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 > 外科 > 肝胆外科 > 胆囊癌 > 内容

胆囊癌内容

最全肿瘤标志物解读(一)

病请描述: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如果能早期诊断并及时治疗,大部分的肿瘤是可以治愈的。而早发现是解决癌症防与治的关键中的关键。现在肿瘤标志物检测,是早期发现无症状微小灶肿瘤的重要途径。   常见的肿瘤标志物有哪些,具有什么检测意义呢? 肿瘤标志物组合筛查 没有哪一种肿瘤标志物的准确率能达到100%准确,一种肿瘤标志物也可能与多种肿瘤相关,临床上常采用组合筛查的方式。 肿瘤普查四项:AFP、CEA、Fer、β2-MG 肿瘤三项:AFP、CEA、CA199 妇科肿瘤五项:AFP、CEA、CA125、CA153、CA199 卵巢癌二项:CA125、CEA 乳腺癌二项:CA153、CA199 消化道肿瘤六项:AFP CEA CA199 CA242 CA724 CA50 肝胆肿瘤五项:AFP CEA CA199 CA125 CA50 胃癌三项:CEA CA724 CA199 肺癌三项:CEA NSE CYFRA211 前列腺癌三项:PSA FPSA PAP 前列腺癌两项:PSA FPSA   1.癌胚抗原(CEA) 癌胚抗原可谓是最广谱的指标,它的升高可见于结/直肠癌、胃癌、肺癌、胰腺癌。 一些泌尿系肿瘤如乳腺癌、卵巢癌、子宫及子宫颈癌等,其他恶性肿瘤也有不同程度的阳性率。此外,肝硬化、肝炎、肺气肿、肠道憩室、直肠息肉、结肠炎等良性病也会导致CEA升高,胸腔积液、腹水、消化液、分泌物中的CEA常常升高。约33%的吸烟人群的CEA会升高,需要特别注意。   2.甲胎蛋白(AFP) 甲胎蛋白是一个古老但优秀的肿瘤标志物,在原发性肝癌中特异性很高,阳性率达70%。 如果患者有乙肝病史、肝脏有包块、AFP>400ng/ml且持续1个月,则很可能为肝癌。 除肝癌之外,内胚窦癌、畸胎瘤、睾丸癌、卵巢癌、胃癌伴肝转移者AFP也会升高。 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绝大部分也会出现AFP升高,但不会超过400ng/ml。   3.糖类抗原125(CA125) 糖类抗原125在临床上最重要的意义就是反映卵巢癌,阳性率达61.4%。 同时CA125是判断卵巢癌疗效和复发的良好指标,治疗有效时CA125下降,复发则CA125升高先于症状。 CA125于其他恶性肿瘤如宫颈癌、宮体癌、子宫内膜癌等也有一定的阳性率。   4.糖类抗原19-9(CA19-9) 糖类抗原19-9是消化系统肿瘤中一个重要的指标,在胰腺癌、胆囊癌、胆管壶腹癌中,CA19-9明显升高,尤其是胰腺癌,晚期阳性率可达75%。此外,胃癌、结/直肠癌、肝癌中CA19-9阳性率大约为50%、60%、65%。 需要注意的是,急性胰腺炎、胆囊炎、胆汁淤积性胆囊炎、肝炎、肝硬化等一些消化道炎症中,也可能会使CA19-9有不同程度的升高。   5.糖类抗原15-3(CA15-3) CA15-3在乳腺癌诊断方面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在乳腺癌初期的敏感性较低,为30%,于乳腺癌晚期敏感性高达80%。 对乳腺癌的疗效观察、预后判断、复发和转移的诊断有重要的价值。   6.糖类抗原50(CA50) 糖类抗原50也是一个非常广谱的肿瘤标志物,肝、肺、胃、结/直肠、胰腺、胆囊、肾、子宫、卵 巢、乳腺、膀胱、前列腺癌、淋巴瘤、黑色素瘤中都有升高。在肺炎、肾炎、胰腺炎、结肠炎等某些感染性疾病中也会升高。某些溃疡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也有CA50升高的现象。   7.糖类抗原242(CA242) CA242是与胰腺癌、胃癌、大肠癌相关的糖脂类抗原。血清CA242用于胰腺癌,大肠癌的辅助诊断,有较好的敏感性(80%)和特异性(90%)。肺癌,肝癌,卵巢癌患者的血清CA242含量可见升高。   8.胃癌相关抗原(CA72-4) CA72-4是目前诊断胃癌的最佳肿瘤标志物之一,对胃癌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其敏感性可达28-80%,若与CA19-9及CEA联合检测可以监测70%以上的胃癌。CA72-4水平与胃癌的分期有明显的相关性,一般在胃癌的Ⅲ-Ⅳ期增高,对伴有转移的胃癌病人,CA72-4的阳性率更远远高于非转移者。CA72-4水平在术后可迅速下降至正常。在70%的复发病例中,CA72-4浓度首先升高。与其它标志物相比,CA72-4最主要的优势是其对良性病变的鉴别诊断有极高的特异性,在众多的良性胃病患者中,其检出率仅0.7%。结/直肠癌、胰腺癌、肝癌、肺癌、乳腺癌、卵巢癌也有一定的阳性率。   9.铁蛋白(SF) 铁蛋白升高可见于下列肿瘤:急性白血病、何杰金氏病、肺癌、结肠癌、肝癌和前列腺癌。检测铁蛋白对肝脏转移性肿瘤有诊断价值,76%的肝转移病人铁蛋白含量高于400μg/L,当肝癌时,AFP测定值较低的情况下,可用铁蛋白测定值补充,以提高诊断率。在色素沉着、炎症、肝炎时铁蛋白也会升高。升高的原因可能是由于细胞坏死,红细胞生成被阻断或肿瘤组织中合成增多。

叶臻 2018-12-06阅读量1.3万

施宝民教授谈保留脏器功能的胰...

病请描述:“胰腺肿瘤切除,扩大还是缩小?我们有幸请到了上海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普外科施宝民教授来探讨“保留脏器功能的胰腺肿瘤局部切除术”这一话题。 胰腺肿瘤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胰腺是腹膜后器官,解剖位置特殊。胰腺癌的生物学特性决定其容易侵犯腹腔淋巴结及周围的大血管。这导致胰腺癌切除困难,切除率仅为 10%~20%,并且,临床上因腹腔大血管受累而未能切除的胰腺癌高达 30%~40%。尽管外科治疗胰腺癌早期缺乏明显症状,大多数病例确诊时已是晚期,手术切除的机会少。现已被公认为 60 余种恶性肿瘤中预后最差的,手术依然是目前胰腺癌的首选治疗手段。外科治疗胰腺癌需要针对不同病期和肿瘤病灶局部侵犯的范围,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如何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和改善患者预后,是当前胰腺外科领域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下面选取部分访谈摘要 问:施教授您好,对于胰腺恶性肿瘤,施教授认为局部切除术可行吗?对于术后患者生存时间,无病生存时间是否会有不利的影响,是否存在循证医学的证据? 施宝民:恶性肿瘤局部切除,一般不主张,尤其是位于胰头的病例,切除范围不好定,创面不好处理。胰体尾倒是可以灵活掌握,如果肿瘤较小,多保留些胰腺组织还是可以的。确切的循证医学证据还没有。 问:施教授,您好!胰腺肿瘤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外科治疗时对可能切除的胰腺癌是否予以手术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影响胰腺癌手术成功实施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施宝民:这个和大多数癌症的外科治疗相同。是否予以手术,参照可行性,可能性,必要性等几大要素。首先,手术是必要的,没有发生远处转移,是应该切除的;其次手术是可能的,一是肿瘤本身可以切掉,二是全身情况必须允许;还要有逆向思维,如果不手术,会怎么样,有没有比手术更好的方法,如果没有就选择手术;手术者的技巧和经验是成功的保障;手术后精细管理,预防并发症发生,更重要的是靠得上病人,时刻走在病人床边,心理上与家属和病人达成一致,预防并发症的同时,更是预防不必要的纠纷。 问:施教授,你好!局部切除术除了复发之外,发生梗阻的概率大不大?目前有报道梗阻的情况吗?又该如何治疗? 施宝民:你指的是胰管梗阻吧。发生梗阻的概率不大,我做过的接近50例病人,有一个胰腺囊腺瘤病例,做了中段切除捆绑式吻合,术后发生率慢性胰腺炎,胰管扩张明显,多个医院考虑肿瘤,最后我又做了二次手术,发现是胰腺断端粗大致使吻合口处狭窄。只好做了胰管空肠侧侧吻合。现在大部分做胰肠端侧吻合方法。 问:施教授,您好!如果术前检查及术中探查发现门静脉和(或)肠系膜上静脉受累,应该如何处理?是否需要联合血管切除?血管切除重建时门静脉阻断的时间如何考虑? 施宝民:如果术中或者术前已经有发现门静脉或者SMV受累,病人整体条件较好,且掌握血管切除吻合的技术时,还是可以做血管切除重建的。这在很多文献中提及,切除PV或者SMV,提高了切除率,并发症发生率并没有因此而增加,所以是有益的。切除方式依据浸润的范围和程度,局部切除、楔形切除、局段切除吻合、甚至人工血管都可以尝试。时间一般30分钟内,绝大部分都能够完成。而合并动脉切除重建的效果就不好。 问:施教授,您好!早期胰腺癌没有特殊症状,胰腺的解剖位置又很隐蔽,那么胰腺癌的高危人群主要有哪些?针对早期诊断,我们医生可以做些什么? 施宝民:正如您所说,早期发现胰腺癌非常困难。高危人群,以慢性胰腺炎,比如酒精性胰腺炎,家族史,中壮年为主。早期诊断,包括B超,cT,磁共振,现在的内镜超声,已经比前10年有了很大提高了。现在早期胰腺癌,胰腺良性肿瘤的发现率已经大有提高,所以局部切除术才会应运而生了。 问:施教授,您好!请问胰腺癌采取局部切除,手术范围缩小了,可能保留器官的功能,不知道是否可以延长生存?您认为转移性胰腺癌只切除胰腺癌局部肿瘤对患者是否有益? 施宝民: 胰腺癌如果是早期的,体积小的,一般小于2厘米,恶性程度低的,才考虑做局部切除可能。首先是预防复发,其次才是保留功能。转移性胰腺癌大部分都可以做局部切除,比如最常见的胃癌胰腺转移,如果手术熟练,没有并发症或者极少,还是有益处的。 访谈嘉宾简介 施宝民,现任上海市同济医院普外科主任。2000 年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获普外科博士学位。2004 年赴法国欧洲微创外科中心学习腹腔镜外科。2007 年~2008 年在德国洪堡大学 Charite 医学院作访问学者,并获得德国医学博士学位。施教授主要从事普外科尤其是肝胆胰脾外科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对于肝胆胰脾肿瘤的根治性切除术、复杂的肝内外胆管结石、门静脉高压症的外科治疗和微创外科技术有较深入研究。 近年来,施教授相继开展了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腹腔镜肝切除术、腹腔镜脾切除术、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术、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胰腺肿瘤的局部切除术、精准半肝或肝段切除术、部分脾切除术、合并部分肝及胰十二指肠切除的胆囊癌扩大根治术、合并半肝切除的肝门部胆管癌的扩大根治术等多种术式,并积累较丰富经验。

施宝民 2018-10-21阅读量1.2万

施宝民教授专访:外科医生应该...

病请描述: “一名好的医生,应该是怀有佛家普度众生的慈悲之心,拥有道家神奇的高超技艺,畅行儒家积极努力的主观能动,为大众保持健康而尽职尽责。外科医生应该是菩萨心肠加上治病救人的一把刀。” 这句话出自上海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普通外科主任医师施宝民教授,手术台上他是技艺精湛、镇定果敢的外科医生,手术台下他是虔诚祥和,通达洞明的儒释道三教倡行者和实践者。 从小就立志当一名医生 当问及为何选择从医,施宝民回忆:“小时候常常看到家人亲戚生病了就去医院找医生看病,那时开始就对医生就充满敬佩。长大懂事后,我对于医生这个职业也慢慢了解得更多,在中学时代就立志想当一名医生。当初考大学,我的高考志愿填的全是医学专业,最后也如愿考入山东泰山医学院。毕业分配后选择了普通外科专业,在研究生时候,我选择了肝胆胰腺外科,这个在普外科当时也最热门、难度最大、最富有挑战性的学科。” 因为热爱,施宝民一直不断孜孜不倦学习探索,精进医术。2000年他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获普外科博士学位,师从我国著名普外科专家杨镇教授。2004年他远赴法国欧洲微创外科中心学习腹腔镜外科。2007年~2008年,他在德国洪堡大学Charite 医学院作访问学者,并获得德国医学博士学位。 “只有真正热爱一个职业,才能做好这个职业,医生也不例外。真正爱这个职业的时候你就觉不着累,更不会无谓得去发一些牢骚。如果上天再给我做一次选择的话,我依然会选择当医生。阅尽生死,执业如履薄冰,方寸之间尽显英雄本色。虽然面对一些晚期病人不乏无力回天的遗憾,但也总有病人治愈的欣慰和满足。现在因为各种原因,很多医生不希望子女将来也从医,但是我不这样认为。选择一个职业,不是根据少付出多回报作为原则,应该依据是否有挑战性是否更具有意义来选择,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试想有哪一个可以与之相比呢?我的孩子我就建议她学医,她还是选择了医二代。”施宝民自豪地说。 一旦站上手术台上,一切想着患者 施宝民擅长诊治普外科各种疑难杂症,尤其是肝胆胰脾良恶性肿瘤、各类胆石症、门静脉高压症的外科治疗及胃肠肝胆外科疾病的微创外科治疗。从最常见的胆囊结石手术,到疑难复杂的胰腺癌、肝癌、胆管癌手术,施宝民每年大概要做例数百例手术。通常,手术时间短则一两个小时,长则七八个小时。 当问到“上手术台之前会有压力吗?”施宝民坦言,压力是难免的,但是在上手术台之前要全部忘掉各类杂念,摆正心态,全神贯注。被誉为“中国胆道外科之父”的黄志强院士说过一句话被奉为很多外科医生的座右铭jQuery18105953866248530473_1540111742908“一旦站上手术台上,什么都要忘掉,一切想着病人。“ 外科界还有一个说法,就是外科医生需要有“女人般柔软的手,鹰一样锐利的眼睛,还有狮子一样的心。” 阐明了一名优秀的外科医生必须具备三个素质,这里面“狮子一般的心”就是指医生必须控制住自己的意志,具备强大的心理素质。 “在手术台上什么情况都有可能发生。像是如果手术过程中,碰上患者的腹主动脉等大血管突然破裂,血一下子涌上来,迅速充满整个腹腔。这就要求医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遇到突发情况必须镇定。医生要是慌了神,不马上采取应对措施,病人就非常危险,搞不好就下不了手术台。” 患者选择我们,就是对我们的信任 施宝民特别注重手术前和患者及家属充分沟通,让他们清楚手术的风险和注意事项。跟患者沟通过程中,施宝民总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说明手术的目的和过程,从不夸大手术效果。同时,对手术的相关内容、手术后康复护理的特殊事项也向家属认真说明,取得家属的合作和理解。 “现在就医条件改善,很多患者看病有很多选择,通常是首诊好几家医院,最终经过比较权衡才会确定一家医院和医生接受治疗。患者选择我们,就是对我们的信任,作为医生应当竭尽全力帮助患者战胜疾病,不辜负他们的信任。老一辈专家以前经常告诫我们,虽然现在辅助检查和化验等医学技术飞速发展了,但是医生和病人的沟通不能少。医生要从患者的角度去感受和理解,以消除患者焦虑和恐惧的心理,以取得病人的合作。” 施宝民强调:“著名医学鼻祖希波克拉底2000多年前早就说过,我们自己的老师也是言传身教,医患关系是师生关系,病人是老师,医生是学生。因为患者是疾病的直接体验者,医生是帮助他们战胜疾病。一位好医生的成长离不开患者,医生总能从每一个患者身上总学到很多东西,成功告诉你经验,失败告诉你教训。” 患者康复出院的时候我最开心 谈到最近值得高兴的事情,施宝民笑道:“完成了一个高难度的手术,经过千难万险,看到患者最终痊愈康复出院,对我来说是最值得高兴的事情。” 前阵子,同济医院收治了一位79岁的患者,两三年前他因患胃癌在同济医院做过全胃切除手术,上个月因为骨折在骨科住院治疗,术后半个月胆囊结石胆囊炎发作并发十二指肠瘘,施宝民给老人进行胆囊切除手术和十二指肠造瘘术。老人骨折术后,照顾他的他的大女儿又不幸骨折,做了手术。第二次手术还没恢复时,老伴又查出甲状腺癌。施宝民主任团队又给他老伴做了甲状腺癌根治术。术后为了照顾他们,病房安排在一起。高兴的是老两口正好一起康复出院回家。全家一个月内三个人做了四次手术。虽然很不幸,但结局很好。 “看到他们一家人恢复健康、皆大欢喜、大团圆场面真是令人高兴!一方面是为患者感到高兴,一方面也为团队医护人员感觉付出有成果。虽然有的时候患者没有治愈,比如一些晚期患者,虽经过各类治疗最终还是无力回天,但只要我们尽力了没有遗憾就可以了,毕竟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人有时候要相信些宿命论,有助于心理解脱。” 年轻医生需要有偶像崇拜 谈到偶像,施宝民说:“我的偶像是我的导师杨镇教授还有已故的黄志强院士。他们不光在肝胆外科方面有着杰出成就,而且在做好一名外科医生方面,他们言传身教对我影响很大。黄志强院士曾经说过:医生在年轻时是偶像崇拜,向着自己的偶像努力拼搏,一旦成名成大家了就成了偶像复制,又要培养后面的接班人。因此,年轻的医生需要有英雄主义感,帮助病人战胜病魔,这是外科医生所需要具备的气质。” 如今,施宝民的肝胆胰外科团队目前有博导3名,主任医师、教授3名,副主任医师5名,及主治医师多名。在同济医院院长艾开兴教授的直接带领和参与下,普通外科医护人员不断进取,成绩斐然。 有的年轻医生平时爱发一些牢骚,抱怨做医生太辛苦太累。施宝民总是开导他们,只有真心热爱医生这个职业,才能做好一位好医生。心中有这个信念和热情,即使工作强度大,就不会觉得多辛苦。既然选择了医生这个职业,就必然要遇到各种患者,面对各种复杂的病情。总是抱怨工作辛苦是没有什么意义,与其烦恼地干不如快乐地去接受,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该休息的时候休息,该工作的时候就投入工作。 做科研出于热爱和临床需要 现在很多医院要求医生医教研全面发展,施宝民主要从事肝胆胰脾外科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对于肝胆胰脾肿瘤的根治性切除术、复杂的肝内外胆管结石、门静脉高压症的外科治疗和微创外科技术有较深入研究。 他认为,不应该让纯粹的外科医生去搞那些太尖端、太前沿的科研项目,而是应该选择一些临床上常见比较实用的项目,从临床中来到临床中去。“我曾经得过省部级的科技进步奖,我觉得这对我只是一个肯定,做这些也并不是为了获奖,做这个也是出于科研工作者的一种本能和热爱。除了医院派发的科研指标和任务外,我更愿意做那些临床上比较实用的研究,比如最简单的“如何解决术后伤口液化”,这类研究成果能够解决实际问题,也能得到大家的承认,有创新性、实用性,可推广性。” 施宝民教授简介 施宝民,中德双博士、博士后、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现任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普外科主任、同济医院大外科副主任。2000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获得博士学位,分配至山东省立医院普外科,2002年完成山东大学临床医学博士后工作,成为该院第一位博士后出站人员。2004年赴法国欧洲微创外科中心进修腹腔镜外科。2007年~2008年国家留学基金委全额资助在德国洪堡大学Charite 医学院作访问学者,并获得德国医学博士学位。 主要从事普外科尤其擅长肝胆胰脾外科及其微创外科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对于肝胆胰肿瘤的根治性切除术、肿瘤的转移和侵袭性机制、复杂的肝内外胆管结石、门静脉高压症的外科治疗和微创外科技术有较深入研究。作为高级访问学者,在德国师从著名外科学家、欧洲外科学会主席Neuhaus教授。开展各类腹部大型复杂及微创外科手术,实施手术数千例,以创伤小、并发症低、恢复快、远期临床效果好为特色。 近年来相继开展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术、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精准半胆或肝段切除术、部分脾切除术、合并部分肝及胰十二指肠切除的胆囊癌扩大根治术、合并半肝切除的肝门部胆管癌的扩大根治术等多种新术式,赢得国内外同道的认可及广大患者的好评。 腹腔镜微创外科技术可以熟练应用于各类肝胆胰脾及胃肠外科手术。腹腔镜下肝叶切除、胰腺肿瘤切除,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腹腔镜下脾脏切除及脾段切除术等,积累了丰富经验。还开展了经脐单孔胆囊切除、肝囊肿切除等单孔微创外科手术。不但见效快,同时疤痕小或者无疤痕,做到了术后较好的美容效果。 先后承担国家自然基金、山东省优秀中青年科学家奖励基金、山东省自然基金、上海市卫生局等课题9项。两次得到国际消化外科大会资助金(18届香港,19届日本),多次赴欧美等国家参加国际会议并大会发言。获得省部级三等奖多项。2005年入选第二批山东省卫生系统重点中青年科技人才(1020工程),2006年主持申请到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门静脉高压症现代治疗进展(2006-04-01-008),并成功举办。2014年再次获得国家继续教育项目2014-04-01-056 (国)。 国内外发表论文100余篇,英文及SCI收录杂志11篇。主编专著2部,副主编2部,参编专著10部,英文专著《Liver cancer: new research》在美国NOVA出版社出版。 担任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实验外科学组委员,科技部国际合作计划评审专家、上海市普外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普外专业委员会胆道外科学组委员、上海市普外科质控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上海肿瘤医师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上海普外医师分会委员、上海中西医结合外科委员会常务委员、上海中西医结合外科委员会腹腔镜微创外科学组副组长,上海市医学会第四届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专家、中国微循环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肝胆胰学组副组长、中国医院协会医疗技术委员会肝胆胰肿瘤专家组组长、国家自然基金评审专家、《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世界华人消化杂志》编委,《国际外科学杂志》编委,《中华实验外科杂志》编委,《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青年编委,《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审稿专家。

施宝民 2018-10-21阅读量1.4万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胆囊炎、胆...

病请描述:胆囊炎、胆石症是高发疾病,发病率10%左右。为了更好、更专业地为广大胆囊炎、胆石症患者提供医疗服务,自本月开始,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开设胆囊炎、胆石症专病门诊,时间为每周一上午。由肝胆科专家樊军卫副主任医师坐诊,普通门诊的价格,专家门诊的医疗服务。同时我们已建立了包括消化内科、肝胆外科、B超室和放射科等相关科室的多学科团队,提供个性化诊疗方案。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每年胆囊疾病门诊和手术人数均在上海市名列前茅,在胆囊炎、胆石症药物治疗、微创手术及治疗胆石症并发症,如胆源性胰腺炎、梗阻性黄疸、胆囊癌等领域均具备丰富的经验,在胆石症发展的每一阶段都有适合的治疗手段。我们的愿景是成为国内一流的多学科合作胆石症诊疗中心,提供目前医疗发展水平最为优质的医疗照护。

樊军卫 2018-09-05阅读量1.2万

药物治疗还是手术治疗?、切胆...

病请描述:药物治疗还是手术治疗?、切胆还是保胆取石? ——胆囊结石患者应知道的知识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肝胆外科 樊军卫 副主任医师 胆囊结石是消化系统高发疾病,平均发病率超过5%,而大城市中发病率可达10%以上。胆囊结石最常见的表现是引起胆囊炎,患者通常进食油腻食物后发生右上腹绞痛,可伴有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一部分胆囊结石可嵌顿在胆囊管,患者发生突发的右上腹和右侧背部疼痛,B超和CT等检查提示胆囊肿大,需要急诊手术治疗。更为严重的是,胆囊内小结石会落入胆总管,造成胆管炎和梗阻性黄疸,形成化脓性胆管炎;小结石还可能堵塞与胆总管共同开口的胰管,诱发胰腺炎,胆石症是我国胰腺炎最为主要的原因,重症胰腺炎是致命的疾病。长期胆囊结石和慢性胆囊炎与胆囊癌关系密切,胆囊癌是一种发病率不高但恶性程度极高的恶性肿瘤。因此胆石症是我国消化科和肝胆外科最常见的疾病,对人民健康造成了极大损害。笔者根据文献报道和多年治疗胆石症的临床实践,谈一些自己的认识,供患者参考: 在门急诊就诊的胆囊结石、胆囊炎患者众多,一般医生对于大部分无症状的胆石症患者会嘱低脂饮食、服用利胆药、溶石药物、三餐定时、尤其要吃早餐,定期复查B超,了解胆囊及结石情况。一部分有典型胆绞痛发作病史的患者,医生会建议进行手术治疗,相当多的患者对手术畏惧或者对传统的胆囊切除术(包括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有各种疑问,会选择保守治疗。其实,是否需要胆囊切除术有严格的手术适应症:1 胆绞痛发作史,通常所说有症状的胆囊结石;2 胆囊颈部结石嵌顿;3 萎缩性胆囊炎,胆囊缩小,已无功能;4 胆囊壁明显增厚,大于4毫米;5 充满型胆囊结石;6 胆囊泥沙样结石,有胆囊炎、胆管炎或胰腺炎发作史,尤其是经过ERCP取石处理过的胆囊结石患者;7 胆结石伴胆囊局部增厚,不能排除恶变,8 备孕女性,对于有胆囊炎发作史或者泥沙样结石者,建议手术治疗。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治疗胆囊结石的标准术式,较传统的开腹手术时间和术后恢复明显效果好。笔者近5年500余例胆囊切除术,微创手术率98%以上,多数手术时间在1小时以内,相当一部分仅20分钟左右。仅极少数胆囊炎造成腹腔严重很重及局部解剖结构不清的患者术中中转开腹手术。很多有腹部手术史,包括上腹部手术史的患者,也成功进行了微创胆囊切除术。 进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时机,笔者经常在门诊听患者说,到其他医院就诊,医生说目前在疼痛,急性发作期不能手术,这也是传统观点。事实上,笔者经过多年实践,能否手术和是否适合手术,主要评判标准是CT平扫检查,如果胆囊周围清晰,胆囊管能够辨认出,手术绝大部分是安全的。甚至一些胆囊颈部结石嵌顿的患者,因基层医院影像学欠缺,导致患者长期补液治疗,经受多天痛苦,还是需要在疼痛时进行急诊手术。 门诊和网上问诊也经常有患者提出切除胆囊导致胆囊癌的问题。我对这个问题是这样认识的:我们可以看一下胆囊结石和结肠癌的发病原因,会发现本身就有重叠部分——高脂肪饮食。事实上有报道胆囊结石和结肠癌发病本身就具有关联!而胆囊切除术与结肠癌发病率的关联循证医学证据尚不充分;但长期胆囊结石慢性胆囊炎与胆囊癌的关系是明确的。胆囊癌是比结肠恶性程度高很多,对患者生存影响也大很多的恶行肿瘤。 胆囊切除后胆管会长结石也是患者关心的问题。事实上,笔者长期的临床工作进行随访过程中,发现这种现象是很少见的。因为胆管结石与胆囊结石成石机制不同、成分不同,甚至可以说是两种疾病。 保胆取石是近年来发展很快的治疗手段,如果患者保胆意愿强烈,要明确以下问题:1保胆取石有严格的适应症,包括对胆囊结石形态(单发、多发)、胆囊壁厚度、胆囊功能(排空指数)、胆囊周围是否有粘连进行一系列详细的评估,评估下来不适合的患者强行进行保胆取石,带来的是极高的复发率;2 是否能接受长期服药预防胆结石复发,这就把原本可以一次性解决的问题变成了慢性病;3 是否能接受反复多次长期的医院随访,检查是否存在复发。总之,患者在评估下来符合保胆条件的情况下,才能根据自身情况权衡利弊,进行选择。 总之,希望以上内容会为众多的胆石症患者治疗选择提供帮助,尽可能降低胆囊结石的危害。

樊军卫 2018-07-27阅读量1.2万

乌索酸防治肿瘤作用及机制

病请描述:乌索酸(Ursolic acid),又名乌苏酸、熊果酸,是多种中药的抗癌成分,广泛分布于藤梨根、白花蛇舌草、石见穿、夏枯草、女贞子等中药。 现代研究表明乌索酸在脑胶质母细胞瘤、腺样囊性癌、甲状腺癌、肺癌、胃癌、肝癌、胆囊癌、胰腺癌、大肠癌、卵巢癌、宫颈癌、前列腺癌、黑色素瘤等恶性肿瘤中有明显的抗癌作用。 乌索酸可以抑制肿瘤发生、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激发细胞凋亡、阻滞细胞周期、诱导细胞自噬、抑制上皮-间质转化和转移、作用于耐药细胞、增强放化疗作用及抑制血管生成。 本课题组系统整理了乌索酸的抗癌作用,文章已发表于近期《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胡兵 2018-07-27阅读量9240

胆囊切除术后常规病理检查的是...

病请描述:术后胆囊标本将常规送至病理科进行病理检查,其主要目的在于检查是否有意外胆囊癌的存在。胆囊癌是胆道系统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其预后极差,5年生存率不足5%。早期诊断和手术干预是胆囊癌患者获得长期存活的唯一机会。由于早期胆囊癌患者缺乏特异的症状及体征,其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点往往与良性胆囊疾病极其相似,因此,早期临床诊断胆囊癌是几乎不可能的,唯一有效的手段就是病理检查。可见,为避免意外胆囊癌的遗漏,术后胆囊标本常规行病理检查似乎是必须的。    1、意外胆囊癌的发生率:在12969例胆囊标本中,36例胆囊病理诊断为恶性的患者被筛选出,胆囊癌的发生率约为0.28%。2、意外胆囊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分析    36例意外胆囊癌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8.7岁;男女比例为1:2;包括32例腺癌,2例粘液腺癌,1例腺鳞癌和1例鳞状细胞癌。根据胆囊癌分期,12例为原位癌,4例肿瘤侵犯至胆囊固有层T1a期,5例肿瘤侵犯至肌层T1b期,1例肿瘤处于T2期,14例肿瘤已侵及胆囊浆膜层以外T3期。3、意外胆囊癌患者术前影像学发现19例患者的术前影像学检查提示胆囊存在可疑的病变,主要包括胆囊隆起样变〔息肉或结节)、胆囊占位以及胆囊壁不均匀增厚等,另外17例患者的术前影像学检查仅提示单纯的胆囊结石,未见其它可疑病变的存在。4、意外胆囊癌患者术中发现与术后病理诊断的关系术中发现的可疑病变主要包括胆囊息肉、胆囊结节、胆囊占位、局部粘膜不均匀增厚等,但仅有4例T3期胆囊癌患者进行了术中快速冷冻分析,随后中转开腹进行了进一步的手术治疗。值得注意的是,仅有2例患者的术前影像学检查和术中发现都未见可疑的病变,术后病理证实1例患者为原位癌TIS,1例患者肿瘤仅侵犯至胆囊固有层T1a期。3.1选择性胆囊病理检查的意义在诊疗过程中,为避免滥用医学检查,寻求更经济有效的方案使用各种检查手段日益深入人心。英国皇家学院的病理学家认为一些手术标本行病理检查的意义不大,并且大量临床研究也支持手术标本常规行病理检查的观念应该摒弃,例如阑尾标本、痔疮标本、缩胸组织等。目前已不断有研究认为术后的胆囊标本也应综合患者的临床表现、术中发现以及胆囊肉眼观察等情况选择性的行病理检查。术后胆囊选择性病理检查的可行性分析:本研究得出术后意外胆囊癌的发生率约为0.28%与其它研究结果相符,女性患者是男性的2倍,大部分患者为腺癌,原位癌和早期胆囊癌,占所有意外胆囊癌患者的一半以上。此外,本研究发现胆囊腔内占位性病变〔息肉、结节、包块以及局部粘膜不均匀增厚)是最常见的可疑病变,其次是急性胆囊炎、胆囊壁增厚等。有经验的外科医生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方法--剖开胆囊、仔细观察和触摸胆囊壁,就可以发现以上这些可疑的病变。结合术前影像学检查、术中发现及胆囊肉眼观察情况,本研究中外科医生成功辨认出34例意外胆囊癌患者存在的可疑病变,仅仅遗漏了1例原位癌和1例Tla期患者。然而,对于这2例早期胆囊癌患者而言,单纯的胆囊切除术已可达到根治的效果,毋须进一步手术治疗,即便术后行病理检查,其病检结果也不会改变这2例患者的手术方式,更不会影响患者的预后。胆囊癌外科手术的方式及效果主要取决于肿瘤侵犯的程度,对于原位癌和T1a期患者而言,单纯的胆囊切除术已足够,胆囊癌根治术只适用于T2期及以上分期的患者。胆囊切除术后常规病理检查有待进一步探讨:一些学者持相反的态度,他们认为即便是进展期胆囊癌,其胆囊的大体观察也可能无任何可疑病变存在,因此,极力推荐术后常规病理检查以避免进展期胆囊癌的遗漏。但现有的趋势是越来越多的研究支持选择性的胆囊病理检查。本文选自曹贵章等,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赵刚 2018-07-06阅读量1.2万

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切开术后(...

病请描述: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是在内镜胰胆管逆行造影检查(ERCP)诊断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内镜治疗方法,意在内镜下用高频电切开乳头括约肌及胆总管的末端部分。此技术在1973年和1974年分别由Kawai,Classen等首先报道。ERCP的成功率由70年代的76%提高到了如今的96%以上,已广泛应用于胆管结石、胆管末端良性狭窄、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等胆、胰疾病的治疗。与传统的经腹手术相比,该技术以简便,安全、有效、病人痛苦小,并发症少和病死率低,优于手术治疗,所以深受欢迎。在国内外已相当普及。下面对EST术后长期并发症进行阐述。一、胆管炎EST术后有些患者常出现下列症状,如:腹痛、发热(体温在38.5℃以上)或寒战、以及黄疽,而行CT,MRCP检查或ERCP造影检查均无明显的胆道阻塞征象者,认为此种胆管炎是与EST术相关的长期并发症之一。文献报道此胆管炎发生率为1.9%,用EST加支架置入术成功治疗了肝移植术后并发的胆瘘,随访9月,发现EST术后的复发性胆道并发症为11.1%,一例为轻度胆管炎,因支架阻塞而引起,经用抗生素及取出支架缓解;另一例为胆瘘复发和腹腔内胆汁囊肿(经超声胃镜诊断),取出支架后症状缓解。但也有报道认为EST治疗胆管结石引的上行性胆管炎并不多见。国外学者认为对胆管引流成功的胆管炎患者加强抗感染治疗可预防此胆管炎的发生。二、胆总管结石复发有文献报道对EST术后的患者随访了15-17年,胆总管结石的复发率为24%。Tanaka报道因胆总管结石而行EST术治疗患者随访了22个月,发现累计结石复发率近23%。但多数文献报道EST术后胆管结石复发率为1%-9%,而胆囊切除术后单纯胆总管结石复发患者的机率最低,但合并胆囊结石时最高(16.7%)。表明单纯胆总管结石的预后最好,合并胆囊结石患者的胆总管结石取石术后患者的预后差,认为EST术后应行胆囊切除术以减少胆管结石的复发率。EST术前有胆总管扩张和乳头旁憩室与胆管结石复发有关,术前胆总管直径>1.5cm且有胆囊存在时胆道症状复发的危险会相应的增加。认为慢性胆道感染、十二指肠憩室、胆管扩张、乳头狭窄以及乳头开口过小是结石复发的危险因素,结石复发的平均时间6年左右。三、胆囊炎、肝脓肿乳头括约肌切开后由于ERCP术中注射照影剂,或慢性细菌性胆汁使患者易患胆囊炎。Boende随访观察了95例EST治疗合并胆管炎的总胆管结石,发现术前胆囊存在的病人术后出现胆囊炎的发生率为5%,另一项研究显示EST术后急性胆囊炎的发生率为37%。由于EST术后继发的胆管炎,十二指肠内容物逆流入胆管系统导致细菌性肝脓肿的发病率明显增高,且常为多发性肝脓肿,沿着胆管方向蔓延,抗生素治疗有效。Sugiyama对31例(占37%)EST患者进行了平均10.9年的随访,结果发现26例结石复发,4例急性结石性胆管炎和1例急性胆囊炎。作者认为好发原因可能在EST和下次ERCP之间时间为5年或小于5年,胆管直径<15mm,或合并乳头旁憩室等有密切关联。而29例患者经再次ERCP治疗后,均获得满意的疗效。四、复发性急性胰腺炎和/或慢性胰腺炎复发性急性胰腺炎是EST术后的严重并发症,由乳头切开部位胰管开口的狭窄和疤复发性急性胰腺炎是EST术后的严重并发症,由乳头切开部位胰管开口的狭窄和疤痕,以及肠内容物逆流均能引起胰腺炎的发生。Asbun报道了3例复发性急性胰腺炎和/或慢性胰腺炎患者,临床表现为发作性右上腹痛、血清淀粉酶升高、ERCP显示胰管开口狭窄和/或胰管扩张。严重的胰管开口狭窄可通过外科方法纠正。Vazquez-Lglesias对88例行EST治疗的患者,进行了平均51月的临床随访,结果显示:只有2例(2.2%)出现反复发作性血清淀粉酶增高,临床上诊断为EST术后胰腺炎。五、乳头狭窄症状性乳头狭窄较少见,与EST术乳头出现疤痕挛缩有关。EST术后乳头狭窄多发生于第1年,发生率约为0.8-3.4%。再次行EST也是治疗临床出现乳头狭窄导致的胆道梗阻的手段之一。六、胆囊癌EST术后胆囊癌发病率为0-2.5%,且女性多见,男女比率为1:4,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显著增加,Hammarstrom随访了35例有胆囊存在的胆管结石,EST术后两例(5.7%)死于胆囊癌,因此主张胆囊切除术以预防或治疗胆囊癌。本文选自:叶萍等,十二指肠乳头切开取石术后长期随访研究

赵刚 2018-06-22阅读量1.1万

超声造影与增强CT对胆囊疾病...

病请描述:胆囊占位性病变是临床常见的胆疾病,超声检查是胆囊占位性病变的重要检查手段。声像图上早期乳头状胆囊癌与胆囊炎性息肉,腺瘤性息肉,胆固醇息肉,腺肌增生及多发性乳头状瘤等良性病变亦均表现相似,从而使得胆囊癌的早期诊断非常困难,因此寻找一种鉴别胆囊占位性病变的方法对于胆囊癌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价值。超声造影技术又称为超声对比增强,超声造影剂是由蛋白质包裹的大分子气体形成的微气泡,在适当能量的超声波的作用下,使得回波信号增强上千倍,在二维灰阶成像条件就下可以轻易地显示血流。造影剂微泡在血液中具有相对稳定的理化性质,微泡直径与红细胞相当,能通过肺部毛细血管网进入体循环,从而到达全身各个脏器。微泡造影剂的分子直径在1-10μm,是纯粹的血管内显影剂,能准确评价病变内的血流情况,能够对病变进行定性诊断,无放射性。目前常用的声诺维(Sonovue)是由六氟化硫气体包以磷脂外壳组成,固体成分经由肝脏代谢,六氟化硫气体由肺脏呼出体外。  1、胆囊息肉本组胆囊内息肉29例,其中多发14例,单发15例,大小0.6cm-l.lcm,平均0.8cm。超声造影后胆囊息肉与胆囊壁同步增强,强度一致或略高于胆囊壁,略早于正常肝实质。CT平扫不容易显示,有时仅见胆囊壁密度局限性略高,胆囊增强CT扫描可见胆囊壁向内突出的单个或多个乳头状稍高密度,不随体位改变而改变,与低密度的胆汁形成对比。超声检查对于直径小于5mm的胆囊息肉样病变敏感性高于增强CT检查。2、胆囊腺肌增生症胆囊腺肌增生症除弥漫型外声像图显示囊壁不规则增厚为4-6mm,于增厚的胆囊壁中可见小囊性暗区及小结石,后方可见“彗星尾征”。超声造影后显示病灶与正常胆囊壁分界清晰。增强CT表现为胆囊壁节段性肥厚,壁内多发小憩室样突出,胆囊腔呈节段性狭窄。发生在胆囊颈部,则胆囊呈葫芦状或哑铃状变形;如在胆囊底部则部分胆囊壁肥厚,壁内有上述小憩室样突出。底部中心常可见脐样凹陷。3、胆囊癌厚壁型胆囊癌表现为囊壁局部不规则增厚,回声减低,与肝实质相邻处胆囊壁结构消失,明显增厚实变,与肝脏分界不清,部分可向腔内不规则突起。肿块型胆囊癌为胆囊窝内见不到正常含有低密度胆汁的胆囊,代之为轮廓不清的软组织肿块。结节型胆囊癌的影像学表现最为典型,增强CT和超声造影可清楚地显示肿瘤的壁结节及肿块的快速强化。增强CT能进一步显示胆囊壁及胆囊窝周围受侵情况和肝、胆管转移范围。在胆囊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中,超声造影已成为快捷方便,结果准确可靠的影像检查方法。虽然胆囊息肉样病变在超声图像上有一定的特点,但缺乏特异性,例如宽基底单发胆囊息肉,早期厚壁型胆囊癌,局限性胆囊腺肌增生症以及不随体位变动的胆泥沉积病等,常规二维超声在其鉴别诊断上仍存有困难。超声造影能够清楚的显示病变的微血管循环情况,已经应用于临床。超声造影与增强CT对胆囊占位性病变在血流动力方面较为一致的特性,同时还具有以下优点:①操作简单且没有放射性辐射,安全性好;②超声对比剂仅停留在血管内,更能准确地反映组织的血流灌注特点且由肺将对比剂排出;③超声造影技术具有可实时观察病灶,并可捕捉到增强过程中的细节。其局限性在于①易受胃肠道气体影响;②评价肿瘤疗效,对少血管型的疗效评价存在一定困难,各种局灶性病损的造影表现有一定的重叠现象;③造影增强时间较短暂,使操作和观察时间明显受限;①造影过程受呼吸影响较大,图像不稳定也不利于数据分析。本文选自朱铖等,JMedImagingVo1.21No.12011。

赵刚 2018-01-26阅读量1.1万

胆囊疾病手术漏诊其他疾病原因...

病请描述:近30年因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飞速发展,LC己是治疗胆囊结石、胆囊隆起性病变的金标准。但由于近年各级医院腹腔镜手术广泛开展,尤其是年轻医生在常规开腹手术经验不足的状况下,不注重综合分析病情,容易出现误诊及漏诊。现回顾性分析收治的胆囊良性疾病行LC中漏诊其他疾病33例的临床资料,为大家提供参考。1、临床资料33例中男22例,女11例;年龄32-67岁。LC术前诊断:慢性结石性胆囊炎19例,慢性结石性胆囊炎急性发作6例,胆囊息肉8例。33例中右上腹间歇性隐痛3-6年,伴剧烈疼痛、恶心、呕吐、发热6例;上腹部、后背、肩部不适10例;无明显症状17例,系常规体检超声检查诊断为慢性结石性胆囊炎或胆囊息肉。33例患者手术中发现漏诊3例,其中结肠癌2例,胃癌1例;术后发现漏诊30例,其中胆总管结石18例,胆囊癌5例,胃溃疡及十二指肠溃疡3例,带状疱疹及硬化性胆管炎各2例。2、漏诊原因分析1、诊断思维局限:临床专业过度细化,可使年轻医生在自己的专业内快速成长,但也会导致专科医生对其他专科知识了解欠缺,常常诊断思维局限、先入为主,以本专业疾病解释患者所有症状,易出现漏诊。2、问诊及体格检查不细致:部分接诊医师在接诊患者后未详细询问腹部疼痛性质、部位、持续时间以及发作时间、频繁程度,只进行简单问诊或结合既往超声检查结果即诊断为胆囊疾患而进行手术治疗。实际上胆囊结石出现的临床表现易与毗邻脏器疾病相混淆,如易与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及肿瘤、冠心病不典型心绞痛、右侧肺炎、结肠占位等疾病相混淆,不细致鉴别极易出现误诊及漏诊。本组漏诊带状疤疹2例以右上腹疼痛就诊,术前仅结合既往超声检查结果,诊断为慢性结石性胆囊炎,即行LC,术后上腹部疼痛不缓解,再次详细查体发现右侧胸壁、后背带状疤疹,方确定患者腹痛是因带状疤疹所致。漏诊胆总管结石18例,LC后询问病史发现7例有畏寒、发热病史,实际曾有胆管炎表现,但术前询问病史时未能了解到。漏诊硬化性胆管炎2例术前肝功能检查胆红素己增高,但接诊医师简单解释为胆囊结石所致,匆匆行LC,术后黄疽不能消退,术后行肝胆MRI加MRCP检查,发现患有硬化性胆管炎。3、过分依赖超声检查结果:尽管超声检查诊断胆囊疾病有重要价值,但其对空腔脏器疾患诊断并无优势,易导致接诊医师忽视患者合并疾病的存在,对出现上腹部不适症状患者易将全部症状解释为因胆囊结石、胆囊炎所致,而漏诊其他合并疾病。超声检查对胆道疾病的误诊率达4.25%。超声检查简单、易行,对胆囊结石检出率可达100%,但对胆总管结石的检出敏感性仅63.3%。回顾2100例胆囊结石临床资料,术前发现合并胆总管结石及胆囊切除术中漏诊胆总管结石共334例,胆囊良性疾病并发胆总管结石发生率15.9%。4、LC具有一定局限性:腹腔镜手术与常规开腹手术区别在于腹腔镜手术只能观察腹腔脏器表面疾患,由于腹腔镜无触觉感,不能检查实质内及空腔脏器内部疾患;临床上对术前未进行详细检查,术后出现症状,或术前症状术后仍不缓解患者需进一步行补救性检查,如胃镜、CT及MRCP等。本组漏诊结肠癌和胃癌患者术中因肿瘤侵及胃、肠浆膜而发现;漏诊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胆总管结石患者均于术后症状不缓解或出现畏寒、发热、黄疽等胆管炎表现进一步检查才确诊。5、不熟悉专科医技检查手段及特点:超声检查对胆囊结石的诊断率达95%,但对胆总管下段结石诊断率仅36%-54%。MRCP对胆总管结石诊断敏感度为88%-93%,诊断准确度为96.3%-99.2%。文章选自:崔忠等,临床误诊误治,2017年8月30卷第8期。

赵刚 2018-01-20阅读量1.1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