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 > 外科 > 肝胆外科 > 胆囊癌 > 内容

胆囊癌内容

【胆囊结石 vs&...

病请描述:【胆囊结石 vs 胆管结石】一次搞懂“胆”里那些事! 瑞金医院专家教你科学应对作者 | 费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从医30年,获中华医学科技奖等多项荣誉。全网粉丝超100万,线上答疑超10万次,用专业和温度守护你的健康! 胆囊:一个“低调”但容易“闹脾气”的器官 大家好,我是费医生。今天想和大家聊聊胆囊那些事儿。别看胆囊只有鸡蛋大小,藏在肝脏下方,但它可是胆汁的“仓库管理员”!平时肝脏生产胆汁,胆囊负责储存浓缩;当我们吃炸鸡、火锅时,它立马释放胆汁帮助消化脂肪。不过,这位“管理员”一旦闹起脾气,结石、炎症甚至癌变都可能找上门! 最近很多朋友留言问我:“胆囊结石和胆管结石有啥区别?”“查出结石必须手术吗?”今天我就结合最新临床研究和真实病例,带大家科学认识这些“胆”里的麻烦。 胆囊结石 vs 胆管结石:别傻傻分不清! 1. 胆囊结石 位置:胆囊内部 症状:右上腹剧痛(像被刀绞)、发热、恶心,吃饱后尤其明显 风险:长期刺激可能引发胆囊癌(三步走:结石→慢性炎症→癌变) 2. 胆管结石 位置:胆总管或肝内胆管(像树枝分叉,越深越难处理) 症状:黄疸(眼白、皮肤发黄)、寒战高热、上腹痛 风险:易引发胆管炎、肝脓肿,甚至肝硬化 👉 关键区别: 胆囊结石常单独存在,胆管结石多合并胆囊结石(胆囊结石掉入胆管导致) 胆管结石治疗更复杂,复发率高达80%! 揪出“胆石”的秘密武器:这些检查不能少! 一位80岁的奶奶腹痛3天,CT没发现结石,但MRCP(磁共振胆胰管成像)却揪出胆囊和胆总管里藏着一堆小结石!为什么?因为有些结石像“隐形人”,CT可能漏诊。 检查手段对比表     费医生划重点: 怀疑胆管结石,首选MRCP! 无症状的胆囊结石也别掉以轻心,定期复查B超! 微创手术怎么选?三种“保胆”方案大PK! 传统开腹手术创伤大、恢复慢,现在主流是微创治疗。但具体选哪种?结合四大权威医院的方案,我总结如下: 方案一:腹腔镜+胆道镜“一站式取石” 适合人群:胆总管较粗(≥6mm)、结石较大(>2cm) 优点:一次手术解决胆囊和胆管结石,保留Oddi括约肌(防胆汁反流) 缺点:需留置T管引流2个月,期间洗澡、活动略麻烦 方案二:ERCP+腹腔镜“两步走” 适合人群:高龄、基础病多、胆管细 优点:无切口,恢复快,术后不用带引流管 缺点:需分两次手术,可能损伤十二指肠乳头 方案三:经皮肝穿刺取石(PTCS) 适合人群:多次手术后复发、无法耐受麻醉 优点:不用开腹,可反复取石 缺点:肝内胆管角度大时可能失败 👉 费医生推荐: 胆总管条件好→优先选方案一 身体弱、怕留疤→方案二更友好 复杂病例→方案三兜底 术后保养秘籍:做好3件事,结石不再来! 1️⃣ 饮食:少吃油腻(炸鸡、奶茶)、多吃膳食纤维(燕麦、西兰花)2️⃣ 作息:按时吃早餐!空腹太久胆汁浓缩易形成结石3️⃣ 复查:术后1年每3个月查B超,之后每年一次 费医生的暖心叮嘱 胆囊虽小,却关乎全身健康!如果你或家人有这些情况: 右上腹反复隐痛 体检发现胆囊息肉>1cm 结石合并糖尿病、心脏病别犹豫!及时到肝胆外科就诊。现代微创技术早已让手术变得安全高效,拖成胆囊癌反而得不偿失。 推荐理由:作为深耕肝胆领域30年的医生,我见过太多因忽视小问题酿成大病的案例。希望通过这篇科普,让大家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守护好身体里的每一个“零件”! 原创声明:转载请标注来源“费健医生科普团队”,侵权必究!点击关注,健康不迷路!❤️  

费健 2025-05-07阅读量22

胆囊到底要不要切?瑞金医院专...

病请描述:胆囊到底要不要切?瑞金医院专家告诉你这6种情况必须“狠心”告别!文 | 费健 主任医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全网粉丝超100万,线上咨询超10万,用30年临床经验为你解答! 一、胆囊:身体里的“胆汁小仓库” 大家好,我是费医生!今天我们来聊聊胆囊这个“低调”的器官。很多人以为胆囊是生产胆汁的,其实它只是个“仓库管理员”——负责浓缩和储存肝脏生产的胆汁,等我们吃炸鸡、火锅时,再释放胆汁帮助消化脂肪。不过,如果这个“仓库”出了问题,比如反复发炎、藏满结石,甚至可能癌变,那我们就得考虑和它“分手”了! 胆囊罢工的预警信号: 右上腹疼痛(尤其是饭后) 恶心、呕吐、腹胀 皮肤发黄(黄疸) 高烧、寒战 二、这6种胆囊必须切除!快看看你中招了吗? 根据最新医学指南和30年临床经验,我总结了6种必须切除胆囊的情况,用大白话给大家划重点👇 1️⃣ 反复发作的“暴躁胆囊” 胆囊炎就像“仓库着火”,多数是结石堵住出口导致胆汁淤积。有些人喝粥都频繁发作,疼到住院,生活质量直线下降。更可怕的是,反复炎症会让胆囊壁增厚,甚至诱发癌症!→ 建议切除: 每年发作超过3次,或发作后药物控制无效。 2️⃣ 结石“越狱”到胆管 小结石从胆囊溜进胆管,可能引发胆管炎(高烧、休克)或梗阻性黄疸(皮肤发黄)。这类胆囊就像“定时炸弹”,留着它,结石可能反复捣乱。→ 建议切除: 有过胆管结石病史,或胆囊内充满细小泥沙样结石。 3️⃣ 引发胰腺炎的“危险分子” 泥沙样结石更狡猾!它们可能溜进胰管,引发胆源性胰腺炎(死亡率高达10%)。这种情况必须当机立断,切除胆囊才能斩草除根! 4️⃣ 失去功能的“僵尸胆囊” 胆囊被结石填满(充满型结石),或胆囊壁太厚无法收缩(胆囊腺肌症),就彻底“罢工”了。留着它不仅没用,还可能癌变。 5️⃣ 息肉长得“不对劲” 不是所有息肉都要切!但符合以下条件,别犹豫:✅ 单发息肉>1cm✅ 宽基底、血流丰富✅ 半年内增长>2mm这些可能是癌变前兆,早切早安心! 6️⃣ 高度怀疑癌变的胆囊 如果B超或CT提示胆囊壁增厚、僵硬,或活检发现癌细胞,必须尽快切除!早期胆囊癌5年生存率可达80%,拖延就是玩命! 三、切了胆囊,还能快乐吃肉吗? 很多患者担心:“没了胆囊,是不是只能吃草了?”费医生辟谣: 完全不影响!胆囊只是“仓库”,胆汁照常由肝脏生产。术后初期可能轻微腹泻,但1-3个月身体就能适应。真正要注意的是均衡饮食,避免暴饮暴食哦~ 四、保胆取石行不行?听专家怎么说! 总有人问:“医生,能不能只取结石不切胆囊?”真相很扎心: 结石像野草,取完还会长 反复刺激增加癌变风险 保胆手术易残留细小结石所以,除非你是年轻、单发结石且胆囊功能完好,否则别拿健康赌概率! 五、费医生的健康小贴士 1️⃣ 无症状结石也要警惕:超过3cm的结石、瓷性胆囊,即使不疼也建议切除。2️⃣ 体检别漏超声:每年一次腹部B超,能早发现胆囊问题。3️⃣ 少吃油腻多运动:控制体重、规律饮食,预防结石形成。 本文整合自《胆囊良性疾病外科治疗专家共识》等权威指南,结合临床真实案例撰写。我是费健,一个既拿手术刀又爱写科普的外科医生。如果你有胆囊、胰腺、甲状腺问题,欢迎留言咨询,愿用30年经验为你守护健康! 推荐理由: 全网百万粉丝信赖的医学大V,用最通俗的语言讲透复杂疾病,让你看病少走弯路!  

费健 2025-03-20阅读量493

胆囊癌姑息性切除,药物治疗半...

病请描述:这是一个59岁的女性患者,因为腹痛发热等在当地医院治疗,诊断胆囊癌肝转移,肝脓肿。肝脓肿插了引流管,但引流效果不好,仍然每天高烧。后患者转来我这里,全面评估后考虑:胆囊癌侵犯肝脏,侵犯动脉,胰头、十二指肠、胆总管侵犯可能,淋巴结转移可能,胆囊床肝脓肿,但脓肿引流效果不好,药物控制不了感染,只能选择手术。如果能切干净肿瘤,就行根治性手术,如果不能,至少取活检,脓肿切开引流,控制感染,后面行药物治疗。 2024年6月18日我给她做了微创腹腔镜手术,发现胆囊癌不但侵犯了肝脏,同时侵犯了胆总管、十二指肠,肝门处于冰冻状态,无法根治性切除。最后做了胆囊部分切除活检+肝脓肿切开引流。术中快检+术后常规病检均报告为胆囊腺癌。 术后恢复顺利,炎症得以控制。术后进行了靶向免疫治疗+口服化疗药。现术后超过半年,患者生活饮食正常,食欲佳,爱吃肉,还长胖了不少。最近复查磁共振,未见活性肿瘤。 经验总结:晚期癌症不要绝望,使用合适的治疗方案并规律治疗,依然有可能治愈。每个患者均有特殊性,具体病因、治疗指征和方式请咨询专科医生。欢迎收藏及转发给有需要的亲人朋友。

孙平 2025-01-21阅读量1325

无症状胆囊结石的自然转归及治...

病请描述:3.2环境、饮食、心理、生活方式等对转归的影响 怀孕、低热卡饮食、全胃肠外营养、高位脊髓损伤都可影响其收缩功能。心理、禁食、神经因素、肽类激素、高脂血症。糖尿病并发的自主神经病变又可导致胆囊体积增大,胆囊收缩功能明显障碍,造成胆汁淤积。胆汁刺激胆囊壁发生炎症,使胆汁中成分比例失调,胆固醇易于沉淀形成结石。淤积的胆汁粘稠度升高,胆囊管易发生梗阻,增加无症状胆囊结石向有症状转变概率。 3.3年龄与自然转归的关系 胆囊结石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呈进行性增加。胆囊结石发病的危险因素高脂饮食、肥胖、活动量小以及全身脂类代谢紊乱性疾病高血脂、脂肪肝,均与年龄增加呈正比。且由于胆结石在胆道内的移动以及胆结石长期对胆囊壁的刺激,可使部分无症状及雌激素等的影响均已被证实,进食高胆固醇食物如动物内脏、海鲜、油炸食品等,饮食不规律,暴饮暴食或过度节食,持续心理应激,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均能通过神经内分泌的变化,这些因素作用在胆囊,使得胆囊功能的紊乱,结石出现移动异常,导致无症状胆囊结石出现症状甚或是严重并发症的出现。 4、无症状胆囊结石的治疗现状 目前治疗无症状胆囊结石的方法还很有争议,一些学者主张保守治疗,包括口服溶石剂、利胆剂、中西医溶石排石、碎石、针灸等疗法。但疗效还不很满意,有些病人仍在若干年后出现临床症状,最终手术切除。因此,不少学者和临床医生都提倡在高危人群中实施预防性胆囊切除术。但无症状胆囊结石患者是否应该实施选择性胆囊切除术问题上仍是学术界激烈争论的焦点,到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意见。 主张预防性胆囊切除的学者认为,胆囊结石不易自行消除,随时可能出现胆绞痛,导致严重并发症,甚至死亡。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生糖尿病及心脑血管疾病机会增多,增加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所以胆囊结石一经发现,就应行预防性胆囊切除手术治疗。其理由是①细小结石或泥沙型结石容易在胆囊管及胆总管内移动、阻塞,出现胆绞痛、梗阻性黄疽、胆囊萎缩、坏疽甚至穿孔胰胆管梗阻则导致胆源性胰腺炎,症状反复发作,非手术治疗难以奏效,需要手术治疗。②虽然胆囊癌的病因尚不清楚,结石是胆囊癌的前期病变,而且胆囊癌早期诊断又比较困难,但有报道的80%胆囊癌伴有胆结石,二者间存在密切关系,且结石时间越长、患者年龄越大、结石越大,合并胆囊息肉者恶变的概率越高。 ③孙彦等发现,胰腺癌组的胆囊结石发病率为18.5%(31/168例),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6%(24/279例),胆囊结石与年龄对胰腺癌的发生具有显著的影响,二者之间有明显相关性。④印度的北部、巴列斯坦的卡拉奇等地区胆囊癌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地区,有区域性,并与胆囊结石相关性很高。⑤无症状胆囊结石转变为有症状或出现并发症时再行手术,其与手术难度相关的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在医疗费用、平均住院日、医疗资源使用方面均高于预防性胆囊切除。⑥无症状胆结石患者,特别是体弱或高龄人,其机体抵抗力差,一旦出现症状又受条件限制,得不到及时有效治疗则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 而主张保守治疗的学者认为,无症状胆囊结石是良性的自然病程,为“无害疾病”,且保守治疗能取得较好疗效。张辉等对既往体检查出无症状胆囊结石患者66例行中西医结合治疗,结果治疗组33例中痊愈23例(占69.7%),有效8例(占24.2%),无效2例(占6.1%),总有效率93.9%。对照组33例中痊愈6例(占18.2%),有效10例(占30.3%),无效17例(占51.5%),总有效率48.2%。虽然胆囊手术安全性很大,治疗较肯定,但是胆囊三角变异,肝管变异、人为操作粗暴等均使手术风险性加大。另外,据对805例住院病例分析,结肠癌组396例,胆囊切除者41例,占10.35%;对照组409例,胆囊切除者22例,占5.38%。两组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意义,得出胆囊切除很可能增加结肠癌发病率。其原因可能切除胆囊之后,肝脏所分泌的次级胆酸进入肠道,在细菌的作用下产生大量石胆酸和脱氧胆酸,此类物质有很强的致癌作用。因此,无症状胆囊结石应采取期待疗法,定期复查,待有症状或并发症时再行手术切除。 5、小结 通过对2006年前的文献进行分析,并未得出对无症状胆囊结石行预防性切除有明显优势的肯定结果。但目前学术界对无症状胆囊结石患者的择期手术的选择暂时达成以下共识,凡具有高危因素者:包括预期寿命≥20年;结石直径≥2cm;结石直径≤3mm且胆囊管较细;不透放射线的结石;结石钙化;女性≤60岁;生活在胆囊癌高发区的患者;B超提示胆囊壁有局限性增厚或瓷化胆囊;结石嵌顿于胆囊颈部者;胆囊结石合并胆囊息肉样病变,病灶≥10mm者;合并糖尿病(在糖尿病已控制时)或合并心血管症状者;有胆囊癌家族史者;老年人和(或)有心肺功能障碍等严重慢性疾病者;口服胆囊造影胆囊不显影,胆囊无功能者;儿童胆囊结石合并先天性遗传病(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应行胆囊切除术。 本文选自韩月锋,无症状胆囊结石的自然转归及治疗现状。 原文链接地址:韩月锋-作者知网节(cnki.net)。

赵刚 2023-10-26阅读量2027

胆囊息肉发病原因及治疗03

病请描述:5、胆囊息肉的治疗 胆囊息肉样病变多为良性病变,通常依靠影像学和病理学检查确定其治疗方法和手段。尽管成像设备(如超声、CT、内镜超声等)已广泛应用于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诊断,但术前仍难以区分恶 性的息肉和非恶 性的息肉。因此,在胆囊息肉样病变的治疗中,有必要区分癌前病变与早期胆囊癌。同时,临床上胆囊腺瘤的早期发现对胆囊癌的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恶性转化前后腺瘤的预后有显著差异,因此手术时机是非常重要的。许多非肿瘤 性的息肉患者喜欢切除胆囊,即使胆囊功能仍然正常,因为他们担心息肉会癌变。对于非肿瘤 性的息肉来说,胆囊切除术显然是不必要的。 PLG 治疗包括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PLG 手术的疗效非常显著,但对何时进行有效的手术治疗有不同的看法。胆囊在人体的消化道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结肠癌和胆汁反流性胃炎在胆囊切除术后的发病率显著增加。许多研究者认为 PLG 的手术适应证极需建立,胆固醇息肉占 PLG 总数的50%以上的大部分,是没有恶性肿瘤的息肉,不需要进行手术治疗。严格来说,胆固醇息肉不是息肉,它们由附着在胆囊壁上的泡沫细胞形成。一般来说,它们不会发展为恶性肿瘤。随着饮食结构的改变及药物的广泛应用,有可能会自愈。因此,胆固醇息肉可以进行随访观察,定期复查 B 超。如随访过程中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或息肉迅速增长,则应考虑外科手术治疗。虽然目前尚无炎症 性的息肉恶性转化的报道,但如果出现胆囊炎症,且临床症状反复发作的情况下应进行外科治疗。除胆固醇息肉外,其他类型息肉可能发生恶性转化。因此,一旦发现病变,应及时切除。 PLG 的手术适应证目前争议较大有观点认为,单个病变直径大于 1cm 且超过 60 岁的息肉应高度怀疑胆囊癌可能,应尽快进行手术治疗。另外有研究认为 60 岁以上的胆囊息肉直径超过 1cm、合并胆囊结石的病变无症状时也应行胆囊切除术。有研究报告了 97 例患者 ,67 例带蒂 PLG 标本,其中 13%(9 例)为癌症。30 例无蒂息肉中 33%(10 例)为癌症,有蒂息肉癌变最大直径明显大于无蒂癌。因此,他认为最重要的指标不是息肉的大小,而是无蒂。即使直径小于 10 毫米,无蒂胆囊息肉样病变也应立即切除。当胆囊直径大于 10 毫米时,可进行胆囊带蒂息肉样病变的手术。Masi 认为 PLG 都可能是恶性的,一旦被发现就应该切除。 第四届全国胆道外科会议提出了基于 PLG 的四种癌症风险识别指标分别为单一病变、直径大于 10mm、广基、息肉大小呈上升趋势,在临床上这四项指标对判断 PLG 的良恶性具有重要意义。对于 PLG 来说,不应盲目行胆囊切除术,也应避免延误可能是胆囊癌或有胆囊癌倾向的病变的治疗。没有上述适应证的 PLG 暂时可不手术,但应定期复查腹部 B 型超声,复查期限为六个月。综上所述,胆囊息肉直径大于 1cm 且年龄大于 50 岁、合并结石,建议对单发息肉进行手术根治。由于 PLG 生长速度约 0.4mm/年,无症状患者可通过 B型超声定期随访肝胆外科门诊。如果息肉在随访中出现异常生长,也可以及时切除。此外,通过适当的健康教育或药物进行干预,如改变饮酒习惯、改善睡眠质量、降低高脂饮食等其他危险因素,可以减缓胆囊息肉的生长和发展。 胆囊息肉的危险因素多种多样,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临床治疗策略各有千秋。近年来,PLG 逐渐成为了一个研究热点。目前,对于 PLG 的危险因素及发病机制研究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如各种 PLG 类型癌变的风险、PLG 各种危险因素的交互作用、胆囊切除术的适应证、PLG 的分子发病机制、以及合并胆囊结石或其他相关因素等都没有形成统一的结论。在今后的研究中,PLG 的危险因素、发病机制及其诊断和治疗策略,还将是研究的重点,这也是临床工作中胆囊息肉的预防及诊疗的重要参考依据。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仍有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研讨和分析。 本文选自 王凯旋等,胆囊息肉发病及诊疗研究概况。 原文链接地址:铁路系统职工胆囊息肉和胆囊结石患病与危险因素分析 - 中国知网 (cnki.net)

赵刚 2023-10-23阅读量1351

胆囊息肉发病原因及治疗03

病请描述:5、胆囊息肉的治疗 胆囊息肉样病变多为良性病变,通常依靠影像学和病理学检查确定其治疗方法和手段。尽管成像设备(如超声、CT、内镜超声等)已广泛应用于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诊断,但术前仍难以区分恶 性的息肉和非恶 性的息肉。因此,在胆囊息肉样病变的治疗中,有必要区分癌前病变与早期胆囊癌。同时,临床上胆囊腺瘤的早期发现对胆囊癌的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恶性转化前后腺瘤的预后有显著差异,因此手术时机是非常重要的。许多非肿瘤 息肉患者喜欢切除胆囊,即使胆囊功能仍然正常,因为他们担心息肉会癌变。对于非肿瘤 息肉来说,胆囊切除术显然是不必要的。 PLG治疗包括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PLG手术的疗效非常显著,但对何时进行有效的手术治疗有不同的看法。胆囊在人体的消化道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结肠癌和胆汁反流性胃炎在胆囊切除术后的发病率显著增加。许多研究者认为PLG的手术适应证极需建立,胆固醇息肉占PLG总数的50%以上的大部分,是没有恶性肿瘤的息肉,不需要进行手术治疗。严格来说,胆固醇息肉不是息肉,它们由附着在胆囊壁上的泡沫细胞形成。一般来说,它们不会发展为恶性肿瘤。随着饮食结构的改变及药物的广泛应用,有可能会自愈。因此,胆固醇息肉可以进行随访观察,定期复查B超。如随访过程中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或息肉迅速增长,则应考虑外科手术治疗。虽然目前尚无炎症 性的息肉恶性转化的报道,但如果出现胆囊炎症,且临床症状反复发作的情况下应进行外科治疗。除胆固醇息肉外,其他类型息肉可能发生恶性转化。因此,一旦发现病变,应及时切除。 PLG的手术适应证目前争议较大有观点认为,单个病变直径大于1cm且超过60岁的息肉应高度怀疑胆囊癌可能,应尽快进行手术治疗。另外有研究认为60岁以上的胆囊息肉直径超过1cm、合并胆囊结石的病变无症状时也应行胆囊切除术。有研究报告了97例患者,67例带蒂PLG标本,其中13%(9例)为癌症。30例无蒂息肉中33%(10例)为癌症,有蒂息肉癌变最大直径明显大于无蒂癌。因此,他认为最重要的指标不是息肉的大小,而是无蒂。即使直径小于10毫米,无蒂胆囊息肉样病变也应立即切除。当胆囊直径大于10 毫米时,可进行胆囊带蒂息肉样病变的手术。Masi认为PLG都可能是恶性的,一旦被发现就应该切除。 第四届全国胆道外科会议提出了基于PLG的四种癌症风险识别指标分别为单一病变、直径大于10mm、广基、息肉大小呈上升趋势,在临床上这四项指标对判断PLG的良恶性具有重要意义。对于PLG来说,不应盲目行胆囊切除术,也应避免延误可能是胆囊癌或有胆囊癌倾向的病变的治疗。没有上述适应证的PLG暂时可不手术,但应定期复查腹部B型超声,复查期限为六个月。综上所述,胆囊息肉直径大于1cm且年龄大于50岁、合并结石,建议对单发息肉进行手术根治。由于PLG生长速度约0.4mm/年,无症状患者可通过B型超声定期随访肝胆外科门诊。如果息肉在随访中出现异常生长,也可以及时切除。此外,通过适当的健康教育或药物进行干预,如改变饮酒习惯、改善睡眠质量、降低高脂饮食等其他危险因素,可以减缓胆囊息肉的生长和发展。 胆囊息肉的危险因素多种多样,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临床治疗策略各有千秋。近年来,PLG逐渐成为了一个研究热点。目前,对于PLG的危险因素及发病机制研究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如各种PLG类型癌变的风险、PLG各种危险因素的交互作用、胆囊切除术的适应证、PLG的分子发病机制、以及合并胆囊结石或其他相关因素等都没有形成统一的结论。在今后的研究中,PLG的危险因素、发病机制及其诊断和治疗策略,还将是研究的重点,这也是临床工作中胆囊息肉的预防及诊疗的重要参考依据。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仍有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研讨和分析。 本文选自王凯旋等,胆囊息肉发病及诊疗研究概况。 原文链接地址:铁路系统职工胆囊息肉和胆囊结石患病与危险因素分析-中国知网(cnki.net)

赵刚 2023-10-23阅读量1358

胆囊息肉发病原因及治疗02

病请描述:3、胆囊息肉的自然病程变化 有研究510例PLG患者,并进行随访2-58个月。通过对两次或两次以上B型超声检查结果的比较,发现300例患者的息肉直径增加了1mm-10mm(58.8%)。其中息肉长 1mm有101例,息肉长2mm有84例,息肉长3mm有49例,息肉长4mm有25例,息肉长5mm有21例,息肉长6mm有11例,息肉长7mm有3例,息肉长8mm有4例,息肉长9mm有1例,息肉长10mm有1例。 196例(3mm)息肉直径无变化(38.4%)。息肉直径减小患者8例,息肉消失患者6例。单变量分析表明,饮酒、睡眠质量差、高脂饮食、合并胆囊结石对PLG直径有影响。年龄、性别和饮酒量的回归分析表明,睡眠质量差者比正常睡眠者PLG直径增加的风险高 2.282倍,饮酒者相比不饮酒者PLG直径增加的风险高2.615倍。饮酒、高脂饮食、合并胆囊结石、睡眠质量差可能是PLG生长危险因素。 有研究对新疆138例PLG患者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56例患者的息肉继续生长(直径增长2mm-10mm),2例患者的息肉减少,4例患者的息肉消失,76例患者的息肉保持不变,16例患者的息肉从单一变为多个,平均增长率为1.6mm/年。通过与非息肉生长组比较,发现男性、高脂饮食、吸烟、饮食不规律、BMI>24.0、喜肉和刺激性食物可能促进 PLG生长。多变量回归分析显示,高脂肪饮食和BMI>24.0是PLG生长的独立危险因素。新疆地区与其他地区相比,由于民族、生活习惯及地区等综合因素,该地区胆囊息肉生长较快。 4、胆囊息肉的诊断 胆囊息肉患者通常不会出现临床症状,但也有部分PLG患者出现上腹部不适、疼痛、胀气、腻油等症状,若胆囊息肉同时合并结石,可能会出现胆道绞痛。目前,影像学检查是该病的主要诊断手段。PLG的诊断方法包括B超、胆囊造影、CT、腹部血管造影、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RCP)。目前,诊断胆囊息肉样病变的首选方法为腹部B超,其成本低、无创且灵敏度高。腹部B超可直接显示息肉的大小、数目、位置、是否出现胆囊炎、是否合并其他疾病及胆囊壁的局部变化,还可以动态观察PLG的生长速度与病情变化,用于指导临床诊断与治疗,应用价值很高。 通常,胆固醇息肉B超表现为强回声,部分呈低回声。胆固醇息肉回声密度呈不规则颗粒状,腺瘤等回声较多。到目前为止,很难区分早期胆囊癌和腺瘤。据研究报道,超声检查可检出92.5%-93.3%的PLG患者,特异性为95.8%。腹部B超对PLG的诊断有90%以上的敏感性。在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诊断中,胆囊造影和CT检查检出率明显低于腹部超声检查。B型超声在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诊断中比CT和胆囊造影更有效。因此,腹部超声检查是胆囊息肉样病变的首选诊断方法。腹部超声诊断PLG,其误诊率约为6%-7.7%。可能是粘膜皱纹、粘附胆囊壁上的泥沙小结石被误判。 目前,超声难以鉴别胆囊息肉样病变的病理性质。一般来说,只有息肉的大小、数目、回声特征和蒂长短可以用来推断PLG的病理性质。由于其分辨率高、无气体干扰,三层胆囊壁在内镜超声检查下可以得到清晰地显示。内层为粘膜,中层为肌层,外层为浆膜层。回顾文献,内镜超声检查与超声检查比较,其诊断价值更高。超声内镜在欧美国家已广泛应用于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诊断,但在中国却很少使用。 有研究者认为,CT可用于大而不规则的病变检查,以避免胆囊癌的漏诊。CT检查PLG的检出率为40%-77.8%。增强CT可提高胆囊息肉样病变的检出率。Guma等人对普通CT和增强CT对PLG的诊断率进行研究发现,增强CT检查正确诊断PLG31例,普通CT仅14例(45%)。因此,他们认为不管是CT检测到的所有PLG还是增强CT检测到的无蒂PLG,一律都应诊断为肿瘤样 息肉。有蒂与无蒂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增强CT诊断恶性PLG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率和总准确率分别为88%、87%、88%和87%。因此,增强CT是肿瘤和非肿瘤性PLG的重要鉴别手段。此外,增强CT检测早期胆囊癌也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能够检测胆囊癌转移状况。 本文选自王凯旋等,胆囊息肉发病及诊疗研究概况。 原文链接地址:铁路系统职工胆囊息肉和胆囊结石患病与危险因素分析-中国知网(cnki.net)

赵刚 2023-10-12阅读量2602

为什么当今患有胆结石的年轻人...

病请描述:   很多人觉得结石是中老年人才会得的病,但如今随着很多年轻人生活习惯不健康、饮食习惯不均衡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结石病的魔爪已经开始伸向年轻群体。   近日,有一位患者小张由于突发腹痛去醫院进行检查。医生检查时发现,小张的肚子里竟然长了十几颗黄豆大小的石头!   据了解,小张的生活习惯一直不太好,正餐吃得少、喜欢吃零食和油炸食品及肉类,并且经常熬夜玩手机,导致转天起床晚不吃早饭。   而就在几日前,小张突发右上腹疼痛不适,伴随发热及反酸,被紧急送到了我院。经过结石科医生详细检查后,患者小张被诊断为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医生为小张进行“微创保胆取石”,成功取出结石,保留了胆囊,目前小张正在住院恢复当中。   一、   —不吃早餐,成诱发胆结石主因—   胆汁是由肝脏分泌的,平时储存在胆囊里,参与消化,如果不吃早餐,由于空腹时间过长,胆囊内胆汁贮存时间过久,导致胆汁中的胆固醇过饱和,进而引起胆固醇沉积,逐渐形成结石。   在醫院接诊的所有胆囊结石患者中,有百分之30到40的人发病和不吃早饭有关,上班族和学生居多。   那么,到底持续多久经常不吃早饭会引起胆囊结石呢?   没有确切的时间表,往往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比如体质、遗传、感染等。   胆囊结石不发作还好,如果反复刺激造成严重的胆囊炎,很可能会引起急性胆管炎、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甚至癌变。 二、   —从胆结石到胆囊癌只有三步—   胆结石   ↓   胆囊炎、甚至癌变   ↓   胆囊癌   1、胆结石   人在早晨空腹时,胆囊内胆汁经过一夜大约12小时的贮存,使胆汁中的胆固醇的饱和度较高。如果不吃早餐,由于空腹时间过长,胆囊内胆汁贮存时间过久,导致胆汁中的胆固醇过饱和,进而引起胆固醇沉积,逐渐形成结石。   2、胆囊炎   胆囊里有了结石,动来动去就会刺激到胆囊内壁。一旦结石阻塞胆囊管后,还会引起胆汁淤积、胆囊肿大,胆囊血管受压,引起胆囊缺血、抵抗力下降,如果细菌再乘机“兴风作浪”,发生细菌感染,那就会导致胆囊炎了。   3、胆囊癌   胆囊癌与胆结石、胆囊炎关系密切,并有日渐递增的趋势。有数据显示,90%以上的胆囊癌患者伴有胆囊结石,而且更让人担心的是,近年来我国胆结石、胆囊癌发病率均持续上升。胆囊癌并不是好对付的疾病,它具有恶性程度高、转移早、进展快等等特点,由于它与肝脏的紧密毗邻关系,很容易发生扩散。 三、   —结石最爱找这4类人—   概括来说,结石主要爱找“4F”人:Female(女性)、Fat(肥胖)、Forty(四十)、Fertilization(多育)。   女性:这和女性独特的体质、气质相关。女性普遍气质淤滞,肝气郁结,胆汁易瘀阻,就易产生胆结石   肥胖:肥胖易导致代谢综合征,影响胆黄素的代谢,从而生成结石。另外多吃高脂、高胆固醇食物也会加重结石,甚至导致胆囊炎的急性发作。   病例分享: 40岁左右的女性压力大,易生气,长期压抑,找不到出口“泄洪”,生闷气,就很容易胆汁淤滞,形成胆结石。   多育:总的来说,生育过的女性比没有生育的更易得胆结石,每多生一胎,几率会增加。因为妊娠期间,孕妇饮食摄取的胆固醇较高,易发生沉淀形成结石。另外,妊娠期间肠道功能易紊乱,平滑肌收缩乏力,使胆囊的胆汁滞留,易形成结石。

杨玉龙 2023-08-07阅读量1392

不要让你的胆受伤害

病请描述:68岁的张大爷由于突然眼珠变黄,尿液成酱油尿就诊于消化内科,腹部超声提示胆囊结石,肿瘤指标CA19-9,高达874U/ml(正常范围:0-39U/ml),进一步腹部增强CT、磁共振等检查,确诊胆囊癌。 胆囊,很多人知道就是胆囊结石,觉得它就是人体重要的消化器官,但却并不像其他器官唯一性和重要性,为什么呢?因为它可摘可不摘,好像在消化系统大家庭中似乎没什么存在感,哪怕有点病症也经常被我们笼统地归为“腹痛”。 最近由于疫情,不少市民封控宅家,有很多人贪睡懒觉,不吃早饭,还有很多人暴饮暴食,靠吃减压。还有很多人不在运动吃饱睡睡饱吃。 这些都极易给“胆囊”造成伤害。胆囊疾病越来越高发,需要引起每个人的重视。不要让疫情走了,你的胆没有了。那么,胆囊到底有多重要?平常最容易出哪些毛病?我们又该如何保护它呢? 提到消化,99%的人会首先想到胰腺、胃肠,想到消化酶、胃酸、胃液等。然而,还有一种消化酶不可或缺那就是胆汁。胆囊多呈梨形,位于肝脏胆囊窝内,借结缔组织与肝脏相连,是胆道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胆囊储存的胆汁也有助于脂肪的消化和吸收。主要作用有 1、储存胆汁:胆汁由肝脏分泌,患者在没有进食期间,不会大量排放到肠道,因此需要存储空间,以便人体在摄入食物时,能够大量排放用于消化进食的食物,胆囊是能够储存肝脏分泌胆汁的器官; 2、浓缩胆汁:肝脏分泌的胆汁相对比较稀薄,对于食物的消化能力相对比较弱,胆囊能够将胆汁进行浓缩,浓缩后的胆汁消化能力明显上升,帮助消化食物的能力相对较强; 3、排出胆汁:肝脏可以持续性分泌胆汁,胆汁的排放需要根据有无进食进行,患者进食时胆囊收缩,排出胆汁进入十二指肠,参与食物的消化。 胆囊对人体主要起消化方面的作用,如果胆囊由于疾病等原因需要进行切除时,人体也可以通过一系列的代偿作用代偿胆囊功能,但是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消化不良,甚至出现腹泻等症状。 胆囊疾病有很多种,比如胆囊结石、胆囊胆固醇结晶、胆囊息肉、胆囊腺肌症、胆囊癌等。 1、胆囊结石、胆囊胆固醇结晶 结石也可以引起非常严重的临床急症,最常见的就是急性胆囊炎,表现为右上腹痛,持续且较剧烈,放射至右背部,可伴有发热、呕吐。严重的还可能出现胆囊化脓、坏死、穿孔。 除了引起急性胆囊炎,还需要警惕的是,如果胆囊结石个头小,能够通过胆囊管掉入胆总管,引起胆总管阻塞,产生非常严重的“急性梗阻性胆管炎”,甚至是“急性化脓性梗阻性胆管炎”,患者会出现腹痛、黄疸、发热,合并血压下降、神志改变,如是年老体弱的人,则有生命危险; 2、胆囊息肉 胆囊息肉又称为胆囊息肉样病变,分有蒂或无蒂,多数是在体检查腹部超声时偶然发现。 胆囊息肉良性的居多,但也有恶性的,尤其是直径大于等于1cm以上,需要高度警惕,建议胆囊切除排查恶性病变。多发胆囊息肉一般良性多,单发的就要多留意,勤体检随访。 小于6mm的息肉建议定期随访,3-6个月做一下腹部超声,看一下息肉有无增大、变化等,如果随访1-2年无明显改变,可以适当延长随访时间。 3、胆囊腺肌症 胆囊腺肌症是一种以腺体和肌层增生为主的良性胆囊疾病,为胆囊增生性疾病的一种,以慢性增生为主。 4、胆囊癌 多见于60岁以上的老人,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如消化不良、厌油腻、嗳气、消瘦,也可以出现右上腹痛、呕吐、黄疸等。肿瘤指标CA199可显著升高。 保护胆囊,日常切忌暴饮暴食 可见,胆囊作为人体的消化器官之一,虽然不大,却在消化食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果切除了胆囊,除了可能引起消化不良的症状,包括腹胀、腹泻等,还可以导致胆汁反流、反流性食管炎,以及可能增加结肠癌的发生等。因此,保护好胆囊,不能随意切除。无胆囊者少吃高脂肪、油腻食物,如动物内脏、黄油、油炸食品等。这样会使得人体的消化功能受到一定的影响。此外,对于辛辣、刺激的食物,尤其是冰淇淋、柠檬、胡椒等,最好少吃或不吃。在饮食方面,没有胆囊的人要特别注意,因为这种情况常常会导致患者感到不舒服,因此,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具体的饮食是最好的。 日常生活中,怎么保护呢?清淡饮食,少吃油腻食物,不要暴饮暴食。早餐一定要吃,三餐规律适量。 经常不吃早餐,胆囊里的浓缩胆汁排不出去,就可能导致胆汁中的胆固醇浓度过高,引起胆固醇沉积,逐渐形成胆结石。 如果吃的过于肥厚油腻,脂肪和胆固醇摄入过多,也容易形成胆固醇结石;喝奶茶、吃甜食过多,会促进胰岛素分泌,加速胆固醇沉积。 尤其是疫情期间,很多人会忍不住大快朵颐、天天跟家躺尸除了睡就是吃,增重还是小事,给胆囊造成过大的压力,埋下隐患,就是大事了。 另外,要定期做腹部超声检查,已经有胆囊息肉或胆囊结石的,万不可掉以轻心,要积极治疗,定期随访!

微医药 2023-02-28阅读量1861

最新研究发现甲状腺癌与肥胖有...

病请描述:最新研究发现甲状腺癌与肥胖有关! 甲状腺Doctor 2019-11-16 14:54 来源丨重疾不重 甲状腺癌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到底是什么原因?各种说法莫衷一是。除了过度检查外,近期一项研究指出,超重和肥胖可能也是导致甲状腺乳头状癌增多的主要原因。 最近国外的一项研究,使用美国NIH-AARP饮食与健康研究队列的数据,对45.7万年龄在50-71岁,没有癌症的参与者进行分析。结果发现,超重(BMI 25-29)和肥胖者患甲状腺癌的风险增加分别26%和30%。特别患大于4cm的甲状腺乳头状癌的风险,超重的人风险增加了近3倍,肥胖的人的风险更是超过5倍。 在小编的印象里,这为肥胖导致的癌症家族又增加了一个新成员。此前小编在课上曾经分享过,去年的研究表明,至少多发性骨髓瘤、结直肠癌、子宫体癌、胆囊癌、肾癌和胰腺癌、乳腺癌已经被证实与肥胖有关。 如今这项研究表明,每6个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患者中就有一个是因为太胖了,而对于预后更差的超过4cm的肿瘤来说,甚至有超过一半人的癌是胖出来的癌。 国外的研究人员在分析原因时指出,超重和肥胖对于甲状腺癌的促进作用不能完全通过体重增加相关的甲状腺疾病来解释。肥胖与甲状腺癌之间的关系可能与高胰岛素血症、慢性炎症以及瘦素、脂联素等脂肪因子水平的改变有关。此外,脂肪组织产生的雌激素可能也与甲状腺疾病、甲状腺癌有关。同时研究人员也预测这种癌症转化成恶性程度更高的甲状腺癌可能性很高。 无独有偶,最近一项国内的研究显示,甲状腺结节在中国人群中较为普遍,其发生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该研究的多变量分析显示,甲状腺结节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女性、患糖尿病、高血压、高频率咀嚼槟榔、红肉摄入量高,而低体重则是保护因素。 众所周知,肥胖影响的不仅仅是癌症发生率,它也是影响高血压、糖尿病、心力衰竭等慢性疾病的重要因素。而中国所面临的肥胖问题日趋严重。 因此,我国在“健康中国2030”强调维护全生命周期健康,并制定了15项具体行动,以倡导健康生活方式的普及,遏制肥胖等疾病的流行,降低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增长人均健康预期寿命。 PS. 2004年,肥胖定义为BMI≥30 kg/m2(体重除以身高的平方),腹型肥胖定义为男性腰围≥90 cm,女性腰围≥80 cm; 2014年,肥胖定义为≥28 kg/m2,腹型肥胖定义为男性腰围≥90 cm,女性腰围≥85 cm。 声明:本文为转载内容,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ay_0113)

费健 2022-05-01阅读量9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