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 > 外科 > 肝胆外科 > 胆囊癌 > 内容

胆囊癌内容

【胆囊结石 vs&...

病请描述:【胆囊结石 vs 胆管结石】一次搞懂“胆”里那些事! 瑞金医院专家教你科学应对作者 | 费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从医30年,获中华医学科技奖等多项荣誉。全网粉丝超100万,线上答疑超10万次,用专业和温度守护你的健康! 胆囊:一个“低调”但容易“闹脾气”的器官 大家好,我是费医生。今天想和大家聊聊胆囊那些事儿。别看胆囊只有鸡蛋大小,藏在肝脏下方,但它可是胆汁的“仓库管理员”!平时肝脏生产胆汁,胆囊负责储存浓缩;当我们吃炸鸡、火锅时,它立马释放胆汁帮助消化脂肪。不过,这位“管理员”一旦闹起脾气,结石、炎症甚至癌变都可能找上门! 最近很多朋友留言问我:“胆囊结石和胆管结石有啥区别?”“查出结石必须手术吗?”今天我就结合最新临床研究和真实病例,带大家科学认识这些“胆”里的麻烦。 胆囊结石 vs 胆管结石:别傻傻分不清! 1. 胆囊结石 位置:胆囊内部 症状:右上腹剧痛(像被刀绞)、发热、恶心,吃饱后尤其明显 风险:长期刺激可能引发胆囊癌(三步走:结石→慢性炎症→癌变) 2. 胆管结石 位置:胆总管或肝内胆管(像树枝分叉,越深越难处理) 症状:黄疸(眼白、皮肤发黄)、寒战高热、上腹痛 风险:易引发胆管炎、肝脓肿,甚至肝硬化 👉 关键区别: 胆囊结石常单独存在,胆管结石多合并胆囊结石(胆囊结石掉入胆管导致) 胆管结石治疗更复杂,复发率高达80%! 揪出“胆石”的秘密武器:这些检查不能少! 一位80岁的奶奶腹痛3天,CT没发现结石,但MRCP(磁共振胆胰管成像)却揪出胆囊和胆总管里藏着一堆小结石!为什么?因为有些结石像“隐形人”,CT可能漏诊。 检查手段对比表     费医生划重点: 怀疑胆管结石,首选MRCP! 无症状的胆囊结石也别掉以轻心,定期复查B超! 微创手术怎么选?三种“保胆”方案大PK! 传统开腹手术创伤大、恢复慢,现在主流是微创治疗。但具体选哪种?结合四大权威医院的方案,我总结如下: 方案一:腹腔镜+胆道镜“一站式取石” 适合人群:胆总管较粗(≥6mm)、结石较大(>2cm) 优点:一次手术解决胆囊和胆管结石,保留Oddi括约肌(防胆汁反流) 缺点:需留置T管引流2个月,期间洗澡、活动略麻烦 方案二:ERCP+腹腔镜“两步走” 适合人群:高龄、基础病多、胆管细 优点:无切口,恢复快,术后不用带引流管 缺点:需分两次手术,可能损伤十二指肠乳头 方案三:经皮肝穿刺取石(PTCS) 适合人群:多次手术后复发、无法耐受麻醉 优点:不用开腹,可反复取石 缺点:肝内胆管角度大时可能失败 👉 费医生推荐: 胆总管条件好→优先选方案一 身体弱、怕留疤→方案二更友好 复杂病例→方案三兜底 术后保养秘籍:做好3件事,结石不再来! 1️⃣ 饮食:少吃油腻(炸鸡、奶茶)、多吃膳食纤维(燕麦、西兰花)2️⃣ 作息:按时吃早餐!空腹太久胆汁浓缩易形成结石3️⃣ 复查:术后1年每3个月查B超,之后每年一次 费医生的暖心叮嘱 胆囊虽小,却关乎全身健康!如果你或家人有这些情况: 右上腹反复隐痛 体检发现胆囊息肉>1cm 结石合并糖尿病、心脏病别犹豫!及时到肝胆外科就诊。现代微创技术早已让手术变得安全高效,拖成胆囊癌反而得不偿失。 推荐理由:作为深耕肝胆领域30年的医生,我见过太多因忽视小问题酿成大病的案例。希望通过这篇科普,让大家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守护好身体里的每一个“零件”! 原创声明:转载请标注来源“费健医生科普团队”,侵权必究!点击关注,健康不迷路!❤️  

费健 2025-05-07阅读量22

胆囊到底要不要切?瑞金医院专...

病请描述:胆囊到底要不要切?瑞金医院专家告诉你这6种情况必须“狠心”告别!文 | 费健 主任医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全网粉丝超100万,线上咨询超10万,用30年临床经验为你解答! 一、胆囊:身体里的“胆汁小仓库” 大家好,我是费医生!今天我们来聊聊胆囊这个“低调”的器官。很多人以为胆囊是生产胆汁的,其实它只是个“仓库管理员”——负责浓缩和储存肝脏生产的胆汁,等我们吃炸鸡、火锅时,再释放胆汁帮助消化脂肪。不过,如果这个“仓库”出了问题,比如反复发炎、藏满结石,甚至可能癌变,那我们就得考虑和它“分手”了! 胆囊罢工的预警信号: 右上腹疼痛(尤其是饭后) 恶心、呕吐、腹胀 皮肤发黄(黄疸) 高烧、寒战 二、这6种胆囊必须切除!快看看你中招了吗? 根据最新医学指南和30年临床经验,我总结了6种必须切除胆囊的情况,用大白话给大家划重点👇 1️⃣ 反复发作的“暴躁胆囊” 胆囊炎就像“仓库着火”,多数是结石堵住出口导致胆汁淤积。有些人喝粥都频繁发作,疼到住院,生活质量直线下降。更可怕的是,反复炎症会让胆囊壁增厚,甚至诱发癌症!→ 建议切除: 每年发作超过3次,或发作后药物控制无效。 2️⃣ 结石“越狱”到胆管 小结石从胆囊溜进胆管,可能引发胆管炎(高烧、休克)或梗阻性黄疸(皮肤发黄)。这类胆囊就像“定时炸弹”,留着它,结石可能反复捣乱。→ 建议切除: 有过胆管结石病史,或胆囊内充满细小泥沙样结石。 3️⃣ 引发胰腺炎的“危险分子” 泥沙样结石更狡猾!它们可能溜进胰管,引发胆源性胰腺炎(死亡率高达10%)。这种情况必须当机立断,切除胆囊才能斩草除根! 4️⃣ 失去功能的“僵尸胆囊” 胆囊被结石填满(充满型结石),或胆囊壁太厚无法收缩(胆囊腺肌症),就彻底“罢工”了。留着它不仅没用,还可能癌变。 5️⃣ 息肉长得“不对劲” 不是所有息肉都要切!但符合以下条件,别犹豫:✅ 单发息肉>1cm✅ 宽基底、血流丰富✅ 半年内增长>2mm这些可能是癌变前兆,早切早安心! 6️⃣ 高度怀疑癌变的胆囊 如果B超或CT提示胆囊壁增厚、僵硬,或活检发现癌细胞,必须尽快切除!早期胆囊癌5年生存率可达80%,拖延就是玩命! 三、切了胆囊,还能快乐吃肉吗? 很多患者担心:“没了胆囊,是不是只能吃草了?”费医生辟谣: 完全不影响!胆囊只是“仓库”,胆汁照常由肝脏生产。术后初期可能轻微腹泻,但1-3个月身体就能适应。真正要注意的是均衡饮食,避免暴饮暴食哦~ 四、保胆取石行不行?听专家怎么说! 总有人问:“医生,能不能只取结石不切胆囊?”真相很扎心: 结石像野草,取完还会长 反复刺激增加癌变风险 保胆手术易残留细小结石所以,除非你是年轻、单发结石且胆囊功能完好,否则别拿健康赌概率! 五、费医生的健康小贴士 1️⃣ 无症状结石也要警惕:超过3cm的结石、瓷性胆囊,即使不疼也建议切除。2️⃣ 体检别漏超声:每年一次腹部B超,能早发现胆囊问题。3️⃣ 少吃油腻多运动:控制体重、规律饮食,预防结石形成。 本文整合自《胆囊良性疾病外科治疗专家共识》等权威指南,结合临床真实案例撰写。我是费健,一个既拿手术刀又爱写科普的外科医生。如果你有胆囊、胰腺、甲状腺问题,欢迎留言咨询,愿用30年经验为你守护健康! 推荐理由: 全网百万粉丝信赖的医学大V,用最通俗的语言讲透复杂疾病,让你看病少走弯路!  

费健 2025-03-20阅读量494

胆囊切除发现意外胆囊癌的外科...

病请描述:意外胆囊癌(IGBC)是指临床上因术前诊断为胆囊良性疾病而行胆囊切除术,在术中或术后病理组织学检查偶然发现的胆囊恶性肿瘤。据统计,IGBC在胆囊切除病例中占0.25%-3%。IGBC通常分期较早,转移较少,病变扩散范围较小,手术切除率较高,预后相对较好。目前对于意外胆囊癌的手术方式、切除范围以及二次手术的时间仍存在一定的争论。 一、手术方式 1.Tis或T1a期胆囊癌肿瘤仅侵犯固有层,对于上述2期胆囊患者,若术中胆囊完整切除,行单纯胆囊切除已达R0切除,此期肿瘤预后较好,5年生存率可达95%-100%,单纯胆囊切除术与胆囊根治性切除术后患者的生存率和复发率相比较,无差异。据文献报道,T1a期胆囊癌复发率为1.1%,其常见的复发部位在胆总管,约占50%以上。 2.T1b期胆囊癌侵犯肌层,对于T1b期胆囊的治疗一直存在争议。Lee等认为,T1期的胆囊癌行单纯胆囊切除术已经达到根治性切除。亦有研究认为,对侵犯胆囊壁肌层的胆囊癌患者,同时行肝楔型切除及淋巴结清扫,可以提高患者的长期生存率。由于胆囊床侧没有浆膜层的覆盖,肿瘤细胞可以通过胆囊静脉回流入肝脏造成胆囊床的微转移。对于侵犯胆囊壁肌层的肿瘤胆囊床微转移距离一般不超过16mm,故尚需行2cm以上的肝楔形切除。 3.T2期胆囊癌侵犯至胆囊肌层周围结缔组织,未侵及浆膜层或肝脏。此期胆囊癌细胞经胆囊静脉回流入肝范围平均距胆囊床2-5cm,且至少有1个方向范围>4cm,仅行肝楔型切除不能达到R0切除,应行肝脏S4b+S5切除术。T2期淋巴结转移率高达46%,淋巴结清扫组和未清扫组5年生存率分别50%和10%。 4.T3和T4期肿瘤的手术方式目前仍备受争议。D'Hondt等研究显示仅28.6%的T3期IGBC患者可以手术,而T4期患者仅4.2%。有报道显示,手术对T3、T4期患者生存率影响不大,除非做到有效的R0切除。若能达到R0切除,则建议行积极手术切除。 二、二次手术时机 二次手术时机及其对患者的预后的影响目前尚无统一意见,两次手术时间间隔太短再次手术时可能粘连较重,然而时间太长肿瘤可能发生转移。Yamaguchi等对28例IGBC患者研究表明,对于T1b期以上的患者,经过平均34.9d间隔后行二次扩大根治术能明显改善患者预后,患者5年生存率达88.9%。Isambert等建议在第一次手术后两周内进行二次手术。虽然推迟二次手术并未对患者的预后造成不良影响,考虑到胆囊癌发展快、早期即可转移,建议在患者一般情况允许的条件下尽早行二次手术。 总之,应根据IGBC患者肿瘤TNM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情况个体化选择手术治疗方案。术中应预防胆囊破裂,防止胆汁外溢,对可疑标本行快速冰冻病理学检查以避免漏诊IGBC,减少术中肿瘤细胞种植。二次手术时机、穿刺部位切除可能影响患者预后,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谨慎选择。 本文选自:林树浩,意外胆囊癌的外科治疗进展 原文链接地址:意外胆囊癌的外科治疗进展-中国知网(cnki.net)

赵刚 2024-04-25阅读量1802

胆囊息肉发病原因及治疗03

病请描述:5、胆囊息肉的治疗 胆囊息肉样病变多为良性病变,通常依靠影像学和病理学检查确定其治疗方法和手段。尽管成像设备(如超声、CT、内镜超声等)已广泛应用于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诊断,但术前仍难以区分恶 性的息肉和非恶 性的息肉。因此,在胆囊息肉样病变的治疗中,有必要区分癌前病变与早期胆囊癌。同时,临床上胆囊腺瘤的早期发现对胆囊癌的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恶性转化前后腺瘤的预后有显著差异,因此手术时机是非常重要的。许多非肿瘤 息肉患者喜欢切除胆囊,即使胆囊功能仍然正常,因为他们担心息肉会癌变。对于非肿瘤 息肉来说,胆囊切除术显然是不必要的。 PLG治疗包括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PLG手术的疗效非常显著,但对何时进行有效的手术治疗有不同的看法。胆囊在人体的消化道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结肠癌和胆汁反流性胃炎在胆囊切除术后的发病率显著增加。许多研究者认为PLG的手术适应证极需建立,胆固醇息肉占PLG总数的50%以上的大部分,是没有恶性肿瘤的息肉,不需要进行手术治疗。严格来说,胆固醇息肉不是息肉,它们由附着在胆囊壁上的泡沫细胞形成。一般来说,它们不会发展为恶性肿瘤。随着饮食结构的改变及药物的广泛应用,有可能会自愈。因此,胆固醇息肉可以进行随访观察,定期复查B超。如随访过程中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或息肉迅速增长,则应考虑外科手术治疗。虽然目前尚无炎症 性的息肉恶性转化的报道,但如果出现胆囊炎症,且临床症状反复发作的情况下应进行外科治疗。除胆固醇息肉外,其他类型息肉可能发生恶性转化。因此,一旦发现病变,应及时切除。 PLG的手术适应证目前争议较大有观点认为,单个病变直径大于1cm且超过60岁的息肉应高度怀疑胆囊癌可能,应尽快进行手术治疗。另外有研究认为60岁以上的胆囊息肉直径超过1cm、合并胆囊结石的病变无症状时也应行胆囊切除术。有研究报告了97例患者,67例带蒂PLG标本,其中13%(9例)为癌症。30例无蒂息肉中33%(10例)为癌症,有蒂息肉癌变最大直径明显大于无蒂癌。因此,他认为最重要的指标不是息肉的大小,而是无蒂。即使直径小于10毫米,无蒂胆囊息肉样病变也应立即切除。当胆囊直径大于10 毫米时,可进行胆囊带蒂息肉样病变的手术。Masi认为PLG都可能是恶性的,一旦被发现就应该切除。 第四届全国胆道外科会议提出了基于PLG的四种癌症风险识别指标分别为单一病变、直径大于10mm、广基、息肉大小呈上升趋势,在临床上这四项指标对判断PLG的良恶性具有重要意义。对于PLG来说,不应盲目行胆囊切除术,也应避免延误可能是胆囊癌或有胆囊癌倾向的病变的治疗。没有上述适应证的PLG暂时可不手术,但应定期复查腹部B型超声,复查期限为六个月。综上所述,胆囊息肉直径大于1cm且年龄大于50岁、合并结石,建议对单发息肉进行手术根治。由于PLG生长速度约0.4mm/年,无症状患者可通过B型超声定期随访肝胆外科门诊。如果息肉在随访中出现异常生长,也可以及时切除。此外,通过适当的健康教育或药物进行干预,如改变饮酒习惯、改善睡眠质量、降低高脂饮食等其他危险因素,可以减缓胆囊息肉的生长和发展。 胆囊息肉的危险因素多种多样,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临床治疗策略各有千秋。近年来,PLG逐渐成为了一个研究热点。目前,对于PLG的危险因素及发病机制研究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如各种PLG类型癌变的风险、PLG各种危险因素的交互作用、胆囊切除术的适应证、PLG的分子发病机制、以及合并胆囊结石或其他相关因素等都没有形成统一的结论。在今后的研究中,PLG的危险因素、发病机制及其诊断和治疗策略,还将是研究的重点,这也是临床工作中胆囊息肉的预防及诊疗的重要参考依据。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仍有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研讨和分析。 本文选自王凯旋等,胆囊息肉发病及诊疗研究概况。 原文链接地址:铁路系统职工胆囊息肉和胆囊结石患病与危险因素分析-中国知网(cnki.net)

赵刚 2023-10-23阅读量1358

无症状胆囊结石的自然转归及治...

病请描述:、无症状胆囊结石的自然转归 有关胆囊结石的自然病程及症状将明显的胆绞痛发作或出现严重的并发症作为出现症状的标志发生率的观察,国内外己有不少报道。有研究了310例中男68例、女242例,年龄15-60岁,平均35.5岁,确诊胆囊结石后的前5年,每年超检查1次,以后每2年超检查1次。每年随访1次,从发现结石到发病共147例(占47.4%),其中5年内发病121例(胆绞痛103例,梗阻性黄疽15例,胆源性胰腺炎3例),5-10年内发病26例(胆绞痛23例,梗阻性黄疽2例,胆源性胰腺炎1例)。接受手术的共85例(单纯胆囊切除74例,同时进行胆总管切开取石11例)。术后病理检查结果60例为慢性胆囊炎,23例为急性胆囊炎,2例为胆囊癌。 另有研究在对200例无症状胆囊结石患者作了10年的前瞻性随访后,发现2例因其他疾病死亡;134例(67%)无胆绞痛或胆道并发症,其中4例行预防性胆囊切除,130例非手术治疗;64例(32%)出现症状或并发症,其中49例行手术治疗,15例非手术治疗。53例症状发生在5年内。 有研究对217例无临床症状的胆囊结石病人经过16年追踪观察,病人出现不同状况的临床并发症。胆绞痛、梗阻性黄疽、急性胆囊炎等急性胆系症状而急诊手术者21例。胆囊区经常性隐痛不适、消化不良等症状、胆囊结石数量、患者的年龄、饮食习惯、心理、精神改变、总胆固醇、三酞甘油、高密度脂蛋白及血糖水平等均与自然转归关系密切。 2、结石大小与自然转归的关系 结石直径≥20mm或≤3mm或者胆泥结石均是转变为有症状胆囊结石的高危因素。根据声像图中胆石的比重、大小及数量改变,把结石类型归纳为4种类型,直径≤10mm的胆石组比直径≥10mm的胆石组更易引起胆道急性梗阻的症状。 217例无临床症状的胆囊结石病人中,因胆囊区隐痛不适手术切除者占26例。有胆绞痛发作,但症状较轻,且无梗阻性黄疽,经非手术治疗占22例。后经超追踪观察为胆囊不同程度萎缩,且以后均无明显临床症状发生。此观察病例中5年内出现症状者54例,5-10年内出现症状者13例。说明无临床症状胆囊结石患者在诊断胆石后的前5年内如无临床症 状发生,今后发生临床症状的可能性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少。 3、影响自然转归的因素 影响无症状胆囊结石自然转归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结石的化学成分、比重、形状、大小及、消化不良等症状而择期进行胆囊手术切除;比重较胆汁重的结石组中有14例因出现较重症状行手术治疗。因此,直径≥10mm的重胆石更易引起慢性胆系症状。其原因是比重较重的胆囊结石,由于重力关系患者在夜间入睡后,结石往往沉于胆囊后壁或胆囊颈部,结石长期对胆囊壁的刺激最易引起胆囊壁炎症而出现各类不适等临床症状。沉于胆囊颈部及后壁的较小胆石,一旦胆囊收缩,可随胆汁将结石挤压至胆道内。如果不能通过胆囊管、胆总管下端,则可引起急性胆道梗阻系列症状。无论大小,比重较重的胆囊结石较比重较轻的胆石预后差,更易引起无症状向有症状转变。 3.1糖尿病与自然转归的关系 无症状胆囊结石和糖尿病之间的关系一直为临床医师所重视。糖尿病是一种代谢综合征,2型糖尿患者为肥胖型,胆囊结石出现不同的临床症状的概率随年龄增长发生率增高。通过对急性胆囊炎危险因素分析发现肥胖、家族史、饮酒是急性胆囊炎的危险因素,而体育锻炼是急性胆囊炎的保护因素,提示减轻体质量、消除胆结石、不饮酒或少饮酒、经常从事体育锻炼可有效预防急性胆囊炎的发生,降低无症状胆囊结石的急性发作的发生率。 本文选自韩月锋,无症状胆囊结石的自然转归及治疗现状。 原文链接地址:韩月锋-作者知网节(cnki.net)。

赵刚 2023-10-23阅读量1294

胆囊息肉发病原因及治疗03

病请描述:5、胆囊息肉的治疗 胆囊息肉样病变多为良性病变,通常依靠影像学和病理学检查确定其治疗方法和手段。尽管成像设备(如超声、CT、内镜超声等)已广泛应用于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诊断,但术前仍难以区分恶 性的息肉和非恶 性的息肉。因此,在胆囊息肉样病变的治疗中,有必要区分癌前病变与早期胆囊癌。同时,临床上胆囊腺瘤的早期发现对胆囊癌的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恶性转化前后腺瘤的预后有显著差异,因此手术时机是非常重要的。许多非肿瘤 性的息肉患者喜欢切除胆囊,即使胆囊功能仍然正常,因为他们担心息肉会癌变。对于非肿瘤 性的息肉来说,胆囊切除术显然是不必要的。 PLG 治疗包括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PLG 手术的疗效非常显著,但对何时进行有效的手术治疗有不同的看法。胆囊在人体的消化道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结肠癌和胆汁反流性胃炎在胆囊切除术后的发病率显著增加。许多研究者认为 PLG 的手术适应证极需建立,胆固醇息肉占 PLG 总数的50%以上的大部分,是没有恶性肿瘤的息肉,不需要进行手术治疗。严格来说,胆固醇息肉不是息肉,它们由附着在胆囊壁上的泡沫细胞形成。一般来说,它们不会发展为恶性肿瘤。随着饮食结构的改变及药物的广泛应用,有可能会自愈。因此,胆固醇息肉可以进行随访观察,定期复查 B 超。如随访过程中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或息肉迅速增长,则应考虑外科手术治疗。虽然目前尚无炎症 性的息肉恶性转化的报道,但如果出现胆囊炎症,且临床症状反复发作的情况下应进行外科治疗。除胆固醇息肉外,其他类型息肉可能发生恶性转化。因此,一旦发现病变,应及时切除。 PLG 的手术适应证目前争议较大有观点认为,单个病变直径大于 1cm 且超过 60 岁的息肉应高度怀疑胆囊癌可能,应尽快进行手术治疗。另外有研究认为 60 岁以上的胆囊息肉直径超过 1cm、合并胆囊结石的病变无症状时也应行胆囊切除术。有研究报告了 97 例患者 ,67 例带蒂 PLG 标本,其中 13%(9 例)为癌症。30 例无蒂息肉中 33%(10 例)为癌症,有蒂息肉癌变最大直径明显大于无蒂癌。因此,他认为最重要的指标不是息肉的大小,而是无蒂。即使直径小于 10 毫米,无蒂胆囊息肉样病变也应立即切除。当胆囊直径大于 10 毫米时,可进行胆囊带蒂息肉样病变的手术。Masi 认为 PLG 都可能是恶性的,一旦被发现就应该切除。 第四届全国胆道外科会议提出了基于 PLG 的四种癌症风险识别指标分别为单一病变、直径大于 10mm、广基、息肉大小呈上升趋势,在临床上这四项指标对判断 PLG 的良恶性具有重要意义。对于 PLG 来说,不应盲目行胆囊切除术,也应避免延误可能是胆囊癌或有胆囊癌倾向的病变的治疗。没有上述适应证的 PLG 暂时可不手术,但应定期复查腹部 B 型超声,复查期限为六个月。综上所述,胆囊息肉直径大于 1cm 且年龄大于 50 岁、合并结石,建议对单发息肉进行手术根治。由于 PLG 生长速度约 0.4mm/年,无症状患者可通过 B型超声定期随访肝胆外科门诊。如果息肉在随访中出现异常生长,也可以及时切除。此外,通过适当的健康教育或药物进行干预,如改变饮酒习惯、改善睡眠质量、降低高脂饮食等其他危险因素,可以减缓胆囊息肉的生长和发展。 胆囊息肉的危险因素多种多样,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临床治疗策略各有千秋。近年来,PLG 逐渐成为了一个研究热点。目前,对于 PLG 的危险因素及发病机制研究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如各种 PLG 类型癌变的风险、PLG 各种危险因素的交互作用、胆囊切除术的适应证、PLG 的分子发病机制、以及合并胆囊结石或其他相关因素等都没有形成统一的结论。在今后的研究中,PLG 的危险因素、发病机制及其诊断和治疗策略,还将是研究的重点,这也是临床工作中胆囊息肉的预防及诊疗的重要参考依据。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仍有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研讨和分析。 本文选自 王凯旋等,胆囊息肉发病及诊疗研究概况。 原文链接地址:铁路系统职工胆囊息肉和胆囊结石患病与危险因素分析 - 中国知网 (cnki.net)

赵刚 2023-10-23阅读量1352

胆囊息肉发病原因及治疗01

病请描述:胆囊息肉样病变(PLG),又称胆囊隆起病变,是指由胆囊壁向胆囊腔的局限性隆起的一类病变。临床上,胆囊直径大于15毫米的息肉样病变,多数是恶性的。胆囊息肉的临床分类在不同的临床研究中是不同的,最广泛使用的分类是肿瘤性与非肿瘤 息肉。非肿瘤 息肉包括胆固醇息肉、腺瘤 息肉、腺肌增生、炎 息肉,肿瘤息肉包括平滑肌瘤、腺瘤、神经纤维瘤、脂肪瘤、血管瘤等。近年来,一些学者提出胆囊息肉应根据其病理类型分类:胆固醇病变、良性非胆固醇病变和恶性病变。胆囊切除术后息肉病理活检显示息肉多为良性病变。胆囊息肉高度隐蔽,通常无症状,早期容易被忽视。 大部分PLG是腹部超声检查不经意发现的。然而,大多数胆囊息肉如继续生长,可引起恶心、呕吐、腹痛等症状,导致急性胆囊炎。此外,一些息肉特别是对于直径超过10mm的息 肉有潜在的恶性危险。然而,胆囊恶性肿瘤多数在晚期才被发现,其预后远不如早期发现。胆囊癌是最常见的胆道恶性肿瘤,虽然较为罕见,但胆囊癌占所有胆道肿瘤的80-95%。因此,胆囊息肉应当进行定期复查,超过1厘米的息肉恶性肿瘤可显著增加,是预防胆囊切除术的指标。 1、胆囊息肉的发病率 根据各类研究报道,胆囊息肉的患病率差异很大,影像学方法检出率1.3%-12.8%,胆囊切除术后病理学方法检出率高达13.8%。有研究调查台湾34669人,发现台湾胆囊息肉检出率为9.8%,而在欧洲社会,这一数据为1.4%-6.9%。研究表明,亚洲地区胆囊息肉的发病率远高于西方国家,造成不同地区发病率的差异可能与研究地区、人种及生活方式、检测水平和调查方法有一定关联。这种差异是相关的,但总体数据显示近年来胆囊息肉的发病率一直在上升,其原因可能是人们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的改变。此外,胆囊息肉样病变的检出率也随着健康体检人数的增加和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准确性的提高而提高。目前,胆囊息肉发病率上升的原因尚未定论。 2、胆囊息肉病理分型 病理上,胆囊隆起性病变可分为两种即肿瘤 息肉(腺瘤和腺癌)和非肿瘤 息肉(胆固醇息肉、炎 息肉、腺肌病等)。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合分析,比较科学的分类为Rosai的分类方法,胆囊隆起性病变可分为胆固醇息肉、炎 息肉、腺肌瘤、腺肌瘤病、腺瘤样增生等。胆固醇息肉为良性病变,胆囊壁粘膜胆固醇沉积异常所致,肉眼可见线性黄色条纹,周围粘膜充血,这通常被称为“草蓦样胆囊”。在显微镜下显示结构为黄色,有小叶,绒毛顶部泡沫细胞覆盖完整的上皮细胞,通常被认为是胆固醇沉积的形态学变化。炎 息肉:伴有慢性炎症的胆囊壁,以纤维化、肌层肥厚或泡沫巨噬细胞结节状聚集为特征。镜下可见细胞膜被单核细胞浸润,上皮细胞出现正常、萎缩、增生、化生等变化,这些变化的发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腺肌病和腺肌病:胆囊内胆汁压力升高,压迫胆囊壁,导致胆囊壁腺管结构不规则。覆盖有柱状或立方状上皮,可能含有结石。罗阿氏窦合并肥厚肌层,称为腺肌瘤(局灶性结节)和腺肌病(弥漫性病变)。病变可累及胆囊的任何部分,但大多数病例位于胆囊底部,形成清晰的病变。腺瘤性增生与腺肌瘤相似,它继发于炎症及结石的茹膜改变。与胃肠道相应病变相似,可见管状、管状绒毛(管状乳头状)或绒毛(乳头状)生长,可见局灶性鳞状细胞化生。大多数管状腺瘤由幽门腺组成,在某种程度上通常是不典型的。他们中的少数为局部浸润癌或原位癌,恶性转化的可能性与腺瘤大小呈正相关。 本文选自王凯旋等,胆囊息肉发病及诊疗研究概况。 原文链接地址:铁路系统职工胆囊息肉和胆囊结石患病与危险因素分析-中国知网(cnki.net)

赵刚 2023-10-12阅读量2596

“东方睡美人&r...

病请描述:心脏病和胆石症竟有这种关系!有过胆道疾病的人,你的心脏要警惕啦!夸人我们常说:忠心赤胆、胆大心细、剑胆琴心;害怕的时候我们说:提心吊胆、心惊胆颤、胆怯心虚;可见胆和心似乎有着某种联系。马王堆遗址出土的辛追夫人被称为“东方睡美人”,经现代解剖学家研究后发现:辛追夫人除了患有动脉硬化、冠心病,还患有胆结石。而在其胃肠内还发现了多达百余枚甜瓜籽…最后解剖学家得出结论:辛追夫人应该是在食用过多高糖、性冷的食物后,胆石症发作并诱发心脏病猝死。事实证明:胆石症和心脏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今天我们来说说那些不为你所知的心胆关系!心和胆的“小秘密”我们常把心脏比作人体的“泵”,是动力器官,将血液泵至全身。而胆囊则是个“容器”,储存和浓缩胆汁。功能和位置八杆子打不着的两个器官为什么会存在联系呢?这就不得不提到今天的重点内容:胆心反射和胆心综合征了。胆心反射是由于手术牵拉胆囊或者探查胆道过程中造成的心率降低,血压下降甚至停搏的现象。胆心综合征则是由于胆道疾病所引起的冠状动脉缺血,心脏活动失调以及心电图出现异常的临床综合征。胆心反射是一次完整的反射过程。胆心综合征则是更严重的病理发展过程,也是心脏病和胆石症紧密联系的具体临床表现。它们俩的“小秘密”是这样的:心脏受T2—8脊神经支配,而胆囊则受T4—9脊神经支配,二者在T4—5脊神经段存在交叉。恰好交叉部位有迷走神经形成的完整反射弧。手术过程中刺激胆囊所造成迷走神经紧张度增高,释放乙酰胆碱增加,乙酰胆碱顺着反射弧爬到心脏的冠状动脉门前,打开了冠状动脉的不正常收缩和痉挛的大门,心律便会不正常。当心脏将运送氧气的大门关上,心肌细胞的收缩力便大不如前,进而便出现缺血、心率下降甚至发生心脏停搏的情况。打个比方:胆囊和心脏均归属于颈胸段的一个司令部指挥,司令下达的命令将同时传至心脏和胆囊,两者就有了密不可分的联系。这也就是为什么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可出现上腹部疼痛;而胆囊炎患者还可表现为肩部、背部疼痛的原因。短时间的心肌缺血表现为胸痛、胸闷,及时就诊后仍有存活几率,但是长时间的心肌缺血则会导致恶性心律失常甚至猝死。特别是在面对患有冠心病的老年患者时,及时判断出现胆心综合症是非常重要的。胆心综合征如何判断?1.心前区疼痛胆道疾病常定位不明确,表现为牵涉性疼痛,心前区可有闷痛表现。不同于单纯心绞痛持续时间比较短暂,胆心综合征持续时间长,尤其是进食高脂肪性食物后发作,服用硝酸甘油后不能有效缓解疼痛,给予阿托品、杜冷丁则可以缓解。心前区疼痛在胆道疾病后消失。2.心律失常胆道疾病发生后可有心悸、心慌感。这是因为迷走神经释放的乙酰胆碱引起心肌活动紊乱,多表现为窦性心律失常,心律失常可在胆道疾病治愈后消失。3.心电图改变心电图报告单上可显示“ST段压低”的内容,表示心肌可能发生缺血。但这一表现可在胆道疾病治愈后可消失。能够引起胆心综合征的胆道疾病有哪些呢?1.胆结石2.急性胆囊炎3.慢性胆囊炎胆心综合征如何治疗?胆心综合征一旦出现,关键在于及时处理心脏问题。在做好针对胆囊疾病引起的感染、绞痛的基础上,对心肌缺血做好预防性治疗,防治恶性心律出现和心脏骤停。而本身就患有冠心病的患者则应该积极治疗冠心病,改善冠状动脉供血情况,防治胆道疾病加重冠心病症状。胆心综合征可以预防吗?当然可以!只要解决其源头——胆囊疾病,对其进行手术摘除,就能从根本上解决胆心综合征,避免心脏骤停的情况发生。当然,术前医生也要做好围手术期处理,比如:评估心脏状态、扩张冠状动脉、营养心肌、纠正心律失常等,提高心脏对手术的耐受性。手术过程中也需要严密监测心电图,及时判断患者的情况并作出处理,防患于未然。专家简介施宝民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肝胆外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导擅长普外科各种疑难杂症的诊治,尤其是肝胆胰脾良恶性肿瘤、各类胆石症、门静脉高压症的外科治疗及胃肠肝胆外科疾病的微创外科治疗。简介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肝胆外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2000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获得博士学位,2004年赴法国欧洲微创外科中心进修腹腔镜外科。2007年~2008年国家留学基金委全额资助在德国洪堡大学Charite 医学院作访问学者,并获得德国医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普外科尤其擅长肝胆胰脾外科及其微创外科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对于肝胆胰及消化道肿瘤、复杂的肝内外胆管结石、门静脉高压症的外科治疗和微创外科技术有较深入研究。作为高级访问学者,在德国师从著名外科学家、欧洲外科学会主席Neuhaus教授。开展各类腹部大型复杂及微创外科手术,实施手术数千例,以创伤小、并发症低、恢复快、远期临床效果好为特色。近年来相继开展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术、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精准半胆或肝段切除术、部分脾切除术、合并部分肝及胰十二指肠切除的胆囊癌扩大根治术、合并半肝切除的肝门部胆管癌的扩大根治术等多种新术式,赢得国内外同道的认可及广大患者的好评。腹腔镜微创外科技术可以熟练应用于各类肝胆胰脾及胃肠外科手术。腹腔镜下肝叶切除、胰腺肿瘤切除,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腹腔镜下脾脏切除及脾段切除术等,积累了丰富经验。还开展了经脐单孔胆囊切除、肝囊肿切除等单孔微创外科手术。不但见效快,同时疤痕小或者无疤痕,做到了术后较好的美容效果。先后承担国家自然基金等国家10项。多次赴欧美等国家参加国际会议并大会发言。获得省部级三等奖多项。国内外发表论文100余篇,SCI收录杂志20余篇。主编专著2部,副主编2部,参编专著10部,英文专著《Liver cancer: new research》在美国NOVA出版社出版。担任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实验与转化医学学组委员,上海市抗癌协会胆道肿瘤专委会副主任委员,科技部国际合作计划评审专家、上海市普外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普外专业委员会胆道外科学组委员、上海市普外科质控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上海肿瘤医师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上海普外医师分会委员、上海中西医结合外科委员会常务委员、上海中西医结合外科委员会腹腔镜微创外科学组副组长,上海市医学会第四届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专家、中国微循环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肝胆胰学组副组长、中国医院协会医疗技术委员会肝胆胰肿瘤专家组组长、中国研究型医院协会数字分会胆道损伤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基金评审专家、《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世界华人消化杂志》编委,《国际外科学杂志》编委,《中华实验外科杂志》编委,《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青年编委,《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等。

施宝民 2021-11-05阅读量1.0万

长在肝血管瘤上的胆囊,微创手...

病请描述:近日,江苏淮安44岁的朱女士(化名)连续三周都觉得右腹隐隐作痛,抬手晾衣服、做家务时疼痛加重。朱女士到上海德济医院一查,竟发现自己不但患有胆囊炎,肝脏上还有一个鸡蛋大小的血管瘤!身体一向好好的,怎么就得肿瘤了呢?朱女士连忙求助受聘于上海同济医院肝胆外科施宝民教授。施宝民教授从事普外科工作近30年,临床经验丰富,尤其擅长普外科疑难杂症的处理,在肝胆胰脾外科领域和微创外科技术方面造诣颇深。施教授是中德双料博士,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肝胆胰外科主任、同济大学外科学博士研究生导师,担任上海市抗癌协会胆道肿瘤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普外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肿瘤医师专委会委员等学术j职。施宝民教授研究了患者的CT影像发现,非常巧合的是,血管瘤正好在胆囊床上,也就是胆囊躺在血管瘤上,而血管瘤的底部凸起正好压在胆囊上方。这种血管瘤靠近肝脏边缘、外凸非常明显,比较容易破裂,对胆囊的功能也会有影响。所以该患者既往一直患有胆囊结石、胆囊炎。肝脏第V段血管瘤压在胆囊底部(红箭头所示)“肝血管瘤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肿瘤,而是一种团状的动静脉血管畸形,绝大多数都是良性的,恶变的几率非常低,肝脏的血管肉瘤非常少见。”施宝民教授解释,“但这位患者的肝血管瘤已经超过5cm,而且末端突出于肝外并覆盖于胆囊底部,比较容易破裂。如果破裂大出血会有生命危险,因此我们建议尽快切除。”得知疾病是良性的,朱女士松了一口气,但她的病情需要同时切除肝血管瘤和胆囊,这使她担心手术会让身体元气大伤。施宝民教授表示,过去开腹手术切口长、创伤大、手术风险高、恢复慢,现在采用了先进的微创腹腔镜技术,只需在腹部开几个小孔就能解决问题,不但痛苦小,恢复也更快。理解了病情、打消了顾虑之后,朱女士决定手术。经过术前准备,于2021年9月实施了腹腔镜下肝血管瘤及胆囊切除术。肝血管瘤手术最大的难点是术中出血的预防和控制,如果处理不当,可能导致大出血,只好中转开腹,因此对于腹腔镜操作水平要求较高。该病例不能将胆囊单独切除,因为胆囊长在血管瘤上,分离胆囊的时候肯定会引起大出血。所以只能将血管瘤和胆囊整块切除,方可安全。在麻醉医生及外科团队的通力配合下,凭借着精湛的腹腔镜手术技术,施教授先切断胆囊动脉和胆囊管,然后将血管瘤及胆囊一并整块切除。既切除了肝血管瘤,又安全切除了胆囊。手术顺利,出血不多,手术用时仅1个多小时。朱女士术后伤口处理施宝民主任正在为朱女士进行腹腔镜手术手术三天后,朱女士即康复出院,她再次恢复了神采,并对上海德济医院的专家和技术感到满意和信赖。“肝血管瘤在中年女性中比较常见,当它体积较小时,通常没有症状,也不需要手术;但如果体积较大或迅速增长时,就可能压迫周围器官,出现腹部疼痛、包块,此时就需要积极治疗。”施宝民教授提醒,“如果被诊断为肝血管瘤,一定要寻找正规专业的医院就医,这是良性疾病,不必谈‘瘤’色变。”专家简介施宝民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肝胆外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导擅长普外科各种疑难杂症的诊治,尤其是肝胆胰脾良恶性肿瘤、各类胆石症、门静脉高压症的外科治疗及胃肠肝胆外科疾病的微创外科治疗。简介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肝胆外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2000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获得博士学位,2004年赴法国欧洲微创外科中心进修腹腔镜外科。2007年~2008年国家留学基金委全额资助在德国洪堡大学Charite 医学院作访问学者,并获得德国医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普外科尤其擅长肝胆胰脾外科及其微创外科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对于肝胆胰及消化道肿瘤、复杂的肝内外胆管结石、门静脉高压症的外科治疗和微创外科技术有较深入研究。作为高级访问学者,在德国师从著名外科学家、欧洲外科学会主席Neuhaus教授。开展各类腹部大型复杂及微创外科手术,实施手术数千例,以创伤小、并发症低、恢复快、远期临床效果好为特色。近年来相继开展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术、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精准半胆或肝段切除术、部分脾切除术、合并部分肝及胰十二指肠切除的胆囊癌扩大根治术、合并半肝切除的肝门部胆管癌的扩大根治术等多种新术式,赢得国内外同道的认可及广大患者的好评。腹腔镜微创外科技术可以熟练应用于各类肝胆胰脾及胃肠外科手术。腹腔镜下肝叶切除、胰腺肿瘤切除,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腹腔镜下脾脏切除及脾段切除术等,积累了丰富经验。还开展了经脐单孔胆囊切除、肝囊肿切除等单孔微创外科手术。不但见效快,同时疤痕小或者无疤痕,做到了术后较好的美容效果。先后承担国家自然基金等国家10项。多次赴欧美等国家参加国际会议并大会发言。获得省部级三等奖多项。国内外发表论文100余篇,SCI收录杂志20余篇。主编专著2部,副主编2部,参编专著10部,英文专著《Liver cancer: new research》在美国NOVA出版社出版。担任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实验与转化医学学组委员,上海市抗癌协会胆道肿瘤专委会副主任委员,科技部国际合作计划评审专家、上海市普外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普外专业委员会胆道外科学组委员、上海市普外科质控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上海肿瘤医师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上海普外医师分会委员、上海中西医结合外科委员会常务委员、上海中西医结合外科委员会腹腔镜微创外科学组副组长,上海市医学会第四届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专家、中国微循环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肝胆胰学组副组长、中国医院协会医疗技术委员会肝胆胰肿瘤专家组组长、中国研究型医院协会数字分会胆道损伤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基金评审专家、《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世界华人消化杂志》编委,《国际外科学杂志》编委,《中华实验外科杂志》编委,《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青年编委,《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等。

施宝民 2021-10-25阅读量1.1万

胆囊息肉不开刀—...

病请描述:“不用开刀,做个胃镜,睡一觉,胆囊息肉就没有了,主要是胆囊保住了!”李叔叔(化姓)逢人便说,高兴的不得了。李叔叔1年前体检就发现胆囊息肉,已经8mm了,听人说胆囊息肉超过1cm就容易癌变,需要把胆囊切掉。一直担心,怕息肉会长大癌变,想把它切掉,但又舍不得把好好的胆囊全部切掉,一直处于纠结之中……经多方打听来到中山医院内镜中心,联系到中心副主任钟芸诗教授,不到一周时间钟教授就把他的问题解决了:内镜下胆囊息肉顺利切除,完整保留胆囊,一块大石头终于落了地。专家科普:胆囊及胆囊息肉胆囊位于右侧肋骨下缘,肝脏的后面,是一个中空的囊袋状器官,其主要作用之一就是浓缩和存储胆汁。胆汁促进脂肪的消化分解和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正常情况下,肝脏分泌的胆汁,在胆囊中存储,经胆囊浓缩(经胆囊浓缩过的胆汁浓度是肝脏分泌出来的10倍)。我们进食后10分钟作用,胆囊开始收缩。浓缩后的胆汁便顺着胆囊颈部的胆囊管进入十二指肠,帮助消化吸收食物。因此,胆囊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消化器官。胆囊息肉是胆囊壁的隆起,突出到管腔内。胆囊息肉患者很多都是没症状的,往往多是在体检中腹部超声发现。按病理性质可分为非肿瘤性的息肉(包括胆固醇性质的息肉、炎性的息肉、胆囊腺肌症)和肿瘤性的息肉(包括腺瘤、平滑肌瘤、脂肪瘤和神经纤维瘤等)。虽然胆囊息肉绝大多数为良性病变,但仍有癌变的可能,尤其是胆囊腺瘤,是公认的癌前病变。胆囊癌相对罕见,一旦发展到晚期,预后就很差,5年生存率低于25%。目前公认胆囊息肉的恶变危险因素有:单发息肉直径大于10mm,合并胆囊结石,胆囊息肉快速增大,宽基底息肉,年龄>50岁等。但这些指征是以概率为基础的,不能作为胆囊息肉良、恶性的判断标准。诊断胆囊息肉性质的金标准是病理检查,目前胆囊切除术是治疗胆囊息肉获取病理诊断的主要手段,但术后胆囊生理功能的缺失却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随之而来的是近远期并发症,包括胆管损伤、血管损伤、胆总管结石、十二指肠胃返流、腹泻等,直接影响到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有报道说胆囊切除后可能增加结直肠癌的风险。 经消化道内镜下保胆息肉切除术介绍: 目前随着内镜技术的兴起及发展,经消化道内镜下保胆息肉切除术已经在国内外逐步开展,内镜下切除胆囊息肉,同时保留了胆囊的完整性与收缩功能,为胆囊息肉样病变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治疗思路。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钟芸诗教授团队开展的经口内镜下微创治疗胆囊息肉,即内镜下保胆息肉切除术,给有“胆囊息肉“却怕切除胆囊的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内镜下保胆切除息肉的手术过程: 术前铺巾消毒后,内镜从口腔进入到胃窦,在胃窦前壁开个小窗进入腹腔,内镜在腹腔内找到胆囊,在胆囊底部做小切口,进入胆囊,找到胆囊息肉逐个切除送病理,必要时胆囊结石一并取出,冲洗胆囊后夹闭胆囊,冲洗腹腔,关闭胃窗,留置胃管,结束手术。术后第2天即可拔除胃管,术后第3天即可进流质饮食。 内镜下保胆息肉切除术后饮食护理胆囊息肉术后患者日常生活中要适当控制饮食,多吃有助于消化、清淡的食物,富含维生素的蔬菜水果也可以多吃,可以适当进行一些锻炼,不要过度疲劳,作息要有规律,要预防和减少其他疾病的发生,也要时刻保持心情的舒畅和愉快。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副主任钟芸诗教授介绍: 对于胆囊息肉直径>5mm,或合并胆囊结石,患者有手术意愿,可行内镜下保胆息肉切除术(也可以一并取出胆囊结石)。但有胆囊炎反复发作史和胆囊炎急性期患者应慎重选择接受内镜保胆息肉切除术。本中心已开展消化道内镜保胆息肉切除术治疗胆囊息肉40余例,在获取胆囊息肉的病理学诊断、保留胆囊的生理功能、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等方面,为胆囊息肉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该项技术微创、安全,短期内疗效显著,解除了患者的痛苦,改善了其生活质量,而且恢复快、疗效可靠,充分体现了微创治疗的优越性。 专家介绍 钟芸诗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副主任,主任医师,博导。上海市消化内镜学会委员,上海市抗癌协会消化内镜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擅长各类消化道疾病的内镜微创治疗。专家门诊时间:周一下午,周四上午。

钟芸诗 2021-01-24阅读量1.2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