炎症、免疫、代谢等共同通路,成为连接全身的“接口”。 肠-脑轴是重点: 肠道菌群与情绪、精神、神经疾病(如抑郁、焦虑)及内分泌功能关系密切。 临床应用遇瓶颈: 缺乏标准化、机制未完全阐明、监管路径不明、医生认知转化难,导致绝大多数成果尚未进入常规临床(除FMT治特定腹泻)。 市场需警惕: 谨防过度宣传和缺乏科学依据的菌群检测及益生菌产品。 未来是光明的,但需耐心: 这是医学范式的革新,需要科研、临床、监管、教育合力推进,建设“微生态医学基建”。 姐妹们,朋友们, 关注肠道菌群,就是关注一种更整体、更前沿的健康观。它提醒我们,呵护健康,从均衡饮食、规律作息、减少压力这些滋养好菌群的生活方式开始,永远是最靠谱的“基础投资”。对于层出不穷的新研究、新产品,保持好奇,但也保持一份理性和耐心,相信科学共同体的严谨步伐。让我们共同期待,这个体内“小宇宙”的秘密被逐步揭开,更精准、更个性化的“微生态健康时代”早日到来! 本文作者:费健 身份: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 资历: 从医30余年,深耕外科手术与微创消融领域 荣誉: 中华医学科技奖、华夏医学科技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上海医学科技奖获得者 科普使命: 全网粉丝超百万,完成线上咨询超10万次,致力于传递精准、易懂、靠谱的医学知识。 推荐理由: 本文基于国际前沿科研动态(源自《Cell》期刊及专业研究会分析),用通俗语言解读复杂的肠道菌群科学,既展现其革新性的健康洞察,也不回避当前临床应用的现实挑战。特别关注了与女性健康息息相关的神经、内分泌(甲状腺)等系统的联系,帮助大家建立科学认知,远离伪科学陷阱,理性拥抱未来医学。  

费健 2025-06-03阅读量534

癌症转移的“命运...

病请描述:癌症转移的“命运密码”:是天生注定,还是后天进化? 【作者】费健 主任医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从医30年,主攻外科手术与微创消融中华医学科技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获得者全网科普粉丝超100万,线上咨询超10万人次 亲爱的朋友们,今天我要和大家聊一个看似遥远却与我们息息相关的医学话题——癌症转移。最近读到一篇发表在《自然·癌症综述》的重磅研究,题目叫《癌症转移的进化密码》,作者用“随机”和“宿命”这两个词,揭开了肿瘤扩散的神秘面纱。作为一个常年与肿瘤“斗智斗勇”的外科医生,我迫不及待想和你们分享这些颠覆认知的新发现! 一、肿瘤转移的“两大派系”:天生VS后天? 癌症转移就像一场“细胞逃亡计划”,但它们的“逃亡能力”从何而来?科学家们争论多年,终于总结出两大模型: “天生杀手”派(单阶段模型) 核心观点:肿瘤从诞生起就自带“转移技能包”,初始细胞一分裂,后代全都能转移。 典型代表:胰腺癌。这类癌症早期就可能悄悄转移,原发灶和转移灶的基因特征高度相似,仿佛“复制粘贴”。 “逆袭黑马”派(多阶段模型) 核心观点:肿瘤细胞需要“打怪升级”,在生长过程中积累特定突变,才能获得转移能力。 典型代表:前列腺癌。这类癌症的转移灶往往来自原发肿瘤中的“精英亚克隆”,就像一群普通学生里突然冒出个学霸。 举个栗子🌰: 前列腺癌患者:9个转移灶全来自原发瘤中仅占30%的某个亚克隆(概率堪比连续中彩票!)。 胰腺癌患者:肝转移灶像“随机抽奖”,多个亚克隆都能参与转移。 二、癌症转移的“随机性”:一把破解命运的金钥匙 如何区分肿瘤是“天生会转移”还是“后天练成的”?科学家发明了一个神器——根多样性分数(RDS): RDS=1(高随机性):转移灶像“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单阶段模型,如胰腺癌)。 RDS≈0(低随机性):转移灶全是“嫡系部队”,只认一个亚克隆(多阶段模型,如前列腺癌)。 这对我们有何启发? 若检测到低RDS,说明肿瘤已进化出“优势亚克隆”,复发风险高,需更积极干预。 高RDS癌症(如胰腺癌)即使早期发现,也可能已转移,必须综合治疗。 三、器官选择:肿瘤细胞的“适者生存”游戏 为什么乳腺癌爱转移到骨,肠癌偏爱肝?研究揭示了两个关键因素: 播种率:肿瘤细胞像蒲公英,飘到哪算哪。 选择压力:目标器官像“面试官”,只录取符合要求的细胞。 器官分类举例: 低压力考场(淋巴结):门槛低,多克隆转移(RDS高)。 高压力考场(肝、脑):要求严苛,只收“精英单克隆”(RDS低)。 四、甲状腺癌患者的特别关注 虽然文中未直接提及甲状腺癌,但研究结论同样适用: 分化型甲状腺癌:多数属于“低基线转移能力”,转移较晚且依赖优势亚克隆(RDS低),早期手术效果极佳。 未分化癌:可能更像胰腺癌,转移随机性高,需警惕微小病灶。 给甲状腺患者的建议✅: 定期超声检查,关注淋巴结情况。 若病理提示高危亚型,可通过基因检测评估转移风险。 即使发现转移,射频消融等微创手段也能精准打击病灶。 五、未来已来:癌症治疗的“进化论攻略” 这项研究不仅破解了转移密码,更为临床带来三大突破: 精准预后:通过RDS评分预测复发风险。 靶向升级:针对“优势亚克隆”设计个性化疗法。 防转移新思路:干扰肿瘤进化路径,让它们“练不成神功”。 【推荐理由】这篇研究让我眼前一亮的原因: 创新视角:用“转移随机性”量化肿瘤进化,像给癌症做了个“基因测谎仪”。 颠覆认知:发现“越致命的转移越随机”,打破“转移=晚期”的固有观念。 临床接地气:直接指导预后判断,让患者不再盲目焦虑。 【写在最后】作为医生,我常对患者说:“癌症不可怕,可怕的是不了解它。”每一次科学突破,都在为我们增添对抗疾病的武器。希望这篇科普能让你感受到:医学不是冰冷的术语,而是充满智慧的生命之光。 如果你有甲状腺结节或其他健康困惑,欢迎随时留言。记住,早关注、早筛查,就是对自己最好的疼爱❤️ (文献来源:Naxerova, K. (2025). Evolutionary paths towards metastasis. Nature Reviews Cancer.)  

费健 2025-05-27阅读量444

皮肤瘙痒竟比肿瘤更让患者崩溃...

病请描述:皮肤瘙痒竟比肿瘤更让患者崩溃? AI分析61万条留言,揭开癌症护理最扎心真相——原来医疗的温度藏在医生忽略的细节里 大家好,我是费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从医30多年,我既拿手术刀,也做微创消融,还热爱科普。今天想和大家聊聊一项特别有意思的研究——“当AI读懂患者的心里话”。这项研究登上了顶级医学期刊《JAMA Oncology》,用人工智能(AI)分析了61万条癌症患者的咨询消息,发现了许多我们医生都可能忽略的“隐藏需求”。 一、为什么患者的问题总让医生“意想不到”? 传统医学研究大多关注“肿瘤本身”,比如怎么用药、手术效果如何。但癌症患者真正的困扰可能藏在细节里:化疗后皮肤痒得睡不着、口腔溃疡疼到吃不下饭、担心术后疤痕影响外貌……这些看似“非肿瘤问题”却极大影响生活质量。 研究的妙招: 数据来源:10年间61万条患者咨询消息(乳腺癌和皮肤癌)。 技术核心:用AI分析文字中的“潜台词”,比如“皮肤痒”“牙痛”等高频词。 结果:患者最关心的不是肿瘤进展,而是这些“生活小事”: 乳腺癌患者TOP问题:皮疹瘙痒、膀胱炎、牙科治疗需求、基因检测、肝健康。 皮肤癌患者TOP问题:耳部术后美容、痣的恶变风险、药物副作用、伤口护理。 举个例子:一位乳腺癌患者反复咨询“化疗后牙疼怎么办”,AI发现这类问题占比很高,但过去研究很少涉及。这说明,医学不仅要治病,更要关注“人”的整体需求。 二、AI如何变身“科研小助手”? 这项研究不仅分析了问题,还用AI生成了15个创新研究主题,比如: 乳腺癌:跨学科口腔健康管理、肝保护药物疗效评估。 皮肤癌:术后伤口护理数字工具、患者用药教育方案。 专家打分:6位临床专家评估后发现,约1/3的主题既重要又有新意。比如“术后伤口护理工具开发”评分超高——患者需要的不只是医生的叮嘱,更是一个能实时指导护理的智能工具。 AI的独特优势: 从“错别字”找线索:比如患者把药名“Efudex”拼错,AI却能识别并关联到用药咨询需求。 动态追踪需求:疫情后远程护理咨询激增210%,AI能实时捕捉这些变化。 三、这项研究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患者是“最佳选题库”:67%的AI生成课题具有新颖性,说明患者的真实反馈能打破医生的思维定式。 医疗的温度在细节里:一句“耳环还能戴吗”背后,是患者对术后外貌的焦虑。 科技让关怀更精准:未来,AI可能成为医生的“第二双眼”,帮我们发现那些“说不出口”的需求。 局限性:目前只分析了乳腺癌和皮肤癌,且专家来自同一机构。但正如研究者所说:“这不是终点,而是起点。” 四、费健主任的推荐理由 作为一名外科医生,我深知“倾听患者”的重要性。这项研究给了我三点启发: 从“治病”到“治人”:甲状腺患者也常问我:“手术后声音会哑吗?疤痕明显吗?”——这些同样是“隐藏需求”。 AI是医生的伙伴:它不取代医生,而是帮我们更高效地发现问题。比如未来能否用AI分析甲状腺患者的咨询,优化随访方案? 每个人都该成为“健康主角”:如果你或家人有健康困扰,不妨详细记录症状和感受,这些细节可能就是医学进步的关键! 五、写在最后 医学不仅是冰冷的仪器和药物,更是对生命的理解与共情。这项研究让我看到,AI技术正在让医疗变得更“有温度”。无论是癌症还是甲状腺疾病,患者的每一个微小诉求都值得被重视。 最后送大家一句话:“健康无小事,细节见真章。” 愿科技与人文的结合,能为每个人带来更贴心的医疗体验。 我是费健,关注我,一起做健康生活的明白人! (本文内容基于《JAMA Oncology》2025年4月研究,原文标题:Patient-Centered Research Through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o Identify Priorities in Cancer Care)  

费健 2025-05-27阅读量429

甲状腺转移癌:藏在脖子里的&...

病请描述:甲状腺转移癌:藏在脖子里的“外来客”,如何识别与应对?作者 | 费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深耕甲状腺疾病诊疗30年,擅长外科手术与微创消融,获中华医学科技奖等多项荣誉,全网科普粉丝超100万。 一、甲状腺也会“收留”癌细胞? 最近门诊遇到一位阿姨,体检发现甲状腺结节,最终确诊是肺癌转移来的!她满脸疑惑:“肺的毛病怎么跑到脖子了?”其实,甲状腺转移癌就像“外来移民”——其他器官的癌细胞通过血液“搬家”到甲状腺定居。虽然发生率低(仅占甲状腺癌的1%-3%),但容易漏诊! 关键知识点速览:✅ 谁爱往甲状腺转移? 肾癌、肺癌、乳腺癌“最爱串门” 黑色素瘤、结肠癌偶尔“凑热闹”✅ 高危人群: 60岁以上老年人,尤其女性 有癌症病史(特别是肾癌术后5年以上)✅ 症状预警: 多数无症状,体检偶然发现 晚期可能出现脖子肿胀、声音嘶哑、吞咽困难 二、揪出“外来户”:超声+穿刺是关键 很多患者问我:“医生,超声能看出转移癌吗?”答案是:能!但需要“火眼金睛”。 超声下的蛛丝马迹:🔍 结节多为低回声,形态不规则🔍 血流信号丰富(像树根一样乱窜)🔍 最大特点:与原发肿瘤超声特征高度相似!(比如肾癌转移灶和原肾肿瘤“长得像”) 确诊必杀技:👉 穿刺活检+免疫组化 细针穿刺取细胞,就像“用吸管喝奶茶” 免疫组化检测特定蛋白(如TTF-1、甲状腺球蛋白),区分“本地癌”和“外来癌” 三、治疗策略:不是所有转移癌都要切甲状腺! 遇到甲状腺转移癌,很多患者焦虑:“要不要手术?切了能活多久?”其实治疗方案因人而异: 1. 手术派:适合这类患者 肾癌转移(生存期较长,手术可延长生命) 孤立性转移灶,无其他器官转移 合并呼吸困难等压迫症状 2. 保守派:这些情况优先考虑 肺癌转移(生存期短,手术获益有限) 多器官广泛转移 高龄或合并严重基础疾病 3. 辅助治疗: 靶向药、免疫治疗(针对原发癌类型) 放疗(缓解局部压迫) 四、生死时速:这些信号提示预后 同样是甲状腺转移癌,有人活过5年,有人仅生存数月,关键看这些因素: ⚠️ 预后较差红灯区: 原发癌恶性度高(如肺癌、黑色素瘤) 多器官转移 甲状腺病灶多发且边界不清 🟢 预后较好绿灯区: 原发癌进展慢(如肾透明细胞癌) 孤立性转移灶 早发现早治疗 五、费主任的暖心建议 癌症患者定期查甲状腺:特别是肾癌、乳腺癌、肺癌患者,术后每年做一次颈部超声。 结节≠转移癌:体检发现甲状腺结节先别慌,90%以上是良性! 穿刺不可怕:细针穿刺就像打疫苗,ji分钟完成,门诊随做随走。 推荐理由: 本文结合最新临床研究(2024年《中华转移性肿瘤杂志》等),用通俗语言解析复杂医学问题,帮你建立科学认知,告别盲目焦虑。 健康小贴士: 甲状腺是情绪的“晴雨表”,少熬夜、少生气、定期体检,就是对它最好的呵护!关注@费健医生,解锁更多甲状腺健康知识~  

费健 2025-05-14阅读量419

颠覆传统!当放疗遇上甲状腺癌...

病请描述:颠覆传统!当放疗遇上甲状腺癌:这些知识你必须知道——来自费健主任的贴心科普指南 大家好,我是费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从医30多年,我既拿手术刀,也做微创消融,还特别爱和大家聊健康科普。今天,咱们就来谈谈一个“低调却重要”的话题——放疗在癌症治疗中的角色,尤其是甲状腺癌患者最关心的那些事儿。 一、放疗:癌症治疗的“隐形狙击手” 提到癌症治疗,很多人第一反应是“手术切除”或“化疗输液”。但你知道吗?放疗就像一位精准的狙击手,用高能射线悄悄摧毁癌细胞。它的原理很简单:用X射线、质子束等穿透人体,破坏癌细胞的DNA,让它们无法分裂增殖,最终“自我了断”。 放疗的三大优势: 精准打击:现代技术(如质子治疗)能锁定肿瘤,减少对正常组织的伤害。 副作用更可控:相比化疗的全身反应,放疗的副作用多集中在治疗部位。 适应症广:从根治早期肿瘤到缓解晚期症状,放疗都能派上用场。 最近,美国MD安德森癌症中心的研究还颠覆了传统认知:某些乳腺癌患者通过精准放疗,甚至能免去手术!这让我们看到,放疗的潜力远超想象。 二、甲状腺癌:放疗用不用?关键看这几点! 甲状腺癌被称为“懒癌”,多数患者通过手术和放射性碘(RAI)治疗就能搞定。但总有人问:“我需要做放疗吗?”答案藏在以下场景里: 必须考虑放疗的4种情况(划重点!): 肿瘤“赖着不走”:手术切不干净,比如侵犯气管、喉返神经,或淋巴结广泛转移。 未分化癌:这类恶性程度极高,放疗能辅助控制病情。 复发转移:局部复发且无法再手术,或RAI治疗无效时,放疗能“补刀”。 髓样癌术后:若无法根治,放疗可降低复发风险。 注意!甲状腺癌对放疗不一定敏感,所以医生会综合评估,绝不会让你“白挨辐射”。 三、放疗流程:团队协作的“精密工程” 放疗不是医生一个人的战斗,而需要物理师、剂量师、护士等团队协作。流程大致分四步: 定靶区:用CT/MRI精准定位肿瘤范围,标记皮肤。 做计划:计算剂量和照射角度,最大限度保护正常组织。 分次照:通常每天1次,每周5天,持续4-7周。 勤复查:治疗中每周随访,结束后定期检查疗效。 为什么放疗要“做五休二”? 给正常组织“喘口气”,修复损伤。 让更多癌细胞进入对射线敏感的时期,提高杀伤效率。 机器和医生也需要休息维护,保证治疗精准度。 四、放疗副作用:别慌!这些方法能应对 放疗难免有副作用,但提前了解就能从容应对: 皮肤反应:发红、脱皮?保持清洁干燥,别抓挠,穿纯棉衣物。 喉咙不适:吞咽疼痛?吃温软食物,避开辛辣刺激。 疲劳乏力:多休息,适当补充营养,身体修复需要能量! 小贴士:治疗期间保护好体表标记线,洗澡别用沐浴露搓揉,外出记得打伞防晒哦! 五、未来已来:放疗技术正在颠覆传统 从乳腺癌的“无手术”突破,到质子治疗大幅减少副作用,放疗技术正飞速发展。未来,更多患者可能通过精准放疗实现“少挨刀、少受苦”的目标。 但记住,医学没有“万能药”。无论是手术、放疗还是RAI治疗,个性化方案才是战胜癌症的关键。 费健主任的暖心总结: 甲状腺癌放疗≠病情严重,它是特定情况下的“神助攻”。 治疗前多沟通,明确目的和风险,信任医生团队。 放疗期间做好自我护理,副作用大多可防可控。 健康是人生最大的财富,定期体检、早诊早治永远是最优解。如果你或家人正面临治疗选择,别犹豫,点击我的主页预约咨询,咱们一起找到最适合的方案! 推荐理由:本文融合国际前沿研究与临床实践经验,用最易懂的语言解答疑惑,助你科学抗癌,少走弯路。 (本文部分内容参考自《JAMA Oncology》《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患者教育手册——甲状腺癌》等) 作者介绍:费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深耕甲状腺疾病诊疗30年,擅长手术与微创消融,全网粉丝超100万,致力于让医学知识“接地气”。曾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等荣誉,线上解答超10万次咨询,被患者称为“最懂你的医生朋友”。  

费健 2025-05-07阅读量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