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请描述:胆管错构瘤或Von Meyenburg复合体是肝内胆管的良性畸形,表现为多个囊性病变,不与胆道相通,可以发生在肝脏的任何部位,但多位于肝脏外周,通常小于1.5cm。而胆道周围囊肿通常位于肝门附近,体积较小(<1cm),分布于胆管两侧,在肝门门静脉周围形成“珍珠链”征。导管内乳头状瘤(IPNB)是肝内胆管细胞癌的癌前病变,与胰腺导管内乳头状粘液瘤相似,但恶变率更高;其危险因素包括肝胆管结石、华支睾吸虫病、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胆管囊肿、家族性腺瘤 性的息肉病和Gardner综合征。胆管错构瘤和胆道周围囊肿是良性畸形,不需要影像学监测。但导管内乳头状瘤是癌前病变,恶变率高,手术切除后仍需继续进行影像学监测。每个患者均有特殊性,具体病因、治疗指征和方式请咨询专科医生。欢迎收藏及转发给有需要的亲人朋友。
孙平 2024-12-31阅读量1612
病请描述:肾结石如果不大,医生都会建议多喝水,多蹦蹦跳跳,等自己排出来。 于是,总有很多胆结石的患者问类似的问题,胆结石可否自己排出来。 应该说,看情况: 如果结石很大,比如胆囊结石3mm以上,通常没有机会自己排出来,因为胆囊的开口胆囊管直径一般都在3mm以内。 如果胆总管结石在5mm以上,自己排出来的可能性也很小,因为胆总管下端有括约肌,即使放松舒张的情况下,正常也很少超过5mm。 因此,3mm以内的胆囊结石和5mm以内的胆总管结石有机会自己排出胆道进入肠道,继而排出体外。 但是,胆总管结石自行排出后固然是好,毕竟主干道通畅了,胆汁可以正常流出,不会再发生黄疸。胆囊的结石自行排出进入胆总管却并不是什么好事,可能引起胆总管梗阻,继而可能发生胆管炎、胰腺炎甚至黄疸,胆汁淤积性肝硬化,后果很严重。最常见的是胆囊泥沙样结石,容易经胆囊进入胆总管,虽然小结石可能自行排出,但在反复排石的过程中容易反复刺激引起下方的括约肌水肿,继而狭窄梗阻,形成恶性循环,诱发胆管炎胰腺炎。因此,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一经发现,首选手术。 最近年后不久,大吃大喝,大鱼大肉,结石发作高峰,因为胆汁是帮助消化肥肉和脂肪,高脂饮食容易诱发。年后每周都会遇到几个胆总管结石继发梗阻性黄疸和胆源性胰腺炎的患者,胆红素最高700多,颠覆了我的认知。结石导致的黄疸很少这么高的,正在排查有没有胆管癌。 最后小结一下,胆总管结石或胆囊结石,首选手术,不要寄希望于自行排出,非常危险。 每个患者均有特殊性,具体病因、治疗指征和方式请咨询专科医生。 欢迎收藏及转发给有需要的亲人朋友。
孙平 2024-08-06阅读量1748
病请描述:钇-90微球选择性内放射治疗临床开展已经50多年,广泛开展已经20多年,之前主要在欧美、韩国、新加坡和我国的台湾香港等地区开展,引进大陆已经1年多,全国已经有多家中心可以开展。上周末,我在一个学术会议上分享了“钇-90微球治疗肝癌患者筛选共识”。选择最合适的患者,即能保证安全,又能取得最好的效果。借此机会,分享一下最新版钇-90微球治疗肝癌专家共识: 1、传统的肝癌介入栓塞(TACE)是阻断肿瘤供血,肿瘤缺血坏死,而内放疗是利用射线杀死肿瘤; 2、肝细胞癌、胆管细胞癌、转移性肝癌都是钇-90微球治疗的潜在受益人群; 3、不愿意切除或消融的肝脏恶性肿瘤,以及无法手术的各期肝脏恶性肿瘤,如果评估适合钇-90微球治疗,都可以不同程度从治疗中受益,甚至可能获得根治; 4、绝对不适合钇-90微球治疗的情况:包括体力极差、多器官衰竭、肝功能极差、心/肺/肾功能极差、严重感染、广泛转移、严重分流(微球会进入胃肠道、肺等引起严重副作用)、孕妇、哺乳期、严重碘过敏等; 5、治疗前需要经过专业医师的全面评估,包括体能状态、化验、影像学、肝动脉造影等; 6、可以进行多次治疗; 7、早期患者有可能获得根治,中期患者有机会降期成功获得完整切除,晚期患者可以延长生存期; 8、选择合适的患者,该治疗效果一般优于普通介入治疗比如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 9、因为微球释放β射线,最长距离只有11mm,故周围人群无需特殊防护; 10、同其它治疗类似,可能存在不良反应; 每个患者均有特殊性,具体病因、治疗指征和方式请咨询专科医生。 欢迎收藏及转发给有需要的亲人朋友。
孙平 2024-08-06阅读量1597
病请描述:最近做的一例肠癌肝转移,切除2个,消融5个。全微创手术。 结直肠癌50%会发生肝转移,大家可能会觉得,都远处转移了,肯定不能做手术了。 的确,对于大多数恶性肿瘤,比如肝癌、胆管癌,如果有远处转移,一般是无法切干净的,以全身用药为主,很少推荐手术。因为手术很难让患者活的更久。 但是,肠癌肝转移,如果单纯用药,平均存活期只有2年,但如果肝转移灶能彻底切除干净,平均可以存活5年以上,效果可以同早期肝癌相媲美。 因此,结肠癌肝转移,如果能切除干净,内外科医生早已达成共识,都会推荐外科手术。但如果评估无法切除干净或者风险很高,就不太适合手术。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是国内顶尖的癌症中心,在全世界也能排名前几。对于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患者,他们平均每个患者会处理10-20个转移灶,切除+消融相结合,因为转移灶往往是多发的。 需要强调一点,必须有术中超声设备,因为大部分转移灶在肝脏内部,肝脏表面看不到。术中超声甚至能发现CT和磁共振发现不了的病灶,也能发现药物治疗后萎缩的病灶,可以最大限度清除转移灶。 每个患者均有特殊性,具体病因、治疗指征和方式请咨询专科医生。 欢迎收藏及转发给有需要的亲人朋友。
孙平 2024-08-06阅读量1424
病请描述:质子重离子治疗,简称质子治疗,本身属于外部放射治疗的一种,仍属于姑息治疗,但疗效略优于传统放疗。因为质子治疗相比传统放射治疗具有更好的剂量分布特点,可以更准确地将辐射剂量递送到肿瘤区域,并较大程度地减少对周围正常组织的损伤。目前在全球范围内,质子治疗是精准度最高、副作用最小的放射疗法之一。其适应症近似放疗,副作用相对更小,但价格昂贵,治疗一次约需要30万人民币,仅适合财力雄厚的患者。 在肝胆外科领域,质子治疗的适应症包括:局部晚期或复发性肝细胞癌或肝内胆管细胞癌。具体如下: 第一,不能手术切除的患者; 第二,不能进行化疗或者靶向免疫等全身系统治疗的患者; 第三,可以作为手术、介入、系统治疗后的重要辅助治疗,适应症参考放疗适应症。 有下属情况的患者则不适合质子治疗: 第一、门静脉左侧和右侧多发性癌症,不适合穿刺疗法。 第二、超过十厘米的肿瘤,因机械限制可能无法治疗。 第三、已转移到肝脏以外(肺,骨骼,淋巴)的肝癌。 第四、肝门及中下胆管癌(与肝癌有不同的性质) 第五、多发性肝转移(胃癌,大肠癌,乳腺癌等的肝脏转移) 每个患者均有特殊性,具体病因、治疗指征和方式请咨询专科医生。 欢迎收藏及转发给有需要的亲人朋友。
孙平 2024-06-19阅读量1785
病请描述: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消化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张顺财 常用的肝功能指标包括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直接胆红素,丙氨酰转移酶,天门冬氨酸转移酶,r谷氨酰转移酶,碱性磷酸酶,白蛋白,如果这些指标单项或多项升高(白蛋白降低),则为肝功能异常。 一旦发现肝功能异常,应及时到消化科或肝病科就医,切勿买点护肝降酶药吃或到中医门诊部喝点中药,以免耽搁疾病的治疗。 1.询问病史,一般消化道症状,如乏力,恶心呕吐,腹胀,纳差,看是否有黄疸等。询问是否有服用肝损药物如化疗药,治疗肿瘤免疫制剂,土三七(肝窦综合征),抗霉菌,抗结核等药,应特别注意中药及保健品,事实上中药包括中成药及中药保健品已成为药物性肝炎主要因素。当然有长期较大量饮酒者,应考虑酒精性肝病。 2.血液化验。包括常见的甲肝(HAV-IgM),乙肝(HBsAg或二对半),丙肝(HCV抗体),戊肝(HEV-IgM)肝炎标志物,抗核抗体(ANA),抗线粒体抗体(AMA),有时也会查铜篮蛋白,以明确是否有病毒性肝炎,免疫性肝炎及肝豆状核变性存在。 3.B超检查看肝脏质地如何,是否有脂肪肝,慢性肝病,肝硬化及其併发症,肝癌,胆囊结石胆囊炎,肝内胆管扩张(胆道梗阻)等。 4.对于有梗阻性黄疸者或肝有肿块及占位者需进一步检查增强CT或/和增强核磁共振,必要时PET-CT,以明确梗阻原因如胆管癌,胰腺癌等。 通过这些处理,大部分肝功能异常者能明确诊断,并给予相应的治疗。 5.事实上通过这些检查仍有少部分患者查不到原因,那时我们应扩大检查范围,如心脏(包括心包),是否有瘀血性肝病,肌肉,是否有多发性肌炎,某些代谢性疾病,先天性黄疸(如Rotor,Dubin-Johnson,Crigler-Najjar)需进一步基因检测。 6.肝穿活组织检查,如上所述,不少肝病患者经过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或者在辅以必要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就可确诊。但是,仍有些少数不能明确诊断疾病,只有通过肝穿刺活检,进行病理学检查才能下结论,如淋巴瘤、肝癌、结核等。还有些疾病诊断起来有困难,需要肝活检与临床症状相结合,才能作出诊断,如自身免疫性肝炎、慢性肝炎、原发性胆汁肝硬化等。肝穿活组织检查在病毒性肝炎中还具有以下重要意义:⑴可以明确诊断,有时临床诊断是急性肝炎,而病理则提示为慢性肝炎的急性发作;临床诊断是急性或亚急性重型肝炎,而病理提示为在肝硬变的基础上发生的大块或亚大块坏死,即慢性重型肝炎;临床上诊断慢性肝炎或病毒携带者,而病理提示为早期肝硬化等。⑵判断病情、指导治疗和预后评估。例如乙肝病毒携带者,经肝穿肝组织活检发现10%的人肝组织基本正常;70%的人肝组织有轻微的病变;20%的人有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前80%的人可不需治疗,后20%的人则一定要治疗。⑶治疗效果的评估治疗的效果不能但凭患者的主观感觉,实验室检查也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肝活检比较客观且确切。 综上所述,肝功能异常应及时就诊,经检查及综合分析,明确病因,并给相应的积极处理。
张顺财 2023-11-29阅读量5762
病请描述:胆总管结石是常见的胆道疾患,据统计学统计胆总管结石常继发于胆囊结石。原发性总胆管结石较少见,可能因胆汁淤积后反复感染而形成胆总管结石,合并有十二指肠憩室的病人更易形成原发性胆总管结石。胆总管结石造成的梗阻可引起一系列胆道疾病:急性胆管炎,胆道出血,Oddis括约肌功能紊乱等,据统计这些胆道疾患跟胆道结石迁移过程中造成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痉挛或结石嵌顿在乳头壶腹部,引起一系列胆汁生化的改变及胰液的变化,出现凶险的急性化脓性胆管炎、急性胰腺炎、甚至引起胆管癌,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及生活质量。据国外统计,胆管结石的发病率因地理区域而异,其患病率的变化可能是遗传因素和饮食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国也是肝胆管结病的高发地区,其中以西南、华南、长江流域尤为多见。而且该疾病,约占我国胆石症病例的15-30%。一、诊断:1、临床表现:常表现为右中上腹或上腹疼痛、可伴有恶心、呕吐,疼痛通常比典型的胆绞痛更持久。部分患者出现间歇性疼痛,结石自行排出或取出疼痛消失。在体格检查中,胆总管结石患者常有右上腹或上腹压痛,也可出现黄疸。它有两个主要并发症分别是急性胆管炎和急性胰腺炎。如果胆总管结石长期造成胆道的梗阻,严重时甚至引起继发性胆汁性肝硬化。2、检査:2.1 肝功能检测:胆总管结石血清谷丙转移酶(ALT)和谷草转移酶(AST)浓度在胆管梗阻早期升高。随后,胆汁淤积造成肝功能其他指标升。血清胆红素、碱性磷酸酶和Y-谷氨酰转肽酶(GGT)升高超过血清ALT和AST升高。血清胆红素升髙确诊胆总管结石的敏感性为69%,特异性为88%。血清碱性磷酸酶升高值分别为57%和86%。但是肝功能异常可由多种病因引起,所以不能完全依靠这些指标来诊断,还要结合其他检查来明确诊断。2.2 腹部超声:由于它检查便利、成本低,腹部超声作为诊断的首选。B超对胆总管结石的敏感性为20%-90%,特异性为91%。但B超对远端胆总管结石的敏感性较差。2.3 内镜下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RCP):ERCP对总胆管结石的敏感性估计为80%-93%,特异性为100%。由于不需手术,ERCP对胆总管结石引起的高危患者,特别是有胆管炎证据或在其他影像学检查中显示结石的患者更有价值。然而,ERCP具有侵袭性,需要技术专长,并且容易引起胰腺炎、出血和穿孔等相关并发症。2.4 超声内镜(EUS)和核磁胰胆管成像(MRCP):EUS和MECP已经大大取代了ERCP用于诊断胆总管结石的中等风险患者的胆总管结石。EUS的侵袭性较ERCP低,MRCP无侵袭性。这两项检查对胆总管结石都有高度敏感和特异性。应该首先进行哪种检查要取决于各种因素,如易用性、成本、与患者相关的其他因素,以及对小结石的怀疑。EUS和MRCP用于胆总管结石的诊断已经优于ERCP而作为参考标准。然而,MRCP对小结石(<6mm)的灵敏度可能较低,但可以通过EUS检测。因此,尽管MRCP阴性,但怀疑胆总管结石的患者仍应考虑EUS。2.5 CT和经皮肝穿胰胆管造影术(PTC):是确诊胆总管结石的替代方式。平扫腹部CT对胆总管结石既不敏感也不特异。然而,使用静脉造影剂结合螺旋胆道造影方案可以提高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从65%增加到93%和84%增加到100%。2.6 术中胆道造影:对有胆源性胰腺炎病、术中探查明显胆总管增宽的患者可以作为一个诊断手段。2.7 术中超声检查:与术中胆道造影相比,术中超声不需要进入胆管有它的优越性,但是它需要较长的学习累积经验,所以目前还没有得到广泛应用。本文选自:夏泽斌,腹腔镜手术和内镜治疗胆总管结石对括约肌功能影响的临床对比研究
赵刚 2021-11-21阅读量1.1万
病请描述:专家简介:施宝民,中德双博士、博士后、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普外科主任、同济医院大外科副主任。擅长普外科各种疑难杂症的诊治,尤其是肝胆胰脾良恶性肿瘤、各类胆石症、门静脉高压症的外科治疗及胃肠肝胆外科疾病的微创外科治疗。案例回顾:2021年6月的某天,62岁的李张大爷因全身皮肤黄染在家人陪伴下来我院急诊就诊,到急诊时病人已伴有高热,嗜睡等症状,生命体征已有不稳定倾向。急诊检查提示:阻塞性黄疸,胆总管结石。初步诊断为:1、感染性休克2、阻塞性黄疸3、胆总管结石接到通知的肝胆外科医师查看患者后决定急诊行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术,抢救患者生命。在告知患者家属病情严重性并取得知情同意后,立即在急诊下行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术。术后患者病情转归良好,痊愈出院。黄疸是临床上常见症状与体征,其发生是由于胆红素代谢障碍而引起血清内胆红素浓度升高所致。临床上表现为巩膜、黏膜、皮肤及其他组织被染成黄色。因巩膜含有较多的弹性硬蛋白,与胆红素有较强的亲和力,故黄疸患者巩膜黄染常先于黏膜、皮肤而首先被察觉。在临床工作中,常有病人因为皮肤、巩膜黄染,小便尿色加深、大便颜色变浅等症状就诊,在明确为黄疸后,积极治疗的同时,我们也要进一步完善检查,确定引起黄疸的原因。是外科性黄疸还是内科性黄疸?一般而言在临床上我们常把那些由于肝内外胆道梗阻造成胆汁流体动力学发生改变所继发的黄疸,称为外科性黄疸。简而言之,外科性黄疸一定是由于梗阻所导致的,多需要外科手术,而梗阻并不一定导致外科性黄疸。下面将临床常见的导致外科性黄疸的疾病做一简介。肝内外胆管结石 胆石症是普外科常见的疾病,原发或继发于肝内外胆管的结石均可引起胆道梗阻,从而导致胆汁不能顺利通过胆管,逆行进入肝脏,引起黄疸。此类疾病是临床上的常见病,一旦明确诊断,多需要手术治疗解除梗阻,祛除病因方可。目前常根据病人的一般情况、结石的大小、数量、所在位置选择不同的术式,主要的术式有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RCP)。良恶性肿瘤 胆囊癌、胆管癌、胰头癌、壶腹周围癌等恶性肿瘤、胆道的良性肿瘤等均可侵犯胆管,引起梗阻,继发黄疸。一旦明确此类疾病,发现胆道梗阻,梗阻近端的胆管扩张即可诊断为外科性黄疸。一经确诊,如无无远处转移、血管侵犯时可以行手术治疗。术后辅助化疗、放疗、免疫治疗等方法,可延长患者生存期。其他常见的导致外科性黄疸的疾病有:胆总管囊肿、各种原因导致的胆道狭窄、寄生虫等。一般而言良性疾病的手术治疗效果较好,梗阻解除后黄疸也随之消退。总之,一旦出现黄疸的症状,应及时就诊。积极完善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清结合珠蛋白及凝血功能检查;肝功能检查:包括血清乳酸脱氢酶、谷草转氨酶(AST) 、谷丙转氨酶(ALT)、碱性磷酸酶(ALP) .y-谷氨酰转肽酶(y-GT)水平及比例,白蛋白水平;甲胎蛋白:肝癌肿瘤标志物;尿常规:检测尿血红蛋白、尿胆原水平;便常规:检测大便颜色、尿胆原水平等)、无创影像学检查(腹部超声、腹部CT、磁共振成像等)有助于明确导致梗阻的原因,在明确诊断后及时在相应的科室接受治疗。
施宝民 2021-08-21阅读量1.1万
病请描述:3.2疾病 3.2.1胆管残留结石 胆囊切除术后残留病变患者最为明显的症状就是患者会出现腹痛,据相关资料表明导致出现腹痛的原因最为常见的就是胆管残留结石又或者是出现复发性结石。胆管残留结石是最为常见的一种病因,在手术过程之中会出现操作不慎将结石推出胆总管的问题,只能够通过手术的方式来进行治疗。如果残留的胆囊管出现炎症,也会促进结石的形成,这是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之中很难避免的一个问题。如果在手术前便怀疑患者具有胆管结石,那么需要在术前进行核磁或者是ERCP的检查,尤其是出现下列问题的时候,更应该通过ERCP来进行全面的检测:(1)患者具有黄疸病变史;(2)患者存在胰腺炎病史;(3)在患者的胆囊之中存在多发性小结石(小结石的直径在3毫米以内);(4)患者的胆总管直径超过8毫米。 在术中将胆囊内小结石挤入胆总管或者是术后胆囊管残留的过长,结石排入胆总管,这种状况通常发生在术后5-6d之间,这个时间段内患者会出现胆绞痛,情况严重的时候有可能会发生胆石性胰腺炎。根据病人的身体状况来选择治疗方式,可以选择使用药物或者是EST来进行治疗,如果不具备治疗的条件,那么最终可以选择手术。 3.2.2残留胆囊或胆囊管残留过长 胆囊切除手术之后的胆囊管残留超过1厘米就会被认为是残留过长。如果残留的胆 囊管之中没有出现病变,那么就不存在嵌顿的结石或者是相关的炎性问题,此时患者也不会有异常的症状。不过如果残留的胆囊管之中存在结石,又或者是说胆管下端出现梗阻的时候,患者的胆汁引流不畅,存在持续性的胆管内高压,那么此时便会出现胆囊管残留并发感染,会出现具有炎症的小胆囊。这种小胆囊的囊壁之中会出现螺旋型的Heister瓣,同时这种小胆囊没有收缩功能,所以当胆汁充盈之后便很难排出,这样便会导致局部感染或者是脓肿。 MRCP和ERCP又或者是B超都能够明确残留胆囊。 3.2.3胆囊管残留结石 问题的发生主要具有如下几点因素。第一、在手术的过程之中没有发现胆囊管内部的原发结石。第二、当胆囊管残留过长,其内膜残存少量分泌功能也是成石的条件。第三、胆囊管内部的炎症结石以及相应的疾病病症。在切除胆囊管的时候应该从内部进行过长胆囊管切除,残留胆囊管病变多样,有的患者在检查的过程之中发现胆总管的外部存在硬结,疑似为胆管癌,不过在手术打开胆总管的时候,在其腔内的胆囊管开口处发现结石。 4.胆囊切除术后残留病变的治疗 残留病变的治疗主要为手术,在手术之前通过B超、核磁、ERCP等技术来进行 患者胆道系统变异状况的了解,在手术的过程之中应该从肝脏的周围进行伸入,从而逐 渐的向内部分离,有效的避免纵深直探肝门,从而防止出现严重的血管大出血或撕裂损 伤现象。同时要仔细的观察过长胆囊管,在距离胆总管0.5厘米的地方进行结扎处理,切除过长的胆囊管以及小胆囊。在治疗残留病变的时候,应该强调手术的规范操作,从而有效的提升残留病变切除的质量。在大部分的情况下,胆囊部分切除术都只能够在特殊的情况下使用,同时应该严格的掌握相应的技术,在迫不得已时行胆囊部分切除。具体应该将胆囊前壁剪开,使用电灼、石碳酸等进行彻底的破坏残留的胆囊壁,如果有可能,应该在腔内进行胆囊管的开口缝合,同时进行引流。不过这种病症很难彻底的清楚,依然需要胆囊切除和相应的治疗,仍存在结石残留以及胆囊管残留的危险,另外也不能够避免胆漏以及肝下积液所引起的感染。 本文选自:李树栋,胆囊切除术后残留病变再手术的临床分析。
赵刚 2020-09-19阅读量9652
病请描述:胆道感染按发病部位分为胆囊炎及不同部位的胆管炎,根据发病急缓和病程经过又可以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炎症。胆道感染主要是因胆道梗阻、胆汁淤滞造成,其中胆道结石是导致梗阻的最主要原因,反复引起感染又促进了结石的形成,从而更进一步加重了胆道梗阻;而各种急性胆道感染如急性胆囊炎和急性胆管炎临床症状严重,可导致多个脏器功能严重损害甚至衰竭,死亡率较高。1、病因和临床特点胆道感染是胆系结石、胆管肿瘤及其他胆道疾病最常见的并发症,正常情况下胆汁为无菌的体液,细菌侵入和胆道梗阻导致的胆汁淤滞是胆道感染发生的两个重要因素。胆道内的细菌直接或间接来自于肠道,以革兰染色阴性菌为主,阴性菌产生的酶可促进形成不溶性的胆红素,继而导致胆道结石的形成,进一步加重胆道梗阻诱发感染,而反复的胆管炎可以引起胆管的纤维化梗阻,这三者构成了加重上述病变发展的复杂关系。结石是发生胆道感染最主要的原因,因结石引起的急性胆管炎所占比例高达48%。临床所见的急重症胆道感染具有起病急、进展快、并发症多和病死率高的特点,胆道梗阻时胆道内压升高,细菌和毒素可通过毛细血管和淋巴系统进入全身循环,引起严重的脓毒血症,甚至发生感染性休克或多器官功能损害,这是导致良胜胆道疾病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胆道感染时主要表现为上腹疼痛、高热寒战和黄疽的三联征,严重者伴发感染性休克及神志改变称五联征。肝内胆道梗阻引起的胆道感染则主要以反复的发热寒战为主要症状,可有肝区触叩痛表现,实验室检查血象升高,可有肝功能损害。2、胆道感染的外科处理处理原则在于在急诊期有效的解除胆道梗阻、通畅引流;而在病情相对稳定时期则力求解决胆道感染的病因,外科手术成为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1胆道感染的非手术引流处理针对急性胆囊管梗阻引起的急性胆囊炎,病人一般条件不能接受手术切除胆囊时,可行经皮穿刺胆囊置管引流术,待感染情况控制后再行胆囊切除。而随着内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内镜下的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鼻胆管引流(ENBD)和塑料内支撑管引流(ERBD)以及操作较为简单的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PTCD)成为处理胆道感染的重要手段。这些方法既可以有效的解除胆道梗阻、通畅引流,也是同时取得胆汁标本的重要途径,因而在处理一些高龄、一般情况较差或是内科合并症较多暂不宜手术的急性胆管炎病人时,不失为较好的处理措施。相比较而言,EST的优点在于引流的同时可以取出胆道内的结石来解除急性胆道梗阻,但因其为一有创手段,急性重症胆管炎及存在凝血功能障碍的病人则不宜行该法治疗。ENBD则不存在该类禁忌,与ERBD相比后者在观察引流情况上较局限,且无法行胆道冲洗和造影。PTCD则一般作为次选,但针对肝门部以上的胆道梗阻时,在排除病人凝血功能异常等禁忌后应首选该操作行胆道引流减压。另外,也有学者提出胆道冲洗在处理胆道感染上也具有一定作用,包括围手术期胆道感染时经双腔T管或放置的鼻胆管冲洗胆道,可加速含菌胆汁的引流排除,减少术后残石发生,同时适当抗生素液的使用也可以提高胆道内局部的抗菌药物浓度,因而能够取得一定疗效。本文选自蔡秀军等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赵刚 2017-09-22阅读量1.2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