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请描述: 随着各种电子设备的出现,小朋友的注意力问题日益受到家长和教育者的关注。注意力不集中不仅影响孩子的学习效率,还可能对其社交能力和心理健康产生长远影响。针对这一情况,下面将深入探讨小朋友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表现形式,以及一系列有效的解决方法,以帮助家长和教育者更好地理解和支持孩子。 一、理解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 1、生理发展因素:儿童的注意力控制能力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成熟。学龄前儿童往往难以长时间保持专注,这是正常的发展现象。 2、环境因素:过多的干扰源,如电子设备、嘈杂的环境,都会分散孩子的注意力。 3、营养与健康:缺乏足够的睡眠、不均衡的饮食、缺乏运动等都可能影响孩子的注意力。 4、情绪与心理:焦虑、抑郁、压力等情绪问题,以及学习困难或ADHD(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等,都可能导致注意力不集中。 5、教育因素:教学方法不当、学习内容不感兴趣或难度不匹配,也可能使孩子难以集中注意力。 二、注意力不集中的表现形式 1、易分心:容易被外界事物所吸引,难以维持对任务的专注。 2、冲动行为:难以控制自己的行为,常表现为未经思考就行动。 3、记忆力差:难以记住指令或信息,容易忘记任务。 4、学习困难:在学习上表现出低效或成绩不佳,尤其是需要长时间专注的任务。 5、社交障碍:可能因注意力不集中而影响与同伴的互动,导致社交困难。 三、解决方法 1、创造有利环境:为孩子提供一个安静、整洁、无干扰的学习环境,减少电视、手机等电子产品的使用。 2、建立规律作息:保证孩子充足的睡眠,合理安排饮食,鼓励适量运动,以维持良好的身体状态。 3、兴趣引导:发现并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通过他们感兴趣的活动来提高注意力。 4、时间管理:教会孩子使用时间管理工具,如计时器,帮助他们学会分段学习和休息,提高学习效率。 5、正面反馈:及时给予孩子正面的鼓励和反馈,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动力。 6、专业评估与干预:如果孩子的注意力不集中问题持续存在,且影响到日常生活和学习,建议寻求专业评估,可能需要心理治疗或药物治疗。 7、家校合作:家长与教师密切沟通,共同关注孩子的注意力问题,制定个性化的支持计划。 四、家长的心态调整 面对孩子的注意力不集中问题,家长首先要保持耐心和理解。每个孩子都有其独特的成长节奏,不应过分施加压力。同时,家长也要学会自我调节,避免将焦虑情绪传递给孩子。
沃乐柳 2025-01-10阅读量1123
病请描述: 颅神经疾病王景教授的网上工作站,有患者留言:“三年前,我发现右眼抽搐,连带这右边脸也跟着抽搐,开始没在意,后来抽搐的次数多了,就到医院去做检查,说是面肌痉挛,该如何治疗?” 王景教授介绍:诊断为面肌痉挛,目前,临床中,对于面肌痉挛的治疗有三种方法:第一种药物治疗,卡马西平,奥卡西平之类的抗癫痫药物和甲钴胺,谷维素之类的B族维生素,但治疗疗效比较有限,控制症状的效果会比较差;第二种针灸或肉毒素,针灸就是直接在脸上操作,对面部神经进行扎针,扎到神经上,对神经轻度的破坏,形成轻度面瘫;肉毒素(美容针):类似封闭的效果,面神经封闭,自然就不抽不跳了,但它们的控制时间比较短,两三个月不超过半年;第三种手术,显微血管减压术,就是在耳后开颅,把责任血管和相应的面神经之间置入神经垫棉隔开,是针对病因的治疗方法,术后有效率98%以上,在神经内镜下进行显微血管减压术,更具有手术切口小,出血量少;全方位观察神经与血管关系;抵近观察,不遗留责任血管及降低术后并发症的优势。 面肌痉挛的诊断主要靠医生看到特征性的临床表现,但患者仍需要进行头颅磁共振检查。有条件的医疗单位有专门针对面肌痉挛的磁共振检查方法(3D-TOF和FIESTA检查序列)。如果没有这方面的条件,也应该行头颅磁共振平扫检查,其目的在于:(1)了解有无导致继发性面肌痉挛的颅内病变,如肿瘤、脑血管畸形(AVM)、颅底畸形等;(2)明确有无与面神经存在解剖接触的血管,显示出血管的类别、粗细以及对面神经的压迫程度。 有这些症状者要警惕患面肌痉挛,应及早到正规医院检查诊治: 1.以一侧眼睑开始的阵发性不自主的抽搐,随着时间延长可扩展至同侧面部的其他面肌,伴有口角抽搐极为常见; 2.抽搐反复发作,自己不能控制,多在情绪激动、紧张、劳累或与人交谈时加重; 3.严重者山治会睁眼困难、口角歪斜,无法正常工作或学习; 据统计,临床上有85%的面肌痉挛患者在治疗上存在误区,如盲目轻信广告、迷信一些偏方等,还有些患者及家属害怕进行手术治疗,造成久病不愈,患者十分痛苦。 面肌痉挛在诊断时,需要与双侧眼睑痉挛、梅杰综合征、咬肌痉挛、面瘫后遗症等面部肌张力障碍性疾病进行鉴别。 1.双侧眼睑痉挛:表现为双侧眼睑反复发作的不自主闭眼,往往双侧眼睑同时起病,患者常表现睁眼困难和眼泪减少,随着病程延长,症状始终局限于双侧眼睑; 2.梅杰综合征:患者常常以双侧眼睑反复发作的不自主闭眼起病,但随着病程延长,会逐渐出现眼裂一下面肌的不自主抽动,表现为双侧面部不自主的异常动作,而且随着病情加重,肌肉痉挛的范围会逐渐向下扩大,甚至累计颈部、四肢及躯干的肌肉; 3.咬肌痉挛:为单侧或双侧咀嚼肌的痉挛,患者可出现不同程度的上下颌咬合障碍、磨牙和张口困难,三叉神经运动支病变是可能的原因之一; 4.面瘫后遗症:表现为同侧面部表情肌的活动受限,同侧口角不自主抽动以及口角与眼睑的连带运动,依据确切的面瘫病史可鉴别。
王景 2025-01-10阅读量1422
病请描述: 垂体瘤是一组从垂体前叶和后叶及颅咽管上皮残余细胞发生的肿瘤,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垂体瘤是临床最常见的良性肿瘤之一,对患者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影响患者的生长发育、生育功能、学习和工作能力等。临床表现为激素分泌异常症群、肿瘤压迫垂体周围组织的症群、垂体卒中和其他垂体前叶功能减退表现。临床上,垂体瘤可以根据肿瘤的性质分为泌乳素腺瘤、生长激素腺瘤、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腺瘤(库欣病)和促甲状腺激素腺瘤等功能性垂体腺瘤和无功能腺瘤等类型。不同类型的的脑垂体瘤症状表现并不一样,治疗也有不同。 一、泌乳素型垂体瘤 1、定义:泌乳素瘤是由垂体泌乳素细胞瘤分泌过量泌乳素(PRL)引起。 2、症状:①男性性功能低下、不育、乳腺增生;②育龄女性泌乳、月经周期改变或闭经、不孕;③绝经女性主要症状是头痛和视力丧失。 3、治疗:①药物治疗是侵袭性泌乳素腺瘤治疗首选;②药物效果差或有药物抵抗时,可考虑手术。 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腺瘤 1、定义: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腺瘤即“库欣病”,是由于垂体瘤造成垂体激素ACTH过度产生而导致肾上腺的皮质醇过度分泌。 2、症状:①皮质醇过度分泌引起体重增加、肌容积减少和肌无力;②抑郁、精力集中和记忆困难、睡眠障碍、易怒;③皮肤变薄易擦伤、高血压、糖尿病;④免疫系统降弱引起发生感染的风险增高。 3、治疗:手术治疗是首选治疗方法。内镜下经鼻蝶入路手术多可取得满意的手术效果。 三、促甲状腺激素型垂体瘤 1、定义:由垂体TSH细胞增殖所引起的肿瘤,是垂体瘤分泌激素中最少见的类型,仅占垂体瘤的1.0%~2.8%。 2、症状:TSH过度分泌刺激甲状腺导致甲状腺功能亢进表现出:①体重减轻、易激惹、心率增快、睡眠障碍、肠蠕动增加;②女性患者还可有经量减少或闭经。 3、治疗:手术切除垂体腺瘤是首选治疗方法,主要目的是尽量切除肿瘤,充分给视神经减压。可选经蝶窦入路或开颅手术。 四、垂体生长激素腺瘤 1、定义:垂体生长激素(GH)腺瘤仅次于垂体无功能性腺瘤及泌乳素腺瘤,占垂体瘤的第三位。是因为体内产生过量生长激素(GH),长期过度分泌的GH可导致全身软组织、骨和软骨过度增生,引起面容改变、手足等末端肥大、皮肤粗厚、内脏增大、骨关节病变以及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 2、症状:生长激素型垂体瘤主要表现为肢端肥大症及巨人症,其中单纯的巨人症较少见,成年后半数以上继发肢端肥大症。 3、治疗:大部分垂体GH腺瘤首选手术切除。基本的手术入路分为经鼻蝶垂体瘤切除术和经颅垂体瘤切除术。对于不能耐受手术或术后因肿瘤残留,生长激素仍高者,可选择药物(生长抑素)治疗。侵袭性GH腺瘤术前短期使用生长抑素可以缩减肿瘤体积,为手术全切提供条件。术后肿瘤残留还可选择辅助放射治疗。 五、无功能垂体腺瘤 1、定义:绝大多数垂体腺瘤具有较高的分泌功能,并产生相应的临床症状,当垂体腺瘤并不使血中激素水平升高,也无激素过多症状是就成为无功能垂体腺瘤。 2、症状:①男性性功能障碍和女性闭经及绝经前不孕;②视力下降和/或甲状腺功能减退(甲状腺激素水平低)或肾上腺机能不全(皮质醇水平低)。 3、治疗:外科治疗为首选,手术效果不佳或术后复发者可辅助放射治疗。大多无功能腺瘤体积小,无压迫症状可以观察。 总的来说,不同类型的垂体瘤患者症状表现也有不同,治疗的方式也不同,对于患者而言最重要的就是在出现症状后及时到医院就诊,诊断明确后配合医生做个体化治疗。
赵天智 2025-01-07阅读量1666
病请描述: 儿童语言发育是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不仅关乎孩子的沟通能力,还直接影响到他们的社交、学习和心理发展。不过有些孩子在语言发育方面会遇到困难,表现出明显的迟缓迹象。了解这些表现,对于及早发现、干预和治疗至关重要。 一、表达能力差 1、发音困难:孩子可能无法准确发出某些音素,导致语音含糊不清。例如,将“爸爸”说成“baba”,将“妈妈”说成“mama”。 2、语法错误:在使用语言时,常常出现语法错误,如句子结构混乱、动词时态混淆等。 3、句式单一:语言表达常常局限于简单的句式,难以构建复杂的句子结构。 4、词汇量匮乏:相比同龄儿童,语言发育迟缓的孩子掌握的词汇量明显较少,难以用恰当的词汇表达自己的想法和需求。 二、理解能力差 1、理解指令困难:孩子可能无法理解简单的指令或问题,导致沟通障碍。 2、事物事态理解障碍:孩子听不懂话,与人交流困难。例如,在基础概念阶段,孩子可能不知道功能性动作的匹配及选择困难。 三、逻辑混乱与社交受限 1、逻辑混乱:孩子可能无法清晰地理清自己要表达的东西,在语言表达上缺乏逻辑性和连贯性。 2、社交退缩:由于语言能力不足,儿童在与同龄人交往时可能面临障碍,无法参与到正常的对话当中,甚至可能出现社交退缩的现象。 四、情绪与行为异常 1、心情异常:孩子可能表现出焦虑、烦躁、抑郁等情绪异常,因为无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感受。 2、学习困难:语言发育迟缓可能伴随其他学习能力的下降,如阅读、写作等。 3、认知发展滞后:孩子的整体认知能力可能受到影响,包括注意力、记忆力、思维逻辑等方面。 五、特定阶段的症状 随着语言发育迟缓的不同阶段,孩子还可能表现出以下特定症状: 1、事物基础概念阶段:孩子对功能性动作的匹配及选择存在困难。 2、事物符号障碍:孩子言语符号和手式符号表达障碍。 3、词句表达障碍:孩子无法讲出词汇或复合词。 4、语法语序障碍:孩子无法逐渐学会组词或者成句的规则。 应对方法 1、及时就诊:如果家长发现孩子存在上述语言发育迟缓的症状,应及时带孩子去医院就诊,以便得到专业的评估和治疗。 2、早期干预:早期干预对于语言发育迟缓的孩子至关重要,家长可以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建议,为孩子提供丰富的语言环境和刺激。 3、家庭支持: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可以多陪孩子说话,训练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鼓励孩子参加户外运动和集体活动,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 温馨提醒:儿童语言发育迟缓是一个需要高度关注的问题。通过了解这些表现,家长可以及时发现并干预,为孩子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记住,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的成长速度和发展路径也会有所不同。因此,作为家长,我们需要耐心、细心地观察孩子的变化,为他们创造一个充满爱和关怀的成长环境。
沃乐柳 2024-12-31阅读量1189
病请描述: 多动症是一种常见于儿童期的神经发育障碍,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过度活动和冲动行为。6岁的孩子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阶段,如果患有多动症,可能会表现出一些明显的症状。了解这些症状对于及时发现并干预多动症至关重要。 一、注意力不集中 6岁多动症的孩子在做需要花费精力的活动时,如学习、玩游戏或进行其他任务时,注意力容易分散,难以长时间维持在一个任务上。他们可能经常忘记或忽视细节,导致任务完成质量不高。在与他人交流时,他们可能无法完全理解或记住对方的话。这些表现具体包括但不限于: 1、学习困难:由于注意力不集中,孩子在学习上可能会遇到困难,如学习成绩不佳、记忆辨别能力差等。 2、易分心:容易被无关的刺激所吸引,导致无法专注于当前的任务或活动。 3、做事马虎:常常忘记或遗漏日常任务,如做作业、整理玩具等。 二、过度活动 多动症的孩子通常活动量异常高,即使在需要安静的情境下也难以保持静止。他们可能表现为坐立不安,喜欢不停地动来动去,如跑来跑去、爬上爬下等。具体症状包括: 1、无法安静:孩子常常手舞足蹈,上蹿下跳,不能安静地坐着。 2、精力充沛:即使在休息时,孩子也显得精力过剩,无法平静下来。 3、坐立不安:孩子常常表现为坐不住,喜欢不停地动来动去。 三、冲动控制困难 多动症的孩子往往难以控制自己的行为,容易做出冲动的决定或行为。他们可能情绪不稳定,容易发脾气,对挫折的耐受能力低。具体表现包括: 1、行为冲动:孩子可能不顾后果地做出一些危险举动,如攀爬高处或触摸危险物品。 2、情绪不稳:孩子的情绪容易波动,常常表现为任性、冲动、易发脾气等。 3、自我控制能力差:在面临诱惑或挑战时,孩子往往难以控制自己的行为,容易做出冲动的决定或行为。 四、其他相关症状 除了上述主要症状外,6岁多动症的孩子还可能表现出一些其他症状,包括: 1、社交问题:孩子可能在与同龄人的交往中遇到困难,如难以建立良好关系、容易与他人发生冲突等。 2、知觉活动障碍:在描摹图画或进行其他需要空间认知的任务时,孩子可能分不清主次,不会分析图形的组合。 3、精细协调动作障碍:如翻掌、对指运动不灵活,扣纽扣、绑鞋带等精细动作笨拙。 4、学习障碍:由于注意力不集中和活动过度,孩子在学习上可能会遇到困难,如学习成绩不佳、记忆辨别能力差等。 五、如何识别与应对 家长如果注意到孩子有上述表现之一或多个,建议及时咨询专业人士以获得正确的诊断和治疗建议。医生可能会通过一系列评估工具,如多动症自测题、脑电图、磁共振成像等检查来评估孩子的症状。 治疗多动症通常包括心理行为疗法和药物治疗。心理行为疗法可以帮助孩子学习自我控制技巧,改善社交能力,而药物治疗则可能有助于缓解症状。此外,家长也应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支持,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多动症带来的挑战。 温馨提醒:6岁多动症的孩子可能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过度活动、冲动控制困难以及其他相关症状。这些症状可能影响孩子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家长应密切关注孩子的行为变化,及时咨询专业人士,以便早发现、早干预,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沃乐柳 2024-12-31阅读量1097
病请描述: 垂体瘤是一组从垂体前叶和后叶及颅咽管上皮残余细胞发生的肿瘤,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垂体瘤是临床最常见的良性肿瘤之一,对患者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影响患者的生长发育、生育功能、学习和工作能力等。临床表现为激素分泌异常症群、肿瘤压迫垂体周围组织的症群、垂体卒中和其他垂体前叶功能减退表现。临床上,垂体瘤可以根据肿瘤的性质分为泌乳素腺瘤、生长激素腺瘤、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腺瘤(库欣病)和促甲状腺激素腺瘤等功能性垂体腺瘤和无功能腺瘤等类型。不同类型的的脑垂体瘤症状表现并不一样,治疗也有不同。 1、泌乳素型垂体瘤 定义:泌乳素瘤是由垂体泌乳素细胞瘤分泌过量泌乳素(PRL)引起。 症状:男性性功能低下、不育、乳腺增生;育龄女性泌乳、月经周期改变或闭经、不孕;绝经女性主要症状是头痛和视力丧失。 治疗:药物治疗是侵袭性泌乳素腺瘤治疗首选;药物效果差或有药物抵抗时,可考虑手术。 2、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腺瘤 定义: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腺瘤即“库欣病”,是由于垂体瘤造成垂体激素ACTH过度产生而导致肾上腺的皮质醇过度分泌。 症状:皮质醇过度分泌引起体重增加、肌容积减少和肌无力;抑郁、精力集中和记忆困难、睡眠障碍、易怒;皮肤变薄易擦伤、高血压、糖尿病;免疫系统降弱引起发生感染的风险增高。 治疗:手术治疗是首选治疗方法,内镜下经鼻蝶入路手术多可取得满意的手术效果。 3、促甲状腺激素型垂体瘤 定义:由垂体TSH细胞增殖所引起的肿瘤,是垂体瘤分泌激素中最少见的类型,仅占垂体瘤的1.0%~2.8%。 症状:TSH过度分泌刺激甲状腺导致甲状腺功能亢进表现出:体重减轻、易激惹、心率增快、睡眠障碍、肠蠕动增加;女性患者还可有经量减少或闭经。 治疗:手术切除垂体腺瘤是首选治疗方法,主要目的是尽量切除肿瘤,充分给视神经减压。可选经蝶窦入路或开颅手术。 4、垂体生长激素腺瘤 定义:垂体生长激素(GH)腺瘤仅次于垂体无功能性腺瘤及泌乳素腺瘤,占垂体瘤的第三位。是因为体内产生过量生长激素(GH),长期过度分泌的GH可导致全身软组织、骨和软骨过度增生,引起面容改变、手足等末端肥大、皮肤粗厚、内脏增大、骨关节病变以及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 症状:生长激素型垂体瘤主要表现为肢端肥大症及巨人症,其中单纯的巨人症较少见,成年后半数以上继发肢端肥大症。 治疗:大部分垂体GH腺瘤首选手术切除。基本的手术入路分为经鼻蝶垂体瘤切除术和经颅垂体瘤切除术。对于不能耐受手术或术后因肿瘤残留,生长激素仍高者,可选择药物(生长抑素)治疗。侵袭性GH腺瘤术前短期使用生长抑素可以缩减肿瘤体积,为手术全切提供条件。术后肿瘤残留还可选择辅助放射治疗。 5、无功能垂体腺瘤 定义:绝大多数垂体腺瘤具有较高的分泌功能,并产生相应的临床症状,当垂体腺瘤并不使血中激素水平升高,也无激素过多症状时就成为无功能垂体腺瘤。 症状:男性性功能障碍和女性闭经及绝经前不孕;视力下降和/或甲状腺功能减退(甲状腺激素水平低)或肾上腺机能不全(皮质醇水平低)。 治疗:外科治疗为首选,手术效果不佳或术后复发者可辅助放射治疗。大多无功能腺瘤体积小,无压迫症状可以观察。 总的来说,不同类型的垂体瘤患者症状表现也有不同,治疗的方式也不同,对于患者而言最重要的就是在出现症状后及时到医院就诊,诊断明确后配合医生做个体化治疗。
赵天智 2024-12-27阅读量1778
病请描述: 家住重庆的8岁男孩,在同龄孩子学习、玩耍的时候,他却只能勉强扶站,迈步困难,做了针灸、康复,整体的运动还是很差,对于孩子目前的症状,是否可以通过手术治疗?能恢复到哪种程度? 通过评估,常崇旺教授介绍:孩子的症状很典型,属于痉挛型脑瘫,目前全身力量都差,因为肌张力高限制了孩子的运动,导致股四头肌(大腿)力量差、腰部力量差,属于恶性循环,同时随着孩子长个子,体重增加,孩子的力量还会更差,因此,首先需要解决下肢肌张力被受限的问题,再加上康复训练,孩子的力量才能依次恢复,只有力量恢复以后,才有机会独立行走。 第一步:FSPR手术(功能性选择性脊神经后根离断术),解决下肢痉挛,降低肌张力,让孩子的双下肢放松下来;术中通过多导联电生理技术进行术中监测,决定脊髓神经后根的切除比例,使切除感觉神经的范围和比例更科学更客观,使痉挛肌肉的肌张力接近正常状态,同时该手术只是选择性阻断部分神经后根,而不会影响支配肌肉运动的神经前根及运动功能。 第二步:康复训练,术后的康复训练以主动训练为主,以力量训练为主; 第三步:训练步态和平衡;因此,这个孩子想要走路,从手术开始需要做好两年规划才能实现目标。 通过评估,针对孩子的症状,制定适合的治疗方案,才能最大程度的帮助到他们,实现自主生活的治疗目标!
常崇旺 2024-12-25阅读量943
病请描述: 垂体瘤是一组从垂体前叶和后叶及颅咽管上皮残余细胞发生的肿瘤,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垂体瘤是临床最常见的良性肿瘤之一,对患者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影响患者的生长发育、生育功能、学习和工作能力等。临床表现为激素分泌异常症群、肿瘤压迫垂体周围组织的症群、垂体卒中和其他垂体前叶功能减退表现。临床上,垂体瘤可以根据肿瘤的性质分为泌乳素腺瘤、生长激素腺瘤、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腺瘤(库欣病)和促甲状腺激素腺瘤等功能性垂体腺瘤和无功能腺瘤等类型。不同类型的的脑垂体瘤症状表现并不一样,治疗也有不同。 一、泌乳素型垂体瘤 1、定义:泌乳素瘤是由垂体泌乳素细胞瘤分泌过量泌乳素(PRL)引起。 2、症状:①男性性功能低下、不育、乳腺增生;②育龄女性泌乳、月经周期改变或闭经、不孕;③绝经女性主要症状是头痛和视力丧失。 3、治疗:①药物治疗是侵袭性泌乳素腺瘤治疗首选;②药物效果差或有药物抵抗时,可考虑手术。 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腺瘤 1、定义: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腺瘤即“库欣病”,是由于垂体瘤造成垂体激素ACTH过度产生而导致肾上腺的皮质醇过度分泌。 2、症状:①皮质醇过度分泌引起体重增加、肌容积减少和肌无力;②抑郁、精力集中和记忆困难、睡眠障碍、易怒;③皮肤变薄易擦伤、高血压、糖尿病;④免疫系统降弱引起发生感染的风险增高。 3、治疗:手术治疗是首选治疗方法。内镜下经鼻蝶入路手术多可取得满意的手术效果。 三、促甲状腺激素型垂体瘤 1、定义:由垂体TSH细胞增殖所引起的肿瘤,是垂体瘤分泌激素中最少见的类型,仅占垂体瘤的1.0%~2.8%。 2、症状:TSH过度分泌刺激甲状腺导致甲状腺功能亢进表现出:①体重减轻、易激惹、心率增快、睡眠障碍、肠蠕动增加;②女性患者还可有经量减少或闭经。 3、治疗:手术切除垂体腺瘤是首选治疗方法,主要目的是尽量切除肿瘤,充分给视神经减压。可选经蝶窦入路或开颅手术。 四、垂体生长激素腺瘤 1、定义:垂体生长激素(GH)腺瘤仅次于垂体无功能性腺瘤及泌乳素腺瘤,占垂体瘤的第三位。是因为体内产生过量生长激素(GH),长期过度分泌的GH可导致全身软组织、骨和软骨过度增生,引起面容改变、手足等末端肥大、皮肤粗厚、内脏增大、骨关节病变以及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 2、症状:生长激素型垂体瘤主要表现为肢端肥大症及巨人症,其中单纯的巨人症较少见,成年后半数以上继发肢端肥大症。 3、治疗:大部分垂体GH腺瘤首选手术切除。基本的手术入路分为经鼻蝶垂体瘤切除术和经颅垂体瘤切除术。对于不能耐受手术或术后因肿瘤残留,生长激素仍高者,可选择药物(生长抑素)治疗。侵袭性GH腺瘤术前短期使用生长抑素可以缩减肿瘤体积,为手术全切提供条件。术后肿瘤残留还可选择辅助放射治疗。 五、无功能垂体腺瘤 1、定义:绝大多数垂体腺瘤具有较高的分泌功能,并产生相应的临床症状,当垂体腺瘤并不使血中激素水平升高,也无激素过多症状是就成为无功能垂体腺瘤。 2、症状:①男性性功能障碍和女性闭经及绝经前不孕;②视力下降和/或甲状腺功能减退(甲状腺激素水平低)或肾上腺机能不全(皮质醇水平低)。 3、治疗:外科治疗为首选,手术效果不佳或术后复发者可辅助放射治疗。大多无功能腺瘤体积小,无压迫症状可以观察。 总的来说,不同类型的垂体瘤患者症状表现也有不同,治疗的方式也不同,对于患者而言最重要的就是在出现症状后及时到医院就诊,诊断明确后配合医生做个体化治疗。
赵天智 2024-12-23阅读量1830
病请描述: 尿道炎是一种常见的泌尿系统疾病,不仅影响女性的健康,男性同样也会受到其困扰。男性尿道炎通常由细菌、病毒或真菌感染引起,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带来一系列的危害。本人苏州看尿道炎的老中医,下面为大家介绍尿道炎的危害。 1. 疼痛和不适 尿道炎常见的症状是尿道疼痛,尤其是在排尿时。这种疼痛可能会影响男性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导致生活质量下降。 2. 排尿困难 尿道炎可能导致尿道狭窄,使尿液流动受阻,造成排尿困难。长期排尿困难可能会对膀胱和肾脏造成损害。 3. 性功能障碍 尿道炎可能会引起性功能障碍,如勃起困难、早泄或性欲减退。这不仅影响男性的性生活,还可能对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4. 影响生育能力 尿道炎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影响精子的质量和数量,从而影响男性的生育能力。 5. 并发症 尿道炎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引发一系列并发症,如前列腺炎、附睾炎、膀胱炎等。这些并发症可能会进一步影响男性的生殖健康。 6. 传播给性伴侣 尿道炎是一种可以通过性接触传播的疾病。如果不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可能会将感染传播给性伴侣,导致双方的健康问题。 7. 慢性感染 如果尿道炎没有得到及时和有效的治疗,可能会发展成慢性感染。慢性感染更难治疗,且可能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8. 心理影响 尿道炎及其相关症状可能会给男性带来心理压力,如焦虑、抑郁和自卑感。这些心理问题如果不加以处理,可能会进一步影响患者的整体健康。 自我介绍: 本人苏州看尿道炎的老中医沈利华,为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中医科副主任医师,上海宝山区中西医结合医院肿瘤科任副主任医师,苏州国医堂名医便民工作室专家,上海中医药学会肿瘤会分会委员,上海市男性病研究中心委员。曾跟随临床大家“现国医大师”上海著名中医肿瘤专家刘嘉湘、上海著名肿瘤专家徐振晔教授学习诊治肿瘤经验,深受启蒙。钻研中药抗瘤40多年,在《中医杂志》等国内外期刊发表专病论文数十篇。曾任上海中医药学会肿瘤会分会委员;上海市男性病研究中心委员;曾获全国中青年医生科研成果奖和上海市十佳抗癌明星等荣誉称。
沈利华 2024-11-13阅读量2121
病请描述: 对于肺康复治疗,我发布过三个科普,一个科普是视频学习八段锦促进肺康复,这个科普同时附上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康复的临床进展。另一个科普是实用肺康复训练。第三个科普就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如何呼吸锻炼。 今天我们来谈谈危重症患者在危重治疗期的肺康复。 对于呼吸危重症患者合并各种原因导致的呼吸衰竭,临床上会给予常规氧疗、经鼻高流量氧疗、无创机械通气、有创机械通气乃至体外膜氧合(extracorporealmembraneoxygenation.ECMO)等措施进行呼吸支持,从而改善患者的氧合,纠正呼吸衰竭。许多患者常需要接受数周乃至数月的机械通气,由此导致这部分患者被限制在床上,容易继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肌肉萎缩、深静脉血栓、压疮等并发症。 既往研究显示,对膈肌完全失活的脑死亡患者在接受有创机械通气18~96h后进行膈肌活检,病理显示膈肌纤维显著萎缩。这提示患者在机械通气早期即可出现膈肌失用性萎缩。相类似地,当临床给予患者过度的呼吸支持、深度镇静、肌松治疗时,包括膈肌在内的呼吸肌收缩负荷显著降低、肌原纤维内在张力负荷下降,导致呼吸肌失用性萎缩,从而引起撤机困难。但如果给予的呼吸支持力度明显不够则会导致呼吸肌疲劳,同样会造成撤机困难。研究表明,在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careunit,ICU)的第一周内,机体肌肉质量的下降可能超过10%。2014年有学者提出了ICU获得性衰弱(ICUacquiredweakness,ICU-AW)的概念,是危重症患者常见的获得性神经肌肉功能障碍,会导致肢体和呼吸肌无力。除机械通气外,长期制动、脓毒症、多器官功能障碍、高血糖、神经阻滞剂、糖皮质激素等也是导致ICU-AW的高危因素。ICU-AW是导致撤机困难、增加再插管率、延长住ICU时间和总住院时间、降低出院率、增加住院病死率、严重影响健康相关的生活质量等的重要因素。而早期开展肺康复是缓解治疗ICU-AW的有效手段,可以降低病死率,减少医疗消耗。 根据美国胸科学会/欧洲呼吸病学会的定义,肺康复是一种基于个体化治疗,对患者深入评估后采用的综合干预措施,包括但不限于运动锻炼、健康教育、行为干预,旨在改善慢性肺疾病患者的生理和心理状态,促进长期坚持的健康行为。肺康复最早是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以下简称慢阻肺)患者中开展。一项旨在针对英国慢阻肺患者每个质量调整寿命年成本的研究显示,肺康复的医疗成本远低于使用噻托溴铵等吸入药物的成本。目前肺康复已不仅针对患有诸如慢阻肺、间质性肺疾病、肺动脉高压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也针对包括机械通气、气管切开等的危重症患者。 ICU中通过肺康复主要希望达到如下目标:①减少气道分泌物潴留,改善肺不张、肺炎:②维持或改善肺容量:③优化通气,改善氧和;④降低气道阻力,改善顺应性,降低呼吸做功;⑤降低对机械通气的依赖。研究显示,机械通气超过7天, ICU - AW 的发生率高达26%~60%,而在72h内开始康复干预能够防治 ICU - AW 的发生,减少机械通气时间和澹妄时间,减少住 ICU 和住院时间。有鉴于此,建议患者进入 ICU 后一旦病情相对稳定即可开展肺康复,最好是在入 ICU 后72h内给予康复干预。考虑到 ICU 中患者病情危重,因此在开展肺康复前需要从心率、血压、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吸氧浓度、呼气末正压、神志等方面对患者进行综合的安全性评估,开展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必要时应及时终止康复干预。 呼吸危重症患者的肺康复手段主要包括3个方面:① 体 位摆放;②气道廓清;③运动训练。 一、 体 位摆放 最简便的 体 位摆放是定期翻身,也可根据患者肺部病变的部位进行 体 位引流,有条件的 ICU 还可配备电动起立康复床。俯卧位通气已被广泛应用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通过俯卧位通气可以减少心脏、膈肌等对肺组织的压迫,改善肺的通气功能;重力再分布,使得肺顺应性更均一,减少机械通气相关性肺损伤;促进肺后背部分泌物的引流,改善肺不张,这些作用机制有助于改善顽固性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既往俯卧位通气多应用于给予镇静的气管插管患者,但清醒俯卧位通气在此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的诊疗方案指出,具有高危因素、病情进展较快的普通型患者就应当给予规范的俯卧位治疗。 二、气道廓清 气道廓清技术有助于气道分泌物的引流。相比中央气道,分泌物更多的产生于外周气道。外周气道主要依靠黏液﹣纤毛清除分泌物,而中央气道主要依靠呼气气流或咳嗽来清除分泌物,因此,气道廓清技术分为以下两大类。 1.松动气道分泌物,降低其黏稠度,促进分泌物由外周气道向中央气道移动① 体 位和活动:早期活动,翻身, 体 位引流;②胸壁外振荡:拍背,叩击与振动,高频胸壁振荡;③气道内振荡:气道内振荡+呼气正压,MetaNeb,肺内叩击通气。 2.将气道分泌物从中央气道移除 ①增加通气:呼吸锻炼,诱发肺量计,无创呼吸支持,间歇正压通气;②主动性清除(咳嗽):指导性咳嗽,用力呼气技术,主动循环呼吸技术,自然引流,机械性吸﹣呼气;③被动性清除:经鼻/口/导管内吸引,床旁纤维支气管镜吸引。 翻身、 体 位引流是依赖重力作用促使各肺叶或肺段气道分泌物的引流,促进肺部的扩张。高频胸壁振荡技术是先让患者穿戴可充气的背心,脉冲主机将少量气体以一定频率和幅度,快速交替注入背心或撤回,来产生高频率低振幅运动(2~25Hz)。它均匀地作用于整个胸壁,并通过胸壁传到肺部各级支气管,反复产生类似咳嗽的剪切力,使气道分泌物松解,促使其从外周气道向中央气道移动。气道内振荡+呼气正压装置是通过吹气,振动装置上的摇杆,直接带动气道振动,通过剪切力使黏在气道内的痰液等分泌物松动,使其从气道表面脱离。Acapella装置的振动频率(10~23Hz)还与肺纤毛的振动频率(5~20Hz)相似,还可以产生共振,更加有利于分泌物的松动。肺内叩击通气则是设备在患者吸气时向气道内注入短而快速的脉冲气流,在气道内产生一个正压,进而依赖胸壁弹性回缩力引起被动呼气,有利于纤毛的清理能力。MetaNeb设备通过持续呼气正压模式防止肺不张,促使肺膨胀;持续高频振荡模式促进分泌物排出;此外还具有雾化模式。床"旁气管镜不仅可以清除气道分泌物,也是评估气道廓清效果的手段。 2020年发表的《重症患者气道廓清技术专家共识》详细介绍了气道廓清相关技术的使用原则,包括适应证、使用目的、治疗流程、禁忌证以及注意事项等,并且给出了气道廓清技术流程。对于有创机械通气的患者尤其应注重气道廓清,同时要关注患者自身的咳嗽能力和肺功能。对于有创机械通气时间超过24h的患者,在拔管前建议评估患者的咳嗽能力和肺功能。患者在清醒意识状态下通过插管测定呼气峰流速评估咳嗽能力,通过插管检测用力肺活量评估肺通气功能,从而评估患者的拔管潜力,并且给予不同的气道廓清方法;拔管后通过测定咳嗽峰流速同样需要评估患者的咳嗽能力,并给予不同的气道廓清措施,从而有效降低拔管后再插管的风险性。开展气道廓清后要对疗效进行评估,诸如患者的氧合状况、呼吸力学参数、影像学、肺功能等指标有无改善。 三、运动训练 运动训练包括耐力训练、抗阻训练、经皮神经肌肉电刺激,以及呼吸机训练。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训练处方,提高患者的运动心肺功能,从而尽量缩短其机械通气的时间。抗阻训练相比耐力训练有着更大的增加肌肉质量和力量的潜能,可以减少运动期间呼吸困难症状,患者更易耐受。重症患者接受经皮神经肌肉电刺激可以提高骨骼肌肌力,从而缩短卧床时间。呼吸肌训练包括吸气肌训练和呼气肌训练。有研究显示,在运动员中单纯进行吸气肌训练、联合吸气肌与呼气肌训练均能提高运动员的成绩,但单独进行呼气肌训练则无显著改善。而临床上很多患者也正是因为吸气肌疲劳导致呼吸衰竭进而实施机械通气。实践中可以使用阻力型吸气训练器、诱发性肺量计等锻炼患者的呼吸肌。膈肌是最主要的呼吸肌,可以采用体外膈肌起搏器增加膈肌移动度、膈肌肌力及耐力,从而改善患者的通气功能。对于机械通气的患者应及早开展运动训练。可以根据RASS镇静程度评分和Glasgow昏迷量表评分,结合患者的肌力分级,给予患者不同程度的运动训练。 尽早开展肺康复有利于缩短呼吸危重症患者住ICU和总住院时间,提高患者出院时的身体功能,但也面临着诸多方面的障碍。一方面,患者处于镇静状态、有机械通气、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身上管路过多等因素限制了肺康复的实施。另一方面,医护人员对肺康复重要性的认识程度不够,担心并发症的出现,缺乏专业从事肺康复的团队,以及缺少细致可行的规范、流程同样影响了肺康复的实施。危重症患者在危重治疗期的肺康复的开展可谓任重道远。
王智刚 2024-10-15阅读量2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