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 > 四肢 > 手酸 > 内容

手酸内容

手术后的疼痛管理(术后篇3)

病请描述:术后的疼痛管理   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疼痛研究协会将疼痛定义为组织损伤导致的不愉快的感觉和情感体验,并早已将疼痛列为第五大生命体征。疼痛将导致病人不愉快的体验,是影响病人术后康复的重要因素。疼痛还能增加机体氧耗,影响患者的饮食、睡眠和心肺功能的恢复,延长住院时间。   疼痛也是患者恐惧手术、导致术前焦虑的主要原因。围手术期疼痛管理的核心是减轻患者创伤和手术后的疼痛,降低患者因此导致的恐惧和焦虑,加速患者的康复进程,提高患者满意度,减少由于疼痛导致的并发症。   创伤或者手术引起的疼痛一般是急性疼痛(持续小于一个月),持续大于3个月则为慢性疼痛,需要防止疼痛由急性变成慢性。   对患者疼痛程度,需要实时评估,并及时调整药物的应用。视觉模糊评分(VAS)评分是目前最常用的评分。0分为无疼痛,10分为疼痛无法忍耐。1-3分为轻度,可以维持当前用药方案;4-6分为中度疼痛,需要调整或增加镇痛药物;同时要排除感染等引起的疼痛。   患者的睡眠和情绪变化对疼痛控制和康复也有明显的影响,患者住院后常由于环境改变,对创伤和手术的恐惧引起焦虑和失眠,将进一步对镇痛产生负面影响。解决办法是加强入院和术前宣教,并在安全情况下,适当使用安眠或抗焦虑药物。   手术可造成对局部组织的伤害,是引发疼痛的主要原因,手术中应尽量操作轻柔,减少剥离。手术或者创伤引起的炎症反应是引起疼痛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氨甲环酸和糖皮质激素等的应用可以适当减少炎症反应引起的疼痛,但这一治疗并非常规,存在一定的并发症和不确定性,不同医生理解不同。   疼痛的急诊处理: 对于骨折或者关节脱位,需要明确病因后,及时复位,可以明显缓解疼痛。复位后选择合适的外固定方式,比如石膏或者夹板等,也可以明显的缓解疼痛。创伤后使用镇痛药物,首先要排除颅脑损伤、脏器损伤和肢体筋膜室综合征等引起的疼痛。否则容易掩盖这类损伤引起的疼痛,延误治疗,严重甚至有生命危险。 对于明确诊断,排除上述外伤的患者,应尽早给予镇痛药物的治疗。轻度疼痛可以口服或者注射非甾体镇痛药,严重则可加用阿片类镇痛药物,需要注意观察呼吸抑制等副作用。 入院宣教和术前教育可以减少病人的恐惧和焦虑情绪,降低病人失眠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疼痛,有利于疼痛控制。医护人员应对刚入院病人尽早的进行宣教,让病人对自己的病情有所了解,减少焦虑。同时对受伤部位给予适当的固定,并交代注意事项。予以适当的消炎镇痛药物和消肿药物,减轻疼痛和缓解肢体肿胀引起的不适。   骨科手术中的疼痛管理: 以微创理念的操作技术进行骨科手术,可有效减轻手术的伤害性刺激,减轻炎症反应,有利于术后疼痛控制。 鸡尾酒镇痛是一种手术切口周围浸润镇痛,通过在切口周围注射以一种麻药物为主或加多种药物的混合制剂,以达到减轻疼痛的目的,又被称为"鸡尾酒镇痛"。手术切口浸润镇痛在关节外科、脊柱外科、创伤骨科、运动医学等骨科手术均有广泛应用,临床研究结果认为手术切口周围浸润镇痛可有效减轻患者术后疼痛,减少患者术后对阿片类药物需求,同时不影响肢体肌力,有利于术后患者的加速康复。目前镇痛药物包括罗哌卡因、得宝松和吗啡等,在手术即将结束时,注射在切口周围和手术部位。 在有些医院,神经阻滞镇痛成为术后镇痛常用的镇痛手段。根据手术部位的不同,麻醉师在术前予以区域神经阻滞或者埋管,进行一次性或持续性神经阻滞。此种镇痛效果好,副作用小,但对麻醉师技术有较高的要求,我院尚未开展。   术后镇痛: 镇痛泵是手术后病人面临选择的一种常用自控镇痛方式。患者自控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analgesia,PCA)较常用的是静脉PCA,PCA的主要优势在于镇痛药物的剂量由患者自控,患者可根据自身疼痛耐受情况调整药物剂量。PCA使用方法简便,起效快,适用于各种手术的术后镇痛。PCA的药物选择一般以阿片类药物为主,如吗啡、芬太尼、舒芬太尼,可联合地佐辛、氟比洛芬酯、右美托咪定等。PCA的缺点在于阿片类药物所带来的副作用,如恶心、呕吐、低血压和尿潴留等需要加强术后观察。   轻中度疼痛可以考虑口服、静脉或者肌注等给予镇痛药物,口服药物如非甾体抗炎镇痛药西乐葆、莫比可和安康信等,也可以使用类阿片类药物如曲马多等。前者的副作用对胃有刺激,有胃病者慎用,后者则容易出现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注射类药物有特耐和凯纷等,一般可以视疼痛程度,一天一次或者两次。疼痛严重者可以使用吗啡和强痛定等阿片类药物,应注意观察生命体征,老年人慎用,长期使用容易成瘾。   疼痛一般在第二天有明显好转,镇痛药物也可以根据患者的感受随时调整。一般24或48小时可停用镇痛药物,在康复时可以适当使用口服镇痛药物。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请咨询您的医生。

王晓庆 2024-11-15阅读量2036

胆囊切除术后腹泻的治疗01

病请描述:胆囊切除术后腹泻是胆囊切除术的最常见并发症,其发病率存在很大差异,大多在2.1%至57.2%之间。胆囊切除术后腹泻临床主要表现为慢性腹泻、排便紧迫以及排便频率增加等,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胆囊切除术后腹泻诊断 一般认为,患者胆囊切除术后出现排便紧迫、排便次数增加、大便呈水样、黏液样等症状,腹泻时间持续3个月以上,且术前无腹泻症状,同时排除其他明显诱因时诊断为胆囊切除术后腹泻。由于腹泻病因复杂,日常生活中容易受饮食、受凉、疲劳、情绪、药物等多种因素影响,且腹泻与胃肠功能密切相关,肠道内环境变化对腹泻的发生有重要影响,导致胆囊切除术后腹泻一直缺乏公认的临床诊断标准。由于胆囊切除术后腹泻与炎症性肠病、回肠克罗恩病临床症状相似,仅通过临床特征描述难以鉴别。患者粪便样本均无特异性指标,且结肠镜特征亦无典型表现。 胆囊切除术后腹泻影响因素 2.1胆汁酸吸收不良 胆囊在消化间期储存和浓缩胆汁酸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胆汁酸吸收不良被认为是胆囊切除术后腹泻最重要因素。腹泻是由身体无法抑制水分和盐分进入肠道引起的,胆汁酸代谢紊乱可加速胆汁酸的肠肝循环,增加胆汁酸从末端回肠溢出到结肠,并最终增加结肠中粪便胆汁酸浓度,且直接从胆管流出的胆汁酸可加速患者的结肠运输并增加粪便重量。 2.2手术和药物 有研究报道,胆囊收缩率是影响胆囊切除术后腹泻的危险因素,随着术前胆囊收缩率的提高,术后腹泻发生率随之升高,且腹泻严重程度加重。许多研究表明,腹泻可能是由药物引起的,已经证明700多种药物与引起腹泻有关,如用于治疗高血压、感染、痛风、消化性溃疡、糖尿病、失眠或泻药和抗生素的药物。 2.3饮食 有研究报道,胆囊切除术后腹泻发生率与高胆固醇饮食有关,患者手术后可能会降低对高脂肪食物的耐受性,因为胆固醇能够加速胆汁酸分泌,进而导致胆汁酸吸收和排泄障碍,最终导致腹泻。此外,摄入被细菌污染的食物,尤其是大肠杆菌,也是导致胆囊切除术后腹泻的重要原因。 本文选自:李瑞等,胆囊切除术后腹泻与胆汁酸分泌节律及肠道菌群失调之间的联系 原文链接地址:胆囊切除术后腹泻与胆汁酸分泌节律及肠道菌群失调之间的联系-中国知网(cnki.net)。

赵刚 2024-09-29阅读量2278

姿态异常之上交叉综合征

病请描述: 话不多说,先看图,上交叉综合征患者的体态是怎样的呢? 上交叉综合征指的是以头向前探和圆肩驼背为特征的一种异常姿势,可以看看你身边正在操作电脑的同事,他的头颈部也许正是这样的姿势。 电脑,手机已经是现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放眼望去,越来越多的人受到科技裹挟,含胸、驼背、圆肩、颈前倾、“富贵包”的人群不在其数。 探究其成因,可以理解为上交叉综合征是一种因长期不良姿势或错误训练所引发的人体力学失衡的异常肌肉功能模式,导致斜方肌上束、肩胛提肌、胸大肌、胸小肌紧张,斜方肌中下束、菱形肌、深层颈曲肌薄弱,两组肌肉一强一弱,力线交叉,发生姿势异常,从而出现颈肩背部疼痛及上肢功能障碍的一系列临床综合征。其主要表现为圆肩、驼背、头前伸、翼状肩。 由于肌肉力量失衡,使挛缩紧张的肌肉和拉长无力的肌肉连成一条线,从侧面来看就形成了一个交叉“X”,故称作为上交叉综合征。 上交叉综合征的影响不单单是个人体态形象问题,更多的是肌肉僵硬导致颈背部酸胀、疼痛不适、呼吸不顺,严重者会导致颈椎病,颈部压力过大还会使大脑的供给不良,使人睡眠质量变差差,出现头疼、手麻等症状。 临床治疗原则:恢复肌筋膜的平衡。 1.先松解紧张肌肉(肌肉起止点的按压、肌肉的拉伸等) 2.激活薄弱肌群 ● 上交叉综合征诊断容易,通过静态评估,触诊很重要。 ● 临床表现多为短缩肌肉的拮抗肌部位,或与它相连肌筋膜链的其它部位。 ● 康复治疗重点针对缩短的肌肉,尤其是肌肉的起止点。 ● 对枕下肌群的松解尤为重要。 ● 关键处理好这几个部位:下项线、颈2棘突、颈1横突、乳突、肩胛骨内上角,喙突、肱骨小结节、肱骨大结节嵴、肱骨小结节嵴。 虽说都是上交叉综合征,但是每个患者的肌肉情况各异,治疗方案也就有不同,如果有相关症状,应尽早到专业医疗机构评估就诊。

王明杰 2024-09-06阅读量1077

韦氏整治手法治配合康复锻炼矫...

病请描述:富贵包是指背上部颈胸交界处在颈椎第7节~第1椎椎体棘突处凸出的硬包块。其主要是由于患者长期的不良习惯或姿势使复位后的关节再次错位, 随之临床症状再度复发。目前一些学者认为, 富贵包主要表现为颈根部的大鼓起, 是一种增生, 会引起疼痛, 并影响患者的外观形象和颈椎的生理活动能力, 甚至出现神经根压迫症状。其精确定位在第7节颈椎及第1胸椎处的软组织脂肪化、增生现象, 是不良姿势体态导致的结果, 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及身心健康。 “富贵包”不止影响美观, 使脖子看起来又粗又短, 还常伴随颈肩部位肌肉的经常性酸痛、僵硬, 背部的酸胀不适, 有时还会出现视力模糊、头晕, 以及胸闷、心慌、血压升高、失眠等交感神经激惹的症状, 手臂也可能出现类似颈椎病的放射性手麻。 要判断自己是否有“富贵包”, 可以在放松状态下, 用手指摸一下颈部后侧是否有明显的凸起, 或者通过靠墙站立来检查:双脚打开, 与肩同宽, 身体背部、臀部、双腿贴于墙上, 若头枕部不能贴墙, 且颈后部又有明显凸起, 则说明有“富贵包”;若头不能贴墙, 但没有明显凸起, 虽可能没有“富贵包”, 但脊柱可能也是不正常的, 需进一步诊治。 韦氏手法整治 (1)患者俯卧在按摩床上, 操作者站在患者床头, 用右手推偏歪的棘突 (或横突) 向左 (或向下) , 左手推患者右边耳周围, 使头向右转配合下手, 让扭转力到达患椎, 起到固定作用。右手向患者右肩峰方向发力。 (2)纠正C7~T1椎体后平移错位:患者取俯卧位,操作者站立于患者床头。操作者双手重叠, 掌根部定于患者后突的C7或T1椎体棘突, 由上后向下前方做短速的冲压, 冲压力先轻渐重 (宁轻勿重) , 重复2~3次, 手法完成。 (3)患者取仰卧位,操作者站立或者坐位于患者床头,双手向下向外按压患者双侧肩峰。然后左手按压患者右侧脸颊,右手按压右侧肩峰,双手反方向用力牵拉十秒(同样操作对侧)。 康复锻炼 具体操作:第一步, 屈曲双腿, 双手放于身体两侧, 肩胛骨向下向内收紧, 双手缓慢向前向上抬高超过头顶, 与躯干成“Y”形, 维持10秒钟后回到起始姿势;第二步, 屈曲双腿, 双手放于身体两侧, 肩胛骨向内收紧, 双手从两侧向上向外缓慢抬起并伸展, 与躯干成“T”形, 维持10秒钟后回到起始姿势;第三步, 屈曲双腿, 肩胛骨向内收紧, 双手屈肘, 同时向上抬起手臂, 与躯干成“W”形, 维持10秒钟后回到起始姿势;第四步, 屈曲双腿, 肩胛骨向内收紧, 双手屈肘成90度, 同时上抬, 与躯干成“L”形, 维持10秒钟后回到起始姿势。

王明杰 2024-09-06阅读量1323

如何避免颈椎损伤?

病请描述:颈椎病是颈椎间盘退变及其继发改变引起的周围组织压迫并产生临床症状的疾病, 表现为颈部疼痛、上肢疼痛麻木、行走无力等。老年人发病比例较高, 但近些年颈椎病发病有年轻化的趋势, 很多人年纪轻轻就经常脖子不舒服、酸痛, 甚至出现手麻等症状。这些都与颈椎“受伤”有关, “受伤”后颈椎的生物力学结构会发生变化, 这些变化会导致退变加速而发病。 易“受伤”的颈椎 结构伤颈椎的一项重要作用就是支撑头颅。人的头颅重量一般五六公斤, 而颈椎只是由七节椎体构成, 虽然有周围的韧带、肌肉进行加强, 相比头颅而言还是比较单薄。这样的结构使颈椎比较容易“受伤”。 习惯伤颈椎和头颅的关系就像是一根木棍顶着一个大球, 当头在颈椎的正上方时最稳定, 颈椎也最省力。但是当头颅位置向前偏离, 颈椎的受力就会加大, 而且偏离越大, 颈椎受力增大的更明显。现代人因长期久坐办公、使用手机导致姿势的改变, 会使头前移而使颈椎受力改变, 长期改变会加速结构退变。另外, 很多人习惯在睡觉前躺着看会儿书, 这种姿势会拉长颈后部肌肉, 使颈前肌肉短缩。长此以往会导致颈后部肌肉劳损, 颈前肌肉无力, 更加大了颈椎损伤的概率。 外力伤因为颈椎本身较为脆弱, 外力容易导致颈椎损伤。最常见的就是颈椎“挥鞭样损伤”, 主要见于急刹车时, 因躯干绑着安全带, 颈椎会因惯性向前快速移动, 再向后回弹停住, 就像挥鞭子一样。这种损伤易导致颈椎骨折脱位及颈髓损伤, 后果非常严重。另外一种外力性伤害是基于颈椎疾病的基础上。中老年人颈椎退变后导致椎管狭窄, 当狭窄程度比较严重时, 脊髓外无弹性代偿空间, 这时遭受外力同样会导致颈髓损伤。这时的外力不需很大, 如从高处跳下、跳跃等就可导致损伤。“挥鞭样损伤”不易预防, 但后面一种损伤是可以预防的。 从日常做起, 远离颈椎病 颈椎病可以说是临床上的常见疾病, 不夸张地说, 30岁以上的人群, 70%以上或多或少、或轻或重都存在颈椎的问题。这一方面与颈椎容易“受伤”有关, 另一方面则与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密切相关, 尤其是电脑、手机的广泛使用已经使颈椎病发病年龄明显提前。但因此, 在日常必须要作出一些改变来预防颈椎的过早退化。 了解自己颈椎结构身体是自己的, 每个人都有责任、有义务保护好自己的身体。了解自己的身体是基础, 颈椎疾病临床多见, 建议每个人都要了解自己的颈椎, 知道自己的颈椎有多“脆弱”, 有多大的额外压力, 这样才有改变的动力。尤其是自己的颈椎存在问题时, 如椎管狭窄, 那就知道可以通过减少剧烈活动来预防出现严重的后果。 改变不良习惯和姿势了解了自己的颈椎, 就要改变不良姿势和习惯, 如长期伏案工作、低头看手机、靠在床头看书、睡高枕头等。日常可以“动静结合”, 不要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工作或娱乐, 45~60分钟要休息一下, 起来活动5~10分钟, 做颈部的保健操, 这样也能有效的保护颈椎。走路时不要低头, 要抬头挺胸, 这样可减少颈椎的压力;枕头不要过高, 以8~10厘米为宜, 保持睡眠时颈椎中立位, 防止过度拉伸肌肉。 加强颈部肌肉锻炼颈椎自身结构虽然相对脆弱, 但可以通过加强颈部肌肉力量增加颈椎的稳定性。常见的肌肉锻炼方法是头手对抗等长收缩锻炼, 以锻炼颈后肌肉为例, 即双手交叉放在头的枕部 (头后面的突起) , 手向前用力, 头向后用力, 相互对抗但保持头的位置不动, 10秒1次。手放在不同的位置, 锻炼的肌肉不同, 在头的侧面是锻炼颈侧面肌肉, 在额头是锻炼颈前肌肉, 一定要注意保持头位置不动进行头手对抗。 正规医院正规治疗虽然说颈椎病很常见, 但大部分症状并不重, 可能就是偶尔出现颈部酸胀的不适感, 这些可以通过我们讲的办法自己预防。王明杰博士建议,一旦病情较重, 如出现颈部疼痛、胳膊疼痛、手麻, 甚至走路不稳等症状, 还是建议到正规医院正规治疗。这样不仅可以保证治疗效果, 还可以最大程度地避免医源性损伤。

王明杰 2024-09-06阅读量1123

如何才可以根治腰酸背痛呢?

病请描述:酸背痛是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话题,有文献报道超过65%的人在自己的一生中有过腰背痛的烦恼,部分数据表明:腰背痛是工人因病休息的第二大类原因,仅次于上呼吸道感染。 无菌性炎症疼痛发病的重要环节是过长时间、单一姿势、过重负载或肌力平衡失调,使肌肉和筋膜等受到经常性的牵拉刺激,日积月累,在肌腱韧带等附着处便形成与急性损伤相同的病理变化(如渗出肿胀等)从而出现疼痛。所以,对这些患者的治疗,应采取“标本兼治”的措施,除了对症治疗,尽快镇痛和解除肌肉痉挛外,还需针对原发因素,消除或减少骨骼肌附着处超负荷应力,阻断组织变性痉挛的恶性循环,将轻度的组组织变性转化为正常。 治疗原则如下。 1. 控制急性炎症 ①服药镇痛:抗无菌性炎症至今尚无有效或特效的药,其根本原因在于无菌性炎症没有致病微生物(细菌、病毒、衣原体等),因而缺乏新药研制的受体靶子。所以,无菌性炎症及其相关的各种疾病(如:肌肉劳损、筋膜炎、颈椎病、腰椎病、肩周炎等)一直在折磨着亿万人的健康。我们现在用的药都只是消肿镇痛的,即所谓的“治标”。 美国医学专家再度发出警示,处方镇痛药(阿片类)的滥用每年可造成1.7万人死亡,而非处方镇痛药的滥用更加严重。镇痛是为功能调节和锻炼创造条件。重点是患者做好调控锻炼。 临床常用镇痛药可以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是非甾体抗炎止痛药:如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布洛芬(芬必得、美林)、吲哚美辛(消炎痛)等,主要用于头痛、肌肉痛、关节痛等;这类药物过量容易引起肝毒性,严重时威胁生命。欧洲药品管理局发布的报告显示,每天用2400毫克或以上布洛芬,还会增大心脑血管疾病风险。老百姓常能买到的主要是就是这一类。服用非甾体抗炎止痛药时需注意,最好不要超过3天。 第二类为中枢性止痛药:如曲马多,是人工合成的非麻醉性止痛药,属于精神类药品。曲马多止痛作用比解热镇痛药强,主要用于中等程度的各种急性疼痛及手术后疼痛等。 第三类则称为麻醉性止痛药:有吗啡、哌替啶(杜冷丁)、芬太尼、布桂嗪(强痛定)等,这类药物止痛作用很强,常用于外伤性剧痛、内脏绞痛和癌症疼痛等。 ②外用制剂:外用止痛药(扶他林,吲哚美辛,双氯芬酸钠、中药制剂)主要包括贴膏剂、溶液剂、气雾剂、软膏剂以及其他剂型。 结合专业指导康复锻炼,一般3日至1周,疼痛即可好转,也可同时做痛点滑动按摩,极少疼痛严重患者需要做痛点封闭治疗。 无菌性炎症的疼痛,原发痛虽然按痛点只几个,由于疼痛可从痛点沿肌肉走行放散,水肿的“软组织”也可压迫邻近的神经小分支,产生放射性疼痛;肌痉挛也可以引起对侧肌肉的平衡补偿调节而引起它们的疲劳不适,所以如同时有几个痛点,既可导致胸、腰、背部一大片肌肉疼痛和肌肉痉挛僵硬,又会引起脊柱或相应关节的活动障碍,让患者感觉整个背部沉重发僵。由于患者的背部发凉怕风,因此国内外近几年出现有“风湿性肌痛症”的诊断,并应用激素治疗,虽然激素可暂时缓解症状,但停药后,症状照样容易复发,频繁使用激素还会产生副作用。我们不赞成这种诊断和处理办法方法,因为我们在临床上治疗大量曾经诊断为“风湿性肌痛症”的患者,只要能正确找到痛点,通过简单综合治疗方法,即可治愈。 2.针对疾病的原发因素进行调控 原发因素是某些肌群处于不均衡超负荷状态,使骨骼肌附着处继发无菌性炎症而发生疼痛。所以仅靠镇痛药和激素不能根本治愈无菌性炎症,镇痛药仅能消炎、镇痛,但不能解除粘连,不能使肌肉康复强壮,停药后容易复发,使一些患者的病症反反复复,迁延不愈。 因此,要在镇痛的同时,调整工作频率和姿势,做特定、有针对性的功能锻炼,以便加强相关肌肉的抗疲劳能力,使人体重建平衡,这才是“治本”的方法。

王明杰 2024-09-06阅读量1376

颈部为什么容易劳损?

病请描述:颈椎病作为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发病率仅次于心脑血管病,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 随着现代人工作、学习、生活方式的转变,熬夜、手机依赖等问题的严重,间接延长颈椎部不良姿势的时间,增加了颈椎受损的风险。 颈椎病的发生呈现年轻化趋势,有研究调查显示80%的青少年存在颈椎亚健康状态。 我们正常颈椎是有一个向前凸的曲度,从侧面看,很像一个大写的字母C。 它的形成是与我们的生长发育过程相匹配的,所谓“二抬三翻六会坐,七滚八爬周会走”,就是说我们第一个学会的动作是抬头,那么一抬头就形成了一个颈椎前凸的曲度。 颈椎生理曲度能够使脊柱的稳定性增高, 它的存在是为了适应人体的直立和日常活动而产生的, 颈曲的维持主要依赖于颈椎功能稳定性的维持。 其影响因素主要分为内源性因素 (椎间盘, 韧韧带, 椎体和小关节) 和外源性因素 (颈部肌肉) 。这些因素变化导致了平衡失调、生理曲度改变, 稳定性改变。 在各型颈椎病中, 最常见的X线表现为颈曲的改变, 颈椎失稳的早期征象和客观指征包含了颈曲的改变。 这个曲度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我们破坏了这个曲度,实际上就是破坏了颈椎的平衡。先是会出现曲度变直,然后是曲度反弓,颈椎病的症状就会逐渐出现,包括颈部的僵硬不舒服、胳膊的麻木酸胀、头痛头晕、耳鸣胸闷等。 颅与颈椎的力学关系就像一个圆球顶放在一个圆柱上,枕髁与寰椎之间的浅浅的关节面与地面平行,保持着相对稳定。 然而,颈部的这种生理平衡很容易受到异常应力的损害,有许多力学因素都可以引起颈部疼痛。当我们在使用计算机、看书的时候,头颈部总会有一个前倾的姿势,此时,枕髁与寰椎之间的关节面不再与地面平行,为了维持头颈部前倾姿势,让头颅不会向前滚落“掉到地上去”,就要靠头颈后部的许多小肌肉拉着。 才能维持头颈部的前倾姿势。其中在颅底与颈椎间的枕下小肌群(头上斜肌、头下斜肌、头后大直肌、头后小直肌),在固定头颅与颈椎时起着更重要的作用。 头颈部又是脊柱中运动最灵活的区域,50%以上的颈部运动由寰枕关节和寰枢关节完成,剩余不足50%的颈部运动均匀分布于颈3~7。 日常工作中,颈部常需处于屈曲位,研究表明,颈部前移3.33cm(1寸),颈部将多受高达9kg的重负担,使维持颈椎生理平衡的肌肉,特别是枕下小肌群和附着在枕外粗隆和颈椎横突的头半棘肌、头最长肌和肩胛提肌,很容易受到异常向前弯曲应力的牵拉损伤,引起肌肉的无菌性炎症,在枕外粗隆及其下方(在中医针灸风池穴的内上部),形成压痛点,枕大神经为颈2神经后支的内侧支,经穿行于这些的肌内段之间,浅出肌肉腱膜,当肌肉劳损、发炎时,发炎肌肉痉挛收缩卡压枕大神经而产生临床症状,对于那些从颈部延伸到肩、背部跨节段的肌肉,还承担着肩部和上肢一些活动协同的功能。 如斜方肌(起于枕骨的上项线,枕外隆凸,项韧带,及全部的胸椎脊突,向外止于锁骨的肩峰端,肩胛冈,肩峰)和肩胛提肌(起于颈3~4横突后结节,止于肩胛骨内上角)。容易受到更大牵拉应力损伤,发生肌肉附着点无菌性炎症引发颈部疼痛和肌肉萎缩,使它的后伸头、颈部的能力和维持伸展稳定的能力都下降,就难以支撑头部。肌肉线被突破后,颈椎间盘病变及颈椎病就随之而来。 颈椎病治疗的核心就是一定争取把错误的曲度纠正过来,而恢复的关键则要靠锻炼。向大家推荐几个简单实用的锻炼颈椎的动作。 1.旋肩舒颈 手置两侧肩部,掌心向下,两臂先由后向前旋转20次~30次,再由前向后旋转20次~30次。 2.仰头望掌(双手托天) 双手上举过头,掌心向上,仰视手背5秒钟。 3.头手相抗 双手交叉紧贴后颈部,用力顶头颈,头颈部向后用力,互相抵抗5次。 4.提肩缩颈 肩部慢慢提起,颈部尽量往下缩,停留片刻后,双肩慢慢放松地放下,头颈自然伸出,还原自然,然后再将双肩用力往下沉,头颈部向上拔伸,停留片刻后,双肩放松,并自然呼气。 此外,还可以做一下拉伸动作 练习时应集中精神,仔细体会颈部的感觉,确保练习安全有效。练习动作的幅度应量力而行,从低难度开始,逐渐增加,以颈部肌肉组织有牵拉感但不引起疼痛为宜,避免拉伤或发生其他意外。 王明杰博士建议,练习强度应根据自身体力情况或身体的感觉循序渐进增加,避免过度疲劳造成损伤或加重症状。实际练习时应从短时间、少次数开始尝试,疲劳的程度以每次练习结束后有肌肉酸胀、疲劳感。

王明杰 2024-09-06阅读量1165

膝关节术后僵硬,怎么办?

病请描述:膝关节人工置换、交叉韧带重建、胫骨平台骨折、髌骨骨折……刚做完膝关节手术,总感觉膝盖僵硬,无所适从。 “感觉关节很僵硬,屈曲伸直困难,甚至蹲不下去”,这是众多膝关节术后患者的一致叙述。 其实,这类症状属于术后僵硬,发生的原因有很多。 膝关节术后为什么会僵硬? 我们的人体组织结构是十分复杂的,当它出现损伤后,并不是通过一台手术就能把损伤部位修复好,身体立刻能恢复到平衡协调的状态。 “伤筋动骨一百天”,总结得非常到位,膝关节手术后,一般也需要康复较长时间,才能恢复正常,这就像穿了一双新鞋子,也需要磨合期一样。 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1.软组织损伤外伤骨折、手术致膝关节周围软组织损伤;2.膝关节固定时间过长一般如果关节超过1个月时间固定不动,关节周围的软组织就会产生黏连、僵硬;3.膝关节功能锻炼不当为了防止关节出现黏连,手术后的功能锻炼非常重要,但很多患者担心影响手术效果,不敢锻炼,或者不知道如何锻炼,从而造成关节僵硬;4.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每种骨折都有其大致的愈合时间,如果超过这个时间,我们就可以称之为延迟愈合,在长期不愈合的情况下,患侧肢体长期不能活动,从而造成关节僵硬。…… 无论是什么原因,如不及时治疗,都会导致肌肉和关节的粘连或瘢痕化以及周围肌肉的废用性萎缩,致使关节功能丧失。 如何预防/治疗膝关节僵硬? 对关节僵硬的治疗,运动针刺疗法在改善运动功能、降低疼痛方面显示了独特的优势,该疗法是传统的针灸与康复医学的运动疗法结合形成的治疗体系。 对于关节僵硬的患者,运动针刺疗法可放松痉挛的肌肉,从而减轻肌肉张力,缓解疼痛;以动态关节松动术纠正骨骼的生物力线,使异常的动作模式恢复正常,防止进一步的损伤;以针对性的功能训练,加强膝关节肌肉力量、关节稳定性,减轻关节面压力,为受损组织的修复创造一个良好的内环境,达到缩短康复周期的效果。 康复运动第一阶段: 股四头肌的等长收缩练习,可促进血液循环,有利肌肉组织摄取营养。根据个体差异,每天锻炼80次左右,分3次~4次完成,平躺或坐位,最大限度有节奏地伸屈踝关节,频率不宜过快,此锻炼可贯穿于整个康复。  康复运动第二阶段: 躺于床上或瑜伽垫上,将患腿搭于墙面,借助重力做上下滑动,向下滑动时,于关节最大极限角度停留10秒,关节产生些许紧绷及酸胀感即可,每天3~组,每回10次。 康复运动第三阶段: 浅蹲:角度约在120度以上;半蹲:角度约为100~120度;深蹲:角度约为90~100度。 一般情况下,静蹲一次可以维持30秒~2分钟左右,角度以耐受为宜,可根据康复情况逐渐缩小角度。 注意:由于每个人的伤病和手术不同,组织情况不同,练习的时候还是必须经过专业医生治疗师的评定和指导,自我盲目练习,片面追求锻炼数量和时间,只会造成危险!

王明杰 2024-09-06阅读量1692

直肠癌术后乳糜漏知多少?一篇...

病请描述:直肠癌术后乳糜漏? 直肠癌术后,有时会出现乳糜漏并发症,这种并发症虽然少见,但是一旦发生,可能会危及生命。因此,了解直肠癌术后乳糜漏的相关知识,对于患者和家属来说至关重要。 希望这篇科普文章能为您带来一些帮助,让我们一起携手,战胜病魔,重获健康。 乳糜漏定义 乳糜漏是腹腔内淋巴系统中富含甘油三酯的乳糜液异常漏出,导致腹腔内游离乳糜样腹水积聚。 病理生理 由于局部区域的淋巴液循环途径被破坏或中断,淋巴液压力大于组织液压力或体腔内压而引起外漏。 诊断标准 术后腹腔引流液呈乳白色或乳糜状;引流液中甘油三酯浓度≥110 mg/dL(1.2 mmol/L);排除出血、肠瘘、胆瘘、胰瘘等并发症。 发生率:1%-17.7% 乳糜漏分级 A级乳糜漏 24h引流量一般小于500ml,无明显临床症状,仅需低脂饮食即可治愈,不影响住院时间。 B级乳糜漏 24h引流量大于500ml、小于1000ml,需要实施肠外或者肠内营养治疗、置管引流、药物治疗等措施。 C级乳糜漏 24h引流量常大于1000ml,需要接受淋巴管栓塞、手术结扎淋巴管、腹腔静脉分流术等手术治疗。 术后乳糜漏的危险因素 1.腹腔镜手术(电外科、能量平台,淋巴管闭合不彻底) 2.右半结肠肿瘤 3.D3淋巴结清扫(损伤肠干和乳糜池) 4.淋巴结清扫数目和范围、淋巴组织结扎方式 5.低蛋白血症、贫血 6.高龄 7.术后过早给予肠内营养 预防措施 1.术前精准分期和评估病人全身营养状况。 2.术前口服花生油、牛奶等高脂饮食,行术中淋巴管显影。 3.选择合理的淋巴结清扫范围和方式。 4.手术操作精细化、缝扎彻底;充分显露并密切观察手术区域。 5.把握好术后肠内营养应用的时机。 保守治疗 01.以中链甘油三酯为基础的高蛋白低脂饮食治疗 02.全肠外营养支持 03.腹腔通畅引流 04.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依替福林、奥利司他等 05.抗生素预防感染 手术治疗 关键在于漏口定位(术前高脂饮食,经淋巴结注射吲哚菁绿、纳米碳、钆喷酸葡胺等淋巴管造影) 腹腔镜探查(淋巴管显影、漏口彻底缝扎,或创面电刀灼烧+生物蛋白胶喷洒+大网膜覆盖) 经腹股沟淋巴结穿刺淋巴管造影栓塞术(碘化油、 N-丁基氰基丙烯酸酯、纳米碳等) 经足背皮下淋巴管造影栓塞术 腹腔静脉分流术 参考文献 1.Saebeom Hur, et al. Novel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 for the Treatment of Various Lymphatic Leakages: Lymphatic Intervention and Embolization. Vasc Specialist Int 2023. https://doi.org/10.5758/vsi.230082. 2.于翔,等. 经皮淋巴管造影术在外科术后乳糜漏诊治中的应用.介入放射学杂志. 2023,32(10):988-991. 3.白旭,等.经腹股沟淋巴结穿刺淋巴管造影诊断和治疗 乳糜漏6例.介入放射学杂志. 2023,32(2):158-161. 4.李世昊,等.腹腔镜结直肠癌术后乳糜漏的临床诊治.肿瘤. 2023,43:389-393. 5.Chaoxiang Lu, et al. Chylous ascites with lymphatic leakage localization technical aspects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s. BMC Surgery. 2022,22:158. 6.高原,等.淋巴管显影技术减少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后乳糜漏临床研究.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22, 38(3):323-326. 7.池畔,等.结直肠癌术后乳糜漏的治疗.结直肠肛门外科. 2022,28(3):217-219. 8.Eslam Wassal Youssef, et al. Lymphatic Interventions in the Cancer Patient. Current Oncology Reports. 2022,24:1351-1361. 9.Saebeom Hur, et al. Novel interventional radiological management for lymphatic leakages after gynecologic surgery: lymphangiography and embolization. Gland Surg. 2021,10(3):1260-1267. 10.Hokuto Ushijima, et al. Successful treatment of intractable chylous ascites after laparoscopic low anterior resection using lymphangiography and embolization with lipiodol: A case repor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rgery Case Reports. 2021,84:106064. 11.Ernesto Santos, et al. Chylous Ascites and Lymphoceles: Evaluation and Interventions. Seminars in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 2020,37(3):274-284. 12.G Bora Makal. Lymphatic leakage after laparoscopic sleeve gastrectomy; presentation, management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Ann R Coll Surg Engl. 2020,102: e115–e117. 13.Richa Bhardwaj, et al. Chylous Ascites: A Review of Pathogenesis,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Journal of Clinical and Translational Hepatology. 2018,6:105–113. 14.曹晖,等.胃手术后淋巴漏和乳糜漏 原因及防治.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17,37(4):355-358. 15.Yudai Fukui, et al. Successful laparoscopic ligation for massive chylous ascites after rectal cancer surgery. Asian J Endosc Surg. 2017,10:55–58. 16.Jnoo Kim, et al. Percutaneous Treatment of Chylous Ascites. Tech Vasc Interv Radiol. 2016,19(4):291-298. 17.Edward Wolfgang Lee, et al. Lymphangiography to Treat Postoperative Lymphatic Leakage: A Technical Review. Korean J Radiol. 2014,15(6):724-732.

傅传刚 2024-04-11阅读量1833

慢性胆囊炎的中西医研究概况02

病请描述:治疗方面,西医多采取非手术和手术两方面的治疗措施。非手术治疗包括对于单纯性慢性胆囊炎,针对其细菌感染,采用广谱抗生素来治疗,但疗程长,且疗效不佳,易复发。最大直径小于0.5cm的胆固醇结石、胆囊收缩功能良好者,多口服胆汁酸制剂,加大胆汁的分泌量,使胆管内压力增大,松弛括约肌,加速胆汁的排泄。但结石完全消融率低,有较高的复发率,且对胆色素结石几乎无效。体外冲击波碎石,虽然提高了胆囊结石的治愈率,拓宽了胆囊结石非手术治疗的适应证,但是其复发率仍较高。王炳生报道1年内 和2年内结石再生率分别为11.4%和21.6%,究其原因是结石排空不够彻底,以 致于残留的结石再度成为成石核心。慢性胆囊炎反复发作,临床症状明显,或胆囊结石直径超过2-3cm,胆囊功能完全丧失的患者,多实行手术治疗,如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因其创伤轻,痛苦小,恢复快,目前仍是西医治疗胆囊结石的首选方法。但手术后仍面临胆石再生和肝内胆管结石的继发等问题。 2、慢性胆囊炎的中医研究概况 目前国内关于中医药治疗慢性胆囊炎的报道颇多,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 具有很高的临床参考价值。如谢立业认为老年胆囊炎患者,由于体虚身衰,复加湿热雍盛,所患胆胀,多为正虚邪实,攻之则正气不足,补之则湿热愈炽。认为存得一分气阴,便有一分生机,非滋阴不足以救欲竭之阴液,非益气不足以培将脱之元气。临床常用西洋参合大剂滋阴养液之品如沙参、麦冬以益气养阴,扼邪势喜用金钱草、蒲公英,取其利湿热而不伤阴分,佐以少量疏达气机之品如积壳、木香以畅达枢机。徐景藩认为胆囊炎、胆石症主要分为三类证候最多的是肝胆湿热证,占60%,治法宜清利湿热、通导腑气,方用大柴胡汤加减;其次是肝郁气滞证,占28.8%,治法宜疏肝理气,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减;再次是脾虚肝郁证,较少见,仅占11.2%,治以疏肝利胆、健脾和胃,方用逍遥散加减。 朱培庭根据慢性胆囊炎、胆石症的发病特点,主张分期辨证施治。一般急性发作期,病机关键在于“热”、“郁”、“结”,常根据病邪热化的程度分为蕴热、湿热、热毒个阶段;慢性静止期的病机特点为“郁”、“虚”,主要分为肝胆气郁 和肝阴不足2型,其中肝胆气郁型占44.5%,肝阴不足型占55.5%,50岁以上患者中肝阴不足型明显增多,约占72%,认为慢性胆道感染、胆石病的辨证施治应重视肝阴不足。上述临床各家对本病辨证分型的名称、各型内涵均不相同,可能与患者病程长短、医生临床经验以及观察角度不同有关。 2.1作用机理研究 有研究表明滋阴柔肝法能明显降低胆石病人胆汁中的胆固醇含量,同时提高胆汁中的胆汁酸盐的含量,可能与滋阴柔肝中药具有促进肝细胞再生,改善肝功 能等作用有关。滋阴柔肝法能改善胆囊结石患者的胆囊运动功能,可能与其调节血液和胆道组织的胃肠激素水平有关。还有人运用滋阴柔肝法治疗胆道术后病人,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测定服药后病人胆汁中胆红素的含量,结果发现单结合胆红素及非结合胆红素下降,双结合胆红素升高,可预防胆道病人术后结石复发。 本文选自:石玮等,滋阴柔肝法治疗`使性胆囊炎肝阴不足证的理论与临床研究。 原文链接地址:滋阴柔肝法治疗慢性胆囊炎肝阴不足证的理论与临床研究-中国知网(cnki.net)

赵刚 2024-01-29阅读量1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