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 > 外科 > 肝胆外科 > 胆囊癌 > 内容

胆囊癌内容

胆囊切除发现意外胆囊癌的外科...

病请描述:意外胆囊癌(IGBC)是指临床上因术前诊断为胆囊良性疾病而行胆囊切除术,在术中或术后病理组织学检查偶然发现的胆囊恶性肿瘤。据统计,IGBC在胆囊切除病例中占0.25%-3%。IGBC通常分期较早,转移较少,病变扩散范围较小,手术切除率较高,预后相对较好。目前对于意外胆囊癌的手术方式、切除范围以及二次手术的时间仍存在一定的争论。 一、手术方式 1.Tis或T1a期胆囊癌肿瘤仅侵犯固有层,对于上述2期胆囊患者,若术中胆囊完整切除,行单纯胆囊切除已达R0切除,此期肿瘤预后较好,5年生存率可达95%-100%,单纯胆囊切除术与胆囊根治性切除术后患者的生存率和复发率相比较,无差异。据文献报道,T1a期胆囊癌复发率为1.1%,其常见的复发部位在胆总管,约占50%以上。 2.T1b期胆囊癌侵犯肌层,对于T1b期胆囊的治疗一直存在争议。Lee等认为,T1期的胆囊癌行单纯胆囊切除术已经达到根治性切除。亦有研究认为,对侵犯胆囊壁肌层的胆囊癌患者,同时行肝楔型切除及淋巴结清扫,可以提高患者的长期生存率。由于胆囊床侧没有浆膜层的覆盖,肿瘤细胞可以通过胆囊静脉回流入肝脏造成胆囊床的微转移。对于侵犯胆囊壁肌层的肿瘤胆囊床微转移距离一般不超过16mm,故尚需行2cm以上的肝楔形切除。 3.T2期胆囊癌侵犯至胆囊肌层周围结缔组织,未侵及浆膜层或肝脏。此期胆囊癌细胞经胆囊静脉回流入肝范围平均距胆囊床2-5cm,且至少有1个方向范围>4cm,仅行肝楔型切除不能达到R0切除,应行肝脏S4b+S5切除术。T2期淋巴结转移率高达46%,淋巴结清扫组和未清扫组5年生存率分别50%和10%。 4.T3和T4期肿瘤的手术方式目前仍备受争议。D'Hondt等研究显示仅28.6%的T3期IGBC患者可以手术,而T4期患者仅4.2%。有报道显示,手术对T3、T4期患者生存率影响不大,除非做到有效的R0切除。若能达到R0切除,则建议行积极手术切除。 二、二次手术时机 二次手术时机及其对患者的预后的影响目前尚无统一意见,两次手术时间间隔太短再次手术时可能粘连较重,然而时间太长肿瘤可能发生转移。Yamaguchi等对28例IGBC患者研究表明,对于T1b期以上的患者,经过平均34.9d间隔后行二次扩大根治术能明显改善患者预后,患者5年生存率达88.9%。Isambert等建议在第一次手术后两周内进行二次手术。虽然推迟二次手术并未对患者的预后造成不良影响,考虑到胆囊癌发展快、早期即可转移,建议在患者一般情况允许的条件下尽早行二次手术。 总之,应根据IGBC患者肿瘤TNM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情况个体化选择手术治疗方案。术中应预防胆囊破裂,防止胆汁外溢,对可疑标本行快速冰冻病理学检查以避免漏诊IGBC,减少术中肿瘤细胞种植。二次手术时机、穿刺部位切除可能影响患者预后,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谨慎选择。 本文选自:林树浩,意外胆囊癌的外科治疗进展 原文链接地址:意外胆囊癌的外科治疗进展-中国知网(cnki.net)

赵刚 2024-04-25阅读量1803

超声造影在胆囊息肉样病变中的...

病请描述:常规超声在胆囊息肉样病变(PLG)诊断中的不足:(1)由于图像分辨率的限制,常规超声不能清晰显示PLG附着区域胆囊壁情况。(2)常规超声对PLG血流显示率低。(3)胆囊癌早期可表现为体积较小、形态规则,常规超声难以对其进行鉴别。(4)患者体形肥胖、患者呼吸动度较大、胆囊位置较高、胆囊内结石后方声衰等因素可影响对病变的显示,影响诊断结果。 超声造影(CEUS)在PLG诊断中的价值 PLG内血部管构筑特点与其病理结果密切相关,可以通过分析PLG内部血供信息实现对PLG的定性诊断。常规超声对PLG内部的低速血流、较深血流显示困难,总体的血流显示率较低,在对PLG进行定性诊断时存在不足,容易出现较高的假阳性率和假阴性率。增强CT可用来评估PLG内部血供情况并做定性诊断,但增强CT检查不是实时、连续的,其图像并不能全面反映PLG内部的血供情况。超声造影试剂-声诺维(UCA)平均直径为微米级别,几乎不能穿越血管壁到达血管外组织内,注入人体后几乎只分布于循环系统中,其信号几乎只反映组织内部的血液灌注情况。因而,CEUS可以清晰、准确的显示PLG内部血管构筑形态、血管分布特点、血管内流量等信息。通过分析这些信息,可以对PLG进行定性诊断。朱铖等报道,超声造影与增强CT在胆囊占位性病变中的诊断能力相仿。但是,CEUS是实时连续的,提供的信息全面,而且无放射性,这些是增强CT所无法实现的。 恶性PLG的生长依赖于肿块内血管的生长,并与其密不可分。恶性PLG生长较快,正常血管不能满足其养分的需求,为了增加养分供给,肿瘤细胞自身会分泌的肿瘤血管生长因子来诱导生成大量的肿瘤血管。肿瘤血管是不成熟的血管,在细胞组成、组织结构、功能特点上与正常血管有很大不同,例如:肿瘤血管缺乏完整的血管壁周围细胞,肿瘤血管的管壁不只由单一的内皮细胞构成、可由多种细胞构成,肿瘤血管管壁的内皮细胞形态异常,肿瘤血管缺乏管内支持结构或存在基底膜缺失,肿瘤血管缺少平滑肌成分而无收缩功能,肿瘤血管缺少神经支配和对血管活性物质反应的结构基础,肿瘤血管高度无序、迂曲、膨胀、粗细不均、分支过多并可形成动静脉瘘等等。肿瘤血管不存在于良性PLG内,是恶性PLG所特有的,许多恶性PLG的特征性CEUS表现都与肿瘤血管密切相关。恶性PLG内的肿瘤血管血流速较快、存在动静脉瘘,而良性PLG内血管血流速正常、分布正常、动静脉间通过正常的毛细血管网连接,因而,恶性PLG内的UCA的清除速度会快于良性PLG,其增强变低时间相对较短,呈“快出”的表现。 胆囊壁分为粘膜层、肌层、浆膜层三层,各层的细胞组成不同,微血管分布亦存在差别,其中粘膜固有层的微血管较为丰富。经静脉注入UCA后,由于胆囊壁三层内的微血管分布的不同,UCA的分布也会存在差异,因而,CEUS可以实现对胆囊壁三个层次的清晰显示,从而准确的判断胆囊壁的完整性。恶性PLG的恶性度高,早期即可出现邻近脏器的转移,因而,多数恶性PLG早期即可出现胆囊壁受侵蚀、连续性中断的情况。良性PLG不具有侵蚀性,不会破坏胆囊壁的完整性,不会出现胆囊壁连续性中断情况. 本文选自:胡健等,超声造影在胆囊息肉样病变中的诊断价值 原文地址链接:超声造影在胆囊息肉样病变中的诊断价值-中国知网(cnki.net)

赵刚 2024-02-18阅读量986

超声造影在胆囊息肉样病变中的...

病请描述:2、CEUS在良性PLG诊断中的价值 对于胆囊腺肌增生症,有研究报道,CEUS能够显示部分病例的罗-阿氏窦,表现为增强的病变内部存在着散在分布的数个小的无增强区。胆囊腺瘤是由胆囊黏膜内的腺体细胞、黏膜上皮细胞、成纤维细胞等增生而形成的肿瘤性良性病变。有文献报道,动脉期出现的“偏心性增强”这一CEUS表现有助于将胆囊腺瘤与其它非肿瘤性良性PLG区分开来,但该结论仍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去证实。“偏心性增强”这一CEUS表现或许与腺瘤内“树枝状”的血管分布有关。 胆囊腺瘤具有较高的癌变风险,其癌变率可达30%,对腺瘤癌变进行早期的确诊对患者意义重大。Li-PingSun等对25例胆囊腺瘤病例和9例胆囊腺瘤癌变病例进行研究,认为病变呈不均匀增强并伴有病变附着处胆囊壁完整性被破坏是诊断腺瘤癌变并将其与腺瘤区分开来的重要依据。腺瘤癌变时,癌细胞会分泌肿瘤血管生长因子,病变内会有肿瘤血管的形成,致使病变造影剂分布不均匀。癌细胞侵及胆囊壁会破坏胆囊壁完整性,表现为胆囊壁连续性中断,但若处于早期,会仅表现为胆囊壁层次模糊。 3、应用CEUS和应用CEUS联合常规超声两种诊断方法的比较   CEUS联合常规超声对PLG进行诊断时,采用最佳联合诊断效能更高。胆囊癌恶性度高,死亡率高,5年生存率小于10%-20%,中位生存时间小于1年。而切除胆囊,则会出现胆道和肠道的生理功能紊乱,会发生胆道结石、反流性胃炎等疾病,并可能会促使结肠癌的发生。可见,与误诊为胆囊癌而切除胆囊带来的后果相比,将胆囊癌漏诊带来的后果更为严重。 总之,PLG内血部管构筑特点与其病理结果密切相关,可以通过分析PLG内部血供信息实现对PLG的定性诊断。常规超声对PLG内部的低速血流、较深血流显示困难,总体的血流显示率较低,在对PLG进行定性诊断时存在不足,容易出现较高的假阳性率和假阴性率。增强CT可用来评估PLG内部血供情况并做定性诊断,但增强CT检查不是实时、连续的,其图像并不能全面反映PLG内部的血供情况。UCA声诺维平均直径为微米级别,几乎不能穿越血管壁到达血管外组织内,注入人体后几乎只分布于循环系统中,其信号几乎只反映组织内部的血液灌注情况。因而,CEUS可以清晰、准确的显示PLG内部血管构筑形态、血管分布特点、血管内流量等信息。通过分析这些信息,可以对PLG进行定性诊断。朱铖等报道,超声造影与增强CT在胆囊占位性病变中的诊断能力相仿[34]。但是,CEUS是实时连续的,提供的信息全面,而且无放射性,这些是增强CT所无法实现的。 本文选自:胡健等,超声造影在胆囊息肉样病变中的诊断价值 原文地址链接:超声造影在胆囊息肉样病变中的诊断价值-中国知网(cnki.net)

赵刚 2024-02-18阅读量1076

胆囊息肉发病原因及治疗03

病请描述:5、胆囊息肉的治疗 胆囊息肉样病变多为良性病变,通常依靠影像学和病理学检查确定其治疗方法和手段。尽管成像设备(如超声、CT、内镜超声等)已广泛应用于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诊断,但术前仍难以区分恶 性的息肉和非恶 性的息肉。因此,在胆囊息肉样病变的治疗中,有必要区分癌前病变与早期胆囊癌。同时,临床上胆囊腺瘤的早期发现对胆囊癌的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恶性转化前后腺瘤的预后有显著差异,因此手术时机是非常重要的。许多非肿瘤 性的息肉患者喜欢切除胆囊,即使胆囊功能仍然正常,因为他们担心息肉会癌变。对于非肿瘤 性的息肉来说,胆囊切除术显然是不必要的。 PLG 治疗包括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PLG 手术的疗效非常显著,但对何时进行有效的手术治疗有不同的看法。胆囊在人体的消化道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结肠癌和胆汁反流性胃炎在胆囊切除术后的发病率显著增加。许多研究者认为 PLG 的手术适应证极需建立,胆固醇息肉占 PLG 总数的50%以上的大部分,是没有恶性肿瘤的息肉,不需要进行手术治疗。严格来说,胆固醇息肉不是息肉,它们由附着在胆囊壁上的泡沫细胞形成。一般来说,它们不会发展为恶性肿瘤。随着饮食结构的改变及药物的广泛应用,有可能会自愈。因此,胆固醇息肉可以进行随访观察,定期复查 B 超。如随访过程中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或息肉迅速增长,则应考虑外科手术治疗。虽然目前尚无炎症 性的息肉恶性转化的报道,但如果出现胆囊炎症,且临床症状反复发作的情况下应进行外科治疗。除胆固醇息肉外,其他类型息肉可能发生恶性转化。因此,一旦发现病变,应及时切除。 PLG 的手术适应证目前争议较大有观点认为,单个病变直径大于 1cm 且超过 60 岁的息肉应高度怀疑胆囊癌可能,应尽快进行手术治疗。另外有研究认为 60 岁以上的胆囊息肉直径超过 1cm、合并胆囊结石的病变无症状时也应行胆囊切除术。有研究报告了 97 例患者 ,67 例带蒂 PLG 标本,其中 13%(9 例)为癌症。30 例无蒂息肉中 33%(10 例)为癌症,有蒂息肉癌变最大直径明显大于无蒂癌。因此,他认为最重要的指标不是息肉的大小,而是无蒂。即使直径小于 10 毫米,无蒂胆囊息肉样病变也应立即切除。当胆囊直径大于 10 毫米时,可进行胆囊带蒂息肉样病变的手术。Masi 认为 PLG 都可能是恶性的,一旦被发现就应该切除。 第四届全国胆道外科会议提出了基于 PLG 的四种癌症风险识别指标分别为单一病变、直径大于 10mm、广基、息肉大小呈上升趋势,在临床上这四项指标对判断 PLG 的良恶性具有重要意义。对于 PLG 来说,不应盲目行胆囊切除术,也应避免延误可能是胆囊癌或有胆囊癌倾向的病变的治疗。没有上述适应证的 PLG 暂时可不手术,但应定期复查腹部 B 型超声,复查期限为六个月。综上所述,胆囊息肉直径大于 1cm 且年龄大于 50 岁、合并结石,建议对单发息肉进行手术根治。由于 PLG 生长速度约 0.4mm/年,无症状患者可通过 B型超声定期随访肝胆外科门诊。如果息肉在随访中出现异常生长,也可以及时切除。此外,通过适当的健康教育或药物进行干预,如改变饮酒习惯、改善睡眠质量、降低高脂饮食等其他危险因素,可以减缓胆囊息肉的生长和发展。 胆囊息肉的危险因素多种多样,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临床治疗策略各有千秋。近年来,PLG 逐渐成为了一个研究热点。目前,对于 PLG 的危险因素及发病机制研究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如各种 PLG 类型癌变的风险、PLG 各种危险因素的交互作用、胆囊切除术的适应证、PLG 的分子发病机制、以及合并胆囊结石或其他相关因素等都没有形成统一的结论。在今后的研究中,PLG 的危险因素、发病机制及其诊断和治疗策略,还将是研究的重点,这也是临床工作中胆囊息肉的预防及诊疗的重要参考依据。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仍有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研讨和分析。 本文选自 王凯旋等,胆囊息肉发病及诊疗研究概况。 原文链接地址:铁路系统职工胆囊息肉和胆囊结石患病与危险因素分析 - 中国知网 (cnki.net)

赵刚 2023-10-23阅读量1352

胆囊息肉发病原因及治疗03

病请描述:5、胆囊息肉的治疗 胆囊息肉样病变多为良性病变,通常依靠影像学和病理学检查确定其治疗方法和手段。尽管成像设备(如超声、CT、内镜超声等)已广泛应用于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诊断,但术前仍难以区分恶 性的息肉和非恶 性的息肉。因此,在胆囊息肉样病变的治疗中,有必要区分癌前病变与早期胆囊癌。同时,临床上胆囊腺瘤的早期发现对胆囊癌的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恶性转化前后腺瘤的预后有显著差异,因此手术时机是非常重要的。许多非肿瘤 息肉患者喜欢切除胆囊,即使胆囊功能仍然正常,因为他们担心息肉会癌变。对于非肿瘤 息肉来说,胆囊切除术显然是不必要的。 PLG治疗包括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PLG手术的疗效非常显著,但对何时进行有效的手术治疗有不同的看法。胆囊在人体的消化道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结肠癌和胆汁反流性胃炎在胆囊切除术后的发病率显著增加。许多研究者认为PLG的手术适应证极需建立,胆固醇息肉占PLG总数的50%以上的大部分,是没有恶性肿瘤的息肉,不需要进行手术治疗。严格来说,胆固醇息肉不是息肉,它们由附着在胆囊壁上的泡沫细胞形成。一般来说,它们不会发展为恶性肿瘤。随着饮食结构的改变及药物的广泛应用,有可能会自愈。因此,胆固醇息肉可以进行随访观察,定期复查B超。如随访过程中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或息肉迅速增长,则应考虑外科手术治疗。虽然目前尚无炎症 性的息肉恶性转化的报道,但如果出现胆囊炎症,且临床症状反复发作的情况下应进行外科治疗。除胆固醇息肉外,其他类型息肉可能发生恶性转化。因此,一旦发现病变,应及时切除。 PLG的手术适应证目前争议较大有观点认为,单个病变直径大于1cm且超过60岁的息肉应高度怀疑胆囊癌可能,应尽快进行手术治疗。另外有研究认为60岁以上的胆囊息肉直径超过1cm、合并胆囊结石的病变无症状时也应行胆囊切除术。有研究报告了97例患者,67例带蒂PLG标本,其中13%(9例)为癌症。30例无蒂息肉中33%(10例)为癌症,有蒂息肉癌变最大直径明显大于无蒂癌。因此,他认为最重要的指标不是息肉的大小,而是无蒂。即使直径小于10毫米,无蒂胆囊息肉样病变也应立即切除。当胆囊直径大于10 毫米时,可进行胆囊带蒂息肉样病变的手术。Masi认为PLG都可能是恶性的,一旦被发现就应该切除。 第四届全国胆道外科会议提出了基于PLG的四种癌症风险识别指标分别为单一病变、直径大于10mm、广基、息肉大小呈上升趋势,在临床上这四项指标对判断PLG的良恶性具有重要意义。对于PLG来说,不应盲目行胆囊切除术,也应避免延误可能是胆囊癌或有胆囊癌倾向的病变的治疗。没有上述适应证的PLG暂时可不手术,但应定期复查腹部B型超声,复查期限为六个月。综上所述,胆囊息肉直径大于1cm且年龄大于50岁、合并结石,建议对单发息肉进行手术根治。由于PLG生长速度约0.4mm/年,无症状患者可通过B型超声定期随访肝胆外科门诊。如果息肉在随访中出现异常生长,也可以及时切除。此外,通过适当的健康教育或药物进行干预,如改变饮酒习惯、改善睡眠质量、降低高脂饮食等其他危险因素,可以减缓胆囊息肉的生长和发展。 胆囊息肉的危险因素多种多样,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临床治疗策略各有千秋。近年来,PLG逐渐成为了一个研究热点。目前,对于PLG的危险因素及发病机制研究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如各种PLG类型癌变的风险、PLG各种危险因素的交互作用、胆囊切除术的适应证、PLG的分子发病机制、以及合并胆囊结石或其他相关因素等都没有形成统一的结论。在今后的研究中,PLG的危险因素、发病机制及其诊断和治疗策略,还将是研究的重点,这也是临床工作中胆囊息肉的预防及诊疗的重要参考依据。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仍有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研讨和分析。 本文选自王凯旋等,胆囊息肉发病及诊疗研究概况。 原文链接地址:铁路系统职工胆囊息肉和胆囊结石患病与危险因素分析-中国知网(cnki.net)

赵刚 2023-10-23阅读量1358

无症状胆囊结石的自然转归及治...

病请描述:、无症状胆囊结石的自然转归 有关胆囊结石的自然病程及症状将明显的胆绞痛发作或出现严重的并发症作为出现症状的标志发生率的观察,国内外己有不少报道。有研究了310例中男68例、女242例,年龄15-60岁,平均35.5岁,确诊胆囊结石后的前5年,每年超检查1次,以后每2年超检查1次。每年随访1次,从发现结石到发病共147例(占47.4%),其中5年内发病121例(胆绞痛103例,梗阻性黄疽15例,胆源性胰腺炎3例),5-10年内发病26例(胆绞痛23例,梗阻性黄疽2例,胆源性胰腺炎1例)。接受手术的共85例(单纯胆囊切除74例,同时进行胆总管切开取石11例)。术后病理检查结果60例为慢性胆囊炎,23例为急性胆囊炎,2例为胆囊癌。 另有研究在对200例无症状胆囊结石患者作了10年的前瞻性随访后,发现2例因其他疾病死亡;134例(67%)无胆绞痛或胆道并发症,其中4例行预防性胆囊切除,130例非手术治疗;64例(32%)出现症状或并发症,其中49例行手术治疗,15例非手术治疗。53例症状发生在5年内。 有研究对217例无临床症状的胆囊结石病人经过16年追踪观察,病人出现不同状况的临床并发症。胆绞痛、梗阻性黄疽、急性胆囊炎等急性胆系症状而急诊手术者21例。胆囊区经常性隐痛不适、消化不良等症状、胆囊结石数量、患者的年龄、饮食习惯、心理、精神改变、总胆固醇、三酞甘油、高密度脂蛋白及血糖水平等均与自然转归关系密切。 2、结石大小与自然转归的关系 结石直径≥20mm或≤3mm或者胆泥结石均是转变为有症状胆囊结石的高危因素。根据声像图中胆石的比重、大小及数量改变,把结石类型归纳为4种类型,直径≤10mm的胆石组比直径≥10mm的胆石组更易引起胆道急性梗阻的症状。 217例无临床症状的胆囊结石病人中,因胆囊区隐痛不适手术切除者占26例。有胆绞痛发作,但症状较轻,且无梗阻性黄疽,经非手术治疗占22例。后经超追踪观察为胆囊不同程度萎缩,且以后均无明显临床症状发生。此观察病例中5年内出现症状者54例,5-10年内出现症状者13例。说明无临床症状胆囊结石患者在诊断胆石后的前5年内如无临床症 状发生,今后发生临床症状的可能性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少。 3、影响自然转归的因素 影响无症状胆囊结石自然转归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结石的化学成分、比重、形状、大小及、消化不良等症状而择期进行胆囊手术切除;比重较胆汁重的结石组中有14例因出现较重症状行手术治疗。因此,直径≥10mm的重胆石更易引起慢性胆系症状。其原因是比重较重的胆囊结石,由于重力关系患者在夜间入睡后,结石往往沉于胆囊后壁或胆囊颈部,结石长期对胆囊壁的刺激最易引起胆囊壁炎症而出现各类不适等临床症状。沉于胆囊颈部及后壁的较小胆石,一旦胆囊收缩,可随胆汁将结石挤压至胆道内。如果不能通过胆囊管、胆总管下端,则可引起急性胆道梗阻系列症状。无论大小,比重较重的胆囊结石较比重较轻的胆石预后差,更易引起无症状向有症状转变。 3.1糖尿病与自然转归的关系 无症状胆囊结石和糖尿病之间的关系一直为临床医师所重视。糖尿病是一种代谢综合征,2型糖尿患者为肥胖型,胆囊结石出现不同的临床症状的概率随年龄增长发生率增高。通过对急性胆囊炎危险因素分析发现肥胖、家族史、饮酒是急性胆囊炎的危险因素,而体育锻炼是急性胆囊炎的保护因素,提示减轻体质量、消除胆结石、不饮酒或少饮酒、经常从事体育锻炼可有效预防急性胆囊炎的发生,降低无症状胆囊结石的急性发作的发生率。 本文选自韩月锋,无症状胆囊结石的自然转归及治疗现状。 原文链接地址:韩月锋-作者知网节(cnki.net)。

赵刚 2023-10-23阅读量1295

胆囊息肉发病原因及治疗01

病请描述:胆囊息肉样病变(PLG),又称胆囊隆起病变,是指由胆囊壁向胆囊腔的局限性隆起的一类病变。临床上,胆囊直径大于15毫米的息肉样病变,多数是恶性的。胆囊息肉的临床分类在不同的临床研究中是不同的,最广泛使用的分类是肿瘤性与非肿瘤 息肉。非肿瘤 息肉包括胆固醇息肉、腺瘤 息肉、腺肌增生、炎 息肉,肿瘤息肉包括平滑肌瘤、腺瘤、神经纤维瘤、脂肪瘤、血管瘤等。近年来,一些学者提出胆囊息肉应根据其病理类型分类:胆固醇病变、良性非胆固醇病变和恶性病变。胆囊切除术后息肉病理活检显示息肉多为良性病变。胆囊息肉高度隐蔽,通常无症状,早期容易被忽视。 大部分PLG是腹部超声检查不经意发现的。然而,大多数胆囊息肉如继续生长,可引起恶心、呕吐、腹痛等症状,导致急性胆囊炎。此外,一些息肉特别是对于直径超过10mm的息 肉有潜在的恶性危险。然而,胆囊恶性肿瘤多数在晚期才被发现,其预后远不如早期发现。胆囊癌是最常见的胆道恶性肿瘤,虽然较为罕见,但胆囊癌占所有胆道肿瘤的80-95%。因此,胆囊息肉应当进行定期复查,超过1厘米的息肉恶性肿瘤可显著增加,是预防胆囊切除术的指标。 1、胆囊息肉的发病率 根据各类研究报道,胆囊息肉的患病率差异很大,影像学方法检出率1.3%-12.8%,胆囊切除术后病理学方法检出率高达13.8%。有研究调查台湾34669人,发现台湾胆囊息肉检出率为9.8%,而在欧洲社会,这一数据为1.4%-6.9%。研究表明,亚洲地区胆囊息肉的发病率远高于西方国家,造成不同地区发病率的差异可能与研究地区、人种及生活方式、检测水平和调查方法有一定关联。这种差异是相关的,但总体数据显示近年来胆囊息肉的发病率一直在上升,其原因可能是人们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的改变。此外,胆囊息肉样病变的检出率也随着健康体检人数的增加和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准确性的提高而提高。目前,胆囊息肉发病率上升的原因尚未定论。 2、胆囊息肉病理分型 病理上,胆囊隆起性病变可分为两种即肿瘤 息肉(腺瘤和腺癌)和非肿瘤 息肉(胆固醇息肉、炎 息肉、腺肌病等)。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合分析,比较科学的分类为Rosai的分类方法,胆囊隆起性病变可分为胆固醇息肉、炎 息肉、腺肌瘤、腺肌瘤病、腺瘤样增生等。胆固醇息肉为良性病变,胆囊壁粘膜胆固醇沉积异常所致,肉眼可见线性黄色条纹,周围粘膜充血,这通常被称为“草蓦样胆囊”。在显微镜下显示结构为黄色,有小叶,绒毛顶部泡沫细胞覆盖完整的上皮细胞,通常被认为是胆固醇沉积的形态学变化。炎 息肉:伴有慢性炎症的胆囊壁,以纤维化、肌层肥厚或泡沫巨噬细胞结节状聚集为特征。镜下可见细胞膜被单核细胞浸润,上皮细胞出现正常、萎缩、增生、化生等变化,这些变化的发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腺肌病和腺肌病:胆囊内胆汁压力升高,压迫胆囊壁,导致胆囊壁腺管结构不规则。覆盖有柱状或立方状上皮,可能含有结石。罗阿氏窦合并肥厚肌层,称为腺肌瘤(局灶性结节)和腺肌病(弥漫性病变)。病变可累及胆囊的任何部分,但大多数病例位于胆囊底部,形成清晰的病变。腺瘤性增生与腺肌瘤相似,它继发于炎症及结石的茹膜改变。与胃肠道相应病变相似,可见管状、管状绒毛(管状乳头状)或绒毛(乳头状)生长,可见局灶性鳞状细胞化生。大多数管状腺瘤由幽门腺组成,在某种程度上通常是不典型的。他们中的少数为局部浸润癌或原位癌,恶性转化的可能性与腺瘤大小呈正相关。 本文选自王凯旋等,胆囊息肉发病及诊疗研究概况。 原文链接地址:铁路系统职工胆囊息肉和胆囊结石患病与危险因素分析-中国知网(cnki.net)

赵刚 2023-10-12阅读量2596

胆囊息肉发病原因及治疗02

病请描述:3、胆囊息肉的自然病程变化 有研究510例PLG患者,并进行随访2-58个月。通过对两次或两次以上B型超声检查结果的比较,发现300例患者的息肉直径增加了1mm-10mm(58.8%)。其中息肉长 1mm有101例,息肉长2mm有84例,息肉长3mm有49例,息肉长4mm有25例,息肉长5mm有21例,息肉长6mm有11例,息肉长7mm有3例,息肉长8mm有4例,息肉长9mm有1例,息肉长10mm有1例。 196例(3mm)息肉直径无变化(38.4%)。息肉直径减小患者8例,息肉消失患者6例。单变量分析表明,饮酒、睡眠质量差、高脂饮食、合并胆囊结石对PLG直径有影响。年龄、性别和饮酒量的回归分析表明,睡眠质量差者比正常睡眠者PLG直径增加的风险高 2.282倍,饮酒者相比不饮酒者PLG直径增加的风险高2.615倍。饮酒、高脂饮食、合并胆囊结石、睡眠质量差可能是PLG生长危险因素。 有研究对新疆138例PLG患者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56例患者的息肉继续生长(直径增长2mm-10mm),2例患者的息肉减少,4例患者的息肉消失,76例患者的息肉保持不变,16例患者的息肉从单一变为多个,平均增长率为1.6mm/年。通过与非息肉生长组比较,发现男性、高脂饮食、吸烟、饮食不规律、BMI>24.0、喜肉和刺激性食物可能促进 PLG生长。多变量回归分析显示,高脂肪饮食和BMI>24.0是PLG生长的独立危险因素。新疆地区与其他地区相比,由于民族、生活习惯及地区等综合因素,该地区胆囊息肉生长较快。 4、胆囊息肉的诊断 胆囊息肉患者通常不会出现临床症状,但也有部分PLG患者出现上腹部不适、疼痛、胀气、腻油等症状,若胆囊息肉同时合并结石,可能会出现胆道绞痛。目前,影像学检查是该病的主要诊断手段。PLG的诊断方法包括B超、胆囊造影、CT、腹部血管造影、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RCP)。目前,诊断胆囊息肉样病变的首选方法为腹部B超,其成本低、无创且灵敏度高。腹部B超可直接显示息肉的大小、数目、位置、是否出现胆囊炎、是否合并其他疾病及胆囊壁的局部变化,还可以动态观察PLG的生长速度与病情变化,用于指导临床诊断与治疗,应用价值很高。 通常,胆固醇息肉B超表现为强回声,部分呈低回声。胆固醇息肉回声密度呈不规则颗粒状,腺瘤等回声较多。到目前为止,很难区分早期胆囊癌和腺瘤。据研究报道,超声检查可检出92.5%-93.3%的PLG患者,特异性为95.8%。腹部B超对PLG的诊断有90%以上的敏感性。在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诊断中,胆囊造影和CT检查检出率明显低于腹部超声检查。B型超声在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诊断中比CT和胆囊造影更有效。因此,腹部超声检查是胆囊息肉样病变的首选诊断方法。腹部超声诊断PLG,其误诊率约为6%-7.7%。可能是粘膜皱纹、粘附胆囊壁上的泥沙小结石被误判。 目前,超声难以鉴别胆囊息肉样病变的病理性质。一般来说,只有息肉的大小、数目、回声特征和蒂长短可以用来推断PLG的病理性质。由于其分辨率高、无气体干扰,三层胆囊壁在内镜超声检查下可以得到清晰地显示。内层为粘膜,中层为肌层,外层为浆膜层。回顾文献,内镜超声检查与超声检查比较,其诊断价值更高。超声内镜在欧美国家已广泛应用于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诊断,但在中国却很少使用。 有研究者认为,CT可用于大而不规则的病变检查,以避免胆囊癌的漏诊。CT检查PLG的检出率为40%-77.8%。增强CT可提高胆囊息肉样病变的检出率。Guma等人对普通CT和增强CT对PLG的诊断率进行研究发现,增强CT检查正确诊断PLG31例,普通CT仅14例(45%)。因此,他们认为不管是CT检测到的所有PLG还是增强CT检测到的无蒂PLG,一律都应诊断为肿瘤样 息肉。有蒂与无蒂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增强CT诊断恶性PLG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率和总准确率分别为88%、87%、88%和87%。因此,增强CT是肿瘤和非肿瘤性PLG的重要鉴别手段。此外,增强CT检测早期胆囊癌也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能够检测胆囊癌转移状况。 本文选自王凯旋等,胆囊息肉发病及诊疗研究概况。 原文链接地址:铁路系统职工胆囊息肉和胆囊结石患病与危险因素分析-中国知网(cnki.net)

赵刚 2023-10-12阅读量2602

为什么当今患有胆结石的年轻人...

病请描述:   很多人觉得结石是中老年人才会得的病,但如今随着很多年轻人生活习惯不健康、饮食习惯不均衡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结石病的魔爪已经开始伸向年轻群体。   近日,有一位患者小张由于突发腹痛去醫院进行检查。医生检查时发现,小张的肚子里竟然长了十几颗黄豆大小的石头!   据了解,小张的生活习惯一直不太好,正餐吃得少、喜欢吃零食和油炸食品及肉类,并且经常熬夜玩手机,导致转天起床晚不吃早饭。   而就在几日前,小张突发右上腹疼痛不适,伴随发热及反酸,被紧急送到了我院。经过结石科医生详细检查后,患者小张被诊断为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医生为小张进行“微创保胆取石”,成功取出结石,保留了胆囊,目前小张正在住院恢复当中。   一、   —不吃早餐,成诱发胆结石主因—   胆汁是由肝脏分泌的,平时储存在胆囊里,参与消化,如果不吃早餐,由于空腹时间过长,胆囊内胆汁贮存时间过久,导致胆汁中的胆固醇过饱和,进而引起胆固醇沉积,逐渐形成结石。   在醫院接诊的所有胆囊结石患者中,有百分之30到40的人发病和不吃早饭有关,上班族和学生居多。   那么,到底持续多久经常不吃早饭会引起胆囊结石呢?   没有确切的时间表,往往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比如体质、遗传、感染等。   胆囊结石不发作还好,如果反复刺激造成严重的胆囊炎,很可能会引起急性胆管炎、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甚至癌变。 二、   —从胆结石到胆囊癌只有三步—   胆结石   ↓   胆囊炎、甚至癌变   ↓   胆囊癌   1、胆结石   人在早晨空腹时,胆囊内胆汁经过一夜大约12小时的贮存,使胆汁中的胆固醇的饱和度较高。如果不吃早餐,由于空腹时间过长,胆囊内胆汁贮存时间过久,导致胆汁中的胆固醇过饱和,进而引起胆固醇沉积,逐渐形成结石。   2、胆囊炎   胆囊里有了结石,动来动去就会刺激到胆囊内壁。一旦结石阻塞胆囊管后,还会引起胆汁淤积、胆囊肿大,胆囊血管受压,引起胆囊缺血、抵抗力下降,如果细菌再乘机“兴风作浪”,发生细菌感染,那就会导致胆囊炎了。   3、胆囊癌   胆囊癌与胆结石、胆囊炎关系密切,并有日渐递增的趋势。有数据显示,90%以上的胆囊癌患者伴有胆囊结石,而且更让人担心的是,近年来我国胆结石、胆囊癌发病率均持续上升。胆囊癌并不是好对付的疾病,它具有恶性程度高、转移早、进展快等等特点,由于它与肝脏的紧密毗邻关系,很容易发生扩散。 三、   —结石最爱找这4类人—   概括来说,结石主要爱找“4F”人:Female(女性)、Fat(肥胖)、Forty(四十)、Fertilization(多育)。   女性:这和女性独特的体质、气质相关。女性普遍气质淤滞,肝气郁结,胆汁易瘀阻,就易产生胆结石   肥胖:肥胖易导致代谢综合征,影响胆黄素的代谢,从而生成结石。另外多吃高脂、高胆固醇食物也会加重结石,甚至导致胆囊炎的急性发作。   病例分享: 40岁左右的女性压力大,易生气,长期压抑,找不到出口“泄洪”,生闷气,就很容易胆汁淤滞,形成胆结石。   多育:总的来说,生育过的女性比没有生育的更易得胆结石,每多生一胎,几率会增加。因为妊娠期间,孕妇饮食摄取的胆固醇较高,易发生沉淀形成结石。另外,妊娠期间肠道功能易紊乱,平滑肌收缩乏力,使胆囊的胆汁滞留,易形成结石。

杨玉龙 2023-08-07阅读量1392

“胆囊收缩功能差...

病请描述: 你也许不知道,胆囊是浓缩和贮藏胆汁的场所,而胆汁的产生是在肝脏中的肝细胞中。 胆汁有参与消化、激活胰酶原、调节肠道菌群、促进药物及肠内营养物质吸收等诸多作用。 一旦由于胆囊结石、胆囊炎等原因,导致胆囊不能主动排泄胆汁或者排泄胆汁不通畅,则会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因此,这并不是一个小问题。 “胆囊收缩功能差”一般需要通过特殊的彩超(胆囊收缩功能彩超)或者影像学检查才能进行诊断,那么如果被诊断为该病,该怎么治疗呢? (1)调整饮食结构:胆囊的分泌需要有蛋白质或者含脂肪的食物刺激,如果你是素食主义者,那么时间久了,胆囊的收缩功能自然就差了,因此,荤素搭配很重要。但是,如果你有胆囊结石,也不能吃的太过油腻,否则容易诱发胆囊炎。 (2)早餐其实很重要:大多数人吃晚饭会比较早,晚餐后至次日早餐,有可能需要间隔10多个小时,如果此时你还是不吃早餐,或者吃的比较素,那么你的胆囊就不能得到足够的刺激,也就不能产生良好的收缩和排泄胆汁,久而久之,收缩功能也就差了。同样,早餐只是也要吃点蛋白质哦,单纯的面食可不行。 (3)西药治疗:其实并没有特效药,大多数医生能想到的就只有熊去氧胆酸了。 (4)中医药治疗:可以说,这种方式的疗效是确切的,大多数患者经过3-6个月的治疗,胆囊收缩功能都可以恢复,这也是传统中医药的魅力所在。 如果经过治疗后,你的胆囊收缩功能没有恢复,时间久了,有可能会出现废用性萎缩,而萎缩性胆囊炎是胆囊癌的高危因素,此时,则需要尽早手术切除胆囊哦。

余奎 2023-04-03阅读量1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