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 > 外科 > 肝胆外科 > 胆囊癌 > 内容

胆囊癌内容

超声造影与增强 CT 在鉴别...

病请描述:本研究结果与文献报道相符,而CECT因非实时动态扫査,病变增强减低时间无法显示。相对于CECT,CEUS实时动态扫査能更好的观察病变的灌注过程,且有利于病变增强模式变化的量化分析。本研究中,共68例胆囊恶性病变,研究显示对胆囊恶性病变诊断的敏感度,单用CEUS以及联合运用CEUS及CECT高于单用CECT,在诊断特异度方面,单用CEUS高于单用CECT与联合运用CEUS及CECT,对于胆囊恶性病变的诊断准确性方面,单用CEUS与单用CECT无差异,单用CEUS与联合应用CEUS和CECT无差异,单用CECT与联合应用CEUS与CECT比较差异有明显差异。2种检查单独应用时对胆囊恶性病变的诊断准确性相当,而联合应用则能提高胆囊恶性病变的诊断准确性。 15例胆囊癌CEUS误诊、漏诊或诊断不明确,其中11例因仅表现为胆囊增大或囊壁稍增厚、囊腔内无明显肿块,CEUS表现为低增强或无明显异常强化表现而漏诊,CECT因同样的原因漏诊9例,可以看出,对于此类特殊类型的胆囊癌,无论CEUS还是CECT术前准确诊断均较困难,分析2例CECT术前得以正确诊断的原因可能为:1例伴有肝门部淋巴结转移,1例胆囊壁有明显增强,同时也提示,对于无明显梗阻但出现胆囊异常增大的病例,应更加注意对肝门部周边异常淋巴结的扫査。 本组研究中,有6例CECT误诊而CEUS诊断增强的病例,其中,1例因肿块较大,超声扫査时发现病变与胆囊联系紧密,且增强模式表现为环状低增强,CEUS诊断正确,该病例CECT误诊为原发性肝癌。1例在CEUS增强晚期表现为明显低增强,CEUS诊断胆囊癌,而CECT在延迟期表现为等增强,考虑为良性病变,其余4例均因增强减低时间较早,诊断为胆囊恶性病变。CECT作为临床较成熟的检查手段,因其高分辨率、图像后处理以及多平面成像的优势,已成为胆囊病变的重要检查手段之一,相较于CEUS,CECT对于病变对周围组织的侵犯、有无腹膜后淋巴结转移,以及在超声扫査盲区内肝内转移病灶的检出方面有优势。在CEUS误诊或漏的15例胆囊恶性病变患者中,术前CECT诊断胆囊癌4例,其中CECT显示1例患者胆囊病变浸润大网膜,1例显示肝门部淋巴结转移,2例动脉期增强明显。可以看出,CECT在对胆囊病变显示的同时,对于病变对周围组织的侵犯程度、范围以及有无淋巴结转移等方面,相比CEUS有一定的优势。 本研究中,除胆囊腺癌外还包含10例胆囊其他病理类型的恶性肿瘤,其中9例CEUS与CECT的增强模式上与胆囊腺癌类似,均表现为动脉期高增强,延迟期或增强晚期为低增强;1例病理类型为胆囊未分化癌的患者动脉期及延迟期或增强晚期均表现为低增强。 综上所述,胆囊良恶性病变或不同病理类型的恶性病变CEUS与CECT增强特征类似,对单用CEUS与CECT对胆囊恶性病变的诊断效能相当,联合应用能提高胆囊恶性病变的诊断准确性,CUES因具有实时动态观察的优势,对单个病灶的微血管灌注评估较CECT能提供更多的信息,特别是对于CECT不易检测的胆囊颈部病变;而CECT对于超声图像上表现为单纯的胆囊增大、胆囊壁增厚的无明显肿块型胆囊癌伴有肝外组织侵犯或淋巴结转移时,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二者可相互印证、取长补短,为胆囊病变的鉴别诊断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有利于提高胆囊病变的诊断准确性。 本文选自唐春霖等,中华医学超声杂志2018年第15卷第4期。

赵刚 2019-09-28阅读量9284

超声造影与增强 CT 在鉴别...

病请描述:常规超声是胆囊病变的重要检查手段,但在胆囊病变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上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增强CT(CECT)能显示病变内部血流灌注情况,是目前临床上对胆囊病变进行定性诊断的主要影像学检查方法。超声造影(CEUS)能对组织与病变的微血管灌注进行实时动态的观察,能更准确地掌握病变的血流灌注特征,为病变的定性诊断提供重要信息。但是,一直以来,关于胆囊病变CEUS与CECT的临床价值尚存有一定的争议,本研究拟通过对胆囊病变CEUS与CECT的图像特征、术前诊断与病理诊断进行对比分析,以探讨CEUS与CECT在胆囊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选取经病理确诊的胆囊病变患者86例,术前均行CEUS与CECT检查,其中,男性39例,女性47例,年龄34~82岁。 结果 良恶性病变病理类型及常规超声表现: 86例患者中,其中经手术病理证实85例,穿刺活检证实1例。恶性病变68例,其中,腺癌50例、腺瘤局部癌变8例、腺鳞癌6例、未分化癌1例、乳头状癌1例、鳞癌1例、低分化肉瘤化癌1例。超声表现为厚壁型7例(1例伴胆囊结石),腔内局部突起肿块型31例(8例伴胆囊结石,1例肝内胆管结石),肿块伴周边肝组织侵犯19例(4例伴胆囊结石、1例伴先天性胆总管囊肿),仅有胆囊增大或胆囊壁毛糙者11例(4例伴胆囊结石、1例同时伴胆囊结石及胆总管结石、1例伴肝内胆管结石);良性病变18例,其中,腺肌症1例,常规超声表现为胆囊底部局部增厚,腺瘤8例,均表现为腔内局部突起肿块,炎性病变9例,其中,5例表现为胆囊壁增厚与胆囊增大,4例表现为胆囊区包块且无正常胆囊结构。 CEUS与CECT诊断胆囊恶性病变的对比: CEUS与CECT诊断良恶性胆囊病变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性。在对胆囊恶性病变诊断的敏感度方面,单用CEUS以及联合运用CEUS与CECT高于单用CECT,在诊断特异度方面,单用CEUS高于单用CECT与联合运用,对于胆囊恶性病变的诊断准确性,单用CEUS与单用CECT,单用CEUS与联合应用,无差异,单用CECT低于CEUS与CECT联合应用。 讨论 胆囊疾病为临床常见病,胆囊癌是恶性程度最高的胃肠道肿瘤,其预后较差,总的5年生存率低于10%,术后平均5年生存率35%~38%。目前,临床常用于胆囊病变检查的方法包括超声、CT及MRI。其中超声检查因其有安全、简便、快速等特点,成为胆囊疾病检查的首选方法。常规超声对胆囊病变的检出率较高,但对病变内部的血流灌注情况难以清晰显示,导致其对胆囊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存在一定难度,需进一步通过增强CT等观察病变的血流灌注以及是否存在转移等情况对病变的良恶性加以鉴别,但对于某些不典型的病变,其鉴别诊断仍较困难,尤其对于胆囊癌与炎性病变的有效鉴别诊断仍然是目前影像学检查中的难题。 CEUS技术能实时动态地观察病变血流灌注的过程和细节,通过对病变增强模式的观察,有助于胆囊病变良恶性的鉴别诊断。本研究显示,胆囊良恶性病变CEUS与CECT的增强模式基本类似,恶性病变2种检查增强方式无明显差异,表现为动脉期以高增强为主,延迟期(CECT)或增强晚期(CEUS)均以低增强多见。有文献指出,胆囊良恶性病变的CEUS血管特征有明显不同,CUES因具有实时动态观察的优势,对单个病灶的微血管灌注评估较CECT能提供更多的信息,同时CEUS胆囊恶性病变造影剂消除时间大多早于良性病变。 本文选自唐春霖等,中华医学超声杂志2018年第15卷第4期。

赵刚 2019-09-21阅读量1.0万

胆囊腺肌增生症的超声造影表现...

病请描述:胆囊腺肌增生症(GA)发病率为2.8%~5%,发病年龄多在40-60岁,女性多见。是指胆囊黏膜上皮和肌层慢性增生引起的病变,主要特征为胆囊黏膜上皮广泛延伸至增厚的胆囊肌层.形成多发憩室样小囊,又称罗阿氏窦。既往认为本病无恶变倾向,现公认为癌前病变,故早期诊断非常重要。超声是胆囊检查的首选影像学方法,但在一些复杂情况下鉴别GA与胆囊癌仍存在困难。尤其对于局灶性GA,常规超声难以与胆囊肿瘤性病变鉴别,实时超声造影(CEUS)近年来逐步应用于胆囊疾病,为胆囊疾病的鉴别奠定基础。 方法: 本研究对位于胆囊底部的病灶、较小病灶、常规低频超声显示不清的病人联合使用高频超声造影检查,对比剂为声诺维(意大利产品)。记录病变和胆囊壁的增强时间、增强模式、增强程度、胆囊壁的完整性、罗阿氏窦的显示率。 结论: GA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与胆囊炎、胆石症相似,又常与上述疾病共存,故术前诊断较困难。有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各种影像学检查以超声阳性率较高,也在临床上最为常用,但平均检出率仍未超过50%,这说明GA不易检出,漏检及误检的可能性较高。本组病例中术前常规超声诊断GA5例(仅有2例隐约显示增厚的囊壁内见无回声窦腔,其内见强光斑回声),15例提示病灶性质待定,4例误诊为胆囊实性占位,3例误诊为胆泥,3例因胆囊多发结石、胆泥不移动、囊内透声差而漏诊,诊断准确率仅为(16.7%,5/30)。 分析其原因:①病变早期罗阿氏窦较小,常规超声难以显示。②位置较深或窦口出现狭窄的罗阿氏窦容易伴有胆汁淤积、胆固醇结晶,继发炎症,致使罗阿氏窦内和胆囊腔内透声差。③常规腹部超声易受混响伪像干扰、图像分辨力不高等因素影响,声像图可仅表现为胆囊壁非特异性增厚,从而造成误诊、漏诊。为弥补常规超声的不足,本组所有病例再次进行CEUS检查.CEUS能实时动态显示病变及周围组织内的血流灌注,经静脉注射对比剂后,可动态显示胆囊壁增强的全过程,而正常胆囊腔内、不移动胆泥、凝血块没有血流呈无增强,根据此特性易于鉴别在一些复杂情况下的胆囊病变。 本组病例中常规超声4例误诊为胆囊占位,3例误诊为胆泥,3例因胆囊多发结石、囊内透声差及多种病变充填囊腔而漏诊,经CEUS检查,能清晰的显示胆囊壁的厚度、完整性和囊内病变数目、大小、血供、与囊壁的关系、基底部宽窄等从而获得准确诊断,其中1例诊断腺肌增生症合并腺瘤不典型增生与病理诊断完全相符。GA病理基础是胆囊黏膜上皮广泛延伸至增厚的肌层,增厚的胆囊壁内因有黏膜上皮成分的存在,所以超声造影下,胆囊黏膜分布的区域动脉期表现为高增强。而增厚囊壁的内罗阿氏窦和窦腔内淤积的胆泥和炎性分泌物呈无增强,与高增强的胆囊壁形成鲜明的对比,这就很容易得到GA的肯定诊断。同时为提高组织对比度和空间分辨力,本组14例病人超声造影联合使用高频超声,两种技术联合应用,更有利于显示胆囊病变的细微结构和微循环灌注,结果11例病灶内增强后能清晰显示大小不等的无增强窦腔(即罗阿氏窦)及其大小、数目、形态,提高了罗一阿氏窦的检出率,为诊断GA提供可靠的依据,而常规超声仅有2例显示罗阿氏窦;常规超声检查11例病灶边界显示不清晰,超声造影后病灶边界均显示清晰,故超声造影联合使用高频超声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在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超声造影联合使用高分辨率探头可更加清晰完整的显示胆囊息肉样病变内微血管的灌注和囊壁,这可能有利于诊断≤1.0cm的胆囊息肉样病变。 总之,用超声造影联合高频超声诊断GA有独到的优势,动脉期病灶不均匀高增强与无增强的罗阿氏窦形成鲜明的对比.能显著提高GA的诊断准确率,并能鉴别厚壁型胆囊癌、不移动的胆泥和充填囊腔的多种病变,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本文选自:王金环等,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6年第27卷第3期

赵刚 2019-07-27阅读量1.1万

胆囊腺肌症诊治的研究进展02

病请描述:3.4  CT检查: CT对总体疾病的诊断率在61.7%~75%,但是对GBA的诊断率只有38%~43%。GBA在CT上典型的表现是囊壁增厚和壁内钙化。CT有助于鉴别胆囊底部的局灶型腺肌症和局灶性慢性胆囊炎,借助多层螺旋CT有助于发现阿氏窦,从而诊断GBA。此外,根据不同的病理分型,GBA在CT上表现不同。弥漫型:胆囊壁增厚欠均匀,囊腔内面轮廓不整,壁内见多个阿氏窦,部分与囊腔相通。局限型:胆囊底部呈帽状增厚,多向外凸出,囊腔内面较光整。节段型:胆囊壁节段性增厚,胆囊缩窄变形,远端囊腔内可伴有小结石。增强CT主要表现为胆囊壁节段性增厚,壁内多发小憩室样突出,胆囊腔呈节段性狭窄。如GBA发生在胆囊颈部,则胆囊呈葫芦状或哑铃状变形;如在胆囊底部则部分胆囊壁增厚,壁内有小憩室样突出,底部中心常可见脐样凹陷。过去认为与MRI相比,CT检查并不能很好地鉴别GBA和胆囊癌。最近Yang等研究显示:在局限型或弥漫型GBA与胆囊癌鉴别诊断方面,增强CT显示的“棉球征”比MRI显示的“珍珠项链征”有更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3.5  MRCP检查: 由于近年来技术的发展以及它的高组织密度分辨率、多参数、多方位成像等优势,MRI/MRCP在诊断胆囊疾病方面越来越受到重视。MRcp显示的增厚的胆囊壁内出现多个小圆形高信号称为“珍珠项链征”,是GBA的特征性表现,它能够精确定位阿氏窦的位置。此外,MRI/MRCP能够很好地对胆囊壁厚度、胆囊壁是否光整、显示阿氏窦、胆囊壁是否出现钙化现象、肝胆交界是否清晰以及浆膜层是否存在强化等影像学表现进行评价,上述影像学征象可作为鉴别诊断GBA与胆囊癌的重要参考指标。 4、GBA的治疗 关于GBA的治疗观点:1)对于胆囊切除术后病理中偶然发现的GBA,不需要后续治疗。2)疑似但全面的影像学检查还不能确诊GBA时,为排除胆囊癌,建议行胆囊切除术。若因GBA导致胆囊壁增厚,则无需后续治疗;若因胆囊癌,则应尽快行专科治疗。当怀疑胆囊癌时,不建议行腹腔镜手术。3)有症状的GBA,无论合并胆囊结石,都是胆囊切除术的指征。然而,必须先排除其他病因引起的腹痛,GBA最好通过MRCP来确定诊断。在没有禁忌证的情况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应作为首选。病理结果确定为GBA后,无需后续治疗。4)对于无症状的局限型GBA,合并息肉>10mm有癌变倾向,作为胆囊切除术的手术指征。无症状的局限型GBA合并结石也不建议行手术治疗,因为无症状的胆囊结石并不是手术指征。5)无症状的节段型或弥漫型GBA,可以手术,由于老年节段型GBA患者的癌变率较高,以及弥漫型GBA有时难以与胆囊癌相鉴别,因此弥漫型GBA和节段型GBA可以考虑手术治疗;6)儿童GBA,儿童GBA发病率极低,所有报道的病例均为有症状的儿童患者,在行胆囊切除术后,症状均完全消失。因此,对于这种罕见的有症状的GBA病例,提倡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5、结语 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GBA的诊断率逐渐提高。但由于影像设备及技术等差异,漏诊、误诊的病例时有发生。随着对胆囊功能的进一步认识,胆囊除具有存储、浓缩、排出胆汁和调节胆道压力的作用,还具有复杂的化学、免疫、酸碱及肠道菌群的调节能力。胆囊切除术后会出现十二指肠液的胃反流及胃液食管反流、消化不良性腹泻等各种不良并发症。因此,对于GBA是否手术治疗,应该结合影像学诊断、临床表现决定治疗方案,严格把握手术指征,避免不要的手术切除。 本文选自闰昌盛等,临床与病理杂志,2018,38(9).

赵刚 2019-07-20阅读量1.0万

胆囊腺肌症诊治的研究进展01

病请描述:胆囊腺肌症(GBA)也可以称为胆囊壁憩室症、胆囊腺肌瘤症等,主要表现为无症状性胆囊肿块或胆囊壁增厚。其影像学主要分为弥漫型、节段型和局限型。GBA男女发病率大致相等,50岁以后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迄今为止,l岁以内的儿童病例报道不足10例。胆囊切除术后病理中GBA的发现率为2%-9%。GBA的病理特征为胆囊腺体和肌层过度增生,合并黏膜层陷入肌层形成罗.阿氏窦(RAs),随着胆汁的浓缩可形成晶体沉淀和钙化灶。GBA主要有4种病理类型:弥漫型、局限型、节段型和环状型。弥漫型GBA以整个胆囊壁弥漫性增厚为主要特征;局限型GBA是最常见的类型,通常以胆囊壁局灶性增厚为主要特征;节段型GBA的特点是病灶累及胆囊壁的大部分,通常是胆囊底和远端的1/3;环状型GBA的特征是胆囊壁呈环状增厚,其整体形态改变为沙漏形。环形GBA是节段型GBA的一个子类型。 1、病因及发病机制 GBA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主要有以下观点:1)与胆囊结石和慢性炎症有关。2)与胰胆管汇合异常、胰液反流刺激有关。已有研究证明胆囊上皮细胞长期暴露于胰液而发生增生。 2、临床表现 GBA通常隐匿发生,无特异性临床表现。部分患者无临床症状;多数患者表现为右上腹隐痛、右肩部放射痛等;也有患者表现为非特异性消化功能紊乱:脂肪食物不耐受,胃肠胀气、恶心、呕吐;少数患者可有黄疸及胆囊炎体征,偶见不明原因发热。约50%的GBA合并结石,其中很少表现为右季肋部胆绞痛;无结石性GBA也会表现为右季肋部胆绞痛,这种症状往往持续数分钟到数小时不等,可自行消失。 3、影像学表现 3.1常规超声常规超声(us):在大多数情况下,它能准确地识别和描述GBA。us的敏感度约为65%,对于单纯的GBA,us诊断率更高。GBA的超声特点如下:1)局限型:胆囊壁局限性增厚,病变多位于胆囊底部,呈圆锥帽状增厚,病变可突向胆囊腔外。节段型:病变多位于胆囊体中部、底部或胆囊颈部与体部之间,可形成节段性增厚,增生以狭窄处为主,胆囊的囊腔变窄,呈“葫芦状”,严重者胆囊腔可闭合。弥漫型:较少见,胆囊壁呈弥漫性增厚,黏膜层和浆膜层连续完整,内壁凹凸不平。2)增厚的胆囊壁内可以见到小囊状的低回声或无回声,或者胆囊壁上附着强回声,后伴彗星尾征。 3.2超声内镜超声内镜(Eus):是一种侵入性成像模式,能够准确评估胆囊壁。在评估胆囊壁厚度方面,比us有更高的准确性。尤其对于肥胖患者,Eus可以更好地显示胆囊。已有研究证明:使用Eus可以观察到胆囊癌中的微小空间,因此在GBA与胆囊癌的鉴别诊断方面,Eus比us敏感性更高。 3.3超声造影超声造影(cEus)已成为快捷、准确、可靠的影像检查方法,可以更清晰地显示胆囊壁的完整性并判断其内部回声是否均匀一致,诊断效能明显优于us。GBA在cEus声像图的动脉相和静脉相均呈现出不均匀增强,内部可见散在性细小无增强区域,有时伴随彗星尾征,即为阿氏窦(RAs)。cEus在鉴别诊断胆囊良恶性病变方面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尤其在判断胆囊癌浸润周围肝组织以及肝内是否转移方面优势明显。cEus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慢性炎症导致的胆囊局限性增厚,易误诊为GBA;急性炎症导致的胆囊局限性增厚,易误诊为胆囊癌。 本文选自闰昌盛等,临床与病理杂志,2018,38(9).

赵刚 2019-07-13阅读量1.1万

胆囊隆起性病变的诊治进展02

病请描述:三、诊断 大部分胆囊隆起性病变在临床症状上表现轻微并且没有特异性,它的发现和诊断主要依靠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这一检查手段具有准确率高、创伤小、费用低等多项优点,使其作为筛查胆囊隆起性病变的首选手段。近年来,随着检查技术的不断发展,超声弹性测定、内镜超声(EUS)、超声造影(CEUS)及磁共振检查(MRI)等影像学诊断手段也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实时超声弹性测定技术是一种探测组织硬度或弹性的新型超声技术。该技术能够通过探测组织的硬度或弹性来判断其病变性质。这项技术可应用于胆囊隆起性病变,有助于胆囊息肉的定性诊断。他们在对53名患者进行检查之后,52名良性病变的患者在检查中均呈现高弹性结果(即病变较软),而呈现低弹性结果(即病变较硬)的患者,其病变被公认为胆囊癌。 腹部彩色超声检查是一种传统的检查方法,内镜超声在诊断胆囊病变中越来越普遍。内镜超声可以为胆囊隆起性病变的诊断提供高分辨率的图像,还可以更加准确地测量胆囊壁的厚度。在胆囊壁增厚的病例中,超声内镜结合细针穿刺还有助于胆囊息肉的病理学诊断。 超声造影检查是一种微创的诊断技术,使用造影剂成像将有助于胆囊息肉的诊断,可以更加清晰地显示出胆囊息肉的形状,该检查对于鉴别胆囊隆起性病变中腺瘤与胆固醇息肉有所帮助。在一项由多中心组织完成的关于微血管动态生成的研究中发现,拥有凸多频探头的超声造影可以检测到大于1厘米的胆囊息肉中的微血管的动态生成,这将有助于胆囊隆起性病变中良性病变和恶性肿瘤的鉴别。 磁共振成像检查对于PLG的良、恶性鉴别有所帮助,可以明显提高术前诊断的准确度。在应用弥散加权磁共振成像诊断PLG时,良性组的ADC值显著高于恶性组。当ADC阈值取为1.5×10–3mm2/s时,该检查诊断PLG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92%、100%和96%,均明显高于未参考DWI表现的术前诊断准确度(78%)。 四、手术适应征 胆囊隆起性样病变的手术指征的选择,到现在为止还没有统一、明确的意见。绝大多数外科医生认为,只有大于1.0cm的孤立病灶才会给予手术治疗;而对于多发病变或不断生长的病变的处理措施和随诊建议尚未统一。综合相关文献后,可以总结出胆囊隆起性病变的手术指征:(1)有症状的时候就应该手术,而不应该考虑息肉的大小、数目等肿瘤性的相关因素;(2)胆囊颈部的息肉易阻塞胆囊管而引起急性胆囊炎,一经发现即应予以手术治疗;(3)息肉直径≥10mm;(4)彩超回声弱或不均匀回声;(5)息肉基底≥6mm;(6)息肉合并胆囊结石;(7)3个月内息肉迅速增大;(8)年龄大于40岁的单发息肉;(7)CDFI检测到息肉内有血流信号。对于高度怀疑恶变的胆囊隆起性病变,应尽早实施手术,以利于根治性手术的进行。对于无上述手术指征的胆囊息肉患者,每3~6个月复查一次腹部彩超即可,重点观察病变的数目、大小、回声强弱、是否合并结石、蒂的有无或是否宽基底、CDFI血流情况等因素的变化,评估息肉恶变的风险。 五、结语与展望 胆囊是人体的重要器官,在胆汁的储存及浓缩中有重要作用。随着影像学检查手段的不断发展和组织病理学的不断进步,胆囊隆起性病变诊断的准确率将会越来越高,将会有更多非肿瘤性息肉被保留下来,为患者提供最科学的诊疗方案。 本文选自谢强强等,胆囊隆起性病变危险因素分析及手术指征探讨。

赵刚 2019-06-15阅读量1.0万

胆囊隆起性病变的诊治进展01

病请描述:胆囊隆起性病变(PLG)是一个形态学名称,泛指向胆囊腔内突出或隆起的病变。大多数病变属于良性病变,包括胆固醇性息肉、炎性息肉、腺瘤样息肉等。近年来,随着影像学检查方法的改进和公众健康意识的提高,多数患者在毫无症状的时候接受了过度治疗。而绝大多数的胆囊息肉是良性的,仅有3-5%的息肉是恶性的。术前对该病各种病理类型的推断仍比较困难,因此术前鉴别隆起性病变的性质,对患者临床治疗手段的选择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流行病学特点 在世界范围内,关于PLG发病率的报道差异很大。德国医师认为,德国人胆囊息肉的发病率仅为6.1%,而韩国医师报道称,在9.96%的健康韩国人群中发现了胆囊息肉。在我国的不同地方,PLG的发病率也有很大不同。在浙江宁波当地人的胆囊息肉的总体发病率达到了7.4%,低于台湾省的9.5%,比北京和上海的发病率要高,而后者的发病率分别为6.9%和4.2%。研究显示,该病的发病率在性别、年龄方面有很大差异。来自德国的的报道发现,男性的发病率和女性接近(在全部2099个病例中,二者发病率均为6.1%)。除此之外,大部分文献都认为男性PLG的发病率要高于女性。在上海的全部受检者中,7174位男性受检者中发现了332个胆囊息肉,4642位女性受检者中发现了163个胆囊息肉,发病率分别为4.6%和3.5%,男性的发病明显高于女性。来自宁波的一份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男性8.5%的发病率更是显著高于女性的5.0%。另外,中年人PLG的发病率普遍比其他年龄段的要高。在40-49岁的中年男性受检者中发现了10.5%的发病率,在各年龄段中最高。而台湾的中年男性的发病率最高。 二、病理学分型 胆囊隆起性病变在病理上可分为:①肿瘤性息肉,包括腺瘤和腺癌;②非肿瘤性息肉,包括胆固醇性息肉、炎症性息肉、腺肌增生等。 胆固醇息肉:胆固醇异常沉积于胆囊壁内粘膜层形成的良性病变。肉眼可见在凸起的嵴上可见线状的黄色条纹,周围粘膜伴有充血,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具有特征性的“草莓胆囊”。镜下的结构呈黄色分叶状,绒毛顶端可见充满脂质的泡沫细胞,表面有完整的上皮细胞覆盖,常被看作是胆固醇沉着症的形态学变异。 炎症性息肉:胆囊壁总是伴有慢性的炎症,可见纤维化、肌层肥厚或泡沫状巨噬细胞结节状聚集。显微镜下,黏膜层伴有不同程度的单核细胞浸润。上皮细胞相对正常或萎缩,或显示增生性或化生性改变,这些化生性改变的发生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升高。 腺肌瘤与腺肌瘤病:胆囊内胆汁压力升高后压迫胆囊壁,致使胆囊壁内出现一些形状不规则的腺管结构,这些腺管结构被称为“罗阿氏窦”。它们表面覆盖有柱状上皮或立方上皮,内部可能藏有结石。罗-阿氏窦大量存在并且合并有肌层肥厚,则被称为腺肌瘤(局灶性结节)与腺肌瘤病(弥漫性病变),局灶性病变可累及胆囊的任何节段,但大多数病例位于胆囊底,形成界限清楚的病变。 腺瘤性增生:与上文提到的腺肌瘤相似,也是继发于炎症和(或)结石的黏膜反应性变化。它类似于胃肠道的相应病变,可以有蒂或无蒂,可表现为管状、管状绒毛状(管状乳头状)或绒毛状(乳头状)的生长方式,其中可见局灶性鳞状细胞化生。大部分管状腺瘤由幽门型腺体组成,并且经常可以见到一定程度的非典型性。少数表现为原位癌或局部浸润癌。一般来讲,腺瘤愈大,出现恶变的可能性就愈大[。但是,胆囊粘膜的腺瘤性增生似乎并不是重要的癌前病变。胆囊腺瘤中常见的β-连环蛋白基因的突变,在胆囊癌中比较少见;见于胆囊癌的tp53、k-ras和p16突变在胆囊腺瘤中也少见。 本文选自谢强强等,胆囊隆起性病变危险因素分析及手术指征探讨

赵刚 2019-06-09阅读量1.1万

胆囊管状腺瘤的临床特点及预后...

病请描述:胆囊管状腺瘤流行病学特点: 胆囊管状腺瘤为胆囊腺瘤的一种,临床上发病率低,女性比男性多见,且多见于中老年女性,但也可发生于青年人,发病率在0.2%~2.2%。国外学者研究结果显示,良性胆囊腺瘤患者年龄(50.3±16.3)岁,腺瘤恶变患者年龄(58.3±12.6)岁,老年患者胆囊腺瘤恶变的可能性大。本组患者男18例(58.06%),女13例(42.94%),平均年龄56岁。 临床表现: 胆囊管状腺瘤主要表现为上腹部或右上腹部隐痛、不适、纳差等慢性胆囊炎症状,常伴有右肩背部放射性酸痛不适,个别患者可出现急性胆囊炎或阻塞性黄疸症状,但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国内研究指出上述症状的发生率为88%,也有文献报道上述症状发生率仅为6%。本组31例患者中有12例(38.71%)无明显症状,在体检时发现胆囊占位,轻微症状1例,表现为乏力纳差,18例表现为上腹部或右上腹部间断性胀痛,其中2例伴黄疸,2例有进食过饱后偶见右上腹短暂隐痛不适的表现。 病因及病理演变过程: 目前病因仍不明确,但多数学者认为慢性炎性反应和胆囊结石与胆囊腺瘤的发生密切相关,长期慢性炎性反应刺激和结石的机械性损伤使胆囊黏膜上皮在反复磨损、再生、修复过程中出现较为明显的纤维结缔组织、血管以及上皮细胞、腺体和实质细胞的增生,最终造成增生物突出到胆囊腔内形成息肉。 相关标志物研究进展: 目前临床应用的肿瘤标志物如CEA、CA-125难以作为胆囊管状腺瘤的特异性指标。近年关于胆囊肿瘤相关的标志物研究尚处于实验研究阶段。 诊断方法: 胆囊管状腺瘤术前诊断主要依赖于影像学检查,B超检查对本病诊断率较高,其典型表现:自胆囊壁向胆囊腔突起的中等至强回声,后方无声影,不随体位变化而改变位置。典型CT增强扫描病灶于动脉期及门静脉期轻度或明显均匀强化,胆囊腺瘤主要由胆囊动脉发出的分支 供血,扫描后变化明显。影像学检查虽能直接显示胆囊肿瘤的大小、形态、内部结构以及与胆囊壁的关系,但对于胆囊腺瘤、早期胆囊癌与其他胆囊息肉样病变缺乏特异性诊断指标,故鉴别诊断困难。 病理特点: 胆囊腺瘤是腺上皮来源的一种良性肿瘤,依据组织形态和生长方式,胆囊腺瘤分为管状腺瘤、乳头状腺瘤和管状-乳头状腺瘤(混合型),另有报道根据组织学形态和生长方式分为4型,除以上3种类型外,加入绒毛-管状腺瘤,其十分罕见,并且被认为是一种癌前病变。本组31例患者中单纯管状腺瘤26例,绒毛-管状腺瘤5例(均伴有癌变)。胆囊管状腺瘤呈息 肉样变,单发性、广基隆起性多见,多数伴非典型增生,以轻度和轻中度多见。少数患者会伴有胆囊结石和胆固醇沉积。5例绒毛-管状腺瘤均伴有癌变,提示由单纯管状腺瘤向绒毛-管状腺瘤发展过程可能为腺瘤-腺癌变途径。 治疗措施及预后: 对于可疑胆囊管状腺瘤或早期肿瘤都应手术治疗。本组随访的28例患者中除2例死于不相关原因外,其余26例均存活至末次随访。因其存在恶变潜能,术后规律的随访十分必要。 本文选自牟怡平等,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6,第39卷,第7期。

赵刚 2019-05-18阅读量1.1万

残余胆囊疾病的超声诊断

病请描述:残株胆囊疾病是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中的一种,包括残株胆囊炎、残株胆囊结石、残株胆囊癌变等。近年来,随着小切口胆囊切除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广泛应用,残株胆囊疾病的发病率有所增加。残株胆囊疾病的发生多与第一次手术有关。残株胆囊疾病是由于胆囊切除不完全,术后胆囊残留或胆囊管残留过长逐步形成的囊腔样结构,可并发炎症及结石,引起类似胆囊炎的临床症状,大多数发生于急诊手术患者。 本组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20~71岁,中位年龄45岁;30例患者均为胆囊切除手术后,临床考虑残株胆囊疾病,术后出现症状时间30天~5年,超声检查时间术后1个月~10年。患者均因上腹或右上腹疼痛、饱胀、嗳气、呃逆等不适症状就诊。查体:上腹或右上腹压痛,可向右肩胛部和背部放射,墨菲氏征阳性。残株胆囊疾病诊断标准: 残株胆囊壁厚>4mm,右上腹痛,莫菲征阳性,可诊断为残株胆囊炎;若囊腔内有结石回声,可诊断为残株胆囊合并结石;如果残株胆囊壁不连续,边界不清。探及团块状回声,则考虑为残株胆囊癌变。 2、结果:残株胆囊疾病的超声声像图表现:在胆囊窝区或近肝门部探查到类似于胆囊结构的囊性暗区,大小约15*10mm~45*30mm不等,边界清楚,形态规则或不规则,可及囊壁回声,囊壁厚薄不一,其中19例囊性暗区内可见结石强回声伴声影,泥沙样大小至花生米大小不一,数量不等。另外本组患者中,合并胆总管扩张5例,其中3例胆总管内有结石;合并肝内胆管扩张4例,其中2例右肝内胆管结石,1例左肝内胆管结石。 3、讨论: 残株胆囊疾病形成的原因有多种:①手术中因各种原因对胆囊三角解剖困难,导致胆囊或胆囊管残留过长;②急性胆囊炎,胆囊三角区充血水肿、粘连严重,行胆囊切除术时残留的胆囊黏膜清除不彻底逐渐形成再生胆囊。③慢性胆囊炎反复发作,胆囊萎缩,胆囊三角纤维化,造成胆囊切除术时胆囊分离困难而导致胆囊或胆囊管残留过长。④外科手术医生经验不足,检查不仔细,手术时胆囊或胆囊管残留过长。⑤小切口胆囊切除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时由于切口小,手术视野小,胆囊显露不完全,也是导致残株胆囊疾病增加的原因之一。残株胆囊应与肝门部的肿瘤、囊肿以及胆囊术后的胆囊窝积液等鉴别。 由于残株胆囊疾病发病率增加,所以更需要外科医师进行小切口胆囊切除术或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前要严格掌握适应症,术前对胆道的检查也尤为重要,对胆囊解剖结构不清的患者,应主动转为开腹手术。胆囊切除术后患者出现上腹或右上腹疼痛、饱胀、嗳气、呃逆等不适症状时不能轻易地诊断为胃病或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要进一步进行超声等影像学方面的检查,避免遗漏残株胆囊疾病的检出。 总之,超声对残株胆囊疾病的诊断是较为准确的,特别是当残株胆囊内发现结石强回声时,诊断更加明确。对胆囊切除患者术后应常规定期复查超声,尤其是急性炎症期进行急诊小切口胆囊切除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患者。另外,超声检查方便、无创、可重复性、价廉等优点,在诊断残株胆囊疾病方面相对与CT、ERCP、MRI等其他影像学检查,性价比更高,可作为残株胆囊疾病诊断的首选检查方法。 本文选自:黄水明等,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年,第25卷,第4期

赵刚 2019-03-30阅读量1.1万

最全肿瘤标志物解读(一)

病请描述: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如果能早期诊断并及时治疗,大部分的肿瘤是可以治愈的。而早发现是解决癌症防与治的关键中的关键。现在肿瘤标志物检测,是早期发现无症状微小灶肿瘤的重要途径。   常见的肿瘤标志物有哪些,具有什么检测意义呢? 肿瘤标志物组合筛查 没有哪一种肿瘤标志物的准确率能达到100%准确,一种肿瘤标志物也可能与多种肿瘤相关,临床上常采用组合筛查的方式。 肿瘤普查四项:AFP、CEA、Fer、β2-MG 肿瘤三项:AFP、CEA、CA199 妇科肿瘤五项:AFP、CEA、CA125、CA153、CA199 卵巢癌二项:CA125、CEA 乳腺癌二项:CA153、CA199 消化道肿瘤六项:AFP CEA CA199 CA242 CA724 CA50 肝胆肿瘤五项:AFP CEA CA199 CA125 CA50 胃癌三项:CEA CA724 CA199 肺癌三项:CEA NSE CYFRA211 前列腺癌三项:PSA FPSA PAP 前列腺癌两项:PSA FPSA   1.癌胚抗原(CEA) 癌胚抗原可谓是最广谱的指标,它的升高可见于结/直肠癌、胃癌、肺癌、胰腺癌。 一些泌尿系肿瘤如乳腺癌、卵巢癌、子宫及子宫颈癌等,其他恶性肿瘤也有不同程度的阳性率。此外,肝硬化、肝炎、肺气肿、肠道憩室、直肠息肉、结肠炎等良性病也会导致CEA升高,胸腔积液、腹水、消化液、分泌物中的CEA常常升高。约33%的吸烟人群的CEA会升高,需要特别注意。   2.甲胎蛋白(AFP) 甲胎蛋白是一个古老但优秀的肿瘤标志物,在原发性肝癌中特异性很高,阳性率达70%。 如果患者有乙肝病史、肝脏有包块、AFP>400ng/ml且持续1个月,则很可能为肝癌。 除肝癌之外,内胚窦癌、畸胎瘤、睾丸癌、卵巢癌、胃癌伴肝转移者AFP也会升高。 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绝大部分也会出现AFP升高,但不会超过400ng/ml。   3.糖类抗原125(CA125) 糖类抗原125在临床上最重要的意义就是反映卵巢癌,阳性率达61.4%。 同时CA125是判断卵巢癌疗效和复发的良好指标,治疗有效时CA125下降,复发则CA125升高先于症状。 CA125于其他恶性肿瘤如宫颈癌、宮体癌、子宫内膜癌等也有一定的阳性率。   4.糖类抗原19-9(CA19-9) 糖类抗原19-9是消化系统肿瘤中一个重要的指标,在胰腺癌、胆囊癌、胆管壶腹癌中,CA19-9明显升高,尤其是胰腺癌,晚期阳性率可达75%。此外,胃癌、结/直肠癌、肝癌中CA19-9阳性率大约为50%、60%、65%。 需要注意的是,急性胰腺炎、胆囊炎、胆汁淤积性胆囊炎、肝炎、肝硬化等一些消化道炎症中,也可能会使CA19-9有不同程度的升高。   5.糖类抗原15-3(CA15-3) CA15-3在乳腺癌诊断方面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在乳腺癌初期的敏感性较低,为30%,于乳腺癌晚期敏感性高达80%。 对乳腺癌的疗效观察、预后判断、复发和转移的诊断有重要的价值。   6.糖类抗原50(CA50) 糖类抗原50也是一个非常广谱的肿瘤标志物,肝、肺、胃、结/直肠、胰腺、胆囊、肾、子宫、卵 巢、乳腺、膀胱、前列腺癌、淋巴瘤、黑色素瘤中都有升高。在肺炎、肾炎、胰腺炎、结肠炎等某些感染性疾病中也会升高。某些溃疡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也有CA50升高的现象。   7.糖类抗原242(CA242) CA242是与胰腺癌、胃癌、大肠癌相关的糖脂类抗原。血清CA242用于胰腺癌,大肠癌的辅助诊断,有较好的敏感性(80%)和特异性(90%)。肺癌,肝癌,卵巢癌患者的血清CA242含量可见升高。   8.胃癌相关抗原(CA72-4) CA72-4是目前诊断胃癌的最佳肿瘤标志物之一,对胃癌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其敏感性可达28-80%,若与CA19-9及CEA联合检测可以监测70%以上的胃癌。CA72-4水平与胃癌的分期有明显的相关性,一般在胃癌的Ⅲ-Ⅳ期增高,对伴有转移的胃癌病人,CA72-4的阳性率更远远高于非转移者。CA72-4水平在术后可迅速下降至正常。在70%的复发病例中,CA72-4浓度首先升高。与其它标志物相比,CA72-4最主要的优势是其对良性病变的鉴别诊断有极高的特异性,在众多的良性胃病患者中,其检出率仅0.7%。结/直肠癌、胰腺癌、肝癌、肺癌、乳腺癌、卵巢癌也有一定的阳性率。   9.铁蛋白(SF) 铁蛋白升高可见于下列肿瘤:急性白血病、何杰金氏病、肺癌、结肠癌、肝癌和前列腺癌。检测铁蛋白对肝脏转移性肿瘤有诊断价值,76%的肝转移病人铁蛋白含量高于400μg/L,当肝癌时,AFP测定值较低的情况下,可用铁蛋白测定值补充,以提高诊断率。在色素沉着、炎症、肝炎时铁蛋白也会升高。升高的原因可能是由于细胞坏死,红细胞生成被阻断或肿瘤组织中合成增多。

叶臻 2018-12-06阅读量1.3万