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 > 外科 > 普外科 > 胃恶性肿瘤 > 内容

胃恶性肿瘤内容

聊聊贫血

病请描述:贫血是一个很常见的临床综合征,很多疾病都是由贫血发病的。实际上,也有很多人一直存在不同程度的贫血,但由于各种原因未能得到有效诊疗。最近想写一点有关血液病和肿瘤的科普文章,正好手边有几个典型的贫血病例,那就从贫血开始写起吧。第一个病例:缺铁性贫血的原因原来是肠癌。有一位来自江西的中老年男性患者,前几年儿子得了急性白血病在当地治疗效果不佳过世,患者自己也发现贫血,在当地治疗接近一年,反反复复,久治不愈,以为自己也得了白血病,紧张得要命,辗转来到上海。上海医生仔细询问了病史,复习了既往化验检查结果,发现就是一个很典型的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铁代谢和骨髓化验都提示是缺铁,但这位患者长期口服补铁的效果不佳,这是为什么呢?仅仅是因为没有坚持补铁吗?是因为铁吸收有问题吗?结合患者中上腹部隐痛不适、自诉偶有黑便、化验结果显示肿瘤标志物CEA、CA199高,动员患者做了无痛胃肠镜,结果发现是一个横结肠癌。所幸分期还比较早,手术根治后贫血也得到了治愈。第二个例子:一位长期素食者的贫血。一天接到内科S主任的会诊申请,说有一位患者多年贫血,但是治疗效果不佳,血色素只有五十几(g/L),最近还有皮肤巩膜黄染,血小板也低,走路也走不动,看上去蛮重的,搞不清什么原因,请我去看一眼。我过去看了下,患者一伸舌头,我心里面就有了底;问问老太太的饮食习惯,老太太打开了话匣子,说相信什么教义,教主在法国之类的;这个不是要点,要点就在于这个教义要求不吃荤,作为虔诚的教徒,她已经26年没有吃过一口肉了。大细胞贫血、合并血小板减少、胆红素高,患者酱牛肉舌,26年不吃肉,估计B12缺乏的可能性大。一查果然B12严重缺乏,嘱患者定期补充B12,3个月后随访复查,血色素、血小板、黄疸都已恢复正常,患者走路也正常了。第三个例子:全胃切除后的营养性贫血。又有一天,接到某个医院外科主任的电话,说有一位老患者,十多年前在他这里因胃癌做过全胃切除,这么多年没有复发,效果还挺好。但最近患者来找他,说人非常乏力,皮肤巩膜也发黄,家里人以为肿瘤复发了,来医院复查,增强CT、胃肠镜都做了一遍,也没发现其他什么问题,但不知道为什么就是贫血很重、还有黄疸。我回复他,全胃切除的患者很容易缺乏B12和铁剂,把这几个查一查,如果低的话,先补一补看看,如果不行再说。几个月后见了面问起来,果然如此,经过补铁和维生素B12,患者已经完全恢复正常了。顺便说一句,现在外科主任们都很忙,开完刀后有些注意细节交代得可能不那么到位,有的患者和家属也以为开完刀就万事大吉了,或者肿瘤患者辅助化疗结束后也就OK了。其实,很多患者胃大部切除或者全胃切除术后都可能存在营养缺乏问题,特别是维生素B12和缺铁的问题,需要定期补充;另外,胃大部切除后即使10年不复发,后面也还是要求坚持做胃镜复查,因为胃大部切除的患者还可能出现远期并发症,其中一个就叫残胃癌。今天就先讲这三个例子,希望大家对常见的贫血有一个大概的认识。贫血有很多临床表现,不一一赘述,最简单的就是验血的时候血常规里面的血红蛋白指标低(当然这个其实依据不同年龄、性别、所在地域海拔等,参考值并不相同),贫血根据原因可以分为红细胞生成减少、丢失(失血)和破坏过多(溶血)等三类原因,而其中的缺铁性贫血是最常见的一类原因。铁是合成血红蛋白不可或缺的成份,如果缺铁到一定程度,“巧媳妇难做无米之炊”,红细胞就不能有效合成血红蛋白,红细胞体积就会变小、显微镜下看到的红细胞颜色也会变淡,医生叫这种贫血“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当然还有其他疾病如地中海贫血也表现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主要是因为基因异常不能合成正常的血红蛋白),反映到血常规里面就是MCV(红细胞平均体积)、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C(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减低,查铁代谢会发现血清铁减少、铁蛋白(反应储存铁,也就是人体“仓库”中的铁储备含量)减少;如果做骨髓的铁染色,也会发现细胞内铁和细胞外铁的缺乏(缺铁性贫血大多数其实不需要做骨髓穿刺)。临床上最常见的原因包括女性月经过多(譬如少女青春期功血、更年期女性月经不调)、痔疮不愈反复滴血,但个人认为对于生活在这个年代的成人而言,尤其要警惕消化道肿瘤的风险,特别是有消化道症状的患者、有一级亲属罹患恶性消化道肿瘤的患者或者那些反复补铁效果不佳的患者,甚或同时合并CEA、CA199、CA724等肿瘤指标升高的患者。这些人尤其要提高警惕,建议做胃肠镜排查。缺铁性贫血的诊断和治疗最重要的就是对病因的寻找和干预,绝大多数情况下仅仅治疗贫血本身是不够的,找到缺铁的根本原因并且给予针对性干预,这个才是“治本”。在临床上特别需要提醒的就是补铁期间不要饮用浓茶(茶中的鞣酸和铁结合,影响铁的吸收;临床工作中也遇到过长期饮用浓茶所致铁吸收不良、出现缺铁性贫血的患者);植物铁(譬如菠菜中的铁)吸收不佳、不能依赖补充植物铁的所谓食补;补铁的时间要足够长,不单单要补够目前的铁,还要补够“仓库”中的铁(一般3-6个月);特别是要寻找和明确缺铁原因才能有效“治本”。除了上面这个小细胞低色素的贫血,临床上也会遇到大细胞贫血,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叶酸或维生素B12的缺乏。叶酸和维生素B12都是细胞合成DNA所必需的,如果缺少叶酸和/或维生素B12,造成细胞核的发育迟滞于细胞浆,结果细胞即使长的很大了也不能分裂,变成一个大的幼稚细胞,医生称这种叫巨幼细胞性贫血;不但影响到红细胞,还可能影响到髓系和巨核系,也就是影响到白细胞和血小板,造成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三系的减少。未成熟的红细胞在骨髓内破坏,出现所谓原位溶血,临床就可能表现出皮肤巩膜黄染的情况。B12的来源主要是肉类食品,长期素食又不注意补充B12,就可能出现上面那个老太太的情况。因为B12还是合成神经鞘磷脂所必需,所以有些由于B12缺乏造成的贫血患者可能还伴有麻木等神经传导异常的表现。B12需要和胃壁细胞的内因子结合后运输到回肠末端才能吸收,所以如果胃壁细胞不能分泌内因子(譬如胃切除、部分胃病)或者回盲部有疾病,也有可能造成维生素B12缺乏的问题。酗酒也会影响维生素B12的吸收,临床上遇到过双下肢麻木、走起路来感觉腾云驾雾的患者,因为贫血就诊,从大细胞贫血入手、经过仔细病情梳理考虑长期酗酒导致巨幼细胞性贫血合并神经功能障碍的。除了不吃肉的,也有蔬菜吃的太少缺少叶酸造成贫血的。叶酸这种水溶性维生素在体内储备的不多,人体自身又不能合成,如果长期不吃蔬菜,或者蔬菜烹调方法不当,或者服用抗叶酸药物等原因,都可能造成叶酸缺乏并导致巨幼细胞性贫血。这个治疗起来见效还是很快的。需要提醒的是,补充叶酸的药物是规格偏大的也就是5mg/片的,一般5-10mg 口服,每天三次;有些人采用孕妇吃的叶酸片或者多元维生素补充,在治疗叶酸缺乏所致的巨幼贫上剂量是不够的;另外,如果合并维生素B12缺乏,仅仅补充叶酸可能造成神经症状的加重;还有就是补充原料过程中造血功能恢复,造血旺盛,细胞外的钾内流到细胞内被利用,期间可能出现低血钾,所以需要监测电解质并及时干预。这些都需要引起重视。应该说明的是,引起贫血的原因多种多样,有比较常见和容易治疗的,譬如上面列举的缺铁性贫血,也有一些带有地方和遗传特点的,如地中海贫血(单基因遗传病、世界范围内主要见于地中海沿岸国家和东南亚各国,我国主要见于长江以南地区,特别是两广和海南三省),蚕豆病(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中一种比较严重的临床类型,临床表现为进食蚕豆等食品和药物后出现急性溶血的情况:贫血乏力、面色苍黄、腰痛、尿呈酱油色,发病呈“南高北低”趋势,两广、海南、台湾、云贵等地多见)等等,也有一些贫血是另外一些血液病的表现,譬如各类血液系统肿瘤(如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再生障碍性贫血等,也有一些是其他疾病的伴随表现,如慢性病性贫血、肾性贫血等。我们上面提到的三个例子只是比较典型的常见病例。在临床上遇到贫血的情况,一定要找专科医生进行诊治,并且尽量明确贫血的原因,针对病因给予的处理才是最终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固然有些贫血确实比较难治,但对于绝大多数贫血患者而言,如果明确了原因,给予合适的治疗,绝大多数人都会有一个很好的结果。

范晓强 2024-03-04阅读量3563

龙年前夕的胃癌与腹膜后肿瘤手...

病请描述:       以3台腹腔镜胃癌根治、1台腹膜后肿瘤腹腔镜微创切除结束年前的常规医疗工作,对于如何成功实施普通外科疾病的手术治疗感觉有几点需要牢牢掌握:一是全面的术前评估和科学完善的术前准备,不能忽略任何一个细节;二是术前对手术方案和流程的推演、熟悉,术中精细谨慎的操作,且不轻易进行任何一项可疑或不可控操作、不轻易离断管道;三是术后的精心管理,对病人术后任何症状体征变化以及不适主诉要高度重视,检验检查结果异常要密切监测,并及时查明原因,进行有效的处置。以上不仅仅是责任心的要求,更是医疗技术和能力的体现。新的一年,从医路上,须思之,慎之而行之。

杨德君 2024-02-18阅读量686

胃癌的中医治疗

病请描述:患者王某,女,75岁,因“胃癌确诊3年余”就诊。2020年9月发现胃癌,行1/4胃癌根治术。术后病理:胃窦溃疡中分化腺癌,部分粘液癌T4N1MO,化疗8次,末次化疗时间为2022年6月。 2023.10.18患者上腹胀,感燥热、口干,双下肢稍水肿,皮肤干燥瘙痒。胃纳、夜寐可,二便如常。舌苔白腻,边有瘀点,脉数。 2023.11.01患者胃脘部不适较前好转,燥热口感明显好转,双下肢因劳累稍肿,下午尤甚。舌苔白腻,边有瘀点,双寸脉浮数。 2023.11.29患者胃脘不适较前好转,无乏力,发热好转,口干明显好转,胃纳、夜寐可,二便正常。双下肢稍肿较前好转,皮肤瘙痒好转。舌苔稍白腻,边有瘀点,脉数。 10.18与11.29舌诊对比: 按语:     胃癌是起源于胃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其发病有明显的地域性差别,我国西北与东部沿海地区胃癌发病率明显高于南方地区。胃癌好发年龄在50岁以上,男女发病率之比为2:1。绝大多数胃癌属于腺癌,早期无明显症状,或出现上腹不适、嗳气等非特异性症状,常与胃炎、胃溃疡等胃慢性疾病症状相似,易被忽略。胃癌治疗应注重早发现、早治疗和术后养护。 患者中医诊断为:“胃癌湿困夹瘀型”,西医诊断为“胃恶性肿瘤”。方药以山药、茯苓等健脾化湿,有效缓解腹胀、苔腻症状;以泽泻、猪苓等利水渗湿,消减水肿症状;以熟地补血滋阴润燥,缓解皮肤干燥瘙痒、自感发热等症状。 中医学对胃癌的认识可追溯到《黄帝内经四时气篇》:“饮食不下,膈塞不通,邪在胃脘。”汉代医家张仲景在《金匮要略·呕吐哕不利》中提到:“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曰胃反。脉紧而涩,其病难治。”随着认识与实践的积累,治疗有一定突破,《景岳全书》中载:“治反胃之法……必宜以扶助正气,健脾养胃为主。”中医学有丰富的胃癌治疗经验,除药物外,还有针灸、推拿等疗法,在改善症状和防止复发方面均发挥良效。

付晓伶 2024-01-08阅读量2137

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问题

病请描述:检测方法。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检测方法包括侵入性和非侵入性两类。侵入性方法依赖胃镜检查及胃黏膜组织活检,包括快速尿素酶试验(rapid urease test,RUT)、胃黏膜组织切片染色和胃黏膜Hp培养、核酸检测等。非侵入性检测方法包括13C尿素呼气试验、粪Hp抗原检测和血清Hp抗体检测等。除了血清抗体检查,其他检查前均需停质子泵抑制剂(proton pump inhibitor,PPI)2周以上、停抗菌药物和铋剂4周以上。除了胃黏膜培养,没有任何一种检测方法可作为Hp诊断的金标准。   检测和治疗指征。 强烈推荐:消化性溃疡、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ucosa 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 lymphoma,MALT)淋巴瘤、慢性胃炎、不明原因或难治性缺铁性贫血、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mmune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患儿需要行Hp检测和根除治疗。 明确推荐:计划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non steroid anti‑inflammatory drug,NSAID)(包括低剂量阿司匹林)的患儿,若存在大剂量使用NSAID;同时使用多种NSAID、抗凝药物、糖皮质激素、抗血小板药物;既往有消化性溃疡或消化道出血病史等高危因素,则需要Hp检测和根除治疗。 一般推荐:一级亲属中有胃癌的儿童可以行Hp检测,是否需要Hp根除治疗,需综合评估。有反复腹部不适、恶心、呕吐、打嗝、嗳气等消化道症状的患儿;家长有强烈意愿的,可以行Hp检测,可以用非侵入性方法检测Hp,是否根除治疗需综合评估。   治疗方案。一线治疗首选个体化三联治疗,疗程14d。个体化治疗指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取敏感的抗菌药物根除Hp。药敏试验包括传统的胃黏膜培养和抽提胃黏膜 DNA进行耐药基因检测。但临床不易实施。不推荐伴同疗法用于一线治疗。 无法获得区域性耐药数据或在儿童克拉霉素耐药率>15%的地区,若无法获得药敏试验结果或药敏试验显示克拉霉素和甲硝唑均耐药的情况下,不推荐含有克拉霉素的三联疗法和序贯疗法作为一线治疗方案。<6岁患儿,Hp根除尤其应严格把握指征;≥6岁患儿应首选含有阿莫西林和甲硝唑的含铋四联疗法作为一线治疗方案,疗程14d。经常因为呼吸道感染口服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的患儿,应尽量避免选择克拉霉素。目前临床上使用的铋剂是不易溶解的无机盐,全身吸收少(<1%),且用于根除Hp的铋剂剂量小,一般不会导致神经中毒。随着抗菌药物耐药率的不断升高,多个指南均推荐在克拉霉素高耐药率地区,含铋的四联疗法可以作为一线治疗方案。   青霉素过敏。药敏试验提示克拉霉素和甲硝唑均敏感,一线治疗首选PPI+克拉霉素+甲硝唑,疗程14d;药敏试验提示克拉霉素耐药、甲硝唑耐药、克拉霉素和甲硝唑均耐药或无法获得药物敏感试验的情况下,对于≥6岁患儿,一线治疗方案首选含铋四联疗法(PPI+克拉霉素+甲硝唑+铋剂),疗程14d。   补救治疗。与成人不同,儿童难治性Hp感染指Hp规范根除治疗≥1次后非血清学检测Hp阳性。儿童用于补救治疗的药物有限,补救治疗时更需要严格把握指征,尤其是<6岁的患儿。症状缓解者,可暂缓再次根除治疗。对治疗失败者,可考虑停药3个月或半年,使细菌恢复一定的负荷量,以提高下一次治疗时Hp的根除率。补救治疗时,若能获得药敏结果,应根据药敏结果选择敏感的抗菌药物;若无法获得药敏结果,再次治疗时应尽量避免重复使用初次治疗时的抗菌药物(如克拉霉素),对于≥6岁的患儿,可选择含铋四联疗法,疗程14d。阿莫西林的原发耐药和继发耐药率均较低,即使首次治疗使用过阿莫西林,补救治疗中仍可使用。国内儿童中能使用的PPI主要包括奥美拉唑和兰索拉唑,艾司奥美拉唑和雷贝拉唑等缺乏儿童临床用药经验和安全性研究资料,通常不推荐使用。对于快代谢型患儿,需要提高PPI剂量和增加口服次数以加强抑酸效果,从而提高Hp根除率。   益生菌。在Hp治疗过程中是否需要加用益生菌,需结合患儿的病情。

奚肇宏 2023-11-07阅读量1825

关于家庭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常见...

病请描述: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是众多慢性胃病的元凶,尤其是和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我国的Hp感染率超过50%,也就是说每两个人中就有一人感染。   家庭聚集。幽门螺杆菌是一种可以在人与人之间,尤其是家庭成员之间传播的致病菌。Hp的传播有一个典型的特点,即呈现“家庭聚集”现象,因为亲属之间的生活习惯和遗传基因有相似性,身体对Hp的免疫状态也较接近,使得HP易于在家庭成员之间传播。   途径传播。幽门螺杆菌通过经口途径传播,Hp可在食品中存活一定的时间,因此不提倡咀嚼食物喂给小朋友,亲吻也会传播Hp,所以要讲究个人卫生,注意饭前便后洗手,提倡使用公筷、提倡分餐制。   同查同治。Hp感染后根除成功并不意味着终身无“幽”,再次接触感染源后,会使原先已根除Hp的患者“再次中招”。由于Hp感染后不经正规治疗很少“自然痊愈”,对于家庭成员的Hp感染需要“同查同治”,才能从源头上阻断Hp的传播途径,减少感染的风险和可能性,达到全家无“幽”的效果。   有感必治。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已经将Hp列为第一类的致癌物,和乙肝病毒、乳头瘤状病毒、亚硝胺等恶性肿瘤的“罪魁祸首”同列。所有的Hp感染者都存在胃黏膜的炎症,只是严重程度不同,或者感染的时间短,尚未表现出严重的后果。不能因为暂无症状而认为不需要治疗。因此,除非有抗衡因素(比如年龄过小、过大或有其他基础疾病),建议对家庭中的所有成人Hp感染者均进行根除治疗,从而为整个家庭的胃部健康建立一道坚实的屏障。   保护儿童。家庭中儿童感染幽门螺杆菌,如果未予重视,势必造成感染期长,病情严重等情况。因此,要更加重视对家庭中婴幼儿、儿童、青少年的防护。   儿童策略。对于儿童开展Hp根除治疗需要慎重。因为儿童有其生长发育的特殊性,还需要考虑抗生素等药物的不良反应。但对有消化性溃疡、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的Hp感染患儿必须进行Hp根除治疗。小朋友年龄大了(12~14岁)有自主意愿强烈要求治疗时,也可给予根除治疗。但目前还没有必要对家庭中所有的儿童开展Hp普查,无症状儿童一般不需要进行Hp检测。   老人策略。对于家庭中老年人根除Hp治疗,需要权衡利弊,进行风险和获益评估,根据家中老人既往服用药物情况、生理或疾病特点、药物不良反应来选择个体化、规范化的治疗方案。   有癌必治。对胃癌或胃黏膜癌前病变患者,其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应进行幽门螺杆菌筛查,对其中Hp阳性者,应进行根除治疗。   根除方案。根除Hp一般是采用“四联”方案,疗程10天或14天,根除率可以达到90%或以上。“四联”方案包括“二加二”模式,即包括抑酸剂和铋剂,加上两种抗生素。   耐药对策。首次根除Hp失败容易导致细菌耐药的产生,使再次治疗时的用药选择范围缩小。当然,即使首次治疗失败也不能灰心,现在医生手里还有“药敏试验”这个武器,可以把Hp从患者胃黏膜中选择性地培养出来,再用药敏试验检测究竟哪些抗生素对胃内Hp有杀菌作用,这也是目前流行的“精准治疗”方式,相当于为患者“量身定制”的治疗方案,可以避免多次治疗失败。但其缺点是费用稍高、耗时较长和步骤繁琐。   检测方法。目前Hp的检测方法,通常包括尿素呼气试验、血清抗体检测和粪便抗原检测等,不需要做胃镜,也没有痛苦和不适。尿素呼气试验的检测较为便捷,准确度较高,通常分为碳-13和碳-14尿素呼气试验(13C-UBT、14C-UBT)两种,但尿素呼气试验在检测前不能使用抗生素(1个月内)、PPI(2周内)或某些中药等。血清抗体无法区分检测时是否有Hp感染或是既往有感染。   尚无疫苗。目前尚无预防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疫苗应用于临床。

奚肇宏 2023-10-30阅读量1375

得了脊柱转移瘤还有救吗?

病请描述:大家好!首先我来做下自我介绍,我叫许炜,来自上海长征医院骨科,任副教授、副主任医师,我从事的专业是脊柱外科,其中以脊柱肿瘤的外科治疗为专业特色。今天,我想跟大家聊的话题是:得了脊柱转移瘤还有救吗?一.什么是脊柱转移瘤?我们要想了解什么是脊柱转移瘤,首先得知道脊柱在哪儿。脊柱是人体的中轴骨骼,包括颈椎、胸椎、腰椎和骶骨。我们从背后的正中间,是可以摸到脊柱的一部分的。脊柱转移瘤,是指发生在内脏器官等其他部位的恶性肿瘤转移到脊柱上的肿瘤。这些恶性肿瘤包括,肺癌、肝癌、肾癌、胃癌、肠癌、胰腺癌、乳腺癌、甲状腺癌、前列腺癌、宫颈癌等。所有的恶性肿瘤发展到一定阶段,都有可能转移到脊柱,形成脊柱转移瘤。二、脊柱转移瘤是不是很少见?恶性肿瘤通俗来说就是我们常常听到得癌症。那观众朋友可以回想一下,身边有没有听过得癌症的亲属或者朋友。相信很少有人会说,从来没有听说过身边有人得癌症。为什么呢?因为我国的癌症发病率是很高的,每年新发癌症病例368万人,占世界新发癌症病例近1/4。我们每天都有一万人确诊癌症,平均每分钟7个人。在这些恶性肿瘤中,约有30-70%患者在中晚期会发生脊柱转移,形成脊柱转移瘤,所以脊柱转移瘤是一种发病率很高的疾病。而且,随着恶性肿瘤综合治疗水平的提升,患者的生存时期得到显著延长,脊柱转移瘤的发病率也随之逐年升高。三、脊柱转移瘤有哪些表现?脊柱具有两项最主要的功能,第一是稳定支撑功能,我们人之所以可以站起来走路,是因为脊柱的稳定支撑功能;脊柱的第二个功能是脊髓神经的通道,我们大脑发出的脊髓神经都需要通过脊柱的骨性管道分布到全身各处。当肿瘤转移到脊柱后,脊柱的正常结构被破坏,脊柱的稳定性丢失,并且形成脊髓神经压迫,常常表现为局部疼痛和神经功能障碍。疼痛分布于颈背、胸背、腰背部,开始为间歇性、轻度疼痛,逐渐发展为持续性剧烈疼痛,夜间疼痛是脊柱转移瘤比较具有特异性的症状,常常需服用止痛药才能缓解疼痛。脊柱转移瘤压迫脊髓神经还会造成神经功能障碍,例如四肢的麻木、放射性疼痛;严重的可能出现四肢无力,运动功能障碍,甚至瘫痪、大小便失禁等情况。由于是恶性肿瘤转移,脊柱转移瘤患者往往还伴发全身症状,例如消瘦、贫血、精神萎靡等。四、怀疑脊柱转移瘤,应该做哪些检查?如果患者有恶性肿瘤病史或者有肿瘤的危险因素,例如年龄较大、吸烟等不良生活习惯,最近又出现背部疼痛,神经功能障碍等症状,就需要警惕脊柱转移瘤的可能性。怀疑脊柱转移瘤,我们需要做的检查包括:X线、CT、MRI、骨扫描、全身Pet/CT等。这些检查对发现脊柱转移瘤、制定治疗方案以及评估患者预后都有重要作用。例如这位41岁女性患者,20个月前做了左侧乳腺癌切除术。近3个月来出现腰背部疼痛,伴有双下肢的放射痛。她来到我们脊柱肿瘤中心后,我们给她X线、CT、核磁共振、全身Pet/CT检查,发现是她的乳腺癌转移到了腰3椎体。需要说明的是,不同检查具有不同的作用,具体的检查方案需要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才可以提高效率和准确性。五、以前没发现恶性肿瘤,怎么一检查脊柱上就可能有转移癌了?我们在临床上还遇到一部分这样的病人,他们平时身体都是健康的,从来没有得过恶性肿瘤。因为颈椎疼痛或者腰背痛,或者手上、脚上的疼痛和麻木,去医院做检查,发现脊柱转移瘤。那么我们把这一类病人归为以脊柱转移瘤为首发症状的恶性肿瘤。我们常见的肺癌、肝癌、肾癌、乳腺癌、前列腺癌等所有内脏器官的恶性肿瘤都有可能会发生这种情况。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在40岁之后呈现快速上升的趋势,所以说过了一定年纪,即使身体没有不舒服的表现,每年常规的体检也是必不可少的。六、脊柱转移瘤可以手术治疗吗?脊柱转移瘤在详细评估前提下,可以选择手术治疗。手术主要目的是:解除脊髓与神经根的压迫,重建脊柱稳定性,尽可能恢复和保留神经功能,防止出现瘫痪、大小便失禁等严重情况,为后续全身综合治疗创造机会。脊柱转移瘤手术方式包括:脊柱转移瘤椎体成形手术、射频消融术、分离减压手术、全椎节整块切除手术等。脊柱转移瘤手术方案的制定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脊柱转移和全身情况,具有一定复杂性,需要专科医生在详细检查和评估后决定手术方案。这是一个我们5年前治疗的病历,患者在2015年5月份因为左侧肾癌做了手术,当时全身时没有转移的。手术后一年左右,患者腰背部出现疼痛,且逐渐加重,出现行走困难。到我们脊柱肿瘤中心检查发现,患者出现胸12椎体的肾癌转移。我们经过详细评估后,为患者实施了胸12肿瘤的整块彻底切除及人工椎体置换手术。患者手术后采用靶向药物治疗,到现第5年依然状态良好,并且回到了自己的工作岗位继续工作。七、手术治疗后,还需要其他治疗吗?我们前面提到脊柱转移瘤手术治疗的主要目的是解除神经压迫、重建脊柱稳定性,为患者的后续综合治疗提供机会。那么综合治疗的方法有哪些呢?它们包括,放疗、化疗、靶向药物治疗、免疫治疗等等。放疗可以与手术治疗配合使用,达到更好的局部控制脊柱转移瘤的目的。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全身治疗有助于延长患者生存期。尤其是近些年来,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的发展,给广大脊柱转移瘤患者带来了希望。在配合合理的脊柱肿瘤外科手术的情况下,很多脊柱转移瘤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了较大的改善,生存时间显著延长。八、得了脊柱转移瘤还有的救吗我们来回答我们今天的最后一个问题,得了脊柱转移瘤还有救吗?相信很多观众朋友在听到我今天的讲座之前,都觉得发生转移的肿瘤已经是晚期肿瘤了,应该是没有什么办法来治疗了吧,这也是我在门诊遇到的最多的问题。近20年来,肿瘤治疗的方法在不断改进,我们的外科技术也在不断进步。目前,脊柱转移瘤是可以通过合理的手术治疗和全身综合治疗,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存期的。所以说,得了脊柱转移瘤不要怕,它是一种可以治疗的疾病。关于脊柱转移瘤大家可能还有不明白的问题,我的专家门诊是每周三下午1点到4点,大家有具体问题可以到门诊来咨询,或者通过我的微医网上工作室在线咨询。希望通过今天的科普讲座,可以让观众朋友们对脊柱转移瘤有个初步了解,增强健康意识。祝大家身体健康,生活愉快!谢谢。作者简介:许炜,上海长征医院骨科副教授、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美国克利夫兰医学中心神经脊柱外科访问学者,师从国内著名脊柱外科专家肖建如教授十余年。任全军骨科委员会青年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骨与软组织肿瘤专委会委员、上海市社会医疗机构协会骨科委员会委员。致力于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脊柱肿瘤、脊柱转移瘤、脊柱神经源性肿瘤的外科及综合治疗。年均门急诊3000余人次,主刀手术500余台次。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卫生系统优秀人才计划、上海市科委扬帆计划、上海市卫计委青年医师计划等课题资助。许炜教授每周三下午专家门诊,每周一上午骨肿瘤专病门诊,门诊地址:上海市凤阳路415号(长征医院门诊大楼)。

许炜 2023-10-24阅读量2177

正确面对胃粘膜萎缩与肠化

病请描述: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消化科,张顺财,主任医生,教授,博士生导师 很多患者一拿到胃镜活检病理报告,看到“萎缩性胃炎伴肠化”、“中度萎缩伴重度肠化”等字眼,第一反应就是百度,结果令人担忧:癌前病变!病人和家属都会忧心忡忡,焦虑万分。到处求医问药,吃一大堆中药西药,甚至求助于江湖“神医”“保健神药”,并反复短期内检查,恐怕明天就可能长出胃癌来,这样恐惧害怕,乱用药物,不仅对肠化萎缩治疗无帮助,反而加重了消化道症状。 1肠化的本质是什么? 肠上皮化生简称肠化,是指正常的胃黏膜上皮被肠型上皮所取代了。 简单地说,正常情况下,我们的器官各尽其职,分工明确,互相合作,胃表面生长的是具有分泌胃酸功能的胃黏膜上皮细胞,肠道表面生长的是具有分泌肠液和吸收功能的肠黏膜上皮细胞。二者在显微镜下形态不一。 但当胃黏膜细胞受到损伤或随着年龄增长特别在50岁后,胃粘膜修复功能下降,部分胃黏膜上皮结构出现了一定改变,长出了肠黏膜或类似于肠粘膜上皮细胞。本该长在肠道上的结构却出现在了胃黏膜上。 通过免疫组化检查,肠上皮化生分为四种类型: ①完全性小肠化生; ②不完全性小肠化生; ③完全性结肠化生; ④不完全性结肠化生。 2肠化不是真正的癌前病变 在慢性胃炎中,胃黏膜肠上皮化生十分常见。根据胃镜检查活检病理检查结果统计,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的发生率10%~23.6%,而在有肠化患者中发生癌变的概率低于1%。 至今没有直接的证据提示肠化能转变胃癌,只是由于在胃癌的标本检查中发现萎缩与肠化的比例较高,于是就推测“胃黏膜萎缩与肠化可能与胃癌发生有关”的观点。由于胃癌的确切原因及发生机制仍不明确,在讲授胃癌原因时,常常提到萎缩及肠化,但接受医学教育和培训的医生不仅接受了这亇观点而且直接告诉病人,“肠化、萎缩是癌前病变”,久之这种观点慢慢地被大众接受了。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初发现的萎缩、肠化的人群,在担忧及反复胃镜检查中渐渐变老时却并没有发生胃癌。这才使得人们重新审视“萎缩、肠化是癌前病变”的观点。 目前明确,与胃癌有密切关系的不是萎缩、肠化,而是一种被称为“重度异型增生”(又称“重度不典型增生”、“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也就是一种胃黏膜腺体细胞的异常增生性病变。 也就是说,100个慢性胃炎伴有肠化生的,只有不到1个病人会发生不好的变化。尽管有资料指出,如果发生“不典型增生”时,其癌变概率就提高很多,其实轻度不典型增生多数与炎症有关,与癌关系不密切,因此也不必过于紧张,胃镜复查一年一次,只有中重度不典型增生(高级别内瘤变)才需要积极干预(内镜或外科) 3肠化到底会不会癌变? 很多人认为,肠上皮化生是在慢性萎缩性胃炎基础上发生的,肠上皮化生的下一步便是朝恶性方向发展的异型增生(不典型增生)阶段。这个理论,给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的患者带来不小的心理负担。 一般地说,小肠型化生或完全性肠上皮化生,上皮分化好,见于各种良性胃病,尤其多见于慢性胃炎,且化生随炎症发展而加重,认为该型化生可能属于炎症反应性质,与胃癌关系不大。 而大肠型化生或不完全性肠上皮化生,上皮分化差,在良性胃病中检出率较低,但在肠型胃癌旁黏膜中检出率较高,说明该型化生与胃癌的发生可能有一定关系。 综上所述,胃癌与肠上皮化生关系仍不明确,如果肠化可进展致胃癌,这也是一段很漫长的过程。黏膜上皮细胞癌变并非一旦一夕的事情,并非由正常细胞即刻成为癌细胞,而是一个慢性渐进的过程,在发展成恶性肿瘤之前,会经历多年持续的癌前变化。若能定期检查,早期识别癌前病变并予早期干预,是目前防止癌变的最有效途径。且不要因为检查出肠化生而有思想负担,焦急忧虑。 所以,对于报告中的肠化生描述,大可不必提心吊胆,肠化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癌前病变。 4肠化需要治疗吗? 现代医学上仍无肠上皮化生的有效治疗方法。对于完全性肠上皮化生或小肠型化生,不必过分担心。对于中、重度不完全性肠上皮化生或大肠型化生应适当重视及随访,建议每1-2年随访一次胃镜检查,以监测病情变化。一旦发现轻度不典型增生,更需密切随访及治疗,如为中重度不典型增生(高级别内瘤变)建议手术或者胃镜下干预治疗。 一般肠上皮化生都是和萎缩性胃炎相伴相行,若萎缩性胃炎治疗后好转,肠化生的现象也会随着减少。因此治疗萎缩性胃炎就是治疗肠上皮化生。 肠上皮化生是继发于慢性炎症的基础上的,所以我们首先要把炎症治好,平时也要注意不要让你的胃长期处于慢性炎症状态。如果有幽门螺杆菌感染,必须积极根除;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比如不要吃刺激性食物和不新鲜的食物、不要饥饱无常等等。 目前尚无治疗肠上皮化生的特效药,可以用一些保护胃黏膜的药。中医药治疗还是有一定的优势,治疗原则和方法都与萎缩性胃炎类似,所以常常在治疗萎缩性胃炎的同时也对肠上皮化生有疗效。临床应用的胃复春,摩罗丹,羔羊胃提取物维生素B12对肠化逆转治疗是否有效,仍需前瞻性双盲对照研究加以证实。 不过,肠上皮化生的治疗需要较长的时间,换句话说,就是比较不容易消失。 总之,了解了以上的知识,我们不要因为胃镜报告有肠上皮化生过于紧张,治疗慢性胃炎,定期复查,同时联合中西药治疗,让肠化停止发展。

张顺财 2023-10-24阅读量5271

手术前除了心电图以外还需做什...

病请描述:胃癌手术前除了心电图的常规检查外还需要做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主要是检测心脏的结构和大小。 心脏的结构方面,主要是检测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以及房间隔和室间隔,检测这些结构有没有增大、有没有缩窄、有没有增厚。还能检测瓣膜,包括主动脉瓣、肺动脉瓣、二尖瓣和三尖瓣,检测瓣膜有无狭窄、有无关闭不全、有无返流等等。 心脏彩超还能检测心脏的功能,最重要的是看射血分数,射血分数是指心脏的每搏输出量与心室舒张末期容量的比例。如果比例在50%-70%之间,说明心功能正常。如果低于50%,提示心功能不全,心功能不全除心脏彩超以外,还要结合心电、临床症状以及BNP等相关的辅助检查。

李琛 2023-09-08阅读量741

了解胃泌酸腺瘤:病因、症状和...

病请描述:导言: 胃泌酸腺瘤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主要发生在胃黏膜上的泌酸腺细胞中。本文将详细介绍胃泌酸腺瘤的病因、症状以及治疗方法,旨在帮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该疾病。 一、病因: 遗传因素:胃泌酸腺瘤可能与遗传基因突变有关,家族性的胃泌酸腺瘤患者更容易出现疾病。 年龄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胃黏膜细胞的功能逐渐减退,易发生异常增生。 幽门螺杆菌感染:胃内的幽门螺杆菌感染可导致胃黏膜炎症,进而引发胃泌酸腺瘤的形成。 二、症状: 1.胃痛和不适:常见的症状之一是胃痛、灼热感和不适感,尤其在吃饭后或胃酸分泌旺盛时出现。 2.饮食异常:患者可能会出现食欲减退、消化不良、恶心、呕吐等消化系统相关症状。 3.贫血和体重下降:由于长期出血或消化功能障碍,引起贫血、营养不良甚至体重下降。 三、诊断: 1.内镜检查:通过内镜检查可以直接观察到胃黏膜的异常情况,确定是否存在泌酸腺瘤。 2.病理组织学检查:取胃黏膜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确定病灶的类型和性质。 3.其他辅助检查:如血液检查、幽门螺杆菌检测等,有助于了解患者整体情况。 四、治疗方法: 1.药物治疗:对于无恶性变化的胃泌酸腺瘤,可采用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进行治疗,以缓解症状。 2.内镜切除术:对于较大或有恶性变化倾向的泌酸腺瘤,可通过内镜手术将病变组织切除,以防止发展为胃癌。 3.保守观察:对于小型、无症状的非恶性泌酸腺瘤,定期进行复查,密切观察病情发展。 结论: 胃泌酸腺瘤是一种常见的胃黏膜疾病,多数患者通过规范治疗和定期检查可以获得良好的预后。然而,应及早就医,并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以便尽早发现和处理潜在的恶性变化。此外,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饮食均衡,对于预防胃泌酸腺瘤的发生也具有积极作用。如果您出现相关症状,建议及时就医以寻求专业的医生指导和治疗。

陈静贵 2023-07-31阅读量5166

了解胃癌术后的随访

病请描述:胃癌术后的随访非常重要,它有助于监测患者的康复情况并及时发现任何可能的复发或并发症。以下是一般情况下建议的胃癌术后随访事项: 定期复查:根据医生的建议,您需要定期进行体检和相关检查,如血液检查、肿瘤标志物测定和影像学检查(如胸部X射线、腹部CT扫描等),以评估治疗效果和监测可能的复发。 消化系统功能评估:由于手术可能会对消化系统产生影响,您可能需要进行胃镜检查、餐后胃排空试验等,以评估胃肠道的功能恢复情况。 营养咨询和管理:术后胃癌患者可能会面临营养摄入不足的问题,建议与专业的营养师合作,制定适合您的膳食计划,确保充足的营养摄入,并避免营养不良。 生活方式指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于预防胃癌复发非常重要。医生可能会提供相关的生活方式指导,包括适量的运动、戒烟、控制饮酒等建议。 心理支持:胃癌手术对患者来说是一次重大的生活事件,可能会对心理状况产生影响。如果您感到情绪低落、焦虑或其他心理问题,寻求专业的心理支持和咨询是很重要的。 请记住,每个患者的情况都是独特的,随访计划可能会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最好根据您的具体情况,与您的医生制定一个个性化的随访计划,并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检查和治疗。如果您有任何症状或疑问,及时与医生沟通和咨询。

陈静贵 2023-06-28阅读量1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