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请描述:都说癌症是不治之症,也对也不对。 早期癌症治愈(长期不复发)的很多,即使恶性程度很高的胆囊癌、胰腺癌。因做胆囊结石手术意外发现的早期胆囊癌,许多术后都不需要放化疗,因为复发风险极低。 因此,关键在于发现早晚。 对于有癌症高危因素的人,需要看专科定期筛查:比如 有慢性肝病比如乙肝丙肝酒精肝脂肪肝等需要每半年筛查肝癌; 有肝硬化(属于肝癌的癌前病变)需要每3个月筛查; 长期大量吸烟甚至有高危肺结节需要定期筛查肺癌; 萎缩性胃炎需要定期筛查胃癌; 有乳腺或甲状腺高危结节需要定期复查; 有明显的癌症家族史也需要定期筛查; ...... 没有任何高危因素的,有条件也可以每年做个全身体检(大单位员工每年都有体检福利,如果没有好处,哪个领导愿意花这个冤枉钱?)。我们医院人多,每年体检平均可以发现三五个癌症患者,这种一般会发现的比较早期,治疗效果更好。我认识不少癌症治愈了的同事,可以继续正常工作生活。 TIPS:大医院都有体检中心,也有很多私立体检机构,一般都能网上预约,很方便,上午空腹2小时就能做完所有检查。 每个患者均有特殊性,具体病因、治疗指征和方式请咨询专科医生。 欢迎收藏及转发给有需要的亲人朋友。
孙平 2024-08-06阅读量1667
病请描述:近日,海医大三院开展为期2天的肝胆手术直播活动。张永杰教授、周伟平教授牵头,医院两院区肝胆外科专家们进行高难度手术术式的分享、交流与展示。 为期两天的直播活动中,张永杰主任医师,周伟平主任医师,吴东主任医师,俞文隆副主任医师,杨宁副主任医师,潘泽亚副主任医师,张友磊副主任医师,袁声贤副主任医师等资深专家,分别进行了精彩的术式直播以及术式精讲。 杨浦院区·精彩瞬间回顾 △胆道二科张永杰教授团队△肝外三科周伟平教授团队 △肝外三科杨远教授团队 专家们向全国同行展示了高难度术式的精细操作和规范理念,包括但不限于: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胆囊癌根治术、肝门部胆管癌根治、腹腔镜下右肝/左肝/中肝肿瘤切除术,以及针对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性切除规范、肝尾状叶切除术以及肝脏巨大血管瘤的术式精讲,留下了精彩瞬间。 嘉定院区·精彩瞬间回顾 △胆道二科俞文隆教授团队 △肝外五科张友磊教授团队 △肝外三科袁声贤教授团队 海医大三院一直秉承与坚持创新驱动、院所合一、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的研究型医院发展道路。连续7年位居中国医院互联网影响力排行榜肝胆外科专科第1名,上海市三甲医院科研竞争力排行榜普通外科学第1名,致力于建设国家级微创医学中心,立志引领中国现代化医院精细化、数字化管理模式的革新。 胆道外科张永杰教授及肝脏外科周伟平教授作为医院重要学科带头人,一直引领着学科的规范、创新、发展。在手术过程中,注重每一个细节,确保手术安全性和有效性。医师们的操作流畅而稳健,不仅注重技术本身,更关注患者术后恢复和生活质量。 技术上,医院持续精进,勇闯禁区,屡创奇迹,通过先进手术技术和个性化综合治疗方案,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治疗。 此次活动,不仅充分展现了医院在肝胆外科专业领域,在高难度术式方面的技术领先地位和卓越成就,更搭建了一个全国医疗界同仁共享学习、切磋分享的广阔平台。 来源:海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医疗健康 2024-07-26阅读量2690
病请描述:胆囊息肉、胆囊腺肌症,简称胆囊占位。1公分以内,癌变的风险很低,没有手术指征。但1公分以上,癌变的风险明显升高,而所有的术前检查包括增强CT、增强磁共振、PET等都无法发现早期胆囊癌,也就是说,这些良性疾病同早期胆囊癌无法鉴别,因此都会建议尽早手术切除,且送术中快检。没有任何检查能搞清楚目前是否癌变,除了病理检查。因此,及时手术的必要性可想而知。这类患者术中快检确定为胆囊癌的概率大概5%左右。 另一个建议尽早切除的原因为:胆囊癌恶性程度极高,与胰腺癌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属于癌中之王。因胆囊癌就诊者,即使能行根治性切除,能活过5年的也极少。因此,对该疾病的共识是:宁可错切1000,不能漏掉一个。 因此,虽然手术有风险,但远小于不手术的风险。除了极少数人(千分之几)发生严重并发症,绝大多数人都能顺利康复,不会有任何后遗症。 每个患者均有特殊性,具体病因、治疗指征和方式请咨询专科医生。 欢迎收藏及转发给有需要的亲人朋友。
孙平 2024-07-22阅读量1745
病请描述:胆囊结石胆囊炎本身并不影响寿命,可以长期存活。 但如果发生严重的并发症,则可能威胁生命,生存期有限: 第一,化脓穿孔,可以导致严重的腹膜炎,身体素质好者可以通过引流或者急诊手术度过难关,年老体弱合并症多者,这一关则不好过。 第二,大结石压迫胆总管(Mirizzi综合征),或者小结石掉入胆总管,可能导致胆管炎、胰腺炎、梗阻性黄疸等。重症胆管炎和胰腺炎死亡率较高,梗阻性黄疸如果短期内不能解除梗阻,会导致黄疸型肝炎,久之导致肝硬化,生存期有限,且容易得肝癌。 第三,胆囊癌变,上周才做了一台手术,胆囊结石许多年,很少发作,一直没做手术。这次胆囊炎发作,术中发现胆囊壁厚且质硬,术中快检提示胆囊癌,当即做了胆囊癌根治术。但术后病检也不乐观,癌症已经穿透胆囊壁全层,且有淋巴结转移和神经侵犯。因为胆囊癌恶性程度极高,跟胰腺癌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大概率很快复发,多半儿生存期在2年内。 因此,胆囊结石胆囊炎者均建议早做手术,暂时没做手术者,至少每年复查彩超,评估胆囊癌的危险因素,并筛查胆囊癌。 每个患者均有特殊性,具体病因、治疗指征和方式请咨询专科医生。 欢迎收藏及转发给有需要的亲人朋友。
孙平 2024-07-19阅读量1741
病请描述:1、无症状胆囊结石的预后 有关胆囊结石的自然病程及症状发生率的研究,国内外已有报道。丁友宏等对确诊的310例无症状胆囊结石患者B超随访10年,第1~5年每年随访1次,出现胆囊结石症状147例,占47.4%;5年内发病121例,发病率39.0%,占10年发病的82.3%。李留峥等对200例无症状胆囊结石10年随访后发现,2例因其它疾病死亡,64例出现胆囊结石症状,占32.0%,其中5年内发病53例,占10年发病的82.8%。赵元全对217例无症状胆囊结石患者16年追踪观察,69例出现胆囊结石症状,占31.8%。其中5年内发病54例,发病率24.9%,占16年发病的78.3%;6~10年发病13例,10年以上发病2例。以上显示无症状胆囊结石患者出现胆囊结石症状者多数发生在5年内,5年内发病率约25%~39%。 2、无症状胆囊结石预后的影响因素 2.1胆囊结石因素细小结石或泥沙型结石容易在胆囊管及胆总管内移动阻塞,出现胆绞痛、梗阻性黄疸、胰胆管梗阻致胆源性胰腺炎;直径≥10mm的胆囊结石往往沉于胆囊后壁或颈部,长期对胆囊壁的刺激引起慢性胆囊炎或胆囊萎缩,而胆囊剧烈收缩可使结石嵌顿于胆囊颈部,引起胆囊坏疽穿孔;结石可致胆囊黏膜发生变异癌变,结石越大,恶变发生率越高,故结石直径>20mm时,应预防性胆囊切除。 2.2糖尿病因素:糖尿病并发的自主神经病变可致胆囊收缩功能障碍,造成胆汁淤积,刺激胆囊壁发生炎症,使胆汁成分比例失调,胆固醇易于沉淀形成结石;淤积的胆汁黏稠度升高,使胆囊管易发生梗阻,增加无症状胆囊结石向有症状转变的概率。 2.3年龄因素胆囊结石发病的危险因素如肥胖、活动量小、高脂血症、脂肪肝等均与年龄增加成正比;胆囊结石长期对胆囊壁的刺激,也使无症状胆囊结石出现临床症状的概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 2.2.4其他因素心理、禁食、神经因素、肽类激素、一氧化氮及雌激素等对胆囊收缩功能的影响已被证实。50岁以上并有长期胆囊结石病史的女性患者,是结石性胆囊炎癌变的高危因素。 3、无症状胆囊结石的治疗现状 目前治疗无症状胆囊结石的方法还很有争议,一些学者主张保守治疗,包括口服溶石剂、利胆剂、中西医溶石排石、碎石、针灸等疗法。但疗效还不很满意,有些患者仍在若干年后出现临床症状,最终手术切除。因此,不少学者和临床医师都提倡在高危人群中实施预防性胆囊切除术。但无症状胆囊结石患者是否应该实施选择性胆囊切除术问题上仍是学术界激烈争论的焦点,到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意见。 主张预防性胆囊切除的学者认为,胆囊结石不易自行消除,随时可能出现胆绞痛,导致严重并发症,甚至死亡。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生糖尿病及心脑血管疾病的机会增多,增加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所以胆囊结石一经发现,就应行预防性胆囊切除手术治疗。其理由是;①细小结石或泥沙型结石容易在胆囊管及胆总管内移动、阻塞,出现胆绞痛、梗阻性黄疸、胆囊萎缩、坏疽甚至穿孔;胰胆管梗阻则导致胆源性胰腺炎,症状反复发作,非手术治疗难以奏效,需要手术治疗。②有报道80%的胆囊癌伴有胆结石,二者间存在密切关系,且结石时间越长、患者年龄越大、结石越大,合并胆囊息肉者恶变的概率越高。③孙彦等发现,胰腺癌组的胆囊结石发病率为18.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6%,胆囊结石与年龄对胰腺癌的发生具有显著的影响,二者之间有明显相关性。④印度的北部、巴列斯坦的卡拉奇等地区胆囊癌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地区,有区域性,并与胆囊结石相关性很高。⑤无症状胆囊结石转变为有症状或出现并发症时再行手术,其与手术难度相关的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在医疗费用、平均住院日、医疗资源使用方面均高于预防性胆囊切除。 目前学术界对无症状胆囊结石患者的择期手术的选择暂时达成以下共识,凡具有高危因素者:包括预期寿命>20年;结石直径>2cm;结石直径顿于胆囊颈部者;胆囊结石合并胆囊息肉样病变,病灶>10mm者;合并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症状者;有胆囊癌家族史者;老年人和(或)有心肺功能障碍等严重慢性疾病者;口服胆囊造影胆囊不显影,胆囊无功能者;儿童胆囊结石合并先天性遗传病(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应行胆囊切除术。 本文选自:蔡飞等,影响无症状胆囊结石病程因素的研究。 原文链接地址:影响无症状胆囊结石病程因素的研究(wanfangdata.com.cn)
赵刚 2024-07-11阅读量1730
病请描述:胆囊炎有很多种,结石性/非结石性胆囊炎;感染性/非感染性胆囊炎;急性/慢性胆囊炎等。不同胆囊炎,治疗的方式不一样。大家通常认为,胆囊区域疼痛不适为发炎了,没感觉就是没有炎症或者炎症治疗好了。 今天我来细说一下不同胆囊炎自愈的可能性。 结石性胆囊炎,多数是间断发作,疼痛半小时会逐渐缓解,严格来说这种叫胆绞痛,而不是胆囊炎。一般可自行缓解,严重者需要用药才能缓解。如果疼痛持续几个小时以上,甚至还发烧,称为急性胆囊炎,很容易合并细菌感染,需要用抗生素才能好转,很难自愈。 非结石性胆囊炎病因更复杂,血供不佳、胆汁物理化学刺激、胆囊发育畸形等都有可能,症状轻者也可能自行缓解,但症状重、疼痛持续者会合并细菌感染,称为感染性胆囊炎,需要使用抗生素才能好转。 感染性胆囊炎往往合并细菌感染,胃肠道来源的细菌为主,无法自愈,需要使用抗生素。 非感染性胆囊炎,没有细菌感染,不需要使用抗生素,轻者可能自行缓解,重者需要使用利胆、解痉、止痛等药物。 急性胆囊炎,轻者可自行缓解,重者或合并细菌感染,需要是要药物甚至抗生素才能好转。 慢性胆囊炎,经常发作者,次数多了会转变为慢性胆囊炎,发作轻者可能自行缓解,重者需要用药。还有许多人从来没有发作,但胆囊壁增厚,属于没有症状型慢性胆囊炎。没有症状,所以不需要用药。但胆囊炎的表现一般会逐渐加重。 无论哪一种胆囊炎,因为很多病因不清,或很难去除病因,故很难从根本上治愈胆囊炎。保胆取石解决不了结石复发,这是体质决定。非结石性往往原因更不清楚,最终都会反复发作或转变为慢性,容易诱发癌变。 因此,无论急慢性,有炎症的胆囊首选胆囊切除。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无效者,只能选择胆囊切除。次选每年复查彩超,以期能早期发现胆囊癌。 每个患者均有特殊性,具体病因、治疗指征和方式请咨询专科医生。 欢迎收藏及转发给有需要的亲人朋友。
孙平 2024-06-25阅读量1791
病请描述:对于胆囊息肉,多为胆固醇息肉。小息肉和多发息肉相对安全,可定期复查,复查的频率因人而异。 多数人生长缓慢或者不生长,甚至见过息肉自行缩小甚至消失的患者。但息肉一旦生长过快或者超过1公分(cm),癌变风险增高,需要及时手术并做病理检查。 肿瘤 性的息肉相对少见,性质不明,必须及时手术病检。 关于胆囊腺肌症,我最近在《中华肝胆外科杂志》发表了一篇相关的文章,由于腺肌症90%以上合并结石或慢性炎症,手术指征同胆囊结石胆囊炎。 同时,胆囊腺肌症具有息肉一样的占位性病变性质,且目前超声、CT或磁共振诊断准确率较低,同胆囊癌不好鉴别,对于节段型和弥漫型胆囊腺肌症,一经诊断均建议及时手术切除病检,对于局限型病例,如果直径小于1公分,有条件观察随访。 强调一点:所有胆囊良性疾病,如果没有症状,均不需要用药,因为药物治疗无效(特殊类型的胆囊结石除外,情况复杂,下一篇单独介绍)。 我每天门诊,均会劝退大量想药物治疗的患者。我给患者打得最多的比喻就是(不一定贴切): 胆囊上长东西,就像皮肤上长的痣,吃药不可能定点清除痣,但如果痣突然增大甚至流水、流血,很有可能是变成了恶性黑色素瘤,切除才能治愈。 痣肉眼可见,但胆囊肉眼不可见,只能做彩超等检查。该治得治,不需要治不要花冤枉钱,何况药物也有副作用。 每个患者均有特殊性,具体病因、治疗指征和方式请咨询专科医生。 欢迎收藏及转发给有需要的亲人朋友。
孙平 2024-06-13阅读量1488
病请描述:胆囊腺肌症具有较高的发病率,门诊经常有患者拿B超报告咨询。本期樊说肝胆就相关问题予以科普:胆囊腺肌症不是肿瘤,但与胆囊癌有千丝万缕的关系;空腹超声造影有助于明确诊断;我们态度是不忽视,对于评估癌变风险较高的胆囊腺肌症患者应积极手术治疗,而不需要手术的患者进行正规随访观察。
樊军卫 2024-06-03阅读量671
病请描述:何谓肿瘤标志物? 肿瘤标志物(tumor marker,TM)是一类在恶性肿瘤发生和增殖过程中,由肿瘤细胞的基因表达而合成分泌的,或由机体对肿瘤反应而异常产生和(或)升高的物质,通常包括蛋白质和糖类。肿瘤标志物可以存在于细胞、组织、血液或体液中,在肿瘤的早期诊断、疗效评估、预后判断以及复发监测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值得注意的是,肿瘤标志物的检测结果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其他辅助检查结果以及病史等综合信息进行解读。如果体检中发现肿瘤标志物升高,建议及时咨询专业医生,并根据医生建议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评估。 *肿瘤标志物的升高并不一定意味着肿瘤的存在,因为它们可能因为其他非肿瘤性疾病(如炎症、良性肿瘤等)而升高。因此,肿瘤标志物通常不用于肿瘤的确诊,而是作为辅助诊断工具。肿瘤确诊通常需要通过病理学检查,如活检或手术取得的组织样本进行显微镜下的检查。 常见肿瘤标志物的组织分布 在不同的肿瘤类型中,肿瘤标志物的组织分布具有特异性,这为肿瘤的早期发现和精确治疗提供了重要信息。了解常见肿瘤标志物的组织分布,对于肿瘤的个体化治疗和精准医疗具有重要意义。以下是一些常见肿瘤标志物及其在不同组织中的分布情况: 图1.常见肿瘤标志物的组织分布 常见肿瘤标志物的临床意义 胆囊、胆管癌 CA19-9:是胆囊癌、胆管癌中最常用的血清标志物之一,也是目前胆囊癌最敏感的指标; CA125:约65%的胆囊癌、胆管癌患者伴有CA125升高; 癌胚抗原(CEA):大约30%的胆囊癌、胆管癌患者会出现CEA水平升高。 肝癌 甲胎蛋白(AFP):是肝癌诊断中最常用的血清标志物之一。AFP水平的升高通常与肝癌的发生有关; 甲胎蛋白异质体(AFP-L3):是AFP的一种特殊形式,其升高可以作为肝癌诊断的一个辅助指标,尤其在AFP水平较低时; 高尔基体蛋白73(GP73):可作为早期原发性肝癌的高敏感性标志物,在诊断肝癌时,GP73在敏感性和特异性上都高于AFP。 胃癌 CA72-4:是目前公认的诊断胃癌较好的肿瘤标志物,特异性优于CA19-9和CEA; 胃蛋白酶原(PG):胃蛋白酶原I和II的水平及其比值对胃癌患者的疗效判定及复发等情况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MG7-AG:MG7-AG是一种与胃癌相关的抗原,对早期胃癌有较高的检出率; 胃泌素17(G-17):在健康人体内表达水平较低,当胃炎、胃癌等病理改变发生时,G17表达水平显著升高。 胰腺癌 CA19-9:是迄今为止报道的对胰腺癌敏感性最高的标志物。CA19-9水平与肿瘤的阶段有关,可用于监测肿瘤的复发; CEA:是第一个被用于检测胰腺癌的肿瘤标志物,其在胰腺癌中的阳性率约为42.85%; CA50:CA50的正常值<20 μg/L,许多恶性肿瘤患者血中皆可升高,胰腺癌病人的阳性率可达87%; CA24-2:是消化系统尤其是结直肠和胰腺癌的标志物。在对胰腺癌的诊断意义上优于CA19-9,敏感性可达66%~100%; CA72-4:正常人血清中含量<6 U/mL,对胃癌的检测特异性较高,对胰腺癌、结直肠癌、乳腺癌等亦有一定的敏感性; 铁蛋白(SF):在胰腺癌患者中,SF升高阳性率为61.9%。但SF异常可由多种生理性及病理性原因引起,因此,SF一般要与其他标记物联合检测,提高灵敏度。 结、直肠癌 癌胚抗原(CEA):是结直肠癌中研究最广泛的血清标志物之一,其在结直肠癌患者的血清中通常升高。CEA水平的升高与肿瘤的进展和转移有关,并且常用于监测治疗反应和疾病复发; CA19-9:尽管它在结直肠癌中的特异性不如CEA高,但在某些情况下,CA19-9的水平升高也可以作为诊断和监测的辅助指标; CA72-4:它在结直肠癌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可能会升高,有时被用作辅助诊断和监测肿瘤进展的标志物。 乳腺癌 CA15-3:是目前乳腺癌最有价值的肿瘤标志物之一,在临床应用广泛,主要用于乳腺癌的辅助诊断、疗效检测及复发预警; CEA:可以在多种肿瘤中检测到,包括乳腺癌。它的升高可以提示肿瘤的存在,但也可能与其他非肿瘤性疾病相关; CA125:CA125在乳腺癌中也可能会升高,尽管它更常见于卵巢癌; 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在某些乳腺癌中过表达,与疾病的侵袭性和预后有关。HER2的状态还可以指导是否使用特定的HER2靶向治疗; 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ER和RP的状态有助于确定乳腺癌的亚型,以及患者是否可能从激素治疗中获益。 肺癌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胃泌素释放肽前体(ProGRP):是诊断小细胞肺癌的首选指标; 细胞角蛋白19片段抗原(CYFRA21-1)、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SCCA)和癌胚抗原(CEA)水平的升高有助于诊断非小细胞肺癌(包括腺癌、鳞癌、大细胞癌等)。 膀胱癌 美国食品和药物监督管理局(FDA)已经批准包含尿膀胱肿瘤抗原(bladder tumor antigent,BTA)、核基质蛋白22(NMP22)等多种尿液检测方法用于临床协助膀胱癌的诊断。因尿液肿瘤标志物检测的敏感性高但特异性较低,临床上尚未广泛应用,尚无能取代膀胱镜检查和尿细胞学检查的尿肿瘤标志物。 子宫内膜、卵巢癌 CA125:是卵巢癌中最常用的肿瘤标志物,尤其是在浆液性癌中,CA125也可用于监测疗效和疾病复发; 人附睾蛋白4(HE4):对卵巢癌的诊断特异性高于CA125。HE4水平不受月经周期及绝经状态的影响,且在绝经前人群中诊断卵巢癌的特异性优于CA125; ROMA指数:ROMA指数结合了CA125和HE4的血清浓度以及患者的绝经状态,用于提高卵巢癌诊断的准确性;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在卵巢非妊娠性绒毛膜癌中升高; AFP:AFP通常与卵黄囊瘤、胚胎癌和未成熟畸胎瘤相关,是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的标志物; CEA:在胃肠道转移性卵巢癌中升高。 食管癌 鳞状细胞癌相关抗原(SCC-Ag):是食管鳞状细胞癌的血清标志物。然而,它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不高,不能单独作为诊断依据; 癌胚抗原(CEA):可以在多种肿瘤中检测到,包括食管癌。它的升高可以提示肿瘤的存在,但也可能与其他非肿瘤性疾病相关。 肾癌 M2肾丙酮酸激酶(M2-PK):主要表达于远端肾小管,对肾细胞癌具有较高的敏感性,被认为是有前途的一种肾癌标志物; 组织多肽抗原(TPA):虽然不是特异性的肾癌标志物,但可以作为监测肾癌病情的一种指标; 脂类相关唾液酸(LASA):作为肾癌肿瘤标志物其敏感性为70%,特异性为82%,有助于肾癌的诊断和病情监测。 前列腺癌 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PSA是目前最常用的前列腺癌生物标志物,血液中的PSA以游离形式(fPSA)和总PSA(tPSA)存在。临床上,PSA检测用于前列腺癌的筛查、辅助诊断和治疗监测; 前列腺癌抗原3(PCA3):PCA3是一种非蛋白编码RNA,在前列腺癌中过表达,其水平较PSA更具有特异性预测前列腺穿刺活检的结果; α-甲酰基辅酶A消旋酶(AMACR):是前列腺癌细胞中过表达的一种酶,可作为前列腺癌的辅助诊断标志物。 甲状腺肿瘤 降钙素(Ctn):为甲状腺髓样癌血清检测标志物; 甲状腺球蛋白(Tg):可成为分化型甲状腺癌血清检测标志物; 癌胚抗原(CEA):与部分甲状腺髓样癌患者的诊断及临床进展存在相关性。
丁凡 2024-06-01阅读量1972
病请描述:Mirizzi综合征在1948年由阿根廷医生Mirizzi首次提出,原意是胆囊管或胆囊颈部嵌顿结石或合并炎症反应而引起的肝总管狭窄,进而致胆管系梗阻性黄疸而表现出来的一系列症候群。目前MRCP,ERCP是准确率最高的诊断方法。传统的治疗方法是外科手术,并在胆囊底部开口,除去结石。如果观察到瘘,则进行部分胆囊切除术。若瘘较大占胆总管直径2/3以上,且胆管炎症较重,则选择胆囊或胆管空肠吻合术。随着ERCP取石技术的发展,内镜治疗包括胆道引流和取石也是另外一种选择。许多外科医生声称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在Mirizzi综合征中是禁忌的,因为Calot三角形中存在炎症组织和粘连。如果尝试解割,可能会导致胆管不必要的伤害。然而,也有外科医生认为不解剖胆囊三角的Mirizzi综合征是安全的,这从侧面证实了腹腔镜手术虽然技术上有挑战性但不是绝对的禁忌。同时很多外科医生已经将腹腔镜下胆囊部分切除术应用于Mirizzi综合征的临床治疗。 Mirizzi综合征发生和变化的病理生理过程,包括胆管受压,胆结石侵蚀胆囊壁、胆管甚至肠管。胆结石嵌塞会使急性胆囊炎反复发作,使胆囊最初膨胀,壁厚而发炎。最终胆囊会收缩萎缩,收缩后有较厚的纤维壁。在某些情况下,胆囊壁会与嵌顿的胆石紧密粘连。胆囊管的反复炎症发作最终会导致胆总管炎症,加上胆囊管结石对胆总管的外压迫,导致典型的梗阻性黄疸,这个晚期过程可能是急性或慢性的。 胆囊瘘的发生有两个机制。第一个机制指出,嵌顿性胆囊结石及其继发性炎症过程将导致胆囊管完全闭塞,嵌顿性胆结石将压迫胆囊管壁形成压力性溃疡,最终侵蚀胆囊壁和胆管壁,形成胆囊胆管瘘。第二个机制指出:胆囊漏斗部嵌顿性结石使胆囊管逐渐扩张,导致胆囊管变短、收缩和纤维化。甚至将胆囊与相邻胆管融合。如果炎症过程持续下去形成慢性炎症过程,胆结石就会导致胆囊壁形成压力性溃疡和坏死,侵蚀胆管并产生胆囊胆痿。在某些隋况下,胆结石也会以同样的机制形成胆囊肠瘘。 在Mirizzi综合征具有一些畸形解剖的特征,首先,萎缩的胆囊有厚壁或薄壁,在胆囊管或胆囊壶腹有嵌塞性胆结石,偶尔结石牢固的附着于胆囊壁。其次,胆囊管闭塞也比较常见。第三,胆囊管过长且汇入胆总管位置过低为Mirizzi综合征的危险因素。第四,另一种被认为易患Mirizzi综合征的解剖变异与正常的短胆囊管有关。第五,胆总管梗阻通常为胆囊结石或炎症组织直接压迫胆总管或炎症波及胆总管使胆管壁水肿增厚所致。第六,远端胆管口径正常未被炎症波及,近端胆管扩张,管壁增厚。第七,胆囊和胆管之间直接相通。最后,胆囊与胃、十二指肠、结肠或其他腹腔脏器之间的异常相通。 临床症状: Mirizzi综合征经常以急腹症的形式出现,有些也以慢性症状出现。然后慢行症状才是更常见的表现形式。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为梗阻性黄疸(60%-100%),并伴有右上腹疼痛(50%-100%),发热。然而这些症状也经常出现在急性胆囊炎、急性胆管炎等疾病中,故无法通过上述症状准确鉴别Mirizzi综合征。 鉴别诊断: Mirizzi综合征除了与单纯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慢行萎缩性胆囊炎等良性疾病鉴别外,还要与胆囊癌鉴别,据报道,在术前诊断为Mirizzi综合征的患者中,有6%到28%的人实际上患有胆囊癌。胆囊癌一直与不同程度的Mirizzi综合征相关,发病率在5.3%到28%之间。胆囊癌主要见于Mirizzi综合征II或更高的患者。此外,据报道,Mirizzi综合征和胆肠瘘(MirizziVa型)患者与胆囊癌相关。Mirizzi综合征和胆囊癌在其病因上有相同的危险因素:长期的胆石症合并瘀滞。除了胆囊癌患者的年龄比仅有Mirizzi综合征的患者大10岁以外,没有任何临床特征可以区分Mirizzi综合征和胆囊癌。肿瘤标志物CAl9-9的测定有助于区分Mirizzi综合征和胆囊癌,尽管CAl99在伴有梗阻性黄疸的良性疾病(包括Mirizzi综合征)中呈中度增高,但在胆囊癌患者中更高。所以在一些Mirizzi综合征患者中如果发现CAl99显著增高,并且疑似Mirizzi综合征的患者必须接受广泛的术前CT和磁共振胆管造影检查以排除胆囊癌。40%-60%的胆囊癌患者的CT表现为胆囊充盈,局部肝脏受累,以及肝脏前表面局灶性突出。在手术过程中,必须对所有Mirizzi综合征患者进行冰冻切片活检,以明确排除胆囊癌。如果诊断为可切除的胆囊癌,则必须行根治性胆囊切除加肝楔形切除和淋巴结清扫。胆囊癌的诊断必须在术前或术中排除,而且必须进行适当的手术,因为二期手术比一期根治性手术的预后更差。 本文选自:宋东阳等,腹腔镜技术在Mirizzi综合征中的可行性研究。 原文链接地址:腹腔镜技术在Mirizzi综合征中的可行性研究(wanfangdata.com.cn)
赵刚 2024-05-27阅读量1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