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 > 精神科 > 精神科 > 强迫性障碍 > 内容

强迫性障碍内容

值得家长关注的10种儿童心理...

病请描述:值得家长关注的10种儿童心理问题行为及临床案例 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孩子的情绪和行为,还可能对其学业、社交乃至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作为家长,了解并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行为至关重要。以下是值得家长关注的10种儿童心理问题行为,并结合临床案例进行深入分析。   1. 焦虑症 临床案例:小明,一个八岁的男孩,近几个月来频繁出现紧张不安、担心过度的情况。他害怕上学,担心考试不及格,甚至害怕与家人分离。家长发现后,带小明去看了心理医生。经过评估,小明被诊断为儿童焦虑症。通过认知行为疗法和家庭支持,小明的焦虑症状逐渐得到缓解。   2. 抑郁症 临床案例:小芳,一个十岁的女孩,原本活泼开朗,但近一年来变得沉默寡言,对周围事物失去兴趣。她经常独自一人,情绪低落,甚至有自杀念头。家长及时察觉并带小芳就医,被诊断为儿童抑郁症。通过药物治疗和心理疏导,小芳的情绪逐渐稳定,重新找回了生活的乐趣。   3.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 临床案例:小强,一个九岁的男孩,上课时无法集中注意力,经常分神或打断老师讲话。他在家中也表现出冲动和多动的行为,难以安静坐下来完成作业。家长和老师都感到困扰,最终带小强去看医生。诊断为ADHD后,通过行为疗法和药物治疗,小强的注意力有所改善,学习成绩也逐步提升。   4. 强迫症(OCD) 临床案例:小华,一个十一岁的男孩,每天花费大量时间洗手、检查门窗是否关好等,即使这些行为已经超出了正常范围。他感到无法控制这些行为,内心非常痛苦。家长发现后,带小华就医,被诊断为儿童强迫症。通过暴露与反应预防疗法(ERP),小华的症状得到了有效控制。   5. 对立违抗性障碍(ODD) 临床案例:小丽,一个十岁的女孩,经常与家人、老师发生争执,拒绝服从合理的指令和要求。她的行为常常让周围的人感到困扰和无奈。家长带小丽去看心理医生,被诊断为对立违抗性障碍。通过家庭治疗和认知行为疗法,小丽学会了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6. 社交焦虑障碍 临床案例:小刚,一个十二岁的男孩,害怕在公共场合讲话或与人交往,担心被嘲笑或拒绝。他常常回避社交场合,导致朋友很少。家长注意到小刚的社交问题后,带他寻求专业帮助。通过社交技能训练和认知重构,小刚逐渐克服了社交焦虑,开始享受与人交往的乐趣。   7. 分离焦虑 临床案例:小悦,一个五岁的女孩,每当父母离开时都会大哭大闹,表现出极度的分离焦虑。她害怕独自一人,即使在学校也常常因为想念家人而分心。家长通过逐步分离训练和心理疏导,帮助小悦建立了安全感,减少了分离焦虑的发生。   8. 进食障碍 临床案例:小杰,一个九岁的男孩,对食物有极端的偏好或厌恶,导致体重严重偏离正常范围。他要么暴饮暴食,要么几乎不吃东西。家长带小杰去看医生,被诊断为进食障碍。通过营养咨询和心理治疗,小杰逐渐恢复了健康的饮食习惯。   9. 睡眠障碍 案例分析:小美,一个八岁的少女,经常在夜晚难以入眠或过早醒来,这使得她在白天的精神状态欠佳、注意力无法集中。家长发现小美的睡眠问题后,带她去看了睡眠专家。经过评估和治疗,小美的睡眠质量得到了改善,白天的精神状态也恢复了正常。   10. 自我伤害行为 临床案例:小宇,一个十二岁的男孩,偶尔会用刀片划伤自己的手臂,以此作为缓解内心痛苦的方式。家长发现后非常震惊和痛心,立即带小宇就医。经过深入的心理评估和治疗,小宇学会了更健康的应对方式,逐渐停止了自我伤害行为。   结语 以上10种儿童心理问题行为是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应特别关注的。每个孩子的心理发展都有其独特性,家长应耐心观察、理解并尊重孩子的感受和需求。当发现孩子出现心理问题时,应及时寻求专业帮助,与孩子一起面对和解决困难。通过家长的关爱和支持,孩子的心理健康将得到更好的保障和发展。

生长发育 2024-07-17阅读量3608

抽动障碍的预防及预后

病请描述:1. 心理精神因素对抽动患儿预后的影响?抽动障碍患者多有心理精神因素的异常,常见有情绪障碍,如表现焦虑不安、过分敏感、紧张恐惧等,或表现忧郁、易激动、好发脾气、冲动、攻击行为等,而这些心理精神因素可能造成抽动障碍主要症状更为严重,影响病情的恢复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使家长和教师对患儿均难以管教,往往出现严重的学习问题,严重影响患儿预后。有的抽动患儿除了有特殊学习能力缺陷之外,还因抽动症状,受嘲笑、歧视以致不愿上学或辍学,性格、行为的偏激可在少年阶段或更早阶段就出现,并可影响身心健康。抽动患儿易受精神因素的影响,需及时控制抽动和伴发的行为症状,减轻患儿身体不适和心理困扰,改善患儿的不良行为和情绪,对抽动障碍的预后和防止精神病性症状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2. 抽动障碍患儿家庭因素对患儿预后的影响?         抽动患儿的家庭因素对其预后的影响至关重要。我国研究人员对抽动障碍患儿的研究中发现父母的不良嗜好对患儿的预后有显著影响:在166例患儿中父亲有不良嗜好的为20例,占12%,其未愈病例中占2例。而母亲有不良嗜好的病例数较少,仅有2例,未愈病例占1例。如父亲在家吸烟能刺激患儿呼吸道,可能会引起喉中发声、清喉声、缩鼻等动作;打牌时嘈杂声音可使患儿情绪紧张、不安、睡眠不好,长期必将加重病情或诱发抽动,预后较差。所以父母,尤其是父亲应改掉不良嗜好,养成良好习惯,给患儿树立好榜样,营造一个舒适健康的生活环境,从而改善预后。3. 抽动障碍患儿身体其他器官功能有变化吗?抽动障碍患儿并无直接的身体其他器官功能的损伤,然而抽动障碍往往继发或伴发于其他器质性疾病,如反复上呼吸道感染、鼻窦炎、结膜炎、脑炎、脑外伤、染色体异常、先天性代谢缺陷等,则可因其伴发疾病或继发疾病影响身体其他器官功能。另外,抽动障碍患儿易存在自伤行为,也可间接造成身体损伤,因此,对抽动障碍患儿的心理疏导及其基础疾病的治疗是避免抽动障碍患儿身体其他器官受损的关键。4. 病程不同的抽动障碍患儿预后有何不同?         抽动障碍按其临床特征和病程不同,分为三种类型,其预后也不尽相同。如短暂性抽动障碍预后相对较好。慢性抽动障碍可持续数年,病程越长,控制越困难,甚至伴随终生;第三型Tourette综合征,自愈的可能性很小,这一类型若在发病早期得到积极、合理的治疗,其抽动症状一般可在16个月减轻并逐渐得到控制,即使存在少量的残留症状,也不影响正常的生活、学习和工作。能够预测抽动障碍的程度越严重,生活质量越低。但有学者认为儿童期抽动症状的频度和严重程度难以预测成年期抽动症状严重程度。另外,随访研究发现,儿童期表现为发声性抽动症状的患儿,成年后社会心理功能的损害程度要高于运动性抽动症状的患儿,但关于儿童期的一些抽动形式是否可以预测成年期抽动症状或共患病症状,目前仍存在争议。5. 抽动障碍患儿能和正常人一样生活吗?大部分抽动障碍患儿在长大后病情逐渐向好的方向发展,甚至完全缓解,所以对患儿的学习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一般不大,而且能够过上和正常人一样的生活。只有少数病人症状会迁延,主要是因为抽动症状或伴发的行为障碍影响患者的学习、生活或社交活动,使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所以发现孩子患了抽动障碍,要积极治疗,预防控制病情的发展和加重。6. 母亲患有抽动障碍对怀孕有影响吗?目前研究表明抽动障碍可能是遗传因素、神经生理、神经生化及环境因素等相互作用的结果,与遗传因素有明显关系,但目前遗传方式尚不明确,此外,研究发现在一些家庭中,Tourette综合征、其他类型的抽动障碍和强迫症之间存在的一定联系,因此,提示 Tourette综合征、其他类型的抽动障碍、强迫症可能为共同的遗传易感性的不同表达,但是鉴于抽动障碍的可治疗性(删除),抽动障碍患者也适宜怀孕,但母亲患有抽动障碍对怀孕可能存在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孕妇同时伴有剧烈呕吐、精神紧张、睡眠障碍等精神神经疾病时对胎儿也有影响,但是这种影响可能也不是很大,孕妇没有必要过于紧张,造成神经系统畸形和脑性瘫痪的可能性不大,即使有也是其他致畸因素导致的。建议孕妇定期到医院随访。如果孩子出现问题,及早采取措施,早期干预,胎儿期也可以开始营养神经药物治疗,有效改善预后。7. 婴幼儿时期教育应注意哪些方面?人的大脑有两个发育关键期,分别为胚胎期及婴幼儿期。在婴幼儿期中脑部重量增长最快,主要为胶质细胞增长、神经髓鞘及突触产生、树突细胞发育,神经细胞增殖是从妊娠3个月开始至出生后1岁,神经纤维细胞至4岁才完成分化。这时期是婴幼儿神经系统代偿能力最好、发育最快的时期。如果在这时期给予良好的刺激,能有效促进树突、轴突等细胞结构形成及功能代偿。0~3岁是婴幼儿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处于该时期的婴幼儿可塑性强,发展潜力强大,是促进婴幼儿心智发育、体格发育及形成良好性格行为的关键期。近年研究发现婴幼儿心理、社会适应性、性格的形成与早期教育关系密切。研究结果也表明对0~1岁的婴幼儿按其神经心理年龄发展规律,由家长为其创造条件,有计划地对其进行精细动作、大动作、语言、社会交往能力、感觉知觉、抚触等训练,干预6个月、12个月及18个月后发现接受干预训练的儿童显著优于未进行干预训练婴幼儿,表明脑部发育与早期教育及成长环境具有密切的关系。早期教育训练能有效促进婴幼儿智力发展,且随着训练时间延长,效果显著。情绪是婴幼儿心理特征之一,良好的情绪有助于婴幼儿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及情商,但情绪的控制在一定程度上受外界因素的影响。早期对婴幼儿情绪进行控制及干预不仅有助于婴幼儿形成良好的人格,同时有助于促进智力及体格的发育。研究结果显示,接受早期教育的婴幼儿在干预6个月、12个月、18个月后依恋、哭闹、趋避、节律性差、反抗情绪、注意力分散及总体情绪控制好于未接受训练婴幼儿。表明早期教育将有助于培养婴幼儿良好的性格及情绪,这可能与早期教育能增加家长与婴幼儿接触的机会、促进亲子交流、改善亲子关系、促进婴幼儿神经心理发育、降低心因性疾病发病率有关。此外,抚触及大动作训练可起到促进婴幼儿神经发育、体格锻炼及增强抵抗力的作用。8. 调整微量元素对抽动障碍重要吗?研究表明,抽动障碍发病与血锌、铁、钙、镁微量元素缺乏有一定关系。当机体缺钙时,神经递质释放受到影响,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功能发生紊乱而导致抽动障碍的发生。铁缺乏还会造成脑内单胺氧化酶活性降低,影响单胺类神经递质的传导。锌缺乏还会导致机体内某些辅酶合成障碍,导致机体免疫功能下降,神经递质传导受阻,精神神经系统发育落后。缺锌能改变人的注意力、活动度、神经心理行为和运动的发展,影响认知能力。缺镁时可以发生肌肉颤抖、抽搐、注意力不集中及冲动行为,严重者出现惊厥。体内铜缺乏能引起酶体系的代谢紊乱,将使脑细胞色素氧化酶减少,神经系统失调,大脑功能会因此发生障碍,使脑活力下降,出现记忆衰退、思维紊乱、反应迟钝以及步态不稳、运动失调等症状。血铅含量过高是抽动障碍的另一个危险因素,铅的沉积可导致机体免疫功能下降,同时还会造成神经细胞伤害,尤其是大脑皮质和小脑,而这些部位正是抽动障碍发病的主要解剖学损伤部位。综上所述,抽动障碍发病与血锌、铁、钙、铁微量元素缺乏有明确的相关性,因此,小儿出生后各个发育阶段都应该密切关注机体的微量元素水平,及时纠正微量元素紊乱对预防抽动障碍的发病有非常重要的意义。9. 预防感冒对抽动障碍重要吗?         感冒是抽动障碍发生的常见诱因之一,当服药使大部分症状得到控制后,一次感冒又可能使症状加重,所以预防感冒可以减少抽动障碍的发作。因此,抽动障碍患儿应适当运动提高机体免疫力,及时加减衣服避免着凉、受热,流感流行期间抽动障碍儿童不到或尽量少到公共场所。一且出现感冒症状也不要着急,尽快服用相应药物控制刺激症状,如滴眼药水预防结膜充血诱发眼部症状,含片含化以减轻咽部刺激症状,同时应用抗病毒等感冒药物,防止抽动障碍的再发或加重。10. 如何预防抽动障碍的复发?(1)加强患儿日常生活管理(如减轻学习压力、改善生活方式)及心理健康教育,从而提高患儿的应激能力;(2)注重改善家庭环境与促进心理调适能力,比如帮助家庭成员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建立和谐、宽松、良好的家庭氛围(家长不能在患儿面前表现出焦躁、愤怒的情绪),鼓励患儿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保持积极向上心态;(3)减少抽动障碍发生的诱发因素:饮食如海鲜、食用色素和添加剂、富含色氨酸等食品;预防感染,不要发生感冒、发烧这种情况;(4)遵从医嘱定期复诊,症状消失时须继续坚持用药。因为抽动障碍复发大多情况会加重病情,使疾病更为复杂,如由简单性抽动发展为复杂性抽动,甚至出现其他共患病,转变为难治性,为后续的治疗带来极大的难度。所以,在治疗抽动障碍过程中,家长不应急躁、频繁更换及停用药物,坚持足量足疗程治疗。本文为转载内容,旨在传播知识,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微医药 2024-07-05阅读量2286

深部脑刺激(DBS)治疗难治...

病请描述:深部脑刺激(DBS)治疗难治性强迫症现状 深部脑刺激 (DBS) 是一种已获批准的强迫症 (OCD) 疗法,尽管疗效显着,但很少使用,这使人们无法获得有效的治疗。强迫症的特征是令人痛苦的想法(强迫思维)和重复的心理或行为行为(强迫动作),强迫症影响全球2-3%的人口,并可能导致严重的残疾并对生活质量产生不利影响。一线治疗包括通过认知行为疗法 (CBT) 和药物疗法(最常见的 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进行暴露和反应预防。尽管使用了最好的药物治疗,强迫症往往是慢性和持续的,并且损害很常见。 事实上,大量患有严重强迫症的患者对这些常规疗法没有反应。难治性强迫症患者可能适合接受脑毁损手术或DBS。 DBS涉及将电极双边放置到特定的大脑区域,电极连接到皮下放置的脉冲发生器。自1987年以来,全球有超过200,000名患者接受了DBS治疗,主要针对帕金森病等运动障碍,并具有可靠的安全记录。在精神疾病领域,DBS已被很多国家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用于治疗选定的难治性强迫症病例,但许多患者获得这种治疗的机会受到限制。 DBS无论是针对强迫症还是针对运动障碍或其他精神疾病,都是从立体定向毁损手术演变而来的。OCD的第一种毁损方法是内囊前肢切开术,由Jean Talairach和Lars Leksell在1940年代和1950年开发,该方法包括使用立体定向方法在内囊(ALIC)的前肢产生热损伤,以选择性地抑制病理性过度活跃的额丘脑回路。由于其在治疗运动障碍方面的成功,DBS 在几十年后被引入精神病学领域,当时Bart Nuttin及其同事使用DBS治疗难治性强迫症患者,并且还针对 ALIC提供了一种可调节、可编程的毁损替代方案。 基于来自世界各地不同中心的几项后续DBS实验,对与强迫症相关的大脑回路的认识已大大提高。白质(腹囊)和灰质(伏隔核和终纹床核 (BNST))的各种解剖学相邻区域构成了DBS靶标,广泛称为“腹侧内囊/腹侧纹状体(VC/VS)。2009年,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 (FDA) 批准DBS在人道主义设备豁免 (H050003) 下针对ALIC治疗强迫症,批准允许任何美国中心执行此类程序,前提是它们获得当地机构审查委员会的批准并监测结果。同年,DBS在欧洲的强迫症也获得了CE批准。美国和欧洲的批准都引用了安全性和证明“使用该设备对健康的可能好处超过了使用该设备造成的伤害或疾病风险”。这种以证据为基础的信心程度与对实验性或研究性疗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特征的不可知论形成鲜明对比,后者受研究器械豁免而非人道主义器械豁免监管。 2014年,世界立体定向和功能学会聚集了包括神经外科医生、精神病学家、神经学家、神经伦理学家和哲学家在内的该领域的国际专家组出版了精神疾病立体定向神经外科共识指南。 该小组采用了类似于其他神经外科手术预期的“已批准”疗法的定义:“至少需要发表来自两个不同研究小组的两项盲法(如果可能)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均显示可接受的风险- 效益比,至少与其他现有疗法相当“ 。 该小组还采用了精神科医生同意的顽固性强迫症的定义,作为DBS的指征。 治疗难治性定义为对至少以下情况的反应不足:两次以最大耐受剂量使用选择性 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至12周的试验;一项以最大耐受剂量进行至少12周的氯米帕明试验;一项抗精神病药物与上述药物之一联合至少八周的强化试验;以及由心理治疗师确认的基于暴露的CBT的完整试验。 到目前为止,已经发表了几项满足这些标准的强迫症的DBS试验。有效的证据,2010年Denys 等人在荷兰发表了一项针对强迫症的DBS随机试验(延迟随机化设计)的结果,该试验针对大脑的ALIC伏隔核区域 ,经过八个月的DBS治疗优化后,16名患者被随机分配到为期两周的交叉期; 16名患者中有9名是完全反应者,耶鲁-布朗强迫症量表 (Y-BOCS) 评分平均下降46%,“反应”定义为 Y- 评分至少下降 35%。 在交叉阶段,Y-BOCS 评分的平均差异为 8.3 分(P = 0.004);也就是说,提高了25%。六年后,Luyten 等人,来自比利时的研究报告了一项针对ALIC-BNST的DBS双盲随机交叉研究的结果,该研究针对队列中24名患者中的17名, 在比较双盲的DBS阶段和非DBS阶段时,他们观察到响应率为53%,Y-BOCS 分数的中位数提高了37%,每个阶段都持续三个月以使阶段之间稳定。在随后的开放标签阶段,67% 的患者表现出完全反应,Y-BOCS 评分的中位下降为58%。 2021年初,莫斯利等人在澳大利亚对9名患者进行了随机双盲试验,进一步增加了ALIC-BNST DBS的证据基础。手术后,参与者进入为期3个月的随机、双盲、假程控阶段,然后进行为期12个月的开放标签刺激,其中包含CBT课程。 在盲阶段,刺激比假治疗提供了显着的益处(P = 0.025;Y-BOCS 评分的平均差异为 4.9 分)。在随后的开放阶段,Y-BOCS 分数平均下降了 50%(17 分),9名参与者中有7名(78%)被归类为响应者。值得注意的是,这项研究的结果还突出了CBT的协同效应,当添加到DBS时,它进一步降低了 4.8 分(P = 0.011)。 最近,美国的Provenza等人采用了一种开放标签DBS优化设计,其中包含 CBT提升,然后是双盲停药。在开放标签优化期间,五名参与者中的所有五名(100%)都是完全响应者,Y-BOCS分数平均降低了55%。在双盲停药期间,所有五人都恶化,达到预设的逃逸标准,然后随着DBS的重新启动而改善,这表明DBS反应是真实的,不是假的或由于安慰剂 这些来自不同中心的试验均采用严格的盲法设计,表明DBS可成功用于世界各地对其他治疗有抵抗力、受严重影响的患者。长期随访研究也记录了几年内反应的持久性。 还研究了DBS的其他脑靶标,其中三项DBS试验应用于丘脑底核的边缘前内侧区域,现在符合1级证据的标准。 所有上述试验都证明了DBS对假刺激的显着影响。值得一提的是CBT与DBS结合时的附加效应的新报道。根据纳入标准的定义,所有这些参与者之前都曾失败过CBT,因此,经过数月的DBS治疗,其有益效果不仅从治疗的角度令人鼓舞,而且还提供了机械协同作用的暗示:DBS 可能会打开有益手术前无法实现CBT的效果的大门。DBS不应被视为治疗设备中的最后手段,而应被视为补充常规治疗效果的连续协同方法的一部分。 使用DBS作为难治性强迫症的治疗得到了监管部门的批准和基于几项盲法随机对照试验的有力证据。但重度强迫症患者被拒绝接受这种可能挽救生命的疗法,部分原因是拒绝提供保险,这使得该疗法对于所有患者在经济上几乎不可行;此外,许多精神病学家和心理学家可能没有意识到DBS治疗强迫症的潜力,或者基于脑叶切除术时代的持久遗留,认为这种手术是无效或不安全的。用于强迫症的DBS是安全有效的,并获得了监管部门的批准,但尽管如此,绝大多数顽固性强迫症患者并未得到治疗。

潘宜新 2023-04-23阅读量5326

双心医学(心理、心脏)

病请描述:    双心医学主要研究心理及精神疾患与心脏病之间的相关性,即研究情绪与心血管系统之间的深层联系,以及控制这些心理问题对心血管疾病转归的影响,又称心理心脏病学或精神心脏病学。     心血管内科就诊患者的精神心理障碍主要包括轻中度焦虑/抑郁、躯体形式障碍、惊恐发作和谵妄。     抑郁和焦虑是心血管疾病发病和预后不良的预测因子。持续的焦虑和抑郁通过多种途径促进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负面情绪对冠心病的影响途径包括行为学及生物学机制,两机制互为因果。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相互作用,是精神心理因素对心血管系统产生影响的重要生物学机制。     可通过问诊、评估工具筛查心血管内科就诊患者是否合并精神心理问题,如三问法、《PHQ-9》、《GAD-7》、《PHQ-15》/《躯体化症状自评量表》、《CAM》、《MMSE》等。各种自评量表由患者填写,属于症状评定,不能据此直接做出精神科诊断。     心血管疾病患者合并精神心理问题的临床处理:     (一)认知行为治疗  通过改变思维、信念或行为改变不良认知,达到消除不良情绪或行为的短暂心理治疗方法。       1.纠正错误认知。2.运动疗法:运动疗法逐步使患者恢复正常运动能力,改善不良情绪和心血管预后。运动方案参考“冠心病心脏康复/二级预防中国专家共识”。3.减压疗法:腹式呼吸、肌肉放松、冥想和生物反馈等。     (二)药物治疗        1.心血管患者治疗焦虑抑郁状态的一线用药:     (1)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一般2周以上起效,应用于心血管疾病患者相对安全。适用于各种类型不同程度的抑郁障碍,包括焦虑症、疑病症、恐惧症、强迫症、惊恐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等。如氟西汀、帕罗西汀、舍曲林、西酞普兰。     (2)苯二氮卓类:用于焦虑症和失眠。抗焦虑作用起效快。由于有一定成瘾性,一般作为抗焦虑初期的辅助用药,较少单独使用控制慢性焦虑。     (3)复方制剂:氟哌噻吨(神经松弛剂)美利曲辛片(抗抑郁剂),适用于轻中度焦虑抑郁、神经衰弱、心因性抑郁、抑郁性神经官能症、隐匿性抑郁、心身疾病伴焦虑和情感淡漠、更年期抑郁、嗜酒及药瘾者的焦躁不安及抑郁。       2.中成药       肝火扰心症:代表药:轻症逍遥散、加味逍遥散;重症可用龙胆泻肝丸;大便秘结者可合用当归龙荟丸。       痰热扰心症:代表药牛黄清心丸。       心血瘀阻证:在心血管科就诊合并焦虑抑郁的患者中以这一证型最常见。代表药:冠心丹参滴丸。       心脾两虚证:代表药:人参归脾丸、九味镇心颗粒、天王补心丹等。       《双心疾病中西医结合诊治专家共识2017》:心可舒片适用于心血瘀阻证;舒肝解郁胶囊、疏肝益阳胶囊适用于肝气郁结证;养心氏片适用于气虚兼见血瘀证。     (三)非药物治疗:包括顺志从欲法、精神内守法、认知引导法、情志相胜疗法、暗示疗法、中国传统健身术、五音疗法等。     摘自《在心血管科就诊患者心理处方中国专家共识(2020版)》、《双心疾病中西医结合诊治专家共识2017》,有兴趣的朋友可搜索原文详读。

蒋伟 2022-12-04阅读量4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